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重“合作”轻“自主”;重“形式”轻“探究”;重“主体”轻“主导”
关键词:初级中学 语文教学 合作学习
初级中学教学中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新课标还对合作学习的重要作用作了说明:“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小组合作学习”成为了课改的一个亮点,改变了由教师一言谈的课堂专制式教学形式,给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创造了机会。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既形成了知识互补,增长了知识,又培养了团体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在进行合作学习中,“安静”的课堂变得“热闹”起来,同学们积极互动,各抒已见,取长补短,特别是通过激烈争论后得出的结论,学生更是记忆牢固,完全化作的自己的知识。但不是任何形式的合作学习都能够取得良好效果的,根据新的教学理念,结合本人多年的教改探索,笔者认为,在合作教学中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一、重“合作”轻“自主”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更多地关注怎样设计教学过程,怎样突出教学重难点,怎样设计板书,教学设计很大程度上只是教师的一厢情愿而已,但这对于学生来说,未必都有用,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过程,这样的教学必然是低效的。而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形式,也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一种基本途径,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把自己的思路和别人共享,而且学生更多地拥有自由组合、分工协作的机会,拥有评价和讨论他人观点的机会及空间和时间。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注意下面的几个问题。
1、如何让学生进行合作,开展有意义的合作,教师如何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基本方法。例如角色的分配,根据个人个性、特长等开展合理的分工,给所有学生都创造平等参与的机会,等等。没有经过训练的合作小组是散乱的,这样的学习肯定是失败的,最起码对大多数学生是没有效果的。合作学习决不是学生一朝一夕就能掌握的,需要我们长期不懈的训练。
2、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积极发言和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让人人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学得生动活泼,尝试成功的喜悦。因此,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认真思考、踊跃发言的习惯,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主动探究新知的形成过程,并把自己的探究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在组内进行交流,既能发现与自己不同观点的解决问题方式,又能为学习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真正发挥团体的合作精神。在交流时,还应培养学生认真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让学生简要记录别人发言的主要观点,并与自己的想法进行比较,逐步培养学生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的习惯。
二、重“形式”轻“探究”
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的探究和讨论价值,问题要有开放性。一个好的课题本身就会激发学生的合作学习兴趣,使学生体验到合作的快乐,形成合作的能力。
学生对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准备。学生在初读课文后对课文内容并不熟悉,教师便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来读一读,并说说喜欢的理由,显然,没有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在合作学习前,要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有了初步的想法后再进行探究、交流。教师应先让学生挑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可以读一遍,也可以读几遍,把你的喜爱之情通过朗读充分表现出来,再想一想你为什么喜欢,想好后跟同学谈谈。这样,让学生有了充分的准备,有时间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更为重要的是为学习困难的学生提供了学习的平台。只有在学生经过独立思考的过程,有交流的需要时,展开的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的、有成效的。
三、重“主体”轻“主导”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课文的朗读,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学习小组,可以小解说员、小导游的身份来解说,也可以把喜欢的课文内容编成故事来告诉大家,也可以以表演的形式展现给大家看。
在学生合作学习前教师要有作适度的点拨、指导。要先扶后放,让学生先有初步的印象,使学生在进行分组学习时,做到心中有数。合作小组的建立是相当重要的过程,而教师让学生自由组合后,就使得一些兴趣相投、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走到了一起,而一些学习相对困难的学生成了这节课的旁观者,这部分学生在课堂上不知所措,这就容易引起课堂的混乱。所以,小组合作,注重学生主体,应以采用异质分组的方式,将不同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兴趣、性别、个性的学生分配在同一组内。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我们组织课堂教学的唯一出发点。要最大程度尽最大能力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思考状态及学习方式。某些好看的东西未必实用,这是生活常理。
著名的教育家T.洛扎克说:“信息,到处是信息,惟独没有思考的头脑。”愿教师多思考,不要被热热闹闹的假象所迷惑,盲目模仿别人的结果往往是适得其反。只要你静下心来,走下讲台,弯下腰和学生近一些,就可以听到学生的心声,感受到学生的思想。因此,教师在实践中必须根据实际需要组织小组学习,参与到学习中去,始终监控学习的过程,引导学习的方式。这样,教育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将被我们所左右,学生也将受益。孩子们在做什么,想什么,是否和教师的教学设想一致应该成为我们永远思考的课题。
关键词:初级中学 语文教学 合作学习
初级中学教学中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新课标还对合作学习的重要作用作了说明:“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小组合作学习”成为了课改的一个亮点,改变了由教师一言谈的课堂专制式教学形式,给学生自主合作学习创造了机会。学生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既形成了知识互补,增长了知识,又培养了团体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在进行合作学习中,“安静”的课堂变得“热闹”起来,同学们积极互动,各抒已见,取长补短,特别是通过激烈争论后得出的结论,学生更是记忆牢固,完全化作的自己的知识。但不是任何形式的合作学习都能够取得良好效果的,根据新的教学理念,结合本人多年的教改探索,笔者认为,在合作教学中应注意如下几个方面:
一、重“合作”轻“自主”
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更多地关注怎样设计教学过程,怎样突出教学重难点,怎样设计板书,教学设计很大程度上只是教师的一厢情愿而已,但这对于学生来说,未必都有用,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学生的学习过程,这样的教学必然是低效的。而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形式,也是培养学生合作意识的一种基本途径,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把自己的思路和别人共享,而且学生更多地拥有自由组合、分工协作的机会,拥有评价和讨论他人观点的机会及空间和时间。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注意下面的几个问题。
1、如何让学生进行合作,开展有意义的合作,教师如何教给学生合作学习的基本方法。例如角色的分配,根据个人个性、特长等开展合理的分工,给所有学生都创造平等参与的机会,等等。没有经过训练的合作小组是散乱的,这样的学习肯定是失败的,最起码对大多数学生是没有效果的。合作学习决不是学生一朝一夕就能掌握的,需要我们长期不懈的训练。
2、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积极发言和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让人人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学得生动活泼,尝试成功的喜悦。因此,教师首先要培养学生积极动脑、认真思考、踊跃发言的习惯,让学生真正参与课堂教学,主动探究新知的形成过程,并把自己的探究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在组内进行交流,既能发现与自己不同观点的解决问题方式,又能为学习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真正发挥团体的合作精神。在交流时,还应培养学生认真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让学生简要记录别人发言的主要观点,并与自己的想法进行比较,逐步培养学生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的习惯。
二、重“形式”轻“探究”
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的探究和讨论价值,问题要有开放性。一个好的课题本身就会激发学生的合作学习兴趣,使学生体验到合作的快乐,形成合作的能力。
学生对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准备。学生在初读课文后对课文内容并不熟悉,教师便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来读一读,并说说喜欢的理由,显然,没有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在合作学习前,要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有了初步的想法后再进行探究、交流。教师应先让学生挑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可以读一遍,也可以读几遍,把你的喜爱之情通过朗读充分表现出来,再想一想你为什么喜欢,想好后跟同学谈谈。这样,让学生有了充分的准备,有时间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更为重要的是为学习困难的学生提供了学习的平台。只有在学生经过独立思考的过程,有交流的需要时,展开的合作学习才是有价值的、有成效的。
三、重“主体”轻“主导”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课文的朗读,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学习小组,可以小解说员、小导游的身份来解说,也可以把喜欢的课文内容编成故事来告诉大家,也可以以表演的形式展现给大家看。
在学生合作学习前教师要有作适度的点拨、指导。要先扶后放,让学生先有初步的印象,使学生在进行分组学习时,做到心中有数。合作小组的建立是相当重要的过程,而教师让学生自由组合后,就使得一些兴趣相投、学习能力较强的学生走到了一起,而一些学习相对困难的学生成了这节课的旁观者,这部分学生在课堂上不知所措,这就容易引起课堂的混乱。所以,小组合作,注重学生主体,应以采用异质分组的方式,将不同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兴趣、性别、个性的学生分配在同一组内。
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我们组织课堂教学的唯一出发点。要最大程度尽最大能力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思考状态及学习方式。某些好看的东西未必实用,这是生活常理。
著名的教育家T.洛扎克说:“信息,到处是信息,惟独没有思考的头脑。”愿教师多思考,不要被热热闹闹的假象所迷惑,盲目模仿别人的结果往往是适得其反。只要你静下心来,走下讲台,弯下腰和学生近一些,就可以听到学生的心声,感受到学生的思想。因此,教师在实践中必须根据实际需要组织小组学习,参与到学习中去,始终监控学习的过程,引导学习的方式。这样,教育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将被我们所左右,学生也将受益。孩子们在做什么,想什么,是否和教师的教学设想一致应该成为我们永远思考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