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教育理论的精髓。生活是作文之源。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教者要善于将生活引入作文课堂,让真实的生活场景来活化作文教学的内容,激发学生写作欲望。
关键词 生活 灵感 体验 情感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教育理论的精髓,他强调生活与教育的一致性,认为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和作用,教育应以生活为中心,通过生活来进行,教育决定于生活又反过来促进生活的发展。《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下面,结合我的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走进生活场景,激发写作灵感
生活是作文之源。作文的过程是学生走向生活的过程,是学生对生活的再创造与审美的过程。叶圣陶先生说:“训练学生作文,必须注重于倾吐他们的生活积累。”作文教学必须密切结合学生的实际,必须涉及其生活积累,挖掘其生活库藏,从而触发他们的情感和神经。在平时的教学中,教者要善于将生活引入作文课堂,让真实的生活场景来活化作文教学的内容,激发学生写作欲望。
教学第七册习作三时,习作要求是按照书信的格式给不常见面的亲戚、朋友写一封信,把家乡的特色介绍清楚。一开始,大多学生摸着脑门儿说不清。于是我根据课前安排带着学生到家乡蛊产水果的地方——分水林场去转了一圈,还带回了林场的橘子让学生品尝,并对学生说:“到别处去可品尝不到这么甜的橘子哟!”这时,有个学生说:“我们可以把林场盛产的水果介绍给亲友,邀请他们来品尝。”听他这么一说,我知道时机已到,就借机启发引导:“对呀,分水林场蛊产水果,这就是一大特色,多好的题材!再想想,我们分水还有哪些特色?”这下学生可来劲了,有的说“我们这里几乎每家每户都种白果树,还蛊产白果。”经我这么一引领,学生口中的题材一下子多了,学生也一下子有了表达的欲望。正是教者带学生去看了林场真实形象的一幕,才激发了他们写作的灵感,自然而然,一触即发。
二、丰富生活体验,培养写作情感
现在的大部分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积累实在是少得可怜,也难怪他们没东西可写,没情感可抒发。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涌,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昼夜不息。”生活积累丰富了,学生自然就有话可写,有情可诉。
要丰富学生的体验,教师就要多组织学生开展各种体验活动,让他们体验大自然的美丽与纯真,让他们体验人际间的真情与关怀,体验劳动的艰辛与快乐,体验合作和交往的重要性,体验一个个成功后的幸福、失败后的悔恨沮丧等等。如在家里,让他们当好儿女和好孙子,给妈妈洗脚,给爸爸捶背,当爷爷的眼镜,当奶奶的拐杖;星期天学着妈妈的样子去买菜,做一次饭;到社会当一次小交警,当好小小调查员,进行一次采访等在学校里,让学生当小小设计师布置教室,当小主持人主持班队活动,当小小资料员上网找资料等;在农村,可以帮父母拔草、种菜、晒谷等,从而体验到劳动的艰辛……体验丰富了,学生的感悟就深了,这些真实灵动的感受不正是习作中所要表达的吗?记得在一次春游活动中,天气较热,学生走了好长时间才到达目的地。一到那里,学生们唉声叹气,有的怨天气热,有的说累坏了,有的说走得腿都疼了。在作文时,我引导学生写出自己最深切的感受,并且引导他们事情都是有两面性的,不能仅仅体会到累,还有比累更可贵的,那就是锻炼。这么艰苦的锻炼我们都坚持下来了,真了不起!以后遇到比这更难的,我们一定会勇往直前!后来好多学生的作文都写得情真意切。这些情感都来源于对生活真实的体验呀!
三、鼓励自主写作,张扬写作个性
个性就是展现自我的风采,展现自我的才华,展现自我的见解。我们应当承认,个性张扬有利于个人的发展,也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早在30年代,陶先生就提出“要解放小孩的自由,让他们做有意识的活动,开发他们的天才”。新课标中也明确指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自主写作”就是对学生写作主体性的尊重。学生是写作的主人,作文教学一定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让学生在习作中张扬个性。
新时期的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自由写作。形式上不单限于写记叙文,还可写生活随感,甚至散文、诗歌等。内容上,要放开思想表达的限制,不单要让学生去表达心中之“爱”,还要敢于写出憎恨的、厌恶的,不光展现美好的一面,生活中丑陋的也应鼓励学生揭示出来。开放了写作的内容与形式,还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去想象,在自由的空间里表达自我。
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大胆实践,积极探索,把写作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引领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让学生敢于表达心中所思所想。那么,作文就成了一种快意的自我传达,成了“舍我其谁”的个性张扬。
关键词 生活 灵感 体验 情感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教育理论的精髓,他强调生活与教育的一致性,认为生活含有教育的意义和作用,教育应以生活为中心,通过生活来进行,教育决定于生活又反过来促进生活的发展。《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下面,结合我的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走进生活场景,激发写作灵感
生活是作文之源。作文的过程是学生走向生活的过程,是学生对生活的再创造与审美的过程。叶圣陶先生说:“训练学生作文,必须注重于倾吐他们的生活积累。”作文教学必须密切结合学生的实际,必须涉及其生活积累,挖掘其生活库藏,从而触发他们的情感和神经。在平时的教学中,教者要善于将生活引入作文课堂,让真实的生活场景来活化作文教学的内容,激发学生写作欲望。
教学第七册习作三时,习作要求是按照书信的格式给不常见面的亲戚、朋友写一封信,把家乡的特色介绍清楚。一开始,大多学生摸着脑门儿说不清。于是我根据课前安排带着学生到家乡蛊产水果的地方——分水林场去转了一圈,还带回了林场的橘子让学生品尝,并对学生说:“到别处去可品尝不到这么甜的橘子哟!”这时,有个学生说:“我们可以把林场盛产的水果介绍给亲友,邀请他们来品尝。”听他这么一说,我知道时机已到,就借机启发引导:“对呀,分水林场蛊产水果,这就是一大特色,多好的题材!再想想,我们分水还有哪些特色?”这下学生可来劲了,有的说“我们这里几乎每家每户都种白果树,还蛊产白果。”经我这么一引领,学生口中的题材一下子多了,学生也一下子有了表达的欲望。正是教者带学生去看了林场真实形象的一幕,才激发了他们写作的灵感,自然而然,一触即发。
二、丰富生活体验,培养写作情感
现在的大部分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积累实在是少得可怜,也难怪他们没东西可写,没情感可抒发。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涌,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昼夜不息。”生活积累丰富了,学生自然就有话可写,有情可诉。
要丰富学生的体验,教师就要多组织学生开展各种体验活动,让他们体验大自然的美丽与纯真,让他们体验人际间的真情与关怀,体验劳动的艰辛与快乐,体验合作和交往的重要性,体验一个个成功后的幸福、失败后的悔恨沮丧等等。如在家里,让他们当好儿女和好孙子,给妈妈洗脚,给爸爸捶背,当爷爷的眼镜,当奶奶的拐杖;星期天学着妈妈的样子去买菜,做一次饭;到社会当一次小交警,当好小小调查员,进行一次采访等在学校里,让学生当小小设计师布置教室,当小主持人主持班队活动,当小小资料员上网找资料等;在农村,可以帮父母拔草、种菜、晒谷等,从而体验到劳动的艰辛……体验丰富了,学生的感悟就深了,这些真实灵动的感受不正是习作中所要表达的吗?记得在一次春游活动中,天气较热,学生走了好长时间才到达目的地。一到那里,学生们唉声叹气,有的怨天气热,有的说累坏了,有的说走得腿都疼了。在作文时,我引导学生写出自己最深切的感受,并且引导他们事情都是有两面性的,不能仅仅体会到累,还有比累更可贵的,那就是锻炼。这么艰苦的锻炼我们都坚持下来了,真了不起!以后遇到比这更难的,我们一定会勇往直前!后来好多学生的作文都写得情真意切。这些情感都来源于对生活真实的体验呀!
三、鼓励自主写作,张扬写作个性
个性就是展现自我的风采,展现自我的才华,展现自我的见解。我们应当承认,个性张扬有利于个人的发展,也有利于社会的进步。早在30年代,陶先生就提出“要解放小孩的自由,让他们做有意识的活动,开发他们的天才”。新课标中也明确指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自主写作”就是对学生写作主体性的尊重。学生是写作的主人,作文教学一定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学生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让学生在习作中张扬个性。
新时期的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自由写作。形式上不单限于写记叙文,还可写生活随感,甚至散文、诗歌等。内容上,要放开思想表达的限制,不单要让学生去表达心中之“爱”,还要敢于写出憎恨的、厌恶的,不光展现美好的一面,生活中丑陋的也应鼓励学生揭示出来。开放了写作的内容与形式,还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去想象,在自由的空间里表达自我。
教师要做个有心人,大胆实践,积极探索,把写作教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引领学生走进生活、体验生活,让学生敢于表达心中所思所想。那么,作文就成了一种快意的自我传达,成了“舍我其谁”的个性张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