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关于长方形和正方形等知识,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一是给予学生探究发现的时空,在探究活动中注重学法指导;二是充分利用教材的编排特点,在探究活动中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三是创设动手操作的机会,在探究活动中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建立。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能力;探究学习;数学思想;动手操作
数学学习应追求课堂效益的最大化,从而有力地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数学素养的积淀。能力比知识更重要,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小学数学教师要树立“能力意识”与“过程意识”,努力优化教学过程,引导学生亲历过程,培养探究发现能力,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
一、给予学生探究发现的时空,在探究活动中注重学法指导
数学课程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而最为重要的是发展数学思维能力,教给学生数学思考的方法,使之掌握数学思想,从而培养数学情感,为将来深入学习奠定基础。从这个教学目标出发,教师在课堂上就应该拒绝灌输式教学,相信学生的潜能,给予学生探究发现的时空并注重学法指导,从而真正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提高数学素养。
例如,笔者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就将探究发现的理念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完全放手让学生进行探究。笔者设计的教学思路是这样的——第一板块: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同时理解各个算法之间的关系,从而领略算法的多样性及最优化。第二板块:引导学生亲历观察、探讨、推理的活动过程,明白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并掌握正方形计算公式。这样设计就是为了让学生在探索发现的过程中,锻炼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能力及与同伴交流、分享的习惯;同时,帮助学生体验获取新知的快樂,满足他们喜欢发现和被他人认可的心理需求。
教学过程中,笔者立足于学生的已有认知并加以充分利用,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强化体验,并要求他们仔细观察图形之间、数据之间发生的变化,从而发现正方形和长方形之间的联系,进而获取生动直观的感受,知道正方形原来是长方形的一个特例,属于特殊的长方形。在此基础上,笔者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归纳出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教学活动中,笔者能够引导学生借助“图、数、式”等一系列探究活动的开展,鼓励他们在交流中进一步理解计算公式的意义。探究活动实实在在地开展,促进了学生个性化的体验、积极的交流及愉悦的分享。此外,笔者还能够通过“是什么”、“怎么做”、“为什么”这一呈螺旋式上升态势学习历程,让学生不仅获取结论,而且真切地经历结论的发现过程,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进而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领悟学习思路,养成乐于探究的习惯。
二、充分利用教材的编排特点,在探究活动中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
数学思想方法乃是数学的灵魂,掌握数学思想比学习数学知识更重要,更有价值,更能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格外重视数学思想的渗透、体验与传授。为达此目的,教师要充分研读教材,了解教材编排特点,吃透教材编写理念与设计意图,从而为优化教学活动奠定基础。
例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笔者首先用心研读教材,发现了教材在编排上的突出特点——用一个例题承载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相关知识。这样设计的好处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有利于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发现两种图形的周长计算公式,二是便于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笔者充分利用这一编排特点,对具体的教学活动作了如下推进:首先,引导、启发学生探究:当长方形的周长是20厘米的情况下,它的长和宽(整数厘米)分别会出现哪几种情况?学生经过一番梳理,罗列出了如下情况:长是9cm时,宽为1cm;长是8cm时,宽是2cm;长是7cm时,宽是3cm;长是6cm时,宽是4cm;长是5cm时,宽也是5cm。笔者进一步引导学生去发现其中变化的规律,有的说周长没有变,但长和宽都在变;有的说长在逐渐变小,而宽在逐渐变大;有的发现随着长和宽的变化,长方形的形状也发生了变化,最后变成了一个正方形。至此,学生明白正方形就是一种特殊的长方形。笔者这样设计教学活动,呈现长方形逐渐变为正方形的过程,将数形结合、函数、集合等多种数学思想进行了有机的渗透。
三、创设动手操作的机会,在探究活动中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建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密切联系现实生活,借助观察、测量、折叠、画图等操作实践动,促进学生对常见的几何图形体特征的认识。小学生喜欢探究、发现,喜欢动手操作,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想让学生喜欢数学,就应该多多给他们创设动手操作的机会,让他们在操作中获取真切体验,在体验中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比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笔者就为学生创设了动手操作的机会,包括时间、空间、素材等皆予以支持,从而在探究活动中促进学生建立相关的空间观念。笔者设计的教学流程是:“情境导入,揭示课题→由表及里,引导探究→巩固应用,拓展延伸→总结教学,升华认识”。 对于两种图形的认识,离不开几何直观,为学生提供富有启发性的直观素材对于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来说尤为重要。为此,笔者为学生准备了充足的活动材料,包括方形纸片、直尺、三角板、方格纸等材料,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猜想特征、折、量、比等数学活动,多种感官协同参与,动眼、动手、动脑、动口,让学生亲历探究发现的过程,建立相关的数学概念、经验及认知。学生在活动中发现、思考、体验、提升,数学内在思维得以驱动,对知识的理解不断加深,数学活动经验得到了积累与提升。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能力;探究学习;数学思想;动手操作
数学学习应追求课堂效益的最大化,从而有力地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和数学素养的积淀。能力比知识更重要,过程比结果更重要。小学数学教师要树立“能力意识”与“过程意识”,努力优化教学过程,引导学生亲历过程,培养探究发现能力,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
一、给予学生探究发现的时空,在探究活动中注重学法指导
数学课程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数学知识,而最为重要的是发展数学思维能力,教给学生数学思考的方法,使之掌握数学思想,从而培养数学情感,为将来深入学习奠定基础。从这个教学目标出发,教师在课堂上就应该拒绝灌输式教学,相信学生的潜能,给予学生探究发现的时空并注重学法指导,从而真正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提高数学素养。
例如,笔者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就将探究发现的理念融入到教学活动中,完全放手让学生进行探究。笔者设计的教学思路是这样的——第一板块:结合具体情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同时理解各个算法之间的关系,从而领略算法的多样性及最优化。第二板块:引导学生亲历观察、探讨、推理的活动过程,明白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并掌握正方形计算公式。这样设计就是为了让学生在探索发现的过程中,锻炼独立思考、合作探究能力及与同伴交流、分享的习惯;同时,帮助学生体验获取新知的快樂,满足他们喜欢发现和被他人认可的心理需求。
教学过程中,笔者立足于学生的已有认知并加以充分利用,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强化体验,并要求他们仔细观察图形之间、数据之间发生的变化,从而发现正方形和长方形之间的联系,进而获取生动直观的感受,知道正方形原来是长方形的一个特例,属于特殊的长方形。在此基础上,笔者鼓励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归纳出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教学活动中,笔者能够引导学生借助“图、数、式”等一系列探究活动的开展,鼓励他们在交流中进一步理解计算公式的意义。探究活动实实在在地开展,促进了学生个性化的体验、积极的交流及愉悦的分享。此外,笔者还能够通过“是什么”、“怎么做”、“为什么”这一呈螺旋式上升态势学习历程,让学生不仅获取结论,而且真切地经历结论的发现过程,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进而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领悟学习思路,养成乐于探究的习惯。
二、充分利用教材的编排特点,在探究活动中注重数学思想的渗透
数学思想方法乃是数学的灵魂,掌握数学思想比学习数学知识更重要,更有价值,更能促进学生数学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格外重视数学思想的渗透、体验与传授。为达此目的,教师要充分研读教材,了解教材编排特点,吃透教材编写理念与设计意图,从而为优化教学活动奠定基础。
例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笔者首先用心研读教材,发现了教材在编排上的突出特点——用一个例题承载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相关知识。这样设计的好处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有利于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发现两种图形的周长计算公式,二是便于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笔者充分利用这一编排特点,对具体的教学活动作了如下推进:首先,引导、启发学生探究:当长方形的周长是20厘米的情况下,它的长和宽(整数厘米)分别会出现哪几种情况?学生经过一番梳理,罗列出了如下情况:长是9cm时,宽为1cm;长是8cm时,宽是2cm;长是7cm时,宽是3cm;长是6cm时,宽是4cm;长是5cm时,宽也是5cm。笔者进一步引导学生去发现其中变化的规律,有的说周长没有变,但长和宽都在变;有的说长在逐渐变小,而宽在逐渐变大;有的发现随着长和宽的变化,长方形的形状也发生了变化,最后变成了一个正方形。至此,学生明白正方形就是一种特殊的长方形。笔者这样设计教学活动,呈现长方形逐渐变为正方形的过程,将数形结合、函数、集合等多种数学思想进行了有机的渗透。
三、创设动手操作的机会,在探究活动中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建立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密切联系现实生活,借助观察、测量、折叠、画图等操作实践动,促进学生对常见的几何图形体特征的认识。小学生喜欢探究、发现,喜欢动手操作,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想让学生喜欢数学,就应该多多给他们创设动手操作的机会,让他们在操作中获取真切体验,在体验中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比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笔者就为学生创设了动手操作的机会,包括时间、空间、素材等皆予以支持,从而在探究活动中促进学生建立相关的空间观念。笔者设计的教学流程是:“情境导入,揭示课题→由表及里,引导探究→巩固应用,拓展延伸→总结教学,升华认识”。 对于两种图形的认识,离不开几何直观,为学生提供富有启发性的直观素材对于突破教学重点难点来说尤为重要。为此,笔者为学生准备了充足的活动材料,包括方形纸片、直尺、三角板、方格纸等材料,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借助猜想特征、折、量、比等数学活动,多种感官协同参与,动眼、动手、动脑、动口,让学生亲历探究发现的过程,建立相关的数学概念、经验及认知。学生在活动中发现、思考、体验、提升,数学内在思维得以驱动,对知识的理解不断加深,数学活动经验得到了积累与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