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视域下的明清小说研究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ecil11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将传播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古代小说的研究相结合,开拓了古代文学研究的新领域,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宋莉华先生撰写的《明清时期的小说传播》(2004年7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是一本借助传播学的研究方法,考察明清时期小说传播的专著。该书分上下两编:上编从明清通俗小说传播的社会背景与分期、印刷技术的演进与小说的传播方式、影响明清小说传播的几种符号、明清小说的流通渠道、小说传播中的文化增值效应等几个方面探讨明清时期通俗小说的传播;下编从丛书与文言小说流传,类书与文言小说的流传,三类文言小说总集的传播,私家藏书、书院、官书局与文言小说的流传,文言小说在汉文化圈的流传等几方面考察了明清时期文言小说的传播。
  在传播学视域下,该书拓宽了前人对明清通俗小说传播的研究范围。大众传播与社会之间存在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大众传播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传播技术的进步,以生产力的发展为基础,大众传播必然被打上社会阶层、阶级的烙印,大众媒介受社会各方面制约及大众的监督。这就决定了必须把社会背景作为明清通俗小说传播的研究基础。就通俗小说而言,先前学者在资料整理与文本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但从传播学的视角展开明清通俗小说研究的尝试并不多见。作者借鉴了陈大康所著《明代小说史》和《通俗小说的历史轨迹》、何香久所著《〈金瓶梅〉传播史话》以及关四平的博士论文《〈三国演义〉的成书、文本与传播研究》等有关明清通俗小说传播的研究成果,结合传播学理论,从明清社会状况与小说传播的大致分期、小说流传方式与印刷术的演进、明清小说的流通渠道及文化增值效应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通俗小说是都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勃兴与城市的产生、市民的文化需求有着密切的关联,其发展与都市化进程息息相关。通俗小说的传播在明清各个阶段呈现出发展的不平衡性,时而繁荣、时而低潮。通俗小说的这种阶段性,除了受社会经济因素影响外,更主要的是与政治环境的变化、官府和文士对小说的态度转变及社会治乱情况等有关。该书努力描述小说传播在不同政治文化背景影响下的阶段性特征与历史的演进轨迹,将明清通俗小说的读者作为不同的群体和社会阶层置于整个社会经济和政治文化的背景下,加以社会性的观照,讨论其阅读目的、社会特征和群体影响等。印刷术发展是明清通俗小说得以流传的技术条件,但小说的刊刻与印刷术的发展并不完全同步。传抄作为另一种重要的小说传播方式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时明清通俗小说为了增加销量还充分利用插图、方言、评点等传播符号吸引读者和推介作品。明清通俗小说通过书坊、坊贾、书场和说书艺人等渠道进行流通。
  该书较为全面系统地勾勒了明清时期的文言小说传播的发展脉络。与通俗小说相比,明清时期文言小说的流传在传播方式、技术、符号及渠道方面存在许多不同之处,有着独有的流传特色。作者从整个传播的过程对文言小说的流传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察,弥补了前人研究的不足,拓展了研究的范围。该书论述了文言小说流传过程中,丛书、类书和总集所起的作用。关于文言小说总集,该书选择了三种明清时期最突出、社会影响最大的小说集——唐传奇集、笑话集及仿《世说新语》的小说集进行考察。文言小说的读者层有其特殊性,其主体限于文人阶层。文人既是作者又是读者,而书坊主既是出版商又可能是小说创作者。在文言小说的流传中,这种身份的多重性与流通环节的交叉融合普遍存在。在内容上,明清文言小说的通俗化倾向有所加强,特别是大量笑话集、通俗类书的问世,既可以用以消遣时日,又能广博见闻。在传播渠道上,文言小说与通俗小说也不相同,私人藏书楼、书院、清代后期的官书局在其中扮演了相当重要的角色。此外,明清时期,文言小说的流传体现出鲜明的阶级性特征。明中叶后,其商业色彩日益浓郁,书坊主人与文人共同参与,文化环境相对宽松,对小说的传播非常有利。清代乾嘉时期则是一个转折点,既是高潮,又是走向衰落的转折点。
  该书在充分参考历史文献资料和相关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借鉴传播学和社会学理论,运用统计学的方法,坚持微观与宏观相结合、文学与史学相结合的研究原则,力求将现代传播学理论和研究方法及視角引入明清小说研究,选取最能体现明清时代特征以及当时最能代表通俗小说和文言小说各自特点的传播要素展开论述,较有开创性地拓宽了明清小说的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
  (熊岚/硕士,唐山职业技术学院讲师)
其他文献
【摘要】本研究以新疆青少年为研究对象,以涵化理论为指导理论,对新疆青少年健康行为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假设,新媒体能够为受众提供“沉浸式”体验,这一优势能更好地涵化青少年的健康行为。但是在实践中,新媒体对新疆青少年的健康传播处于与家庭的人际传播、学校的组织传播和传统媒体的大众传播的博弈之中,且新媒体处于劣势。新媒体的优势在新疆青少年健康行为养成中并未发挥出来。因此,应当发挥新媒体的优势,加强专业医疗健
期刊
在现代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进程中,计算机技术、大数据技术以及物联网技术起到了重要的技术升级的作用,在大量高科技技术的应用中,高校逐步推进了智慧校园的信息化建设步伐,给高等院校的教学管理工作和创新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2016年6月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是由孙亦鹏编著而成的,编者在深入分析和总结自身多年的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经验和信息建设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对当前高校教学管理信
期刊
中国语言文字的历史源远流长,其文化含义和物质表现形式十分丰富和多元,并在历史演变的过程中,许多书法艺术家逐渐挖掘出文字美的艺术表现形式,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传统书法艺术。而在形式美和内涵美的综合发展中,现代汉语言文字的艺术性和审美性打破了传统的书法艺术范畴,更广泛地受到了艺术设计者的关注,在汉语言文字的视觉传达设计中发挥着更具创新性的价值。《汉语言文字研究》(2015年2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是安
期刊
国画是我国传统美术艺术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历经上千年的传承与发展之后,国画在文化内涵、艺术价值、审美效果、美育传播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从当前高校国画教学的教学目标来说,它主要包括两大类,一是国画艺术的专业教学,二是国民艺术与文化素养的美育教学。在高校国画教学的优化与创新发展中,高校及教师也需要根据国画教学的教学目标来进行协调与统一。董立军编撰的《国画教学》(2006年4月四川美术出版社
期刊
【摘要】在新媒体环境下,“老家河南”微视频工程是区域形象媒介传播的一次成功尝试。其作品以准确的选材定位、独特的传播策略和便捷的传播方式,探索出一条区域形象影像建构的新路子。其范本意义在于丰富区域形象宣传片的影视表达方式、引领互联网短视频健康发展等。但“老家河南”微视频也存在着文化符号不够典型、专业化水平不高、营销策略有待进一步规划提升等问题,需采取相应措施加以解决。  【关键词】“老家河南”;微视
期刊
语文教育是中国传统语言文化传播教育的重要渠道和平台,在互联网时代的文化沟通与传播互动之中,语文教育的文化传播特性正在不断强化,语文教育不再仅仅局限于课堂中“教”与“学”的互动,而是广泛拓展到了校园文化建设、网络新媒体、互联网信息资源共享等传播渠道和平台之中。由耿红卫编著的《网络语文教育建构论》(2012年7月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一书立足于互联网时代的语文教学环境,对语文课程体系的建设、语文教材
期刊
【摘要】在新媒体空间虚假信息与误导性言论频发的背景下,事实核查新闻应运而生。与传统新闻生产流程中的事实核查不同,事实核查新闻是针对公众人物的言论进行验证与审核后所形成的新闻成品。事实核查新闻实践在核查对象选择、核查机制运作、评判标准等方面已形成一套可行有效的操作规程。虽然事实核查新闻仍具有一定的市场化逻辑与立场偏向,在改变公众人物言行、影响公众态度方面存在局限,但它在维护公众知情权、保障新闻真实性
期刊
【摘要】电视是声画并茂的艺术,声音在电视节目表情达意的过程中举足轻重。但相较于人们对影像效果的推崇来说,声音的作用长期以来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但实际上,声音是最古老最丰富的表意元素,人类社会一切思想观点的表达,都是以声音为基础的。在电视节目中,声音的作用远不止于展现情节、渲染气氛这样一个笼统的概念,通过对几部优秀的纪录片进行分析,研究声音的丰富功能,探讨出声音的精细化设计在主题表达过程中能够起到的
期刊
2019年4月13日,由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和华夏传播研究会发起的首届“礼文化与华夏传播研究”工作坊在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成功举办。  本届工作坊以“新时代 新路径 新发展”为理念,共分为“会议主題发言”“华夏传播研究分享”“青年学者礼文化研讨”和“博士生礼文化论坛”四个部分。专家学者们从传播学本土化出发,探讨中国文化、华夏传播、先哲智慧、礼乐文明及其与中国、世界发展的时代关联,在学术争鸣过程
期刊
【摘要】认为网络平台是自己的麦克风,把公共领域视为私人领域,有人就会大量兜售求生害义、有伤风化的信息,给“自媒体”植入原罪。网络平台不是自媒体,而是名副其实的“共用媒体”,富有表达民声的重要使命。遵循四种规诫和四条运营规则,共用媒体才能体现社交平台的公共性和圣洁性。  【关键词】自媒体;原罪说;平台的公共性;共用媒体  网络公共平台已达到相当普惠的程度,每个人利用它可毫无障碍地进行正常的信息交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