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恋·乡景·乡情

来源 :理论与创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layboy20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克武是一个创作上的多面手,也是一个富有创新意识的作家。十年前初识克武时,他以辛辣的杂感纵横于国内诸多重要报刊杂志,奉献给读者的是近于鲁迅式的匕首投枪。十年后的今天,克武从杂文转向了散文,他以优美的散文穿梭于国内一些重要传播媒介,奉献给读者的更像屠格涅夫式的乡村美景。《桃红李白》就是一部以描绘乡村生活为主的代表性作品。
  
  一、乡恋:挥之不去的童年记忆
  
   童年,无论是痛苦还是幸福,都是每个人生命中最重要的一段历程,都是每个人记忆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童年时期“所获得的,同所读的第一本书,所听到的第一个故事或所看懂的第一部影片有关的最深的审美印象,会对人的审美趣味产生最有力的影响,以某种方式培养着人”①。对于作家而言,童年的经历是其一生中最重要的财富之一,甚至成为他一生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源泉、灵感源泉,成为他一生创作审美趣味、价值取向的情感基调。普希金的童年是幸福的,正是这幸福奠定了他优美抒情诗的情感基础;契诃夫的童年是不幸的,正是这不幸,“决定了他在日后创作中对下层小人物不幸生活的敏感与关注”②;高尔基的童年是苦难的,正是这苦难,成为了他《童年》、《在人间》等重要作品的基本题材。
   克武的童年既没有普希金那样因贵族家庭的优裕生活所带来的幸福,又没有契诃夫那样因父亲的威严固执而带来的不幸,也没有高尔基那样因颠沛流离而带来的苦难,他的童年是甜蜜的:“夏夜,奶奶把在外纳凉的我抱上床,月亮也悄悄地从窗口跟进来轻抚着我的脸。它陪伴了多久,已经无法说清。但我至今记得奶奶一直坐在床沿,边给我打扇边哼童谣:月光光,夜光光,伴随我家乖乖郎……我迷迷糊糊入睡了,奶奶的歌声还在继续,像温婉的明月,落在我的枕上,我的梦里”。(《回家》)这甜蜜,伴他从童年迈向中年。他的童年是欢乐的:“上下屋场的姑娘嫂子……你一言,她一语,笑声、叫声、惊叹声,伴和着取水声、捣衣声,将泥土上的疲惫打发得无影无踪。”(《古井》)这欢乐,随他从农村走进城市。他的童年是有趣的:“我双手当枕,仰躺在山坡上,嘴含一片绿叶,漫不经心地吹着口哨……渐渐地,天边褪尽了最后一抹红晕,晚风从山坳上吹过来,满山的树叶迎风摇曳,作响,身上微微有了些凉意。我起身拍拍灰尘,倒骑上牛背,双手在它的两肋用劲一拍:‘走,回家 ,随着一声吆喝,缀满碎石的羊肠小径上,嘎嗒嘎嗒的牛蹄声像一串清脆短促的鼓点,由近而远,敲碎了山野的静谧。”(《牛背上的童年》)这童趣,跟他从老屋来到新居。
   在克武那里,童年的甜蜜、欢乐、有趣,是他挥之不去的永恒记忆,是他创作题材的主要源泉,是他灵感产生的不竭动力;在读者那里,克武笔下的童年,是古老的神话,优美的童话,迷人的佳话,具有诱人的艺术魅力,不管他是满脸稚气的少年,还是风华正茂的青年,不管他是睿智不惑的中年,还是白发苍苍的老年,都会高高兴兴地读下去。
  
  二、乡景:生动传神的风情画卷
  
   克武是一位有绘画修养的作家,他的散文,似用线条色彩写成的;克武是一位有语言天赋的画家,他的画卷,是用语言文字绘就的,克武笔下的乡村美景,就是一幅幅生动传神的风情画卷,给人以美好的艺术享受。
   克武的散文是风景画。他的风景画虽不如近代西洋风景画色彩鲜艳,层次分明,但却具有中国画的主要特点:气韵生动,意匠经营。所谓气韵生动,指克武的散文能状难写之景于目前,含不尽之意于言外。“早春的日子,细雨像筛糠似地下。”(《开镰》)“筛糠似地下”,把春雨写活了,写动了,它比古人诗句中的“细雨乱如”更形象生动。“桃花是与春天一起来到池塘边的。天空中忽地爆响一声惊雷,轰走了卷缩在山村肌肤里的寒气,春的脚步快得连眼光也追不上。一抬眼,我看见几只蜂儿在桃树的新枝嫩叶间飞来飞去,悠然自在;过了一会,它们又轻轻地落在枝头的花蕾上,扑愣着翅膀,好像是在急不可待地向我透露一个惊喜。瞧!这儿将是满树嫣红。”(《桃花盛开的日子》)这里写桃花是侧写,不在突出桃花本身的色、香、形,而在写出桃花盛开日子的美妙意境,与古人的“红杏枝头春意闹”、“云破月来花弄影”、“踏花归来马蹄香”有异曲同工之妙。所谓意匠经营,指克武的散文在描写风景时,也像许多中国画一样,看似漫不经心,随兴而成,实则精心构思,拙中藏巧:或由时间而空间,或由空间而时间;或由近及远,或由远及近;或心随物而婉转,或物随心而呈现……自由而守法度,严谨而不呆板。
   克武的散文是风俗画。他的风俗画虽未描绘什么令人惊异的奇风异俗和奇人怪事,但也平中有趣,常而有味。“每年秋收刚过,村里会举行隆重的掏井仪式。通常是由一位年纪最长的老人在井边摆上供果,点燃香烛,三叩九拜祈求古井赐福降瑞。随之,在一阵鞭炮声中,大家便七手八脚将井水掏干,取出泥沙;末了再用布条把井沿擦得干干净净,纤尘不染。”(《古井》)这里的“掏井仪式”,场面虽不宏大,但也古老、纯朴、神圣,有着图腾崇拜的意味,表现了家乡人崇井敬水的风俗民情。尤其是当古井成为废井、“掏井仪式”不再有的今天,克武的“掏井仪式”风俗画就尤为珍贵了。
   克武的散文是人物画。他的人物画具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是所画对象均是生活在故乡土地上纯朴善良的底层民众,用今天时髦的话说,他所关注的是草根阶层,如天性乐观、爱说爱笑的“杨剃头”,助人为乐、声如炸雷的“陈雷公”,鲁班手艺、菩萨心肠的“木匠父亲”,心细手巧、勤劳善良的“母亲”,好酒贪杯、性格豪放的“四婶”等。二是他描写人物笔墨极其节省,手法相当灵活。克武小时候就受到过中国古典小说名著的熏陶,曾听过父亲眉飞色舞地讲《水浒》,“杨剃头”绘声绘色地说《三国》,他将中国古典小说的白描手法创造性地运用到了散文写作中:抓住人物最主要、最突出的特点,往往只需寥寥几笔就将人物表现得栩栩如生。写“父亲”、“四婶”、“杨剃头”和“童翻书”,重点放在写他们的行为,通过行为展示其不同性格;写“母亲”,重点放在写她的语言,通过母亲的叮咛和嘱咐展示她伟大的母爱;写“陈雷公”,重点放在写他的声音,通过声音表现其独特个性。一句话,克武的人物画,在“写什么”上选材好,在“怎样写”上笔法精。
  
  三、乡情:心灵深处的赤子之爱
  
   “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刘勰《文心雕龙·知音篇》)文学活动,不管是创作还是欣赏,其主要特点都是一个情字。克武深谙文学之道,深知情感对于文学之重要性。他的散文,充满了浓浓的乡情,在他的心灵深处,烙下了对故乡的赤子之爱。他爱故乡的山山水水,鲜花小草,老屋古井,叔伯父母。然而,由于克武为人低调,不喜张扬,他对故乡情爱的表达方式却是十分含蓄的。他的表达,没有郭沫若式的情绪燃烧,也不似郁达夫似的热情直泻,而更接近王统照的宛曲纡徐和叶绍钧的沉著平实。③面对沉甸甸的稻穗和勤劳忙碌的“父亲”,作者有着无言的欣喜:“一担担带着泥土香味的谷子,伴随父亲吱吱呀呀晃动的扁担,渐渐堆满了老屋前面的晒谷场”(《开镰》)。面对墙壁粉尘脱落,大门油漆斑剥的老屋,作者流露出了淡淡的忧伤——“老屋真的‘老’了。落日衔山的时分,我站在村口远远望去,它像在酣睡,许是太累,睡得那样安祥、静谧”(《回家》)。面对废弃老井,作者有着轻轻的惋惜:“古井像一个被遗弃的老妪,孤零零地蹲在小溪边……四周长满了杂草,水也变得浑浊不清,水面上还飘浮着一层深褐色的碎屑。唯有溪畔的垂柳在晚风中轻舞飞扬,像是在不知疲倦地诉说着古井边昨天的那些人,那些事、那些时光”(《古井》)。面对挨肩贴脸,娇艳欲滴的桃花盛况,作者处于一种微醺之状:“满树桃红与岸边丝丝细柳一起,倒映在清澄如镜的池塘边,碧水、红花、绿柳、浑然一体;望一眼,亦真亦幻,别有洞天”(《桃花盛开的日子里》)。面对肯学肯钻,业精心善的“童翻书”,作者怀有一种由哀的钦佩:“童翻书几乎成了活神仙。他那间卧室兼诊所的土砖房里,挂满了乡亲们送的镜框、锦旗……前些日子,我与村支书谈起童翻书那次接匾吹牛的事,支书笑笑说:‘狗日的童翻书,吹是吹,这村子里还真少不得他呢?”(《童翻书》)面对泼辣豪爽,正直善良的“四婶”,作者有着深深的敬仰:“我望望眼前的四婶,慈眉善目,像尊活菩萨”(《四婶》)。
   克武对浓浓故乡情意的表达,为何总是这样的含蓄蕴藉?除其为人低调,不喜张扬的性格外,也许还有另一层更深的原因,那便是他对故乡爱得深沉。
   克武的散文题材十分广泛,并非用“乡恋”、“乡景”、“乡情”可以囊括的。“故乡”之外,还有江南周庄、湘西沱江、浏阳道吾山、长沙岳麓山,更有那见解独到、感悟深刻的“书边絮语”。读克武的散文,是一种情的浸染,美的享受,但也还有一种更高的企盼:在怀旧与向新的碰撞中实现更好的平衡,在乡村与城市的对立中走向更高的和谐。
  
   注释
   ①[苏]阿·布洛夫:《美学:问题和争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年版,第161页。
   ②聂珍钊主编:《外国文学史》(第二版)第三卷,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04页。
   ③关于郭沫若、郁达夫、王统照、叶绍钧作品的情感表达特点,可参见赵园:《艰难的选择》,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40页。
  (作者单位: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其他文献
在我国两千几百年诗歌发展的历程中,出现了数以万计的诗人。其中有一批诗人尽管已辞世千百年,但他们仍然“风骚百代”。不只是他们的作品流传至今,而且他们的名字仍然如“不废江河万古流”。他们因何“风骚百代”呢?著名诗评家、散文家李元洛在他的“诗文化大散文”《风骚百代》(长江文艺出版社2007年出版)中对这一中国文学史的大问题作出了令人信服又是富有创意的回答。他认为,他们之所以“风骚百代”,一是因为他们是时
期刊
在西方哲学中,恐怕没有哪个人像海德格尔这样对技术作过如此深刻的反思。当代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破坏的现实告诉我们,人类凭借技术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提升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但原生态的环境却遭受极大破坏。从技术产生的这两重效果来看,科技在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同时,有时也充当了破坏生态环境的凶手。科技的这种负面作用引起了海德格尔的深思。海德格尔后期思想中最核心的部分就是对技术的批判。海德格尔似
期刊
编者按:有学者认为,我们现在已经进入读图的时代。但在图像狂欢的今天,有关图像的许多理论问题,特别是图像与语言的关系问题,仍然有待进一步的探讨。近来,湖南师范大学文艺学专业的部分师生围绕这一问题组织了一次讨论,并把讨论的部分内容写成一组笔谈。本刊现将其发表出来,以引起读者对图像和图像理论的注意。    在理解世界与把握世界中的图像与语言    早在20世纪30年代,海德格尔就曾预言“世界图像时代”的
期刊
一    要建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艺(美学)理论体系,须以马克思恩格斯对文艺、美学的深刻阐释为原则,特别是要以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文艺意识形态理论的经典性阐释作为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美学)理论的支点。但目前仍然存在对意识形态的种种争论,其中主要包括对“文学意识形态”和“审美意识形态”的提法的争论。  到目前,在文艺理论界主要形成了以下几种思路。一是从区分“意识形态”与“意识形式”入手,提出文
期刊
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中有一个让人不可忽略的文学现象,那就是市民言情小说。文学史对这一文学现象的评论向来是以批评为主,其主要原因是它与20世纪初的大时代主流不合,本文试图从创作特征的角度来对市民言情小说进行重新评定。    一、叙事特征:写情    “小说之足以动情者,无若男女之情”①,市民言情小说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写情”,写男女之间的爱情。市民言情小说所写的情又分为几种:一种是传统的“宝黛钗”的爱
期刊
1990年代,中国当代文学呈现出与过去截然不同的状态,乡土小说亦然。本文论述的范围是1990年代中期至近几年的中国乡土小说。  纵观近期学术界对当代乡土小说的研究,有的从创作主体的立场入手考察作家的心里困惑和心路历程;{1}有的从话语形态的角度勾勒了乡土小说由一元话语向多元话语流变的趋势;{2}有的从文化特质方面描述了20世纪90年代多元化语境下乡土小说的种种特征;{3}有的从经济文化背景分析中国
期刊
白诚仁,四川成都人。1932年出生。1955年东北鲁艺(沈阳音乐学院前身)毕业,分配到湖南省歌舞团工作。历任湖南省歌舞团演员、作曲、团长、湖南省音乐家协会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常务理事。曾任湖南省政协第三、四、五、六届常委,第七届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其代表作有《洞庭鱼米乡》、《挑担茶叶上北京》、《苗岭连北京》、《苗岭的早晨》、《阿妹上大学》、《小背篓》、《三湘四季》、大歌舞《风雷颂》(主创
期刊
一、方锡德先生的发现:《国风日报·学汇》上的刘梦苇诗作及短简    2006年9月,“史料问题与百年中国文学转捩点学术研讨会”即将在我的母校河南大学举行。我应师命回母校与会。写点什么呢?想起“孤鸿”诗人刘梦苇正是在80年前的9月病逝的,便匆匆赶写了《孤鸿遗韵——诗人刘梦苇生平与遗作考述》,作为提交此次会议的论文,同时表示对这位薄命诗人的纪念。不待说,那篇急就的小文对刘梦苇遗作的辑录肯定是不完全的,
期刊
今天,城市的发展始终在记忆的帷幕下高歌起舞,而乡村的生长则在人们几乎忘却的历史瓦片里艰难地挣扎。城市乡村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紧张和冲突,而在这冲突的碰撞下,城市暴露出不能言说的丑陋,乡村呈现出覆灭之前的惨状。城市与乡村的现代命运由此蕴涵在作者所编织的时空交错的寓言里。在时间的记忆里,乡村以梦境与想象的方式完美地表现出来;而在空间的张力下,城市在体验与注视的紧张中畸形地膨胀。  张旭东说:“记忆与遗忘的
期刊
一、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男女情仇故事    艾伟长篇小说《爱人有罪》一如小说题目,让人在心里面打着转(“爱人”是动宾词组,还是偏正词组),不好去作肯定的评说。读者心灵随着故事意识流般前行,同时也担受着煎熬、挣扎。艾伟用文字又搭起了一座文学魔方,变幻之中,让人有去窥视、阐释的冲动。  这部小说看似一部心理小说,精神分析的痕迹很重。可是这些心理的进程并不完全在人物的对话、独白、梦幻等等中进行。“小说在当代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