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总是在批评和自我批评中成长起来的。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学生只有接受了批评,自觉地反省,努力去改正,才会更好地成长起来。批评,是思想教育的一种重要手段,正确地运用这一手段,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并改正错误。
班主任所面对的是天真活泼但又心理承受能力脆弱的学生,要使批评达到一定效果,就要同他们心理相融、感情相通。这就必须分析和研究被批评学生的心理状态和特点,掌握批评的艺术。
一、批评要掌握事实
一切的批评必须建立在充分掌握事实的基础之上,使学生不觉得是空穴来风。有的学生“精”了,为了避免老师对他的“惩罚”,往往不承认自己的错误。如果老师没有事实根据,空讲几句批评的话,就达不到矫正的效果。例如我班的某某同学,自己不学习时,就在班上捣乱,老师找他谈时,又往往不说实话。
针对他的个性,我每次要批评他之前,一定从各方面掌握他和犯错误有关的全部材料,有时为了一个小小细节,我会花上大半天时间去弄清楚。随后批评他时,他就主动承认错误了。经过反复几次,渐渐地他的侥幸心理弱了,他觉得经常受老师批评没什么意思,表示一定要以实际行动自觉遵守纪律,努力学习,力争受到表扬。
二、批评要掌握时机
由于学生所犯错误的性质、大小、时间、地点不同,以及学生心理状态的变化,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批评时,要根据多方面的因素综合考虑,择机而行,既不能操之过急、弄巧成拙,也不能贻误时机,以致于后悔莫及。
换而言之,就是该及时批评的就要及时批评,该延时批评的就要延时批评,要抓住有利时机,这样才能既达到批评教育的目的,又能使师生关系和谐。
三、批评要有个度
批评教育学生应建立在尊重学生、维护学生权利的基础上。现在的大部分孩子娇生惯养,越来越难教育,导致有些老师特别是班主任不敢批评教育学生,不敢管理那些“淘气包”了。当学生犯错误的时候应该有适当的批评,但不能过分批评去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人的勇敢是在温情中培养的,每个人都有犯错误的时候,何况是孩子。犯错误不要紧,知错就改就可以,选择一个合适的方式教育学生才是最重要的!
四、批评要留有余地
在批评教育时,要力求点到即止、留有余地,给学生一个自我批评、自我教育的机会。这样,学生易于接受,又会对老师的宽容产生负疚感,从而有利于他们不断鞭策自己,尽量少犯或不犯错误。如果班主任对学生的错误唠唠叨叨,否定或者贬低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批评的积极性,那么学生就会产生一种逆反心理,结果事与愿违,大大削弱教育的效果。
如我班的某某同学,常常不写作业,经过几次的教育批评,我见没有什么效果,就干脆不再批评他,而是每天放学就把他留下,等在他旁边直到他写完才叫他离开。第四天,他对我说以后一定写作业了,不用再看着他了。
从学生的心理承受力出发,恰当地运用“留有余地”的批评方法,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批评要平等和气
教师批评学生时,要理智地把握住自己的情绪,不要用训斥、威胁的口气,也不要用斩钉截铁的语气,那种瞪眼睛、拍桌子、大声叫嚷等发怒的表示都是要不得的,会使学生产生对抗的逆反心理,也有损于教师的形象。每个学生都有较强的自尊心,教师在批评学生时要用平等和气的态度,讲究委婉含蓄,考虑环境条件、时间、场合,设身处地为接受批评的学生着想,尽量不在全班同学面前点名批评某某同学。可以点事不点名,表明批评是对事不对人,这样既成全了被批评学生的面子,也起到了教育其本人同时教育大家的作用。班主任要满怀爱心,满怀理解,用平等和气的态度点明学生的错误,用真情感化学生,启迪学生的心灵,使之产生自我批评的意识。
六、批评要客观公正、有所针对
批评通常是在事情发生后出现的,教师一定要深入了解事实,调查情况,通过研究分析后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给予公正合理的批评。客观公正是教师对学生做出评价的最基本要求。有时,教师会用“你总是怎么样怎么样”、“你从来”、“根本”等以偏概全的字眼,使学生心里觉得受冤枉。所以在选定评语之前,教师要明确你要批评的是针对学生的哪一件事、哪一个行为。
七、寓于讲故事、打比方中的批评
学生往往比较天真幼稚,对道理的理解不透彻,他们有时还不能清晰地意识到自己错误的存在。老师对他们可采取旁敲侧击的方式,寓批评于讲故事、打比方中,促使学生深思、自责。例如教育家孙敬修见几个孩子在折树枝,便把耳朵凑过去,装出听什么的样子。孩子们好奇地问孙爷爷在听什么,他说是在听小树苗哭泣。“小树苗也会哭吗?”“是呀!你们折了它,它当然要哭。它们说,它们长大好为大家作贡献呢,请你们不要损害它们。”孩子们听了,羞愧得脸也红了。这里没有一句责备的话,却取得了一般批评所难以取得的效果。批评有法,但无定法。批评是一剂苦口的良药,但有一点是我们教育者必须恪守的——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尽管我们的批评未必会有切肤之痛的深刻,但能从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出发,学生最终会领悟到老师用意的。善用批评这一教育方法,会与表扬有异曲同工之效。
班主任所面对的是天真活泼但又心理承受能力脆弱的学生,要使批评达到一定效果,就要同他们心理相融、感情相通。这就必须分析和研究被批评学生的心理状态和特点,掌握批评的艺术。
一、批评要掌握事实
一切的批评必须建立在充分掌握事实的基础之上,使学生不觉得是空穴来风。有的学生“精”了,为了避免老师对他的“惩罚”,往往不承认自己的错误。如果老师没有事实根据,空讲几句批评的话,就达不到矫正的效果。例如我班的某某同学,自己不学习时,就在班上捣乱,老师找他谈时,又往往不说实话。
针对他的个性,我每次要批评他之前,一定从各方面掌握他和犯错误有关的全部材料,有时为了一个小小细节,我会花上大半天时间去弄清楚。随后批评他时,他就主动承认错误了。经过反复几次,渐渐地他的侥幸心理弱了,他觉得经常受老师批评没什么意思,表示一定要以实际行动自觉遵守纪律,努力学习,力争受到表扬。
二、批评要掌握时机
由于学生所犯错误的性质、大小、时间、地点不同,以及学生心理状态的变化,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批评时,要根据多方面的因素综合考虑,择机而行,既不能操之过急、弄巧成拙,也不能贻误时机,以致于后悔莫及。
换而言之,就是该及时批评的就要及时批评,该延时批评的就要延时批评,要抓住有利时机,这样才能既达到批评教育的目的,又能使师生关系和谐。
三、批评要有个度
批评教育学生应建立在尊重学生、维护学生权利的基础上。现在的大部分孩子娇生惯养,越来越难教育,导致有些老师特别是班主任不敢批评教育学生,不敢管理那些“淘气包”了。当学生犯错误的时候应该有适当的批评,但不能过分批评去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人的勇敢是在温情中培养的,每个人都有犯错误的时候,何况是孩子。犯错误不要紧,知错就改就可以,选择一个合适的方式教育学生才是最重要的!
四、批评要留有余地
在批评教育时,要力求点到即止、留有余地,给学生一个自我批评、自我教育的机会。这样,学生易于接受,又会对老师的宽容产生负疚感,从而有利于他们不断鞭策自己,尽量少犯或不犯错误。如果班主任对学生的错误唠唠叨叨,否定或者贬低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批评的积极性,那么学生就会产生一种逆反心理,结果事与愿违,大大削弱教育的效果。
如我班的某某同学,常常不写作业,经过几次的教育批评,我见没有什么效果,就干脆不再批评他,而是每天放学就把他留下,等在他旁边直到他写完才叫他离开。第四天,他对我说以后一定写作业了,不用再看着他了。
从学生的心理承受力出发,恰当地运用“留有余地”的批评方法,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批评要平等和气
教师批评学生时,要理智地把握住自己的情绪,不要用训斥、威胁的口气,也不要用斩钉截铁的语气,那种瞪眼睛、拍桌子、大声叫嚷等发怒的表示都是要不得的,会使学生产生对抗的逆反心理,也有损于教师的形象。每个学生都有较强的自尊心,教师在批评学生时要用平等和气的态度,讲究委婉含蓄,考虑环境条件、时间、场合,设身处地为接受批评的学生着想,尽量不在全班同学面前点名批评某某同学。可以点事不点名,表明批评是对事不对人,这样既成全了被批评学生的面子,也起到了教育其本人同时教育大家的作用。班主任要满怀爱心,满怀理解,用平等和气的态度点明学生的错误,用真情感化学生,启迪学生的心灵,使之产生自我批评的意识。
六、批评要客观公正、有所针对
批评通常是在事情发生后出现的,教师一定要深入了解事实,调查情况,通过研究分析后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给予公正合理的批评。客观公正是教师对学生做出评价的最基本要求。有时,教师会用“你总是怎么样怎么样”、“你从来”、“根本”等以偏概全的字眼,使学生心里觉得受冤枉。所以在选定评语之前,教师要明确你要批评的是针对学生的哪一件事、哪一个行为。
七、寓于讲故事、打比方中的批评
学生往往比较天真幼稚,对道理的理解不透彻,他们有时还不能清晰地意识到自己错误的存在。老师对他们可采取旁敲侧击的方式,寓批评于讲故事、打比方中,促使学生深思、自责。例如教育家孙敬修见几个孩子在折树枝,便把耳朵凑过去,装出听什么的样子。孩子们好奇地问孙爷爷在听什么,他说是在听小树苗哭泣。“小树苗也会哭吗?”“是呀!你们折了它,它当然要哭。它们说,它们长大好为大家作贡献呢,请你们不要损害它们。”孩子们听了,羞愧得脸也红了。这里没有一句责备的话,却取得了一般批评所难以取得的效果。批评有法,但无定法。批评是一剂苦口的良药,但有一点是我们教育者必须恪守的——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尽管我们的批评未必会有切肤之痛的深刻,但能从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出发,学生最终会领悟到老师用意的。善用批评这一教育方法,会与表扬有异曲同工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