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读 会读 爱读

来源 :小学时代·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j25839954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激发其阅读的兴趣、掌握简单的阅读方法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内在因素。教师在阅读教材选择时,要让学生感受到成功阅读的乐趣。正确有效的方法直接影响阅读的质量,关系到学生是否读有所得,阅有所获。评判阅读教学效果的最佳方式,即看学生是否达到爱读书的境界。
  关键词 课外阅读 阅读材料 阅读策略 展示舞台
  
  一、精选阅读材料,使学生想读
  
  《英语课程标准》在各级各类目标中对学生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就小学生而言,激发其阅读的兴趣、掌握简单的阅读方法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内在因素。精选符合学生实际、适合学生口味的阅读材料,犹如打开学生阅读大门的一把钥匙。小学教师在阅读教材选择时宜兼顾到学生的水平高低,即由浅入深,逐步提高,要让学生始终感受到成功阅读的乐趣。
  在字母教学阶段,为了便于学生有意义地学习字母,使字母与实际生活建立联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可扩展各类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字母缩写。如KFG、CGTV、MBA、ABG、BBG、WT0等等,学生在此过程中,不仅练习了字母的发音,又扩展了知识面,活跃了思维,课后积极搜寻自己身边的英语缩略词,可谓学习英语的热情高涨。随着学生知识的不断积累,逐步要求其选读适合他们阅读水平的童谣、广告、标签、名言、谚语、简易配图故事等。到了高年级,再让其涉猎一些科普、童话等趣味性、幽默性的材料。这种分级推进的总体规划,保证了学生阅读的实效,激发并保持了学生稳定持久的兴趣,使学生真正做到想读。
  
  二、掌握阅读方法,使学生会读
  
  王笃勤在其《英语教学策略论》中指出:“阅读教学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的策略性。”正确有效的方法直接影响到阅读的质量,关系到学生是否读有所得,阅有所获。在教学实践中笔者经常先交代清楚阅读的任务,精心设计以下活动以训练学生的阅读技能:①浏览了解文章大意。②捕捉具体信息。③将信息图表化。④记录文章要点和具体信息。⑤构化文章的结构。⑥回答事实性问题,回忆推测性问题。⑦将事件排序。⑧根据上下文推测词义。这些活动的开展使学生由想读逐步过渡到会读。与此同时阅读知识的积累也至关重要,英语知识的储备量直接影响到学生的阅读效果。因此在阅读时应重视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积累习惯。其中扩大词汇量,是提高阅读能力的基础。作为小学英语教师应努力创设积极向上、生动活泼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积累记忆单词的动机,巧妙地将词汇教学渗透与学生的认知过程中。
  1 教师补充与阅读材料相关的词汇。在教完教材中的词组get up后,我给学生补充了get down、get away、get ready。再如学完take a walk后,我给学生补充了take away、takedown、take in等,这样的教学充分体现分层教学,不但满足课堂内“吃不饱”学生的需求,又为课堂内“吃不下”的学生为之后的新增内容的增加熟悉感,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
  2 学生主动搜集与阅读材料相关的词汇。“强扭的瓜不甜。”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我经常在班级中开展竞争活动,让学生课后搜集已学词汇的近义词或反义词,学生为了获得更多的“搜集星”,全身心地投入到老师布置的作业中,其乐融融。正是这样日积月累的学习,学生的词汇量扩大了,再加之已掌握的基本阅读技能,对阅读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自然增强。阅读材料本身的知识性、趣味性增添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提供展示舞台,使学生爱读
  
  评判阅读教学效果的最佳方式,即看学生是否达到爱读书的境界,学生只有在阅读材料中感受到无穷的乐趣,陶醉于阅读的内容,才能真正将阅读当作一种享受,才会进入持之以恒的阅读状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针对此点笔者做了以下尝试:
  1 交流阅读材料,分享阅读乐趣。教学中我让学生每人配备一个收藏夹,要求学生每周搜集一至两篇阅读材料,同时每周安排一节早读课交流阅读材料。由于每位学生的兴趣倾向性不同,搜集的材料更是丰富多彩。有各国风俗习惯的介绍,有童话、寓言,也有科幻故事等等,正是在这些材料的交流中我班的英语第二课堂开办了。学生不断地充实着我班的“课外读书角”,同时每位学生的表现的欲望也更强了。
  2 提供展示舞台,激活创造性阅读。有些阅读材料本身就是一个小故事,也有些阅读材料本身具有较强的故事性,对于这些材料,在学生读完故事后,可让他们讨论如何分角色,如何表演,启发学生创编课本剧。比如,在读完故事《The match girl》后,可安排学生分角色饰演买火柴的小女孩、圣诞老人和一个老贵妇等。通过师生交流、合作、探究,学生创造性的火花被点燃了,一幕幕生动、鲜活的情境展现于课堂;此时的学生更是一位位演艺家。
  针对新课程倡导的建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发展的评价体系,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性作用,为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从想读过渡到会读,引导他们逐渐将兴趣转化为稳定的学习动机,最终成为爱读书的孩子。
其他文献
摘要 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终生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充分尊重学生,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把课堂还给学生,让每个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科学发展观指引大语文观的教育理念。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大语文观 教育践行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
期刊
摘要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教育理论的精髓。生活是作文之源。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教者要善于将生活引入作文课堂,让真实的生活场景来活化作文教学的内容,激发学生写作欲望。  关键词 生活 灵感 体验 情感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教育理论的精髓,他强调生活与教育的一致性,认为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和作用,教育应以生活为中心,通过生活来进行,教育决定于生活又反过来促进生活的发展。《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
期刊
摘要 英语教学中应该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通过创设有效的情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动机,教师引领学生一步步走向自主学习,运用实践展示学生自主学习成果,树立学生能够独立思考的自信心,造就高效的小学英语自主学习课堂。  关键词 创设情境 自主学习 动机 引领 实践
期刊
数学语言是反映数学特点的学科语言,具有科学准确、逻辑严密、表达完整等特点,学生对数学语言表达能力掌握得如何,将直接影响其后继学习及思维能力的发展。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二年级学生由于其年龄较小,运用数学语言的能力相对较弱,语言发展尚不完备。针对这种情况,那教师应如何做呢?  1 创造“说”的环境。“亲其师而信其道”,师生情感融洽,才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过去在数学课上只要让学生回答“怎么列式”“是
期刊
素质教育呼唤课堂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的不断革新,课程改革要求课堂教学进一步确立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  误区一:忽视课堂氛围的调控。良好的课堂氛围,能使学生消除过于紧张的焦虑情绪,能使学生在课堂上大胆开口,畅所欲言,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这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条件。但许多教师却忽略了这一前提,只顾自己滔滔不绝地讲,结果是学生们沉默寡言、“洗耳恭听”,成了最忠实的听众和观众。  对策:教师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由此可见,有计划地指导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1 声情并茂读出兴趣。在语文教学中,首先要指导学生正确理解课文内容,以及词句的真正含义。然后通过声情并茂、感情丰富的范读来引导学生进行朗读。当语气、表情、语调、动作等作为一
期刊
语文,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语文集语言之美、音乐之美、整合之美于一身,美得充实,美得实在,美得有内容。它是集虚与实、俗与雅、空灵与实在为一体的。其实,这种美时时在课堂中涌动,散发出“语文味”。  1 创设语言情境,感受语言之美。  在《蚂蚁和蝈蝈》这课的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师:“蚂蚁有的背,有的拉,个个满头大汗,这时候,蝈蝈到哪儿去了?”生:“蝈蝈躲在大树下。”师:“课文里说‘几只蝈蝈看到了,都
期刊
摘要 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要教会学生学会观察,开启学生习作之窗;要引导学生注重积累,开阔学生视野。通过课外阅读和联系生活实际,拓展学生写作源泉。  关键词 观察 积累 方法 生活 素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观察对于儿童之必不可少,正如阳光、空气、水分对于植物之必不可少一样。在这里,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然而,许多学生平时没有注意留心观察,腹中空空,写作文时就觉得无话可说,无从下手。笔
期刊
摘要 为了让学生能够通过入情入境的体验性学习活动,感受作品的丰富情感,加深理解,获得启迪,要让学生在不同的方式中通过各种体验,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和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能力,让学生获得更多的生活体验、生理体验、心理体验和情感体验。  关键词 体验 阅读教学 想象 情境 实践 情感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教学中只有让学生通过入情入境的
期刊
怎样根据学生特点在有限的时间内组织层层练习,收到全面的、整体的、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在教学教研的实践中,我们采用以下几种方法代替一些书面练习,使教学反馈面广、节奏快、频率高,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1 手势法。好动是学生的一种天性,也是学生的一种学习心态。手势表示法,一是满足学生的好奇、爱动的特点;二是促进学生手动、眼看、脑想,调动学生脚、手、脑协同活动,促使视觉、触觉、运动觉协同配合,促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