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朗读是学生整体语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习语文行之有效的方法。朗读李凤英
能力的培养是一项不容忽视的阅读基本功,是眼、耳、脑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的活动。加强小学生的朗讀能力的培养,有助于训练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智力,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 小学生;语文课堂;朗读;培养 ;朗读技巧
【中图分类号】 G623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236-1879(2017)17-0153-01
朗读是语文教学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科学的朗读训练不但可以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促进学生语言和思维的发展。有助于发展思维,丰富想象,形成语感,激发情感,增强理解力和记忆力。从低年级起就要重视朗读能力的培养,教给学生一定的朗读技巧,培养学生朗读的兴趣。 “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所以说,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小学生完成阅读教育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进行的基本训练之一。
在课堂上我们语文老师都会采用丰富多彩的朗读手段——个人读、分组读、分男女读、齐读。而且一味要求声音大而整齐,因此,就变成了拖腔拉调的唱读。究其原因,是由于低年级学生注意分配能力比较差,孩子们识字量不多,朗读的时候都把注意力集中在读准字音上,从而忽略词与词的联系,同时也忽略了句子意思的表达。因此,应该特别重视朗读的指导性教学。我认为,朗读教学应从读词语开始训练。让学生理解了词语大意,引导他们试着读出词语的感情色。如:“美好”要把赞美的神情读出来;“快乐”要把很高兴的语气读出来;“自言自语”要求读轻些,把喃喃自语的感觉读出来。循序渐进地训练后,就要指导课文的朗读了。我认为课文的朗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
古人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愿意读,喜欢读,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是朗读教学的第一要务。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动、好胜、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在教学中,我常采用和学生比赛的方法。对于一些简单的内容,我往往故意输给学生,让孩子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提高朗读的兴趣。但有一定难度的内容,我却要赢学生,让他们从老师的朗读中受到启发。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在课文句子里的词语间停顿进行朗读指导
低年级教学时,在课文里,常常有些句子由多个词语组成,一口气是读不完的,这就需要老师指导在那个词语后停顿,那个词语要读快些。如: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识字二第二课《自选商场》中,“我和妈妈从货架上选了一些食品。”一口气读完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是不可能的,教师把句子停顿的地方画出,“我和妈妈/从货架上/选了一些食品。”这样学生读起来就顺畅了。
三、要保证读书时间
教师可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规定每节课的朗读时间,并自我监控达成度。要留有充分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对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让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读。
四、朗读时学会语调、语速变化的技巧
在课文的朗读教学中,描写突然发生变化、着急、遇到危险情况的句子,常读得快些、急促些;表现高兴、兴奋、赞美的句子,读时音调略高;描写优美景色读句子,要读得语气舒缓,柔和,美一点;表示悲痛、沮丧的语句可读得低沉些、缓慢些。要结合具体的课文内容去把握,对于朗读一定要注重感情的投入,而低年级的学生由于刚刚接触到课文,在这方面的把握还有一定的难度。学生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能理解课文表达的意思却不能恰当地用朗读表达出来,所以应该教给学生一些朗读技巧,使他们知道停顿、轻重、语气等在朗读中要如何随着表达的需要而变化,从而提高朗读的表现力,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五、分角色表演,促进朗读能力的提高。
小学生很爱表演,在表演时能全身心投入,这时他们的想象力最丰富,对课文内容和所表达的感情能用心体会。因此,边演边读,就成了低年级学生喜闻乐见的好方法。比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一次比一次有进步》这篇课文时,教师让学生去扮演小燕子和燕子妈妈,结合课文加上自己的动作,边演边读,以演促读,还可为学生佩相关头饰,学生会在表演中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
总之,朗读的指导方法灵活多样,只要我们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就一定能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学会有感情的朗读,提高朗读能力。
能力的培养是一项不容忽视的阅读基本功,是眼、耳、脑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的活动。加强小学生的朗讀能力的培养,有助于训练学生的语感,发展学生的智力,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 小学生;语文课堂;朗读;培养 ;朗读技巧
【中图分类号】 G623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236-1879(2017)17-0153-01
朗读是语文教学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科学的朗读训练不但可以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而且促进学生语言和思维的发展。有助于发展思维,丰富想象,形成语感,激发情感,增强理解力和记忆力。从低年级起就要重视朗读能力的培养,教给学生一定的朗读技巧,培养学生朗读的兴趣。 “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所以说,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小学生完成阅读教育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进行的基本训练之一。
在课堂上我们语文老师都会采用丰富多彩的朗读手段——个人读、分组读、分男女读、齐读。而且一味要求声音大而整齐,因此,就变成了拖腔拉调的唱读。究其原因,是由于低年级学生注意分配能力比较差,孩子们识字量不多,朗读的时候都把注意力集中在读准字音上,从而忽略词与词的联系,同时也忽略了句子意思的表达。因此,应该特别重视朗读的指导性教学。我认为,朗读教学应从读词语开始训练。让学生理解了词语大意,引导他们试着读出词语的感情色。如:“美好”要把赞美的神情读出来;“快乐”要把很高兴的语气读出来;“自言自语”要求读轻些,把喃喃自语的感觉读出来。循序渐进地训练后,就要指导课文的朗读了。我认为课文的朗读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激发学生对朗读的兴趣
古人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学生发自内心地愿意读,喜欢读,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是朗读教学的第一要务。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好动、好胜、好奇心强等心理特点,运用多种方法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在教学中,我常采用和学生比赛的方法。对于一些简单的内容,我往往故意输给学生,让孩子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提高朗读的兴趣。但有一定难度的内容,我却要赢学生,让他们从老师的朗读中受到启发。在阅读教学中,恰当地,充分地运用朗读手段,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发展思维和陶冶情感。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的再创造。它在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的过程中,眼、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并用。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在课文句子里的词语间停顿进行朗读指导
低年级教学时,在课文里,常常有些句子由多个词语组成,一口气是读不完的,这就需要老师指导在那个词语后停顿,那个词语要读快些。如:人教版一年级上册识字二第二课《自选商场》中,“我和妈妈从货架上选了一些食品。”一口气读完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是不可能的,教师把句子停顿的地方画出,“我和妈妈/从货架上/选了一些食品。”这样学生读起来就顺畅了。
三、要保证读书时间
教师可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规定每节课的朗读时间,并自我监控达成度。要留有充分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对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让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读。
四、朗读时学会语调、语速变化的技巧
在课文的朗读教学中,描写突然发生变化、着急、遇到危险情况的句子,常读得快些、急促些;表现高兴、兴奋、赞美的句子,读时音调略高;描写优美景色读句子,要读得语气舒缓,柔和,美一点;表示悲痛、沮丧的语句可读得低沉些、缓慢些。要结合具体的课文内容去把握,对于朗读一定要注重感情的投入,而低年级的学生由于刚刚接触到课文,在这方面的把握还有一定的难度。学生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能理解课文表达的意思却不能恰当地用朗读表达出来,所以应该教给学生一些朗读技巧,使他们知道停顿、轻重、语气等在朗读中要如何随着表达的需要而变化,从而提高朗读的表现力,培养学生朗读能力。
五、分角色表演,促进朗读能力的提高。
小学生很爱表演,在表演时能全身心投入,这时他们的想象力最丰富,对课文内容和所表达的感情能用心体会。因此,边演边读,就成了低年级学生喜闻乐见的好方法。比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一次比一次有进步》这篇课文时,教师让学生去扮演小燕子和燕子妈妈,结合课文加上自己的动作,边演边读,以演促读,还可为学生佩相关头饰,学生会在表演中对朗读产生浓厚的兴趣。
总之,朗读的指导方法灵活多样,只要我们能够正确认识朗读教学,提高自身的朗读水平,精心地指导学生朗读,就一定能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学会有感情的朗读,提高朗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