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情境创设本质上是一种教学手段的革新。通过布景、包装,一方面能够增加历史学科专业文本的可读性,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热情,培养其思维的穿透力。在落实知识的基础上,使学生返璞归真,领悟史学的深刻与厚重。下面,就历史情境创设的若干要求,谈谈我个人的一些思考。
一、预设的针对性
1.落实内容:在互动、表演、辩论、争鸣等令人眼花缭乱的活动之后,最关键的还是回归教材,依据课标及学科指导意见,把握重点、难点,落实好相关内容。
2.立足学情:情境创设要符合当前学生的认知水平,做到精选材料,精设问题,操作适量,难易适度。过程中要强调探究精神,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以《罗马人的法律》一课为例。本课在落实“习惯法”的相关内容时,采用了这样一个案例:“提贝里乌斯的遗嘱”。
提贝里乌斯是一位好心的贵族,也是罗马一支军队的首领。他在生前立下遗嘱,希望把一半财产捐给那些跟随他作战受伤或战死士兵的家人。提贝里乌斯死后,他的家人并没有履行遗嘱。于是,他们被告上了法庭。
①如果你是法官,你该怎么办?→ 遗嘱说或贵族说
②假如在罗马共和国的初期,法官又该怎么判呢?为什么?→ 法官会偏袒提贝里乌斯的家人。因为这一时期法官断案的依据是习惯法。
③习惯法有什么特点?在实施过程中会产生什么弊端?→ 口耳相传、约定俗成。贵族垄断立法权并任意曲解法律以欺压民众,激化了贵族与平民间的矛盾。
④罗马是如何来缓解这个矛盾的?→ 颁布十二铜表法,使审判有章可循。
从过程看,布景材料巧妙设置了思维冲突,迅速激趣。配套问题的设计比较有层次性,立足学情,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做到深入浅出、理性分析。
二、布景的严谨性
主要关注三个方面:
1.支撑史料的“真实”:由历史学科求真务实的特点和底线所决定;
2.虚拟场景的“科学”:必须依据“可信”史料,严禁杜撰“人造”史料,做到有一份证据说一份话;
3.穿插语言的“规范”:要结合具体情境仔细推敲。
本课在落实《十二铜表法》的相关内容时,设计了一个典型案例:“罗马广场的心声”。
公元前449年,十二铜表法颁布,作为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它被镌刻在12块铜牌上,悬挂在罗马广场中央。这是其中的部分内容:
【第3表】债权人可将无力偿还债务的人交付法庭判决,直到将其戴上足枷、手铐、甚至杀死或卖之为奴。
【第5表】死者的财产需按其遗嘱进行处理。
【第8表】凡故意伤人肢体而又未能取得调解时,则伤人者也需受到同样的伤害。不过,如有人打断自由人的头骨,他必须偿付300盎司罚金;如果被打折骨头的是奴隶,罚金可减半。
【第11表】禁止贵族与平民通婚。
引用此类型材料时,要关注其出处,检查其可信度。
出于情节发展的需要,此后虚拟场景开始介入:《十二铜表法》的颁布在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人们议论纷纷……
想法①:太好了!如果以后他们再来打我,我就能讨回公道。拨开乌云见晴天,我们终于可以和那些高高在上的贵族在法律面前平等了。
这反映了哪些人的心声? → 平民
公道以前掌握在谁的手中?→ 贵族
讨回公道的法宝是什么?→ 十二铜表法。
穿插语:《十二铜表法》使审判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贵族再也不能任意曲解法律,平民的利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护。
想法②:平等?那是不可能的!你难道没看到上面写着我们不屑和你们通婚吗?
这是哪些人的心声?→ 贵族
穿插语:在十二铜表法中,贵族的特权和地位仍然得到了体现。看来,理想和现实之间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想法③:换汤不换药,还是以前那些条条框框。
以前的条条框框指什么? → 习惯法
穿插语:十二铜表法是以往习惯法的汇编。
三、实际的操作性
1.有创意
首先,整体布局敢于突破传统。
比如导入:“这是一个神奇的国度,母狼育婴的故事伴随着它的诞生!它洋溢着不朽的风情,这源自于其杰出的法治与武功!《今日说法》走进课堂、连线师生,点滴记录罗马法制的进程!”
本课在导入时立意鲜明,以《今日说法》作为主线贯穿始终,并通过典型案例整合教学内容。情境布置采用了大胆的全包式,有一定难度。
其次,材料运用令人耳目一新。
为导出“自然法”的概念,本课设计了一个典型案例:“小姑娘的信念和力量”。
安提戈涅是个小姑娘,她的哥哥在反对国王的战斗中死去了。国王颁布法令:将叛军尸体暴露在城下,不准哀悼殓葬,任由乌鸦野兽啄食。违反者会当场被乱石砸死,但安提戈涅依然在众目睽睽之下安葬了哥哥。国王震怒了:“你知道你犯法了吗?”安提戈涅很冷静:“你说的话也算是法律吗?宙斯从来没有宣布过这样的法律,正义之神也没有颁布过这样的法律,因此我不认为你的话有法律效力。” 这些话震撼了所有在场的人,最后没有士兵肯执行命令将小姑娘砸死。
小姑娘成了大哲学家。这个故事说明了……立法的原则是什么?法律应该是个人意志的体现吗?→ 人类立法应该是人类生活和自然中客观规律的反映,而不是立法者任意意志的体现。
实际上这种观念早在2000多年前的罗马就已经形成了,从而引出自然法。
2.有内涵:视野相对开阔,材料及设问能够体现一定的广度和深度,有思维含量,富有挑战性,能够激发学生兴趣;
围绕“万民法”的诞生,本课设计了这样一个案例:“埃及艳后的烦恼”。
古罗马大将恺撒征服埃及,与美丽的埃及女王克莱奥帕特拉一见钟情,两人还有了一个私生子,取名托勒密·恺撒。当恺撒归国执政后,克莱奥帕特拉携儿子赴罗马与恺撒相会,并为自己和儿子向罗马法庭申请罗马籍。
材料拓展:凯撒是罗马共和国晚期的著名将领,他出兵埃及。当时克莱奥帕特拉和弟弟争夺埃及的王位。她送给凯撒一个礼物以得到他的支持,这个礼物就是她自己。这是电影埃及艳后的剧照,扮演者伊丽莎白泰勒。近来的考古研究发现,埃及艳后的美丽值得怀疑,她的本来面目可没那么漂亮。
万民法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了。
情境创设是一把双刃剑,运用得当,就会活跃课堂氛围,指引学生迅速接近主题。相反,运用不当,则会脱离教学实际,影响课堂进度。所以,情境创设不能急于赶鸭上架,在落实选材、设疑、激趣、引思等步骤的过程中,要因时、因地、因人、因需而宜,强调其可行性。避免形式主义,注重挖掘内质,体现学科的本色。
一、预设的针对性
1.落实内容:在互动、表演、辩论、争鸣等令人眼花缭乱的活动之后,最关键的还是回归教材,依据课标及学科指导意见,把握重点、难点,落实好相关内容。
2.立足学情:情境创设要符合当前学生的认知水平,做到精选材料,精设问题,操作适量,难易适度。过程中要强调探究精神,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以《罗马人的法律》一课为例。本课在落实“习惯法”的相关内容时,采用了这样一个案例:“提贝里乌斯的遗嘱”。
提贝里乌斯是一位好心的贵族,也是罗马一支军队的首领。他在生前立下遗嘱,希望把一半财产捐给那些跟随他作战受伤或战死士兵的家人。提贝里乌斯死后,他的家人并没有履行遗嘱。于是,他们被告上了法庭。
①如果你是法官,你该怎么办?→ 遗嘱说或贵族说
②假如在罗马共和国的初期,法官又该怎么判呢?为什么?→ 法官会偏袒提贝里乌斯的家人。因为这一时期法官断案的依据是习惯法。
③习惯法有什么特点?在实施过程中会产生什么弊端?→ 口耳相传、约定俗成。贵族垄断立法权并任意曲解法律以欺压民众,激化了贵族与平民间的矛盾。
④罗马是如何来缓解这个矛盾的?→ 颁布十二铜表法,使审判有章可循。
从过程看,布景材料巧妙设置了思维冲突,迅速激趣。配套问题的设计比较有层次性,立足学情,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做到深入浅出、理性分析。
二、布景的严谨性
主要关注三个方面:
1.支撑史料的“真实”:由历史学科求真务实的特点和底线所决定;
2.虚拟场景的“科学”:必须依据“可信”史料,严禁杜撰“人造”史料,做到有一份证据说一份话;
3.穿插语言的“规范”:要结合具体情境仔细推敲。
本课在落实《十二铜表法》的相关内容时,设计了一个典型案例:“罗马广场的心声”。
公元前449年,十二铜表法颁布,作为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它被镌刻在12块铜牌上,悬挂在罗马广场中央。这是其中的部分内容:
【第3表】债权人可将无力偿还债务的人交付法庭判决,直到将其戴上足枷、手铐、甚至杀死或卖之为奴。
【第5表】死者的财产需按其遗嘱进行处理。
【第8表】凡故意伤人肢体而又未能取得调解时,则伤人者也需受到同样的伤害。不过,如有人打断自由人的头骨,他必须偿付300盎司罚金;如果被打折骨头的是奴隶,罚金可减半。
【第11表】禁止贵族与平民通婚。
引用此类型材料时,要关注其出处,检查其可信度。
出于情节发展的需要,此后虚拟场景开始介入:《十二铜表法》的颁布在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人们议论纷纷……
想法①:太好了!如果以后他们再来打我,我就能讨回公道。拨开乌云见晴天,我们终于可以和那些高高在上的贵族在法律面前平等了。
这反映了哪些人的心声? → 平民
公道以前掌握在谁的手中?→ 贵族
讨回公道的法宝是什么?→ 十二铜表法。
穿插语:《十二铜表法》使审判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贵族再也不能任意曲解法律,平民的利益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护。
想法②:平等?那是不可能的!你难道没看到上面写着我们不屑和你们通婚吗?
这是哪些人的心声?→ 贵族
穿插语:在十二铜表法中,贵族的特权和地位仍然得到了体现。看来,理想和现实之间还是有一定的差距。
想法③:换汤不换药,还是以前那些条条框框。
以前的条条框框指什么? → 习惯法
穿插语:十二铜表法是以往习惯法的汇编。
三、实际的操作性
1.有创意
首先,整体布局敢于突破传统。
比如导入:“这是一个神奇的国度,母狼育婴的故事伴随着它的诞生!它洋溢着不朽的风情,这源自于其杰出的法治与武功!《今日说法》走进课堂、连线师生,点滴记录罗马法制的进程!”
本课在导入时立意鲜明,以《今日说法》作为主线贯穿始终,并通过典型案例整合教学内容。情境布置采用了大胆的全包式,有一定难度。
其次,材料运用令人耳目一新。
为导出“自然法”的概念,本课设计了一个典型案例:“小姑娘的信念和力量”。
安提戈涅是个小姑娘,她的哥哥在反对国王的战斗中死去了。国王颁布法令:将叛军尸体暴露在城下,不准哀悼殓葬,任由乌鸦野兽啄食。违反者会当场被乱石砸死,但安提戈涅依然在众目睽睽之下安葬了哥哥。国王震怒了:“你知道你犯法了吗?”安提戈涅很冷静:“你说的话也算是法律吗?宙斯从来没有宣布过这样的法律,正义之神也没有颁布过这样的法律,因此我不认为你的话有法律效力。” 这些话震撼了所有在场的人,最后没有士兵肯执行命令将小姑娘砸死。
小姑娘成了大哲学家。这个故事说明了……立法的原则是什么?法律应该是个人意志的体现吗?→ 人类立法应该是人类生活和自然中客观规律的反映,而不是立法者任意意志的体现。
实际上这种观念早在2000多年前的罗马就已经形成了,从而引出自然法。
2.有内涵:视野相对开阔,材料及设问能够体现一定的广度和深度,有思维含量,富有挑战性,能够激发学生兴趣;
围绕“万民法”的诞生,本课设计了这样一个案例:“埃及艳后的烦恼”。
古罗马大将恺撒征服埃及,与美丽的埃及女王克莱奥帕特拉一见钟情,两人还有了一个私生子,取名托勒密·恺撒。当恺撒归国执政后,克莱奥帕特拉携儿子赴罗马与恺撒相会,并为自己和儿子向罗马法庭申请罗马籍。
材料拓展:凯撒是罗马共和国晚期的著名将领,他出兵埃及。当时克莱奥帕特拉和弟弟争夺埃及的王位。她送给凯撒一个礼物以得到他的支持,这个礼物就是她自己。这是电影埃及艳后的剧照,扮演者伊丽莎白泰勒。近来的考古研究发现,埃及艳后的美丽值得怀疑,她的本来面目可没那么漂亮。
万民法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了。
情境创设是一把双刃剑,运用得当,就会活跃课堂氛围,指引学生迅速接近主题。相反,运用不当,则会脱离教学实际,影响课堂进度。所以,情境创设不能急于赶鸭上架,在落实选材、设疑、激趣、引思等步骤的过程中,要因时、因地、因人、因需而宜,强调其可行性。避免形式主义,注重挖掘内质,体现学科的本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