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来源 :少林与太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obeizhu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独具特色的技击功夫,是太极拳的生命和精华。历史上杨家父子凭太极拳技击功夫被公认为“杨无敌”,可见人们对太极拳的技击功夫是多么向往,只因“十年寒窗九年拳,九年太极不出门”,使多少爱好者敬而远之,掌握太极拳真功夫的人实在是太少了。
  在太极拳的所有行功,如盘架子、推手和散手中,开与合、虚与实、刚与柔、曲与直、松与紧、轻与重等等,都是对立的统一,都蕴涵着深刻的阴阳哲理。正如《太极拳论》开首便道:“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也就是说,离开了阴阳两方面的对立统一,就背离了太极拳运动的正确轨道。
  然而,一味地要求柔、缓、松,用意不用力,许柔不许刚,许轻不许重,许松不许紧,似乎以柔克刚、四两拨千斤、后发制人成了太极拳天经地义的代名词,而刚落点、先发制人以内功实力取胜却成了错,这岂不是违反了太极拳技击辩证对立统一的原则?
  柔与刚,柔为阴,刚为阳。有柔无刚即有阴无阳,违背了太极之立意。在实践中,柔以引化黏随,而当我控制住对方之重心,顺势击发对手时,就需要用刚劲。拳论上讲“柔过劲,刚落点”,即是指行拳时,击打路线的中间过程宜柔,到了击打目标时则宜刚。只柔无刚,要摧毁对方、快速解决战斗的目标就难以实现。
  轻与重,轻为阴,重为阳。有的人只知道所谓“迈步如猫行”,却不知猫行之轻是为了不惊动猎物而使自己占据有利位置,一旦得到机会,猫则会快如脱缰之马跃起出击。在太极拳技击中,动作轻灵是为了能够八面转换、八方出击,其作黏依化引而轻灵,一旦出击则须沉重刚实。太极拳之纵跳,向上宜轻灵,下踏下打则宜沉重。
  松与紧,松为阴,紧为阳。只松不紧,在技击时只能被打。所谓“让中不让”、“柔过劲、刚落点”,都是松中有紧的表现。与敌交手,施行发放还须肌肉的适度紧张才能达到目的,即使是实战中承受对方的一击,也须肌肉有一定的紧张来相抵。
  峡猿同志在追念太极拳高师刘晚苍先生的《何日再相逢》一文中,身有感触地说:“一提起练推手要放松,我们常常畏畏缩缩谁也不敢出劲,生怕‘顶’着对方,结果是相互游斗谁也不能把谁怎么样。可我见刘先生则完全是争取主动,一搭手深沉猛烈之劲便专注于对方重心,待你稍加抵抗他却转瞬间消息皆无,让你如坠雾中,其实他还在黏着你,继之而来的是更迅猛的摧枯拉朽的一撞、一哼、一嗨,你便腾空而起。”
  对于太极拳训练,笔者也有一些想要表达的观点。
  一、太极拳。尤其是其对抗形式的太极推手。应是技术、功力与速度的综合
  1990年4N7日至13日,中国武术研究院召开了部分在京的太极拳家和武术工作者会议,对太极拳推手进行了十分热烈的研讨,他们边研究、边实践。北京信息工程学院的教授于志钧(太极拳技击专家吴图南之徒)先生亲自下场真推。他说:“推输了没关系,我就是想亲口尝一尝味道,以求其中的真谛。”通过竞技推手的实践,他提出推手不能只讲“用意不用力”。大家一致认为作为竞技体育,对抗形式的推手应是技术、力量与速度的综合,认为以后不能再片面宣传“四两拨千斤”了,要使太极拳、剑及推手更健康地发展,就必须求实、求真,不能再搞那种师傅对徒弟发功的虚假表演,要实实在在地研究拳法、拳理和竞技法则,促使太极拳运动向进~步规范化和科学化前进。
  二、太极拳技击是踏踏实实的实践功夫,并非玄学
  有些人为了显示太极拳法的玄妙,把意和气夸大得神乎其神,几乎将太极拳的科学理法变成唯心的玄学。
  太极拳技击家汪永泉先生说:“太极拳并不神秘,我能发人是因为知道太极拳用劲的窍门,招用得熟,时机得当。熟能生巧嘛。有些人就爱把它说得神乎其神的,我最不赞成。”太极拳既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神秘、高不可攀,也不是轻而易举、一蹴而就的事情。俗语说“拳无百日功”,习拳入门并不是什么天大的难事,关键是不能人云亦云、随波逐流,要脚踏实地进行科学的训练,同时必须实事求是,不能故弄玄虚、过于夸张。应用科学实践的方法来分析研究,特别是从拳理、拳法上细心实践,以求巧于用力,避免唯心论,就会“升堂渐入室”。拳术本身就应该日有所成,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只有不断求索,才能取得长足的进展,功成有望。
  三、“功在实践”。太极拳技击功夫注重实战训练
  太极拳技击注重实践。缺乏实践,空谈理论,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推手是太极拳技击训练的重要方法,是最宫中国特色的技击项目。练习推手应该从实践出发,从难从严训练,通过推手训练将太极拳术中的拥捋挤按、采捌肘靠诸般技法,在沾连黏随、不丢不顶、引进落空、借力打人中巧妙地使用出来。练推手不能总停留在画圈子和“文明竞技”、“点到为止”的阶段,要逐步达到“神而明之”的高级阶段。
  但是,推手不应是太极拳唯一的技击训练方法,还要加强散手训练,多搞有针对性的模拟训练,以增加学者的实战经验,尽快培养出优秀的太极拳高手。
  习拳和学习其他技艺一样,切忌好高骛远、空谈理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如此反复,才能从感性到理性实现一个飞跃。“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行远自迩,登高自卑”,一步一步扎扎实实地前进,脚踏实地,循规蹈矩,勤学苦练,高标准严要求,默识揣摩,细加体验,反复巩固,日进有功,才是正确的途径。
其他文献
由于诸多原因,现在很多太极拳爱好者只知道杨式太极拳有慢练的传统拳架,不知道它还有快练的传统拳架,“慢”好像成了杨式太极拳的代名词,以至忽视了其慢的实质和快的一面,甚至有人认为如果把太极拳练快了就不是太极拳了,根本否定了快的重要性,盲目为了“慢”而慢练。殊不知慢是为了给快打基础,慢是练功的手段方法而不是目的。拳谚云:“慢如抽丝,疾如电挚。”只有慢练,才能细心对照自己的动作是否合乎太极拳的要领要求,精
期刊
1放平心态  推手练功,不可争胜负、不可论输赢。切磋研究,旨在求理求法,互相取长补短。推手练功,放平心态为首要。  2放下架子  不可心高气傲,小觑他人;不可自诩了得,藐视同道。应虚怀若谷,放下架子,平等待友。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以求自己有所进步,不断提高。  3放下面子  推手练功,虽不争胜负、不计输赢,然“懂劲”有高低之分,技艺有巧妙之别。若艺不如人,务须心态良好,放下面子,视能者为师,虚心向
期刊
太极拳的功夫是走轻灵虚无、稳静松软的劲,其他拳门多是讲神气活现、刚柔相济的劲;太极拳是神意内敛,外家拳是精神外露,内外功之区别也就在此。  “刚柔相济”并不是说不对,而是要看怎么一个刚柔相济法。太极拳之刚柔相济是说在技击中有忽刚忽柔,要轻则百无所有,要重则无坚不摧,这是虚实变化、刚柔轻重互化的意思。  吾辈练拳,以全心全意去想松尚不能将身势松得干净。如在练功时心中先存着一个刚柔相济的思想,哪还能将
期刊
一、绳镖之构造  绳镖之形式不止一种,有三棱形者,有圆筒形者,有五棱、七棱者,皆随练习者之意而定。  但无论其属于何种形式,功用固完全相同,无干于形式。兹特就最普通之三棱镖言之。  镖纯钢铸成,长五寸至七寸,重约九两。镖身为三棱形,头尖尾广,尾端正圆,有一铁环扣其端,以绵软之坚绳系其环,绳长约二丈至三丈。另备一竹管穿于绳上,竹管粗约盈握,长约四寸。绳镖之全部其形如此。  平时将镖绳拗折为四,竹管、
期刊
期刊
“静以养生”和“动以养形”,是我国养生学中最重要的两个基本理念。两者之间历代养生家又都提倡以“静养”为主,并将“养神”尊为首位,将“养形”居于其后,这就是在祖国医学中讲的“养身长寿,养神为先”。这也正如《淮南子·泰族训》中所说:“太上养神,其次养形。神清志平,百节皆宁,养性之本也;肥肌肤,充肠腹,供嗜欲,养性之末也。”  庄子不但是我国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他还是著名的养生家。他在内篇的《
期刊
习武者在缺医少药的情况下,如遇到自己或他人出现以下急症时,可运用徒手应急点穴法来解除痛苦。  一、鼻出血  在武术实战和比赛中鼻出血是较为常见的一种突发症,徒手治法有两种,一是用手沾些凉水,轻轻地拍击患者的前额和后脑勺,少顷即可止血;二是用拇指和食指捏压患者脚后跟(即踝骨与足跟骨之间的凹陷处),很快也可止血;左鼻出血捏压右脚跟,反之,右鼻出血捏压左脚跟。  二、急性腰扭伤  武术中的跌打损伤时有发
期刊
中老年朋友修炼养生太极要过三关:外导内行关、意引气行关、意气催形关。外导内行关是突破口,意引气行关是难点,意气相合催动身形手势是关键。养生太极修炼者只要在此三关上苦练,其养生效果必将出人意外而令人惊喜。  一、外导内行关  “外导内行”即外部动作变化对内部气血经脉运行的导向。外导的要求是松缓、柔和,内行的要求是和谐、通畅。养生太极初习阶段及以后的提高深入都必须注意外导内行。内外相合是最基本的拳理,
期刊
在心意拳的十大真形中,鹞子也属于飞禽类的鸟,与鹰同类。有人会说:十大真形已经有了鹰形,为什么还要鹞形呢?鹰鹞不是同类吗?这样古人在造拳的时候不是重复了吗?通过反复练习和体悟,我们才慢慢地体悟到中华传统武术文化的博大精深。原来,鹞子虽然也属鹰形,但是,鹰类也有大小,鹰是大鸟,鹞是小鸟;大有大的功用,小有小的好处,鹞子虽然体型小,但它机动灵活,扑捉抓取猎物准确;如果把它的灵意练好,用在武术的实战搏击上
期刊
1948年少林寺所在的登封县解放,当时少林寺有82名常住僧人、2800亩耕地。到1953年土改后,少林寺只有14名僧人(后来又接收了几个寺外僧人)、28亩薄田,人民公社化后少林寺也成了郭店大队第23生产队。  土改前,除去个别人参军外,少林寺大多数僧人选择了还俗,留在寺院的僧人都是无家可归者。1955年贞绪圆寂,年轻一点的德根实在受不了寺院的清苦,便走出寺院还俗,以教习武术糊口,先后在周边乡村及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