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小学生阅读理解作业订正的有效策略

来源 :教学研究与管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nsancaic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业订正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一种效果极佳的矫正性学习。学生若能养成自主订正的习惯,既能培养严于律己的意识,又能增强思维的严谨性和周密性。在教学中将订正落到实处,可以提高学生掌握知识的清晰度和达成度。文章通过分析小学生完成阅读理解作业的过程,提出了寻找线索订正、三步鉴赏订正、积累中探索订正规律等建议。
  关键词:小学生;阅读理解;作业订正;有效策略
  日常教学中教师比较重视课堂教学质量,忽视了作业订正这个重要环节。经常发现学生订正作业时浑浑噩噩,重复几次都不能正确订正,导致学生自己忙忙碌碌,信心全无;教师心力交瘁,怒火冲天。
  由此,笔者想到了目前政府机关推出的惠民政策——“最多跑一次”。“最多跑一次”改革是通过一窗受理、集成服务、一次办结的服务模式创新,让企业和群众到政府办事实现“最多跑一次”的行政目标。教师不妨“移花接木”,让学生们的作业订正也实现“最多跑一次”的目标。在作业订正时,学生除了主观上的马虎大意、不负责任外,还缺乏各种题型方法的引领和指导,缺乏资源的有效整合。怎样在日常阅读教学中教给学生答题的方法和策略,使他们形成自己的答题套路?如何敏锐地击中题目的要害抓住阅读重点?笔者以此作为日常阅读教学的突破口,结合具体的经验作以下分享。
  一、融合文上文下,通过找线索进行订正
  学生平常在做阅读理解时,通常是将全文通读一遍,然后就开始答题。凭着对阅读材料模糊的认识进行答题,答题的准确率可想而知。更何况一篇阅读题后面有多道习题,一两遍的阅读不足以很好地完成所有习题。有的学生有一定的阅读功底,但答题含糊、笼统。小学阶段很多阅读理解习题的答案就藏在阅读材料的文本中,只要潜心阅读,就可以信手拈来。如以五年级上册《作业本》阅读材料中《一张纸条》为例:
  题目:“几经犹豫后,我试着用钥匙打开了抽屉,从里面拿走了一张一元的纸币。”“我”犹豫的是什么?
  在批改的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的答案大多数是这样呈现的:“我”犹豫的是要不要拿钱。
  这类学生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但是从严格意义上说,这样答题不完整,没有说出犹豫的具体内容,答题笼统、含糊。笔者是这样引导学生的,首先出示学生的答案,让大家看看这个回答完不完整。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读文章,明白这个问题要从文章的哪几個自然段中去寻找答案。接着请学生回答,问题的答案在文章第一、二自然段中。
  经过潜心读文,学生们的答题开始有方向了,也更加完整了。学生对阅读订正的回答如下:
  学生1:“我”上初中那年喜欢上了《格林童话》丛书,并到了痴迷的地步,那时父母微薄的工资早已被柴米油盐安排得所剩无几,哪里还有余钱去买一本不能吃又不能穿的书呢?平时父母总是把钱放在写字台的抽屉里,而抽屉的钥匙就放在写字台上,“我”在犹豫该不该拿。
  学生2:上初中时“我”对《格林童话》无比痴迷,而父母的钱只能勉强让我们填饱肚子,根本没钱买书,那次父母将钱放在写字台的抽屉里,“我”犹豫该不该拿。
  学生3:上初中时“我”对《格林童话》无比痴迷,而父母的钱只能勉强让我们填饱肚子,根本没钱买书,那次父母将钱放在写字台的抽屉里,拿了,怕我们一家饿肚子,不拿吧,“我”日思夜想的书就不能看了,“我”到底该不该拿?
  最后让学生比较三种答案的不同。
  学生1将第一、二自然段中的相应语段原封不动地抄下来,内容比原先更丰满了。
  学生2在学生1的基础上进行概括、提炼和整合,语言更凝练,思路更清晰,让人一目了然。
  学生3在学生2的基础上加入了心理活动——拿了会怎样?不拿会怎样?正是犹豫的关键所在。
  在小学阶段的阅读理解中,有许多诸如此类的题目。“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从上题的答题中,总结出此类答题的方法:读懂题意,找到相应语段揣摩,避免全盘摘抄,提炼有价值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进行拓展。事实证明,在日后的阅读理解中,有了方法的指导,学生碰到类似的题目就不会随心所欲,能融合文上文下,通过找线索的方法进行答题订正。答题质量明显提升,学生的思维广度得到训练,能力得到发展,这才是完成作业的初衷。
  二、优化订正答题程序,讲究方法进行鉴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体会其表达效果。还指出,学生能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这些能力除了要在语文课堂上培养外,还要在课外强化训练。在小学语文作业中经常有这类鉴赏练习:
  如三年级的《美丽的小兴安岭》中,问题:读下面的句子,体会加点的词语好在哪里?
  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长出嫩绿的叶子。
  三年级的学生拿到这样的题目一般无从下手,自由发挥肯定会有所偏差。
  教学中,笔者先让学生凭着对题目最初的直觉谈谈好在哪里。大多数学生在交流中能点到树木抽出了新的叶子,在春天生长。而后,笔者从专业、规范的角度引领学生看看这个句子抓住什么来描写,引导学生体会背后的内涵。但这样的描绘学生又听不懂,笔者就问:“看到这样生长的画面,你觉得春天的枝叶怎么样?”轻轻一点拨,学生马上就能感受到春天蓬勃的生命力。因此,本题的答案就可以写为:“抽”字是动词,展示了春天树木抽枝长叶,快速有力生长的情形,表现了春天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和旺盛的生命力。
  按照“什么描写?—什么画面?—表现什么?”三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螺旋上升的思维阶梯,笔者让学生自己试着做一做第二小题,他们的思路清晰了很多。
  不管题目怎样千变万化,只要学生理出了“什么描写?—什么画面?—表现什么?”这样的解题流程,他们的作业就能直达要点,规范中有创新,平实中有突破,分三步走,就能较好地鉴赏词语和句子。   三、整合学科资源,积累中探索订正规律
  《语文课程标准》关于三、四年级的阅读要求学生“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对于五、六年级的阅读要求“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能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爱、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从中不难看出,揣摩人物的性格、品质、特征是小学中高段的阅读理解侧重点之一。平时的课内外阅读中,经常有这类题目出现,如:
  1. 《狼牙山五壮士》这段的画线部分有很多描写人物动作的词。请你在文中圈出来,说说你从中感受到了五壮士怎样的精神?
  2. 请写几句话,分别送给文中的老奶奶、小男孩和老板。
  3. 读了《徐悲鸿励志学画》这篇课文,你有什么启发?把你的想法和同学交流。
  这些题目表面上看各不相同,其实细细究来,所有的题目都是围绕阅读短文的中心展开的。题2送给老奶奶、小男孩和老板的话就是从三人的言行举止中找到人物的闪光点。题3是围绕徐悲鸿的形象来进行回答。在千变万化中找到不变的规律。对于文章的中心、人物的品质,我们也可以找到一些不變的规律。课堂上笔者经常引导学生进行总结:
  描写母爱的词语:舐犊情深、含辛茹苦、无微不至、老牛舐犊、咽苦吐甘、慈爱仁怀、任劳任怨、起早贪黑、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描写老师的词语:呕心沥血、诲人不倦、循循善诱、兢兢业业、默默无闻、废寝忘食、为人师表、教导有方、春风化雨
  描写名人的词语:锲而不舍、坚韧不拔、不屈不挠、披荆斩棘、所向披靡
  描写宽容待人的词语:既往不咎、宽宏大量、以德报怨、豁达大度
  ……
  在日常教学中,笔者根据教学的进度和需要,经常整合整理、分类总结、归类积累。学生脑海中有了一定的储备,建立起相应的资料库,做相应的阅读理解时,就能信手拈来,从资料库中选用合适的词语完成习题,答题的速度和质量就会明显提高。
  在小学阶段,由于大部分学生缺乏整理、分析、归类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的引领作用尤为明显。教学中只要用心观察、留心关注,这样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的题目不在少数。如:这样的结尾好在何处?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和文本结构,结尾的好处通常是首尾呼应,点明中心,发人深思。当然,在答题时,还要结合具体的文本的特点,说说如何与开头呼应,点明了什么中心,给人怎样的启发。当有了较多的解题对策后,学生拿到题目后就能有的放矢。有了这些“拐杖”后,学生订正作业的兴趣明显提高,越来越多的学生实现了“最多跑一次”的目标。
  日常教学中,笔者也与时俱进,运用现代电子产品辅助学生的作业订正教学,假日、放学后运用微信、QQ等进行订正、批阅,这样一来,连一次都不用跑了,“最多跑零次”成了学生最得意的口头禅。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师应重视学生阅读理解作业的订正,并积极运用多种方式提高学生阅读理解作业订正的效率和质量。这样,学生才能从作业中总结得失,提高阅读理解类题目的解题效率,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其他文献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教师应是有情感修养的人,儿童每天都在亲身感受老师对其行为举止做出的最细腻的情感反应,这种反应是用人道精神進行教育的强大基础。”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更需要有高尚的师德和丰厚的人文底蕴。新时代呼唤具有丰富人文底蕴的智慧型教师。人文素养的教育与培养对教师而言,实质上就是人文知识的传播、人文情感的养成、人文素养的提高和人文精神的培育。  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就得有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和核心素养的提出,创新教学模式正成为进一步深化课堂教学改革的一种趋势。基于此,我们根据进阶教学的理念与特征,探索构建了“生疑一绽思一活用”进阶教学模式,开展了几轮行动研究。“生疑一绽思一活用”进阶教学模式是一种创新性的教学模式,它适应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需要,突破了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文章以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长方
摘要:小学科学课堂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发展科学思维的主阵地。在科学课堂的实际教学中,教师合理地、科学地应用多种现代教学手段,能提高学生探究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线上教学从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活泼灵动的教学方式转变成学生只能单独坐在家中进行观看学习,如何开展,对学科教学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微课作为教育现代化的手段,在线上教学中发挥了其巨大的作用,能扩展教育或学习空间,使学习信息呈现形式多样化
随着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许多人都拥有了自己的手机,虽然教育部门明确规定中小学生在学校期间不允许使用手机,但目前拥有手机的中小学生并不在少数。大家在使用手机过程中往往会发现长时间接打电话,耳部或头侧部会感觉明显不舒服。目前有关部门检测发现在市面上的手机电磁辐射剂量严重超过我国《环境电磁波卫生标准》规定最高限值的十几倍甚至几十倍。国际癌症研究机构也正在研究手机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影响,尽管手机厂商和
摘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引导学生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这也正是当下生涯规划教育的核心目标。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特点,有助于学生在获得学科知识、技能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指导自己的生涯规划。新时代新高考背景下,语文教师在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能力的同时,要在学生的心灵深处播撒人生规划的种子,通过整合教材资源,寻找渗透生涯教育
【摘 要】针对目前课堂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要求,笔者通过合理使用语文课堂最后5分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来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并提出了合理使用语文课堂最后5分钟的八种方法。  【关键词】语文课堂;最后5分钟;课堂效率;教学方法  空白,是一种艺术手段。在音乐艺术中就很常见,《琵琶行》中的琵琶女的弹奏能达到“江州司马青衫湿”的效果,与琵琶女高超的弹奏
摘 要:一年级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启蒙阶段,也是学生获取数学信息、学会思考、培养数学素养的起始阶段。教师要引导一年级学生学会阅读、观察、思考,阅读中养成边读边圈、对比读题、读完下笔的习惯,观察中学会抓重点、作比较、明算理的方法,思考中加强高阶思维训练、逆向思维训练、多向思维训练等获取数学信息的能力,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  关键词:小学一年级;数学学习;深度学习  一年级学生数学素养的启蒙在学生整个数学
摘 要:文章以小学生的踝关节为研究对象,调查对象为校田径队的重点队员,平均年龄为11岁,优势项目分别是短跑和跳跃。深入小学基层参与体育各项训练活动,掌握一线资料,分析发现田径运动员的损伤多发生在膝关节、踝关节,其中踝关节的损伤率最高,因运动员在做高难度动作时,需要踝关节的积极配合与参与,若动作超越了生理限度,就容易出现踝关节的损伤。在总结裸关节损伤原因基础上找出解决方法,了解各种现代的医疗方式方法
摘要:儿童诗的创作教学要关注儿童特点,研究儿童诗创作的一般方法,探索儿童诗创作的理念,在儿童精神成长的背景下,召唤儿童的本真,回归童年的梦想,培植学生创作儿童诗的兴趣、审美意识和审美能力。教师可通过想象力专题训练、运用排比手法进行儿童诗的仿写训练、儿童诗片段仿写训练、利用评价激发学生创作热情等途径培养学生的儿童诗创作能力。  关键词:儿童诗;诗歌创作;教学策略  儿童诗的创作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儿
【摘 要】民间美术是美术文化之源,从艺术角度反映了民族特色和本土艺术精神,反映了民族文化意识与价值观。只有正确认识民间美术的价值与意义,发挥学校教育在文化传承方面的优势,走民间美术与美术教育相结合的道路,才能使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得以发扬光大。文章从民间美术谈起,探究其对拓展小学美术教育具有的实践意义,希望民间美术得以传承和发展下去,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关键词】小学美术;民间美术;教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