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忘却的记忆

来源 :理论与创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pmm1122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天,城市的发展始终在记忆的帷幕下高歌起舞,而乡村的生长则在人们几乎忘却的历史瓦片里艰难地挣扎。城市乡村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紧张和冲突,而在这冲突的碰撞下,城市暴露出不能言说的丑陋,乡村呈现出覆灭之前的惨状。城市与乡村的现代命运由此蕴涵在作者所编织的时空交错的寓言里。在时间的记忆里,乡村以梦境与想象的方式完美地表现出来;而在空间的张力下,城市在体验与注视的紧张中畸形地膨胀。
   张旭东说:“记忆与遗忘的对立同时意味着‘前行’与‘延宕’的对立,由这种‘前行’的动机出发,时间进入空间的怀抱,然而在‘延宕’中,时间最终以抛弃空间而完成了自己的内在规定。”①在城市与乡村的交互映衬下,乡村的呈现处于一种从现在追溯往昔的记忆中。在这种追溯中,空间是被遗忘的,它只是显示出一种意识和观念的模样,这是一种历史延宕的姿态;而与此同时,城市以前行的姿态,在时间的流逝中以异乎寻常的方式出现。“时光正在飞逝而去,一同飞逝而去的是一种特殊的历史状态,这种状态一度因了它的极端性质而充满了唯美的意味。”②在这里,时间(一种空间化的时间)已经变得不再有意义,它变成了一种历史的虚无。所有的价值全部被阐释在新生的城市空间之下,以至于如此的超前与癫狂,在另一种意义上成了一个新的“乌托邦”想象。
  
  一、时空交错下的想象性寓言
  
   在小说《哥儿俩好》中,时间是以体验和回忆这两种方式出现的。作为从断桥镇出走的城市体验者,图南与图北无时无刻不在感受着这座城市里时间的流逝,特别是那城市的夜晚所带来的独特感受。在孤独与紧张同时袭来的时刻,这种体验伴有声嘶力竭的痛苦和焦虑。
   “华灯初上。这是城市的经典时刻。光与色彩夸张了城市的物质性,夸张了建筑与人群的形而下意味。”③正是在这绚烂的景致中,图南却对它有着一种深深的恐惧。正如他所感受到的:“华灯初上后他的心情稍不留神就会光怪陆离,就会不可遏制地缤纷多姿,呈现出霓虹灯的动态与纷乱。”④而在图北的体验与感受中,城市显露出既衰美又颓废的景象。“东方亮了,城市的路灯还没有熄灭。路灯在东方的熹微晨光中阑珊而又凋零。圆形窗口的玻璃上积了一层灰,这层灰使早晨和每一缕晨光都像旧的,布满了污垢和疲惫。大都市的每一个早晨都带着夜游者的倦容,都有一种恍如隔世的阴森与萎靡情怀。”⑤于是,“图北望着被路灯所羼杂的早晨,想起了故乡,想起了燕子”⑥。
   关于断桥镇的美好的一切,作者都是让主人公在回忆的时间穿梭中展现出来的,尤其是通过燕子这一人物化的诗性的意象。首先是梦境。“图北又梦见燕子了,燕子在图北的梦中一直没有色彩,类似于褪了颜色的相片。燕子在梦中从来不说话,紧闭了双唇,一双眼又不肯聚焦,却是一副凝视的样子。这样的凝视十分接近于含情脉脉。”⑦在这里,燕子以双重身份的意向出现,既是作为图北爱情的记忆,又是作为对于乡村的怀恋与依赖。作为一个城市的漫游者,图北“在都市中被压抑的东西,在乡村中可以得到自由表现,在这种意义上,乡村成为都市的潜意识”⑧,成为都市中漫游者的寓言。
   其次是想象。“这些日子燕子的面容如同她的名字,在图北的缅怀中飞来飞去。图北和燕子拥有同一条巷口与同一条河流,他们的初恋是一次忧伤的爱,水一样找不到色质、找不出形态。”⑨在城市的喧嚣与嘈杂中,在慢慢麻醉的时间流逝中,图北在想象中寻找着心灵的安慰与寄托,直到这种寄托在清晰的闪现中也变得越来越模糊。“图北立住脚,想起了燕子。好的天空总能让图北想起燕子。天一晴朗燕子就会斜了身子飞翔过来,没有一块云能挡得住。燕子的面容又一次清晰了,她的面容一清晰就会露出某种易损的迹象,像水中的倒影,一片落叶或一声叹息就会使她波动摇晃。”⑩图北在对于燕子的爱情记忆中,转移着在这座城市里所体验到的痛苦和压抑,在对于“过去”的想象中,嫁接着“现在”关于“未来”的内心期待。
   本雅明曾经提出用记忆的时间去同“同质的、空无的时间”相对抗,“这种时间立足于现在的存在,但却以一种基于未来的目光把现在投射到未来时间的某一点上去。这样,‘现在’在叙事时间中以‘过去’的口吻说话,成为过去发生过的事情的回头注望,成为梦们的意象。这造成了一种充满张力的时间的构造,它把历史的平滑而空泛的流动阻滞在个体的记忆空间中。在本雅明看来,这种处于悬置和停顿状态的历史辩证运动就是观念和思想的空间”。{11}在图北的关于断桥镇的记忆中,梦与想象承担起了这样一种叙事的口吻。在图北的梦与想象中,时间与历史是停滞的(即处于以一种延宕状态),燕子和断桥镇始终处在被悬置的状态,他们在图北的回忆中是一种意识和观念的空间存在,而非时间的流动。
  
  二、城市漫游者的“乌托邦”
  
   在图北的关于爱情和事业的想象中,乡村作为他梦境与想象中的精神栖息之地,显得脆弱而又狭小。在他的关于故乡美好的想象性寓言的回忆里,时间的延宕并没有给他带来精神的放松和解脱。相反,“在寓言的触动下,个人从历史的无时间状态中苏醒;记忆在这种晦暗的时间中把自己揭示为一个遗忘的巨大空间。个人随着历史地运动而出现,而寓言自身则成为一份遗忘的谱系”{12}。
   在城市空间的疯狂扩张中,个人的现实体验成了意义惟一的展现和升华。于是,那些美好的诗意回望渐渐成了白茫茫世界里不可凝视的记忆。也正是在这种被遗忘的记忆里,图北走进了城市,成为这个城市里的漫游者,并渐渐地想融进这个城市里。他慢慢地体验着这座城市以及这座城市里的一切。
   “城市是什么?一个工地,一个永远无法封顶的水泥制品。”{13}从踏进城市的那一刻起,图北便注定走进了一个诗意殆尽而欲望无法填充的领地。在这个水泥制品的世界里,他憧憬着金钱,渴望着女人,感受着紧张与孤独。
   “图北在断桥镇还不知道钱是什么,钱在乡村像生活的附庸、生活的辅助物质,可进了城钱就不一样,它一下子就上升到主宰地位,它决定了生活的性质、朝向与层面。”{14}图北在图南带他去高档饭店吃饭时,第一次感受到了金钱的魅力。坐在饭店的顶层,图北感到都市的万家灯火在他的错觉中沿着时间的相反方向匀速运行。“图北觉得自己参与时间了,正在和时间一起推动都市的进程。”{15}在以后的生活中,图北在挥霍金钱、在同学面前摆阔的过程中,感受着作为城市主人的优越感和快感,哪怕这种感受仅仅是稍纵即逝的自欺欺人。
   燕子是图北的爱情想象,可是这种美好的愿望,在他进城之后,只能成为梦境中的一种记忆。燕子在城市的天空里消失得无影无踪,图北在这座城市里寻到了另一个女人尤欢。尤欢的出现,点燃了图北心中压抑已久的欲望。尽管这已经不再是想象中的爱情,但图北在与尤欢的一次次性的体验中,成长着,感受着,提升自己作为城市男人的自尊和信心。爱情的时间性想象,最终成了空间现实中一次次性欲的放纵。
   但是,作为乡村的出走者,“逃离并不成为逃离者的内心需要和精神渴求,逃离仅仅成为一种无可奈何的泄恨方式,它象征的不是力量的强健而是萎顿;而进入也不是对一种更高文明的追求,它只是人们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空间中可以隐蔽地表述自己欲念的场所而已”{16}。图北便是这逃离者最好的象征,他以挣脱父亲的方式进入城市,而后又以挣脱哥哥图南的方式开始在这个城市中的真正漫游——一种精神的放逐与心灵的毁灭。
   图北的这种漫游,不同于波德莱尔笔下的“浪荡游民”,也不同于他笔下的“休闲逛街者”,但是毫无疑问,他却有着与这些角色相近甚或相同的城市体验。他尽量使自己成为这个城市人群中的同类人,“但是几乎在一瞬间又将自己同他们区别开来”{17}。他在体验着这座城市,体验着这座城市在空间伸张中的变化。可是,在剔出了时间的意义之后,连秋天也成了城市人的行走状态,成了城市人的面部表情。“刮风的日子里城市的水泥质地变得分外醒目,所有的建筑成了水泥的不同造型。天空被水泥封死了,像坟墓的穹形顶部。水泥的表情使每一个路人都酷似行尸。”{18}“他们彼此匆匆擦肩而过,好像他们之间没有任何共同的地方,彼此毫不相干一样。”{19}
   而作为另一位漫游者的图南,也有着类似的体验。“图南走在人群中,既像鹤立鸡群,又像鸡立鹤群,身边的人不再是人,而是他类。”{20}在这个被妖魔化了的城市空间里,这样的体验并不让人觉得夸张,而是有着内心的惊颤。
   不过,尽管都是作为从乡村逃离的流亡者,图北和图南又是不同的,他们在这座城市里有着相同的体验,但是图北却有着一种图南所不能感受的中间状态,“既非完全与新环境合一,也未完全与旧环境分离,而是处于若即若离的困境,一方面怀乡而伤感,一方面又是巧妙的模仿者或秘密的流浪人”{21}。可以说,这种状态在他没有回断桥镇之前是一直存在的。而图南作为继其父亲之后的图北的管束者,是不可能有这种体验的。对于被迫逃离的图北来说,“一旦离开了自己的家园,不管最后落脚何处,都无法只是单纯地接受人生,只是成为新地方的另一个公民。”{22}而在这个过程中,紧张、焦虑、痛苦、压抑便从城市的四面八方一起涌来,最终让人无法招架,淹没在城市欲望的洪流之中。而作为流浪者,从此注定了在这个“欲望”的“乌托邦”里,一直麻木地漫游。
  
  三、寓言与“乌托邦”冲突下的诗性毁灭
  
   关于寓言的想象性回忆与城市欲望“乌托邦”的真实体验是有着紧张的冲突的,图北在对于美好回忆的想象中,深切地感受到城市空间下欲望的难以填平。因此,在这种无可调和的对峙中,寓言的想象一次次在城市的天空下出现,每一次都带有了宿命般的悲剧色彩。
   小说中有一段关于麻雀的描写:“飞进来一只麻雀。它从半开的门缝里飞进来。麻雀飞翔在大厅里。它的叫声表明了它欢悦的心情。图北躺在体操垫子上,以兽类的粗重心态打量麻雀的自由之身。麻雀在大厅的顶部飞翔了两圈,感受到这个空间的局限了。它决定飞出去。它对着玻璃这个虚拟的通道俯冲了过去。但它当即就被玻璃外面的空间反弹了回来,掉在了地板上。麻雀不死心,冲向另一块玻璃,另一个虚拟通道。它再一次被反弹回来。门的缝隙在不远处,这个惟一入口恰恰被它自己遗忘了。但麻雀没有放弃,图北望着它,注视它的努力,注视它的失败。体育馆里回荡着它的身体与玻璃的撞击声。那是肉与工业品的混合声响,有一种命中注定的悲伤。麻雀受伤了,疲惫了,它的飞行慌乱而又惶恐。它失去了与玻璃撞击的勇气,蹲在地板上四处打量。图北一动不动。图北怀着一种刻毒和快慰的心情大吼一声。麻雀应声而起,撞击玻璃,又应声落地。那一声吼叫在大厅里萦绕,如病态的快感不绝如缕。麻雀不动了。图北从垫子上爬起身,冲过去,麻雀展开双翼做出最后一次努力,它的双眼充血了,所有的窗户都变得一片鲜红。窗户外面鲜红的天空正沿着麻雀血红色的目光绵延无尽。它的腿侧在一边,抽筋一样颤动。图北从地板上把它拾起来,捂在拳击手套里,从大门的缝隙里扔出去。门外就是自由的天空,但麻雀拒绝了。它像石头一样出手,又像石头一样落地。鲜红的天空慢慢变黑了,黑成一只放大的瞳孔。”{23}
   图北在这种几乎变态的行动中,仿佛同时是在玩弄、戏谑着自己的命运。麻雀在这个由玻璃密封的空间里挣扎,正如图北在这个由水泥制成的城市里挣扎一样悲惨;麻雀遗忘了在这个密闭的空间里惟一的缝隙,图北在欲望的海洋里也寻不到泅出这片深渊的通道;麻雀所表现出的慌乱和惶恐,犹如图北在这个城市里所体验的紧张与无奈;麻雀拒绝了自由的天空,用死亡注释了生命,图北也最终失去了他精神栖居的家园。麻雀的悲剧命运,仿佛已经寓言了图北在城市里流浪并沉沦的悲惨结局。这是图北在城市中走向自我毁灭的诗性寓言。
  如果说,在城市里的这次生命体验,已经预示了图北精神的沦陷和心灵的迷失。那么,关于爱情和断桥镇美丽的一切的现实灭亡正是最终验证了这个寓言。在图北回到断桥镇的这次经历中,回忆的时间正在慢慢地走向死亡。从前的断桥镇已不复存在,呈现在他面前的是一片夕阳映照下的残破景象。尽管在这残破之后,预示着一番欣欣繁荣的景象。断桥镇美好的一切,在时间的冲刷下,已是另一副面貌。在图北的失望与感伤中,所有在梦境与想象中的记忆全部流进了空间里。“图北叼了烟从老屋里出来,一出门眼泪就在眼眶里打漂了。远处又传来打夯机的汽锤声,像棺材盖棺的声音,热烈、嚣张、兴高采烈、丧心病狂。图北的目光顺着石板巷望去了,他的故乡正一步一步被送进棺材,真的是宾至如归。”{24}作为曾经在图北想象中的断桥镇的美好寓言,在今天的注视中,慢慢的消逝,走向诗性的覆灭。
   而同时消逝的还有他美丽的爱情寓言,在与“梦中情人”燕子见面之后,图北收获的不是安慰与轻松,而是累累的疲惫和心碎。燕子再也不是他梦境中的那张类似于褪了色的旧照片;再也没有了静静凝视下的含情脉脉;再也没有了那在天空自由飞翔的优美神情。“图北转过头,再回过头来的时候燕子已经没有了,只有满街的青石反光和纷乱的烟尘。”{25}曾经的一次次的关于燕子与爱情的记忆,终于如石沉大海一样,消逝在无底的深渊之中。
   而对于图南来说,他没有图北那想象中的乡村寓言。但是在这个欲望膨胀的城市里,也有他所要实现的寓言。他管束着图北,他珍藏着断臂的“维纳斯”。一个是家的寓言,一个是城市爱情的寓言。当然,这些美丽的愿望,最终一个接一个的化为泡影。“维纳斯”的雕像在他的遗忘中,被水冲得成了一堆石膏泥;而图北在一次次的反抗中,并没有逃脱沉沦的结局,成为了另一个他。关于爱情和家的诗意的想象与憧憬,最终无法摆脱被毁灭的命运。
   可以说,在这篇小说中,记忆显示出了巨大的张力。乡村与城市的冲突、燕子与尤欢的冲突、图南与图北的冲突,都没有离开记忆的作用。在记忆的展开中,时间与空间相互交错,或是时间的流逝与停顿,或是空间的消失与扩张。而在这种张力下,忘却意味着生命的危机与精神的毁灭;而回忆也意味着生命在想象与现实的激烈碰撞中变得如此脆弱无力,精神在一次次的逃离中又无可奈何的走进另一种空间的膨胀。于是,当空间的张力压制住了时间的流动,寓言便真的成了一种记忆中的虚无,城市随即在欲望的放纵中,吞噬着人的生命与精神。所有的想象仅仅成为现在的墓穴,而欲望的“乌托邦”成了纵欢的海洋。
  
   注释
   {1}{11}{12}张旭东:《批评的踪迹》,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277页、第258页、第261页。
   {2}{16}王唯铭:《叫喊的城市》,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年版,第88-89页、第144页。
   {3}{4}{5}{6}{7}{9}{10}{13}{14}{15}{18}{20}{23}{24}{25}程绍武主编:《成长如蜕》(新生代作家小说精品),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1999年版,第329页、第329页、第352页、第352页、第306页、第319页、第346页、第315页、第339页、第330页、第338页、第329页、第337-338页、第355页、第356页。
   {8}陈刚:《大众文化与当代乌托邦》,作家出版社1996年版,第120页。
   {17}{19}[德]瓦尔特·本雅明著,王才勇译:《发达资本主义时代的抒情诗人》,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0页、第122页。
   {21}{22}[美]萨义德著,单德兴译:《知识分子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45页、第55页。
  (作者单位:南京大学现代文学研究中心)
其他文献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从事舞蹈编导、创作的职业人,或多或少都摄取过现代舞观念与现代舞技术的“补给”,现代舞,如同“盗来的火种”,在遮遮掩掩中,点燃了中国舞坛开创“新舞蹈”的激情,促进了各类舞种的“固有形态”朝着“现代性”发展。与此同时,现代舞在中国“本土化”的燎原与实现中,终究难以突围不同历史时期制度的圈定与意识形态范畴的制约,每每“首当其冲”的“中国现代舞”及其现代舞者,面对具有“中国特色”的国情、
期刊
当代著名女作家张洁被称为“痛苦的理想主义者”,一直以来笔耕不辍,以一颗真诚的心、一种宗教般的永恒情结探索纯真的爱情与文明婚姻。由于她特殊的人生经历(十一个月时,母子两人被父亲抛弃;中年离异;后再婚,然而感情又不合),使得她以独特的视角阐释了女性在情感方面的看法。  《爱,是不能忘记的》。文笔优雅,娓娓地向人们讲述着一则温柔而伤感的爱情故事,从中看到了张洁对无爱婚姻的质疑,并透过这种生死相依“不能忘
期刊
在我国两千几百年诗歌发展的历程中,出现了数以万计的诗人。其中有一批诗人尽管已辞世千百年,但他们仍然“风骚百代”。不只是他们的作品流传至今,而且他们的名字仍然如“不废江河万古流”。他们因何“风骚百代”呢?著名诗评家、散文家李元洛在他的“诗文化大散文”《风骚百代》(长江文艺出版社2007年出版)中对这一中国文学史的大问题作出了令人信服又是富有创意的回答。他认为,他们之所以“风骚百代”,一是因为他们是时
期刊
在西方哲学中,恐怕没有哪个人像海德格尔这样对技术作过如此深刻的反思。当代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破坏的现实告诉我们,人类凭借技术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提升了人们的生活水平,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但原生态的环境却遭受极大破坏。从技术产生的这两重效果来看,科技在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同时,有时也充当了破坏生态环境的凶手。科技的这种负面作用引起了海德格尔的深思。海德格尔后期思想中最核心的部分就是对技术的批判。海德格尔似
期刊
编者按:有学者认为,我们现在已经进入读图的时代。但在图像狂欢的今天,有关图像的许多理论问题,特别是图像与语言的关系问题,仍然有待进一步的探讨。近来,湖南师范大学文艺学专业的部分师生围绕这一问题组织了一次讨论,并把讨论的部分内容写成一组笔谈。本刊现将其发表出来,以引起读者对图像和图像理论的注意。    在理解世界与把握世界中的图像与语言    早在20世纪30年代,海德格尔就曾预言“世界图像时代”的
期刊
一    要建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艺(美学)理论体系,须以马克思恩格斯对文艺、美学的深刻阐释为原则,特别是要以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文艺意识形态理论的经典性阐释作为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美学)理论的支点。但目前仍然存在对意识形态的种种争论,其中主要包括对“文学意识形态”和“审美意识形态”的提法的争论。  到目前,在文艺理论界主要形成了以下几种思路。一是从区分“意识形态”与“意识形式”入手,提出文
期刊
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中有一个让人不可忽略的文学现象,那就是市民言情小说。文学史对这一文学现象的评论向来是以批评为主,其主要原因是它与20世纪初的大时代主流不合,本文试图从创作特征的角度来对市民言情小说进行重新评定。    一、叙事特征:写情    “小说之足以动情者,无若男女之情”①,市民言情小说最主要的特征就是“写情”,写男女之间的爱情。市民言情小说所写的情又分为几种:一种是传统的“宝黛钗”的爱
期刊
1990年代,中国当代文学呈现出与过去截然不同的状态,乡土小说亦然。本文论述的范围是1990年代中期至近几年的中国乡土小说。  纵观近期学术界对当代乡土小说的研究,有的从创作主体的立场入手考察作家的心里困惑和心路历程;{1}有的从话语形态的角度勾勒了乡土小说由一元话语向多元话语流变的趋势;{2}有的从文化特质方面描述了20世纪90年代多元化语境下乡土小说的种种特征;{3}有的从经济文化背景分析中国
期刊
白诚仁,四川成都人。1932年出生。1955年东北鲁艺(沈阳音乐学院前身)毕业,分配到湖南省歌舞团工作。历任湖南省歌舞团演员、作曲、团长、湖南省音乐家协会主席、中国音乐家协会常务理事。曾任湖南省政协第三、四、五、六届常委,第七届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其代表作有《洞庭鱼米乡》、《挑担茶叶上北京》、《苗岭连北京》、《苗岭的早晨》、《阿妹上大学》、《小背篓》、《三湘四季》、大歌舞《风雷颂》(主创
期刊
一、方锡德先生的发现:《国风日报·学汇》上的刘梦苇诗作及短简    2006年9月,“史料问题与百年中国文学转捩点学术研讨会”即将在我的母校河南大学举行。我应师命回母校与会。写点什么呢?想起“孤鸿”诗人刘梦苇正是在80年前的9月病逝的,便匆匆赶写了《孤鸿遗韵——诗人刘梦苇生平与遗作考述》,作为提交此次会议的论文,同时表示对这位薄命诗人的纪念。不待说,那篇急就的小文对刘梦苇遗作的辑录肯定是不完全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