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古诗自古以来就是各朝各代甚至现代教学过程里,语文学习和考试的重点。新课标改后更增加了小学生的必备古诗,加大了对古诗词的重视,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小学古诗的掌握对于中小学教育具有重大意义。依据新课标要求,文章从时代背景、情境教学、诵读等多个方面探讨了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策略,以期为提高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质量和学生教学素养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策略
新课标提出中小学学生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1]等诸多新的教学理念。小学作为基础阶段,形成良好的古诗学习习惯和态度有助于提高语文素养,让学生爱上语文。文章尝试从知人论世法、情境教学法和诵读法几个方面进行小学语文古诗教学。
一、知人论世法
“知人论世”作为一种文学批评的原则和方法,它最早出自于《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由也。”[2]在孟子看来,读古人的诗书,实际上要与他们交友,而与之交友只是读古人的诗书是不行的,还必须了解他们的世风、时风和为人处世。了解作者的出身背景、人生经历、性格特征,有助于体会作品情感。正所谓:“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3]不同的家世会培养出人的不同性情和风格,不同的生活经历会使他原有的风格或者继续延伸,或者发生改变,所以,知人论世有助于语文古诗的教学。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面对的是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有限的小学生。如果只是一味背诵古诗,逐字逐句翻译,讲解诗人的写作手法,古诗的韵律,只会使语文课堂枯燥无味,很难让学生爱上古诗,爱上语文。假使让学生主动了解古诗的创作者,则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兴趣。首先,让学生课前自己搜集关于作者和诗歌的背景材料,然后,课堂上,让学生相互展示交流。这样,既能提高学生搜集信息的的能力,又锻炼了他们口语表达能力,同时还有助于学生了解诗歌意境和感情基调,符合新课标要求。
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一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可先让学生课前搜集材料了解李白的资料: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好饮酒,一生放荡不羁,热爱自由,受道家和儒家的双重影响。他的诗豪放飘逸,被誉为“诗仙”,而李白生平钦佩的诗人就是孟浩然,一方面是孟浩然的诗清新自然,深受李白赞叹;一方面孟一生未做官“红颜弃轩冕”,由此结交为友。
二、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4]但是,就目前的教育现状来看,教师把情境教学法过多的归于多媒体的使用,一节课,老师把课件从头放到尾,殊不知,这样的教学会降低课堂教学效果,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利于语文素养的提升。
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合理运用情境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古诗都有意境,正如王国维大师的“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5]诗人的内在情感与外界事物相互呼应,就会产生生动、形象而且深刻的画面或者人物形象。所以,抓住意境就能使学生尽快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思想情感。一般情况下,古诗意境可以通过两个方面来体现、欣赏。一是抓住关键词汇即诗的字眼。如陆游的《游山西村》,全诗以“游”为线索和字眼,介绍了诗人在山西村游玩的所见所感,通过农家人腊酒、鸡豚的款待,表明热情、善良的农家人特点。而后两句的一个“疑”字,使人感觉身临其境,仿佛置身于山村山峦叠嶂,流水萦绕,不仅欣赏这难以言状的自然美景,而且能从中领会到哲理。学生只要抓住“游”,“疑”二字就能了解诗歌含义,体会作者情感。二是合理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教学内容的视觉化和听觉化,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带动课堂气氛。古诗中射击的场景、人物、画面和音乐,如果用多媒体展示出来,会让学生更好体会意境。如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师可在多媒体展示西湖美景的图片,分别展示晴天和雨天西湖不同的景,然后配以音乐,让学生想象画面,增强情感体验。
一切景语皆情语,教师积极创设情境,让景语充分的呈现,有效地引发情语,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古诗快速理解,提高教学课堂效率,培养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
三、诵读法
“诵”则指用有高低抑扬的强调念,古诗的“诵读”就是把诗歌的抑扬顿挫、平平仄仄读出来、念出来、背下来。所以,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运用诵读法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兴趣,还能在音乐美、韵律美中得到享受。但是,对小学生讲解平仄押韵不切合实际,文章从声调朗读法入手,来进行古诗诵读教学。
声调朗读指在每句古诗词上方标注声调,学生根据声调的抑扬顿挫朗读古诗,体会古诗的韵律美。如唐代“诗圣”杜甫《绝句》的前两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教师首先指导学生在这两句诗的头上标注声调如下:ǎàáááàǎ,àááààāā.学生根据声调的起伏朗读古诗,很快读出韵律美和音乐美。然后,教师进行指导朗读,加深学生印象,通过声音达到与作者的情感共鸣。从而让学生爱上朗读,爱上古诗,爱上语文。
再者,在指导朗读《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时,可先让学生观看瀑布的课件,让学生通过视觉、听觉等方面先感受庐山瀑布的壮观和磅礴气势。体会“飞流直下三千尺”这种夸张手法所带来的震撼。紧接着,让学生根据示范朗读去体会语气的轻重缓急,注重朗读的语音、语调、节奏等方面。使学生很快明白第一句的“生”应重读,慢读,体会香炉峰在阳光的照耀下慢慢生起紫色的烟雾的情景。还有“三千尺”也要读重,声音也可适当延长,读出瀑布的气势和诗人的大胆想象。这样的读法,再加上上面的声调朗读,学生很快就读出了古诗的韵味,古诗的美。
四、结语
小学阶段的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是他们的特点,如果教师不能及时把学生注意力拉回,那么课堂的学习效率就会降低,尤其是古诗的教学,由于年龄段较小,对古诗的理解难以深入,更有甚者,有的学生对古诗的学习没有兴趣,这就需要教师调整教学方法,传统的:满堂灌教学已经不适应新课标的要求,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古诗教学特点,开创性教学,引导学生了解古诗的音乐美,节奏美和画面美,从而让学生爱语文,爱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標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程蔡钟翔等著,中国文学理论史[M]. 北京出版社 , 1987
[3]程俊英译注, 诗经译注[M]. 上海古籍出版社 , 1985.
[4]胡玉莲.浅谈创设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 新课程(小学),2016,(12):179.
[5]王强.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4,(05):99.
作者简介:陈惠黎,女,1994年4月,汉族,安徽淮北人,淮北师范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语文教学论。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教学;策略
新课标提出中小学学生要:“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化智慧”,“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文化品位”,“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发展感受和理解能力”[1]等诸多新的教学理念。小学作为基础阶段,形成良好的古诗学习习惯和态度有助于提高语文素养,让学生爱上语文。文章尝试从知人论世法、情境教学法和诵读法几个方面进行小学语文古诗教学。
一、知人论世法
“知人论世”作为一种文学批评的原则和方法,它最早出自于《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由也。”[2]在孟子看来,读古人的诗书,实际上要与他们交友,而与之交友只是读古人的诗书是不行的,还必须了解他们的世风、时风和为人处世。了解作者的出身背景、人生经历、性格特征,有助于体会作品情感。正所谓:“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3]不同的家世会培养出人的不同性情和风格,不同的生活经历会使他原有的风格或者继续延伸,或者发生改变,所以,知人论世有助于语文古诗的教学。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面对的是思维能力和探究能力有限的小学生。如果只是一味背诵古诗,逐字逐句翻译,讲解诗人的写作手法,古诗的韵律,只会使语文课堂枯燥无味,很难让学生爱上古诗,爱上语文。假使让学生主动了解古诗的创作者,则能激发学生学习古诗兴趣。首先,让学生课前自己搜集关于作者和诗歌的背景材料,然后,课堂上,让学生相互展示交流。这样,既能提高学生搜集信息的的能力,又锻炼了他们口语表达能力,同时还有助于学生了解诗歌意境和感情基调,符合新课标要求。
如人教版四年级上册一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可先让学生课前搜集材料了解李白的资料: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好饮酒,一生放荡不羁,热爱自由,受道家和儒家的双重影响。他的诗豪放飘逸,被誉为“诗仙”,而李白生平钦佩的诗人就是孟浩然,一方面是孟浩然的诗清新自然,深受李白赞叹;一方面孟一生未做官“红颜弃轩冕”,由此结交为友。
二、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4]但是,就目前的教育现状来看,教师把情境教学法过多的归于多媒体的使用,一节课,老师把课件从头放到尾,殊不知,这样的教学会降低课堂教学效果,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利于语文素养的提升。
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合理运用情境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古诗都有意境,正如王国维大师的“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5]诗人的内在情感与外界事物相互呼应,就会产生生动、形象而且深刻的画面或者人物形象。所以,抓住意境就能使学生尽快了解古诗内容,体会诗人思想情感。一般情况下,古诗意境可以通过两个方面来体现、欣赏。一是抓住关键词汇即诗的字眼。如陆游的《游山西村》,全诗以“游”为线索和字眼,介绍了诗人在山西村游玩的所见所感,通过农家人腊酒、鸡豚的款待,表明热情、善良的农家人特点。而后两句的一个“疑”字,使人感觉身临其境,仿佛置身于山村山峦叠嶂,流水萦绕,不仅欣赏这难以言状的自然美景,而且能从中领会到哲理。学生只要抓住“游”,“疑”二字就能了解诗歌含义,体会作者情感。二是合理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教学内容的视觉化和听觉化,能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带动课堂气氛。古诗中射击的场景、人物、画面和音乐,如果用多媒体展示出来,会让学生更好体会意境。如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师可在多媒体展示西湖美景的图片,分别展示晴天和雨天西湖不同的景,然后配以音乐,让学生想象画面,增强情感体验。
一切景语皆情语,教师积极创设情境,让景语充分的呈现,有效地引发情语,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古诗快速理解,提高教学课堂效率,培养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
三、诵读法
“诵”则指用有高低抑扬的强调念,古诗的“诵读”就是把诗歌的抑扬顿挫、平平仄仄读出来、念出来、背下来。所以,小学语文古诗教学,运用诵读法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兴趣,还能在音乐美、韵律美中得到享受。但是,对小学生讲解平仄押韵不切合实际,文章从声调朗读法入手,来进行古诗诵读教学。
声调朗读指在每句古诗词上方标注声调,学生根据声调的抑扬顿挫朗读古诗,体会古诗的韵律美。如唐代“诗圣”杜甫《绝句》的前两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教师首先指导学生在这两句诗的头上标注声调如下:ǎàáááàǎ,àááààāā.学生根据声调的起伏朗读古诗,很快读出韵律美和音乐美。然后,教师进行指导朗读,加深学生印象,通过声音达到与作者的情感共鸣。从而让学生爱上朗读,爱上古诗,爱上语文。
再者,在指导朗读《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时,可先让学生观看瀑布的课件,让学生通过视觉、听觉等方面先感受庐山瀑布的壮观和磅礴气势。体会“飞流直下三千尺”这种夸张手法所带来的震撼。紧接着,让学生根据示范朗读去体会语气的轻重缓急,注重朗读的语音、语调、节奏等方面。使学生很快明白第一句的“生”应重读,慢读,体会香炉峰在阳光的照耀下慢慢生起紫色的烟雾的情景。还有“三千尺”也要读重,声音也可适当延长,读出瀑布的气势和诗人的大胆想象。这样的读法,再加上上面的声调朗读,学生很快就读出了古诗的韵味,古诗的美。
四、结语
小学阶段的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是他们的特点,如果教师不能及时把学生注意力拉回,那么课堂的学习效率就会降低,尤其是古诗的教学,由于年龄段较小,对古诗的理解难以深入,更有甚者,有的学生对古诗的学习没有兴趣,这就需要教师调整教学方法,传统的:满堂灌教学已经不适应新课标的要求,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古诗教学特点,开创性教学,引导学生了解古诗的音乐美,节奏美和画面美,从而让学生爱语文,爱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標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程蔡钟翔等著,中国文学理论史[M]. 北京出版社 , 1987
[3]程俊英译注, 诗经译注[M]. 上海古籍出版社 , 1985.
[4]胡玉莲.浅谈创设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 新课程(小学),2016,(12):179.
[5]王强.情境教学法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4,(05):99.
作者简介:陈惠黎,女,1994年4月,汉族,安徽淮北人,淮北师范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语文教学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