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音的精细化设计与主题表达

来源 :新闻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电视是声画并茂的艺术,声音在电视节目表情达意的过程中举足轻重。但相较于人们对影像效果的推崇来说,声音的作用长期以来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但实际上,声音是最古老最丰富的表意元素,人类社会一切思想观点的表达,都是以声音为基础的。在电视节目中,声音的作用远不止于展现情节、渲染气氛这样一个笼统的概念,通过对几部优秀的纪录片进行分析,研究声音的丰富功能,探讨出声音的精细化设计在主题表达过程中能够起到的多元作用。
  【关键词】声音;精细化设计;主题表达
  画面和声音是电视节目的两大表现手段。近十年来,随着数字高清技术的飞速发展,电视观众可以不断体验到像素更高、还原度更好的视频效果,畅享一波又一波技术革新带来的红利。作为电视节目最主要出品方的电视台来说,也往往在视频器材的投入上不惜重金,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声音无论是资金投入还是实际应用的研究,都要相对滞后许多。
  传统的电视新闻专題节目中,声音作为画面的辅助,通常以同期声或背景音乐、音效的形式出现,发挥的作用局限在展开情节和烘托气氛的层面。部分从业人员,对声音的应用还停留在“语感清晰”、“氛围合适”的简单要求上。随着电视精良化制作时代的到来,这些观念必将成为影响品质提升的制约性因素。
  实际上,如果对声音的应用详加关注就会发现,声音在电视节目中可以发挥的作用是非常多元的,声音的设计尚有极大的空间可以延展。电视从业人员如能深刻理解这一点,并做到对声音声效进行精心设计,将使作品呈现出不一样的“高级感”,甚至可能创作出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
  一、案例:声音精细化设计带来的表现力
  纪录片是近年来策划、制作都日趋精细化的作品形式。本文以几部“重量级”的经典纪录片为例,可以看到制作者对声音设计的重视程度与高超技巧,以及这种技巧在作品主题表达过程中发挥的巨大作用。
  (一)以“无声”的声效标记特殊时刻
  日本纪录片《人生果实》是豆瓣打分高达9.6分的优秀作品。在这部纪录片中,已经是耄耋老人的建筑师津端修一与妻子隐居郊野,仍积极地生活着,用勤劳灵巧的双手和对生命的热爱,把自建的林间小屋变成了充满温暖的应许之地。这部作品虽然只在网络平台播出,但从口碑来看是获得巨大成功的,实现了网友“零差评”,甚至不少人在纪录片滚动片尾时在弹幕上发送留言“谢谢”。除了高纯度细腻感人的故事外,该片对细节的处理也极其精到,在表现手法的处理上时常有点睛之笔。比如,在全片三分之二处,正在厨房忙碌的修一爷爷的画面突然没有了声音,此处持续时间较长,长到令观众感到疑惑不解,但接下来的情节是,修一的妻子英子换上了黑衣,在房屋周围挂上悼念死者的丧幡,原来,在厨房的忙碌是摄像师拍到的修一爷爷生前的最后一刻。全片以此为界,转入后半场,讲述修一去世后英子的生活。这里出现的“默场”,既是对事件发生转折的交代,也寄托了对主人公津端修一人生最后节点的深情缅怀。这是一个令不少网友发送弹幕称“泪崩”的设计,在情感的表达上达到了一个高潮。
  声音是用来表情达意的,通常情况下,唯有“有”声,才能准确地表露情感,实现观点的交流传输。但《人生果实》中此处的用法却棋高一着,它反其道而行之,通过消除声音,起到类似于“默哀”的效果,传达出制作方的创作态度——对生命的尊重,对两位老人人生哲学的无限崇敬。在技巧上,声音的突然消失也会令观众感到疑惑不解,因此会更加专注地从图像中寻觅信息,使画面的表现力实现增效,进而使几秒后揭示出的结果给人带来更加强劲的冲击力。试想,如果不采用这种方法,而是按照常用的处理手法打上“某月某日某人去世”的字幕,会使作品的艺术表现力逊色不少。
  (二)以背景音参与角色
  湖北电视台摄制的纪录片《英与白——99纪事》(也被简称为《英与白》)是一部屡获大奖的优秀作品,片中出现的主要角色是非常少的,只有混血驯养师白和一只从表演舞台“退役”的熊猫英,讲述了英与白在孤独中互相陪伴的故事。为了反衬这种孤独,片中的声音设计也极为精简,但出现了一位“重量级”的声音角色,即那台无时不刻不在提供外界信息的老式电视机。正如片名所框定的时间概念那样,这台电视机不停地播报着世纪末最后一年的新闻热点事件,在这里,电视机不仅仅是一个物品,而是成为具有丰富指代意义的符号,它象征着外面日新月异的世界,经济、科技高度发达,但人的内心却越来越空虚迷茫。“英和白的生活都异化了,他们在这种异化的生活中建立起了互相的认同。人与自己的同类开始疏远,反倒和异类亲近起来。人类大步前进的社会成了英和白共同异化的背景”。[1]在这部纪录片中,电视的“台词”要远远多于英和其他人物,通过这种象征、对比、反衬,把人类经过几千年的进化后反而无法跟外界沟通的苦闷酣畅淋漓地表达了出来。
  在日本文艺界有“声优”的概念,“与演员的区别就是可以隐于幕后,不露面,要的是语音效果”。[2]在《英与白——99纪事》中,电视机也扮演了“声优”的角色,使媒介的功能拟人化了,达到了最大程度的延伸。这种应用突破了以往电视表达手段的局限,使该片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在纪录片领域独树一帜。
  (三)以高还原度的拟音营造“代入感”
  “拟音”最早出现于电影行业,“所有这些不能在大自然真实社会空间中录制到的声音,就需要通过人工录音技术的干预和声音创意的设计才能完美地得以实现。而这个设计和创意方法就是电影声音行业中的拟音工艺”。[3]随着电视大投入、大制作时代的到来,拟音也走出宽荧幕,成为电视荧屏上常用的表现手段。比如近年来大热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它的音效之多、之精、之准,几乎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众所周知,在这部美食题材的纪录片中,大篇幅展现的是食物的诞生过程,包括生长、采集、炮制、烹煮等等,这些来源于生活日常的内容,如果只用解说进行平铺直叙的叙述,必将失之乏味。因此,我们看到,导演在创作时加入了大量的拟音,比如肉在炙烤时发出的滋滋声,汤沸腾时发出的咕嘟声,泡好的豆子倒出来时发出的既沉闷又有质感的声音,等等,还原度很高,数量密集。其作用,正如该片的音效制作人之一王同所说,“一个是让大家仿佛可以闻到,吃到;一个是尽量还原现场,带观众到厨房里去,到村落里去,到集市里去,到大海上去”。[4]基于这种理念,该片的声音设计分量极重,在重要的段落中,几乎都贴上了对点音效,音乐与画面完美地结合在一起,为观众营造出一种强烈的“代入感”,仿佛正在身临其境,能够近距离品其味、嗅其香。重视镜头和声音的精细化设计,为观众带来“沉浸式”体验,正是成就该片艺术价值的主要因素。   二、关联:主题表达与声音精细化设计的注意事项
  从上文中可以看出,声音的精细化设计对主题表达的提升是有强劲作用的。设计是为主题而生,其细微之处的分寸拿捏将决定一部作品的成与败。
  (一)声音设计必须以符合主题需要为第一原则
  在艺术作品中,一切表现元素都围绕着主题表达的需要,如同量体裁衣,这基本上是所有创作者的共识。但目前存在的问题是,创作者在声音设计上较为保守,品类单一,风格突破少,甚至有人在表现不同的故事主题时,使用同一曲音乐,显示出声音设计观念的滞后。实际上,在表现主题时,没有最适合的声音,但一定有更适合的声音。比如纪录片《人生果实》的旁白,按照惯常的设计,可能会找来一个声线优美而又语调平实的声音即可,但导演邀请了日本著名女演员树木希林来担纲。作为一个身世坎坷又患癌症多年的老年女性,树木希林对人生沧桑无疑有着更多的感受。她的声线低回,一遍又一遍地念:“风吹枯叶落,落叶生肥土,肥土丰香果,孜孜不倦,不紧不慢”,如同呓语般,还仿佛一位老僧在默念经文佛偈,这与该片充满哲理和禅意的故事是极为吻合的。这种配音风格的大胆尝试,显示出国外优秀导演在声音设计方面思路之开阔,手法之前卫。
  (二)声音设计应追求艺术的真实,而不是事实的真实
  真实是纪录片的生命。但在实际操作中,真实的声音往往不能满足观众的欣赏需要。有些事件发生时发出的微小音量根本难以耳闻,更不用说用录音设备去捕捉了,因此,即便是在纪录片中,为了追求还原度而采用拟音也十分必要。《舌尖上的中国》就是把人工拟音技术应用得炉火纯青的一部纪录片,比如,为了表现出汤在灶上沸腾的声音,拟音师会同时使用几个吸管朝酸奶中吹气,发出的咕嘟声与画面结合在一起,营造出一种勾人味蕾的效果。这就是艺术的真实,尽管是后期合成的音效,但它放大了事件的细节,使观众的感官得到高质量的满足。反之,如果完全采用真实的录音,可能即便是把灶火开到最大,也无法录制出那种清晰逼真的效果,主题的表达就难以达到现在这样的艺术价值。从这一层面上讲,尽管有人对《舌尖上的中国》的拟音做法存在一定的争议,但观众的口碑已经证实了,他们需要的是艺术的真实,而非自然主义的原封照搬。
  (三)声音设计要“精、准、紧”
  一部作品有多少声音设计,是视作品的风格而定的。有的作品清新隽永,在平淡中娓娓道来、温暖叙事,音乐音效设计可能就少一些,比如《人生果实》。而《舌尖上的中国》中,原创音乐就达到19首,从这一层面上讲,声音设计点的“多”和“少”是相对的,必须视情节和情绪而定,“多”会显得故事节奏快,但音乐音效过多会难以驾驭,甚至显得杂乱无章,导致作品节奏失控。“少”会显得节奏慢,风格冷静,但“过少”会显得故事沉闷,失去一部分观众的注意力。因此,声音设计的数量要精当;同时声音设计一定要“准”。过去经常出现“依据情节设计音乐”的说法,其实不然。一部作品包括了情节逻辑和情绪逻辑,笔者认为,声音设计的依据主要应参考情绪逻辑,这是因为音乐音效的主要作用之一就是为了烘托气氛,而气氛本身就是人的感官情绪的产物。只有依据情绪设计音乐,才会让音乐和作品达到水乳交融的境界;另外,声音的设计要和画面紧紧贴合,声音的节奏是要和画面的节奏保持高度一致的,与画面贴合越紧,观众对创作者的意图就认知越清晰。“声画两张皮”的设计是失败的,但还有一种失败容易被忽略,即那种使人可以不看画面,仅靠听觉就完全掌握信息的电视节目。声音提供的信息过于饱和,会使电视沦为一种伴音设施,加速失去竞争力。
  三、结语
  电视节目的声画关系是一门耐人寻味的学问。好的声画关系一定是各司其职的,谁也不能越过谁,谁也不能取代谁,毕竟它们同为电视的两大表现手段,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这是电视节目自身的技术特性所决定的。电视精良化制作时代的到来,更是要求每一个环节都不能“掉链子”。观众是创作者的“上帝”,而“上帝”的欣赏口味在不断提高。作为创作者来说,当务之急是尽快提高认识,摒弃旧观念的束缚,真正把声音设计当成电视節目深化主题、提高艺术表现力的重要手段去学习去研究,创作出“有声有色”的作品,使观众听其音、辨其形、明其理、感其情,从而得到感官和心灵上多层次多元化的满足。这样,电视才能留住观众、引领观众。
  参考文献:
  [1]张以庆.记录与现实:兼谈纪录片《英和白》[J].电视研究,2001(9):55.
  [2]百度百科[EB/OL].https://baike.baidu.com/item/%E5%A3%B0%E4%BC%98/205118?fr=aladdin.
  [3]张晋辉,姚国强.“真未必美”与“美即选择”:论现实主义的电影声音创作原则[J].现代传播,2015(2):86.
  [4]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音效如何打造?[EB/OL].http://www.audio160.com/news/2014/5/2014_1_26849.htm.
  (作者单位:河南广播电视台)
  编校:郑艳
其他文献
人文素质教育和科学教育是现代教育中彼此依存、不可分割的两部分,从本质来说,它的核心教学目标在于传承人类创造至今的文明成果,包括历史、文化、语言、制度规范、行为准则等,并以优秀的价值观、道德观和思想理念来实现人才的综合素质培养。由石亚军编著的《人文素质教育》(2008年9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是一本围绕我国人文素质现状调查研究与对策分析的专著,编者对人文素质的基本理论、历史演变、中西方发展对比、
期刊
语言翻译是一个理论性和实用性兼具的重要学科,尤其是在跨语言文化交际日益频繁和深入的信息化社会中,相对于传统需求,语言翻译工作的数量和质量都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增加,全球经济的发展和各个国家地区的合作都离不开翻译工作的有效参与。在这样的背景下,高校英汉翻译的教育教学应当紧跟时代的变化和市场需求的变化来优化英汉翻译人才培养的创新模式,在理论与技巧等方面全面提升英汉翻译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廖国强和江丽容共同主
期刊
【摘要】2018年政务短视频迅速发展,政府机构纷纷入驻短视频平台。政务类短视频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新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定位模糊,内容宽泛;爆款产品极少,昙花一现;各自为战,缺乏合作。政务类短视频要以塑造政府形象为主要内容;转变观念;连接多种形式,形成政务新媒体链,共同助力政务新媒体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政务类短视频;政务新媒体链;连接  近年来,政务新媒体随着短视频的崛起又有了新的发
期刊
【摘要】本研究以新疆青少年为研究对象,以涵化理论为指导理论,对新疆青少年健康行为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假设,新媒体能够为受众提供“沉浸式”体验,这一优势能更好地涵化青少年的健康行为。但是在实践中,新媒体对新疆青少年的健康传播处于与家庭的人际传播、学校的组织传播和传统媒体的大众传播的博弈之中,且新媒体处于劣势。新媒体的优势在新疆青少年健康行为养成中并未发挥出来。因此,应当发挥新媒体的优势,加强专业医疗健
期刊
在现代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进程中,计算机技术、大数据技术以及物联网技术起到了重要的技术升级的作用,在大量高科技技术的应用中,高校逐步推进了智慧校园的信息化建设步伐,给高等院校的教学管理工作和创新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建设》(2016年6月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是由孙亦鹏编著而成的,编者在深入分析和总结自身多年的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经验和信息建设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对当前高校教学管理信
期刊
中国语言文字的历史源远流长,其文化含义和物质表现形式十分丰富和多元,并在历史演变的过程中,许多书法艺术家逐渐挖掘出文字美的艺术表现形式,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传统书法艺术。而在形式美和内涵美的综合发展中,现代汉语言文字的艺术性和审美性打破了传统的书法艺术范畴,更广泛地受到了艺术设计者的关注,在汉语言文字的视觉传达设计中发挥着更具创新性的价值。《汉语言文字研究》(2015年2月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是安
期刊
国画是我国传统美术艺术重要的组成部分,在历经上千年的传承与发展之后,国画在文化内涵、艺术价值、审美效果、美育传播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和意义。从当前高校国画教学的教学目标来说,它主要包括两大类,一是国画艺术的专业教学,二是国民艺术与文化素养的美育教学。在高校国画教学的优化与创新发展中,高校及教师也需要根据国画教学的教学目标来进行协调与统一。董立军编撰的《国画教学》(2006年4月四川美术出版社
期刊
【摘要】在新媒体环境下,“老家河南”微视频工程是区域形象媒介传播的一次成功尝试。其作品以准确的选材定位、独特的传播策略和便捷的传播方式,探索出一条区域形象影像建构的新路子。其范本意义在于丰富区域形象宣传片的影视表达方式、引领互联网短视频健康发展等。但“老家河南”微视频也存在着文化符号不够典型、专业化水平不高、营销策略有待进一步规划提升等问题,需采取相应措施加以解决。  【关键词】“老家河南”;微视
期刊
语文教育是中国传统语言文化传播教育的重要渠道和平台,在互联网时代的文化沟通与传播互动之中,语文教育的文化传播特性正在不断强化,语文教育不再仅仅局限于课堂中“教”与“学”的互动,而是广泛拓展到了校园文化建设、网络新媒体、互联网信息资源共享等传播渠道和平台之中。由耿红卫编著的《网络语文教育建构论》(2012年7月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一书立足于互联网时代的语文教学环境,对语文课程体系的建设、语文教材
期刊
【摘要】在新媒体空间虚假信息与误导性言论频发的背景下,事实核查新闻应运而生。与传统新闻生产流程中的事实核查不同,事实核查新闻是针对公众人物的言论进行验证与审核后所形成的新闻成品。事实核查新闻实践在核查对象选择、核查机制运作、评判标准等方面已形成一套可行有效的操作规程。虽然事实核查新闻仍具有一定的市场化逻辑与立场偏向,在改变公众人物言行、影响公众态度方面存在局限,但它在维护公众知情权、保障新闻真实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