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脏水滴变身记”

来源 :新课程·上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skar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著名教育家陈鹤琴主张:“要让儿童走进活生生的大自然、大社会中,把儿童直接感受的丰富经验与各个学科的术语结合起来,提升为一般性、普遍性的知识。”自然界就是一个永远翻不完的教科书,幼儿园的自然角就是这本书的一部分,這里可以使各个学科融会贯通。“脏水滴变身记”就是孩子和老师一起创造的一个关于生态楼梯的自然课堂,这里虽然没有书本,但是在这背后孩子和家长都会去主动翻阅很多相关书籍;这里虽然没有固定的教学模式,但是孩子在这里会自发地萌生主动学习的动机……这个活动能传递出生态教育的正能量,能让孩子从内心热爱大自然。
  关键词:流动的水;再利用;生态楼梯
  一、脏水滴的诞生——楼梯蓄水
  每天,当水龙头一打开,干净的小水滴们就兢兢业业地开始为小朋友们的清洁卫生忙碌,昊昊每天总是喜欢静静地注视着脏水滴们缓缓地流走……“瞧!脏的肥皂泡流走了,抹布里的灰尘也流走了!”“老师,它们还会变成干净的水回来吗?”孩子每个问题背后,都隐藏着老师和孩子一起开启探索大门的钥匙。“让脏水滴变干净”是生态楼梯诞生的创设灵感。于是,改造楼梯第一步:自制楼梯蓄水区域的行动开始了!
  哪些水可以再次利用呢?孩子们通过全面调查发现,生活污水、自然降雨都可以在简易的污水处理后进行养殖和灌溉,于是在幼儿园小朋友的洗手池边,总会有一个小管道通向一个用整理箱做成的污水“蓄水池”;在楼梯拐角的小露台,小朋友们带来了很多大口的瓶瓶罐罐作为接雨水的“蓄水桶”。
  二、脏水滴的变身——楼梯净化
  围绕怎样让脏水滴变干净的问题,探索楼梯净化的活动紧接着也展开了。孩子们想自制一个可以用于净化的废水过滤通道,而这个通道就设计在幼儿园的一个有梯度且敞开式的户外楼梯上。这个设计打破了常规的平地式环境创设模式,巧妙利用楼梯自上而下的倾斜特点,非常适合进行水的净化实验。
  过滤是个有趣的过程,需要让孩子能够亲眼观察脏水滴的变化过程,所以管道材料必须是透明的,便于收集的。经过筛选,最后确定用废旧色拉油桶来制作过滤通道,将一个个油桶首尾相接,既可以随意制作成我们所需长度的管道,又能巧妙利用油桶的瓶口制作成投放过滤材料的过滤口。
  小朋友还一起收集过滤材料——滤网、纤维棉、椰壳活性炭、沸石、麦饭石、火山石、石英砂。当材料组装完工,孩子们迫不及待要尝试过滤实验,当污水“蓄水池”的脏水滴缓缓流入过滤通道时,孩子们个个神情紧张地围在透明的管道旁期待着,“哇喔!太神奇了!干净的水滴真的从出口流出来啦!”随着孩子惊喜的尖叫声,我们自制的楼梯净化通道算是成功了。
  当孩子们发现脏水真的能够通过过滤变成干净的水时,孩子们感觉真是太神奇了,为了揭开污水过滤的秘密,孩子的探索欲望被激发起来了。各种过滤材料有什么作用?过滤材料的正确使用方法?怎样定期更换过滤材料?生活中的污水又会去哪里处理?……
  正因为我们的管道是组装式的,所以我们的材料不仅可以放在管道内给孩子们看污水过滤的全过程,也可以分段取出,让孩子们观察在每种过滤材料中究竟会过滤出哪些杂质,更便于孩子们定期清洗、更换新的过滤材料,以保证过滤通道的过滤效果。
  三、脏水滴的利用——楼梯养殖
  过滤后的脏水滴变成了小鱼、小虾生活离不开的天然泳池!这时,欣欣小朋友又有疑问了:“老师,我们的鱼缸里还有一个会吐泡泡的氧气机呢!”孩子们用好奇的眼神看着欣欣,于是关于养殖小鱼、小虾的探索话题就这样被孩子们传开了。有的孩子说:“我爷爷会养鱼,我回去问问!”孩子们了解到水里及时送氧有利于鱼、虾生活!还查到可以在水里同时饲养一些水草既可以美化我们的小鱼池,又可以为小鱼、小虾增氧!于是,孩子们开始自制了一些有趣的提示牌!让更多的同伴知道怎样才能养好鱼和虾。脏水滴的二次利用在大家的不断思考中发挥出了更大的作用,饲养水生动物,进行水培植物的养殖……就这样,楼梯不仅变得绿意盎然,而且更有生机了。“老师,这水能给植物浇水吗!”孩子们的新想法又冒出来了,的确植物的养殖离不开营养的输送和水的灌溉。巧用养殖水生动物的水灌溉植物的想法其实非常科学,小鱼、小虾、小龟的排泄物都是天然的有机肥料,每一次给鱼池换水的时候搜集这些养殖水,把它们当成植物的营养水进行灌溉,绝对是动物养殖与植物种植的生态结合。
  老师在楼梯的扶栏处设计了很多可以悬挂的小花盆,让孩子们带来了自己喜爱的植物,这样又将小鱼池里的“脏水滴”进行了三次利用,浇灌花卉和植物,这真是一举多得。
  “脏水滴变身记”这个系列活动,以污水处理、水的循环利用这些环保理念作为自然角创设的一个切入口,让孩子在楼梯这个会流动的水源附近发现自然养殖、种植活动与水的密切关系,让孩子发现了干净的水对于每个生命的重要性,更让孩子发现了水的充分利用能给自己的生活带来无限的生机和收获。
  参考文献:
  刘景容.如何在幼儿园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J].教育导刊,2014(5).
  编辑 谢尾合
其他文献
有人说,教育是一种“慢”的艺术,是一个优雅而缓慢的过程。我认为,“慢”下来不光是一种教育艺术,更是打造实效课堂、高效课堂的必然之径。特别是科学课,在慢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充分地假设、质疑;在慢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充分地观察、思考;在慢中,我们可以让学生充分地实验、分析。如果这些我们都做得很好了,又何愁你的课堂教学不高效呢?所以,作为科学教师,应该让你的课堂“慢”下来。那么,怎样才能让自己的课堂“慢”下
摘 要:随着有效教学理念的渗透,美术教学的教學方法、教学策略及教学评价等方面与以往相比有了很大的改观,但美术作业的设计经常被忽视。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就小学美术作业的设计谈几点想法。  关键词:小学美术;有效教学;作业设计  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使美术教学的多个方面都发生了较大的改变,这些变化多体现在教师讲解和作业评价等方面,美术作业的设计被关注得较少。美术作业是美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
摘 要:建构游戏不仅能丰富幼儿感知和主观体验,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和建构技能,还能使幼儿在协商、谦让、交换的游戏氛围中学会分享与合作,尝试开拓与创新,体验成功与挫折,从而实现幼儿个性的全面发展。在大班“淹城野生动物世界”主题建构游戏中,教师以深入观察、了解幼儿为前提,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兴趣出发,激发幼儿爱动物的情感,提高幼儿的建构水平,有效推进建构游戏的发展。  关键词:建构;指导策略;自主选择  
摘 要:识字教学是小学语文低年级教学的重点。提出理趣识字这一新的识字方法,初构出理趣识字的价值与策略,积极倡导理趣识字。  关键词:识字教学;理趣识字;字理识字;趣味识字  一、理趣识字的概念  “理”是“字理”,“趣”即“情趣”“趣味”,所谓理趣识字即将汉字字理和儿童识字的情趣相统一的一种识字教学方法。它既符合汉字自身的特点和构字规律,又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是一种较为理想和科学的识字方
书法是中国上下五千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书法对于培养人的道德素质、身心素质、智能素质及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个性塑造及审美能力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书法以其独特的书体线条结构、章法、笔墨、文辞以及书写的书体、款式、装裱的样式,受到人们深深的喜爱。因此,探索一套完整的教学方法对提高书法教学质量、对全面提高青少年的素质和书法技能是非常有效的。下面,我在多年的书法实践中,就如何提高青少年的书法技能和
皮亚杰的“兴趣是需要的延伸”为我们教育教学提供了理论上的指导,我们的教学应注重“趣味课堂”的打造,让学生对课堂教学充满苛求、充满兴趣、充满期待。在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趣味课堂的构建更应凸显趣味性,让“趣”贯穿到教学的始终。怎样使小学信息课妙趣横生,成为孩子们的“乐园”?下面简单以小学信息技术教材的教学案例为例,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游戏法激发兴趣  游戏是学生的最爱,也是他们乐此不疲的活动。游戏
一、基于已知,引需求  建构主义理论点核心内容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教师不应把新知强加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发现以前学习的旧知已不能解决新知时,就会自主地对新知产生需求。  在本课的导入部分,考虑到学生对1公顷的占地面积缺乏明确的感知与了解。因此,我从学生已有的旧知“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引入,通过对已学过的面积单位的复习,勾起学生的
摘 要:学校美术教育的目的之一是培养學生的审美意识和热爱生活的情感。就教育方法而言,对大部分的学生来说,教授他们较远距离和时空的艺术作品,一时之间学生难以接受,若能以周遭环境或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艺术视角为引导,然后再延伸至其他艺术作品的鉴赏和创作,才能契合学生的艺术兴趣。因此,国外兴起一轮社区导向美术教育的热潮。基于培养学生对其生活环境、乡土文化和社区艺术资源的认识和情感,依照当地的文脉,以社区导
摘 要:对于小学生而言,培养其学习兴趣,有助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促进学习效果和各方面能力的提高。对此,小学英语教师在开展阅读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促使他们形成积极主动学习的习惯。  关键词:激发兴趣;培养习惯;提高能力;小学生;英语阅读  阅读在学生学习英语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学生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方面。所以在小学高年级教学中应该着重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能
新课程实施到今天,又到了一个困难的十字路口,从通识培训到全面铺开,处于改革前沿阵地的农村一线教师迫切希望得到有效的专业引领,作为农村教师队伍中的一员,我认为,目前农村新课程教师的培训还存在着以下方面的不足,值得思考:一是培训覆盖面不够广,培训机会少;二是培训中理念传播和理论探讨多、实践指导少;三是教师对新课程改革的认识停留在培训的表面,“穿新鞋,走老路”;四是对《课程标准》学习不够,对教学方式的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