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生活的大课堂

来源 :小学时代·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ms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教育理论的精髓。生活是作文之源。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教者要善于将生活引入作文课堂,让真实的生活场景来活化作文教学的内容,激发学生写作欲望。
  关键词 生活 灵感 体验 情感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教育理论的精髓,他强调生活与教育的一致性,认为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和作用,教育应以生活为中心,通过生活来进行,教育决定于生活又反过来促进生活的发展。《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下面,结合我的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走进生活场景,激发写作灵感
  
  生活是作文之源。作文的过程是学生走向生活的过程,是学生对生活的再创造与审美的过程。叶圣陶先生说:“训练学生作文,必须注重于倾吐他们的生活积累。”作文教学必须密切结合学生的实际,必须涉及其生活积累,挖掘其生活库藏,从而触发他们的情感和神经。在平时的教学中,教者要善于将生活引入作文课堂,让真实的生活场景来活化作文教学的内容,激发学生写作欲望。
  教学第七册习作三时,习作要求是按照书信的格式给不常见面的亲戚、朋友写一封信,把家乡的特色介绍清楚。一开始,大多学生摸着脑门儿说不清。于是我根据课前安排带着学生到家乡蛊产水果的地方——分水林场去转了一圈,还带回了林场的橘子让学生品尝,并对学生说:“到别处去可品尝不到这么甜的橘子哟!”这时,有个学生说:“我们可以把林场盛产的水果介绍给亲友,邀请他们来品尝。”听他这么一说,我知道时机已到,就借机启发引导:“对呀,分水林场蛊产水果,这就是一大特色,多好的题材!再想想,我们分水还有哪些特色?”这下学生可来劲了,有的说“我们这里几乎每家每户都种白果树,还蛊产白果。”经我这么一引领,学生口中的题材一下子多了,学生也一下子有了表达的欲望。正是教者带学生去看了林场真实形象的一幕,才激发了他们写作的灵感,自然而然,一触即发。
  二、丰富生活体验,培养写作情感
  现在的大部分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积累实在是少得可怜,也难怪他们没东西可写,没情感可抒发。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涌,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昼夜不息。”生活积累丰富了,学生自然就有话可写,有情可诉。
  要丰富学生的体验,教师就要多组织学生开展各种体验活动,让他们体验大自然的美丽与纯真,让他们体验人际间的真情与关怀,体验劳动的艰辛与快乐,体验合作和交往的重要性,体验一个个成功后的幸福、失败后的悔恨沮丧等等。如在家里,让他们当好儿女和好孙子,给妈妈洗脚,给爸爸捶背,当爷爷的眼镜,当奶奶的拐杖;星期天学着妈妈的样子去买菜,做一次饭;到社会当一次小交警,当好小小调查员,进行一次采访等在学校里,让学生当小小设计师布置教室,当小主持人主持班队活动,当小小资料员上网找资料等;在农村,可以帮父母拔草、种菜、晒谷等,从而体验到劳动的艰辛……体验丰富了,学生的感悟就深了,这些真实灵动的感受不正是习作中所要表达的吗?记得在一次春游活动中,天气较热,学生走了好长时间才到达目的地。一到那里,学生们唉声叹气,有的怨天气热,有的说累坏了,有的说走得腿都疼了。在作文时,我引导学生写出自己最深切的感受,并且引导他们事情都是有两面性的,不能仅仅体会到累,还有比累更可贵的,那就是锻炼。这么艰苦的锻炼我们都坚持下来了,真了不起!以后遇到比这更难的,我们一定会勇往直前!后来好多学生的作文都写得情真意切。这些情感都来源于对生活真实的体验呀!
  
  三、鼓励自主写作,张扬写作个性
  
  个性就是展现自我的风采,展现自我的才华,展现自我的见解。我们应当承认,个性张扬有利于个人的发展,也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早在30年代,陶先生就提出“要解放小孩的自由,让他们做有意识的活动,开发他们的天才”。新课标中也明确指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自主写作”就是对学生写作主体性的尊重。学生是写作的主人,作文教学一定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让学生在习作中张扬个性。
  新时期的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自由写作。形式上不单限于写记叙文,还可写生活随感,甚至散文、诗歌等。内容上,要放开思想表达的限制,不单要让学生去表达心中之“爱”,还要敢于写出憎恨的、厌恶的,不光展现美好的一面,生活中丑陋的也应鼓励学生揭示出来。开放了写作的内容与形式,还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去想象,在自由的空间里表达自我。
  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大胆实践,积极探索,把写作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引领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让学生敢于表达心中所思所想。那么,作文就成了一种快意的自我传达,成了“舍我其谁”的个性张扬。
其他文献
小学语文是儿童的语文教育。因此,教师必须了解儿童、研究儿童,懂得儿童文化的特点。尊重儿童文化即是尊重人、相信人,张扬人的个性,发掘人的潜能。要使语文课程成为“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成为“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的课程,才能让学生享受语文,让他们在学习中放飞自我,寻找到学习语文的最大乐趣。教师如果走进多彩的儿童文化,在充满儿童文化的课堂中定能与孩子的心灵一起飞翔。下面结合某教师执
期刊
花开的声音,是天簌,是心语,是季节的信息,是人间的神奇。让学生聆听到花开的声音,便是作文教学的成功。如何让学生聆听到花开的声音,写出自己的心声呢?    一、要让学生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    学生习作写得好,无外乎两个原因——材料与语言。好的习作,材料真实新颖,语言生动有趣。现代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语言词汇也越来越精彩,可学生的习作却是越来越苍白,一提起写作就害怕,苦于不知道写什么才好。因此
期刊
摘要 音乐教育作为一种艺术表达的方式,也具备辅助德育的重要功能。借助音乐教育这一方式开展好学校德育工作,使学生通过学习和欣赏音乐,理解音乐的价值,从而提高自身素养和陶冶情操。音乐教育以其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在德育教育的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 音乐 德育 方法 作用    《新课标》要求注重对学生人格的培养,其中包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学校德育工作的良好开展也切合了《新课标》中“注重
期刊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课堂教学正经历着一场变革,填鸭式的教学不再符合我们的需要,那种刻板式的教学已渐渐远离我们的课堂。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思想与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适当放手,充分放权予学生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关键,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
期刊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发展学前教育事关亿万儿童的健康成长,事关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事关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学前教育。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对发展学前教育事业作出重要指示。今年7月颁布的教育规划纲要,第一次把学前教育专章单列部署。近期,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政策措施,并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我国学前教育迎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期刊
摘要 班主任不仅要做“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还要做学生的领航人,做学生的知心朋友。班主任要付出更多的时间与精力,用爱心与真诚去关怀学生,同时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品质。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不断提高自身素质,言传身教,做一名新型的班主任。  关键词 班主任 关怀 素质 理解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要像对待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小心翼翼地保护孩子的心灵。晶莹透亮的露珠是美丽可爱的,却又是十分脆弱的,
期刊
摘要 “爱”让语文课充满生命的活力,教师的爱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中,学生才能爱上语文;“趣”让语文课充满生命的动力,生动有趣的课堂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提高课堂效率;“思”让语文课充满生命的滋味,潜能得到挖掘。  关键词 语文课 爱心 有趣 思考 生命之源    语文是感性的。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语文是浓浓的文蕴之体,承载者无声的文化生命。小学语文里一篇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优秀美文,但是学生学了
期刊
摘要 服务于生活是语文课的意义所在。在教学中教师应将学校生活与社会生活融合起来,模糊课内外的界限,让学生在大环境中学习口语交际,在学习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并让学生联系生活学习口语交际。  关键词 口语交际 兴趣 生活 大语文    新课程标准在教学的总要求中对口语交际的内容提出了三个具体要求:“要讲究文明礼貌;听人说话能领会主要内容;坚持说普通话,能用普通话清楚明白的表达自己的意思。”我们可以从以下
期刊
摘要 优化家庭作业成为一门值得广大教师细细钻研的艺术。语文教师要精心设计家庭作业,并不断优化,将学生从单一的“抄写”中解脱出来,采用多种方式与手段,激发学生作业的兴趣,调动学生作业的积极性,使学生自觉、能动、愉快地完成语文家庭作业。  关键词 作业设计 优化 有效策略    家庭作业既是对课堂教学的巩固和补充,也是对教学效果的一种有效反馈与检测。设计家庭作业是教师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一项
期刊
摘要 小学语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终生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充分尊重学生,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把课堂还给学生,让每个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体。科学发展观指引大语文观的教育理念。  关键词 科学发展观 大语文观 教育践行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在新的发展阶段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