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

来源 :科学导报·学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juan8604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针对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了改革措施。探究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确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的重要地位,明确了传承途径。对发展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构建地域性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非物质文化;传承
  【中图分类号】 G40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236-1879(2017)11-0034-02
  公共艺术教育是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和环节,随着国家教育部对素质教育实施力度日益加强,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工作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掀起了高校公共艺术教学的改革。当前,艺术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廣泛应用,要求大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审美 能力和实践能力,在建设和谐社会、创新型国家的形势下,要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艺术才能和创新能力,满足社会发展对综合素质人才培养的需要,必须要建立和 完善科学而完整的素质教育体系,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进一步深化公共艺术教育改革。
  1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现状
  1.1 公共艺术教育地位不高,缺乏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
  当今,公共艺术教育在各个高校的地位普遍不高,具体表现在:艺术教育机构不健全,运行体制不顺畅,缺乏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严重制约公共艺术教育的发展。虽然很多高校成立了公共艺术教育机构,但其职责划分、发展定位、相应政策实施等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一是领导不重视。因为在几乎所有的教学评估内容中都没有针对大学生的艺术素质的指标。虽然在发展规划中也会提一下,但往往流于形式;二是学生不重视。因为学校不重视,公共艺术课程的成绩和毕业证没有关系,所以大家只是作为可有可无的兴趣去对待公共艺术教育。
  1.2 对公共艺术教育设施缺少投入、资料匮乏。
  由于认识上的偏差,长期以来公共艺术教育未能引起人们的重视,在资金方面投入甚少,导致相当多的高校艺术教育设施和艺术教育资料极度匮乏。由于公共艺术教育教材的编写和资料建设得不到必要的支持,高校公共艺术教育领域一直缺少高质量、切合实际的系列教材及参考资料,这使得大部分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开展仍停留在低水平、低层次、松散的状态。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公共艺术教育的正常开展。
  1.3 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方向不一致。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通知中明确要求:“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目的是在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的学习实践中,通过鉴赏艺术作品、学习艺术理论、参加艺术活动等,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提高人文素养;了解、吸纳中外优秀艺术成果,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显然,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目的更多的是有效提高大学生的综合审美素养和人文修养,但有些学校则把公共艺术教育搞成了专业技能教育,不重视学生审美素质和审美理论的提高而热衷于办各种培训班,有的甚至成为创收的一种手段,这是有悖于高等学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宗旨的。
  2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2.1 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的必要性。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珍贵资源。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和农村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中国的文化主流和文化生态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中华民族传之既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面临着大面积被遗忘、遭损坏、趋消失的严重威胁。地方高校有责任、有义务承担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和保护工作。
  2.1.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是历史使命。
  我国是一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丰富的资源大国,不同的地域有著不同地域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是地域历史与文化的重要见证和载体。然而在经济强势和文化式微的宏观背景下,面对开放多元的生存环境,那些主要靠言传身教、心领神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后继乏人。某些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由于老艺人的离世而不断地消亡,乃至成为绝响。因此,积极采取措施,保护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刻不容缓的任务。非遗的保护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优秀传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区域精神文明和先进文化建设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学校是一个教育、文化的中心,每个学校都有着独特的文化背景,它不仅是某一特定精神文化的品牌标志,而且还是文化建设的重要驱动力。正确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充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努力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功能,构建特色鲜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体系,是历史赋予的重要使命和迫切要求。
  2.1.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是教育服务社会。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是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载体。教育作为文化传承、发展与创新的重要平台,在教育教学中融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是势所必然。2002年10月,中国高等院校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教学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标志着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式进入中国教育体系。各地教育以服务地方文化、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为办学的宗旨,在这个新课题上也是当仁不让。高校汇集了大批的青年学生和知识精英,他们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造发展的主体。高校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丰富的智力资源,可以为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提供专业指导。高校还具有科研创新的优势,能深入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理论研究工作和教育实践,调动学校内部各方面力量,争取地方各界支持,举办学术研讨会,设立研究机构,展示研究成果,为非遗教育传承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保证。高校在组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教育传承活动中,有相对于其他社会力量更加突出的优势。
  2.1.3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是提高教育精神文明质量。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历史的见证,是民族文化的载体,是民族精神的瑰宝,具有突出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教育审美价值。它的历史文化价值表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是不同民族或群体的文化积淀,反映着民族的历史文化传统与文化变迁,是现代和传统对接的见证;它的教育审美价值表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了丰富的文化知识、工艺技能、伦理道德和审美情趣,能够熏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能力、提高人的素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传承是提高教育精神文明质量的重要举措。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是一项迫在眉睫的国家工程。校园传承关键在于学生,学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人及传承人。
  2.2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公共艺术教育的有机契合
  2.2.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继2004年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后,中国计划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上升到法律层面,全国人大常委会已经开始审议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草案。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日益受到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一些依靠口传身授予以传承的文化遗产不断消失,许多传统技艺面临人亡艺绝的危险,大量具有历史、文化、艺术、科学价值的珍贵实物遭到毁弃,必须通过立法明确有关制度,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工作。高等教育作为国家发展和整体民族素质提高的一个重要环节,对文化的传承肩负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充分关注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把民间文学、美术、音乐、戏曲等文化元素转化为公共艺术教育的资源,既是大学教育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也是公共艺术教育的特色。
  2.2.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人的传承就显得尤为重要。高校汇集了大批的青年学生和知识精英,他们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造发展的主体。高校师资力量雄厚,拥有丰富的智力资源,可以为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提供专业指导。高校还具有科研创新的优势,能深入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理论研究工作和教育实践,调动学校内部各方面力量,争取地方各界支持,举办学术研讨会,设立研究机构,展示研究成果,为非遗教育传承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保证。高校在组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教育传承活动中,有相对于其他社会力量更加突出的优势。
  2.3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途径
  2.3.1 构建科学的公共艺术教育培养体系和课程体系
  (1) 学校要根据公共艺术教育的开展情况建立必修和选修相结合的艺术教育课程体系。要结合学校实际,将美育或艺术教育课程纳入公共必修课。同时要将艺术类课程作为通识教育选修课的一个类别供大学生选修。在艺术课程类别上,要尽量设置覆盖音乐、影视、舞蹈、美术、戏剧、文学等几大艺术门类。在课程层次上应能兼顾理论、赏析、技巧等多个层次。在课程形式上,则应多样化,体现各艺术课程特色和个性。
  (2) 要明确公共艺术教育的价值和标准,通过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艺术判断力和综合艺术修养,而不是像专业教育那样过于注重對学生艺术技能的培养,同时也不能借用其他学科那种固定的标准来衡量普通高校非艺术专业学生的艺术素质。
  (3) 要创新科学的公共艺术教育方法,注重从兴趣出发,注重艺术欣赏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要摒弃標准答案,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审美热情和潜能。
  (4) 将课程进行分类,比如艺术理论、艺术赏析、艺术实践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类艺术等,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和教育部关于限定选修课程和任意性选修课的指导意见确定选修课程内容,艺术选修课程必须修满规定的学分才能毕业,这是保证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
  2.3.2 建立以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为特色的公共艺术教育平台。把艺术教育与当地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在推进艺术教育的同时发挥高校对地方文化建设的引领辐射作用,与文化部门联合共建公共艺术教育平台,校地互动、资源共享、特色互补,形成高等学校、文化部门、民间艺人三方共同推进文化建设的合力,开创一种新的大学公共艺术教育模式。
  把高校艺术教育课程与学术研究结合起来,着力推进地方非遗艺术课程的整体构思与一体化建设。积极倡导面向地方传统文化与民间艺术,积极组织申报文化艺术研究项目,自主设立地方非遗文化研究课题,为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奠定广阔的学术视野与深厚的学术积累,保证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文化品位与学术含量。
  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教学模式。派老师到非遗艺术的传承地进行现场的学习与研究。同时请传承人进入高校与高校教师共同开设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由民间艺人现场演示,讲授心得体会;由专业教师进行理论教授和归纳总结。既体现了高校教育的严肃性,又能让学生充分领略原汁原味的民间艺术。
  3 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进校园所存在的问题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是一个具体的系统工程,要顾及方方面面的因素,比如公共艺术课程与普通公选课的关系,公共艺术教育与专业课程的关系,公共艺术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类课程的关系等等。在这些关系中,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公共艺术教育的关系是最难把握的。因为非物质遗产的种类繁多、传承方式不同,如何在众多的非遗艺术中选择适合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并且还要适合于学生兴趣的发展和传承的特点是比较难于把握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大学公共艺术教育还是一个新事物,目前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中所占的比重还是很少的,相关的研究资料和文献几乎没有,如何在缺乏参考文献和相关经验的基础上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公共艺术教育的结合是一个需要研究的课题。
  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作为一种学术化的研究和普及性的教育,所能起到的作用是有限的,我们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和课程、有限的资金和有限的资源状况下,充分发挥高校的作用,引领传承观念上发挥出高校的作用至关重要,这是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需要重点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4 结语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珍贵资源。实现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相结合,既能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又能传承与发扬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高校要充分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并把其纳入课程体系中,建设一支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较强的师资队伍,实现课堂教学与实践的结合,促进艺术教育效果的提升。同时可作为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对当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产生巨大作用和影响力,对社会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秦杨.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高校公共艺术教育[J].艺术探索,2012.
  [2]张晓萍.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价值及其保护利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
  [3]曾繁仁. 现代中西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比较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4
  基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16G186)
其他文献
摘 要: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数感是非常抽象的,既不能看见,又不能摸到,但是数感之于数学就如学习音乐需要乐感,学习美术需要具备美感一样。具備良好的数感,可以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估计的能力;有助于学生达到对数的敏感度,并能很好地
期刊
【中图分类号】 G40-0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236-1879(2017)11-0068-01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虽说行行都能出状元,但是,不论哪行的状元,都离不开培养他成才的老师。因此,在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机的今天,教师的魅力尤为重要。  有一位教育家說过:“教育是什么呢?教育是影响学生们的心理和道德面貌,要在整个十多年的学习期间从一定方向上影响学生,也
期刊
摘 要: 21世纪是一个创新的世纪,中国已经进入了对个体创新能力高要求的时代,培养一批高素质、勇于创新的人才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我国传统教育对学生的培养采取一种模式、一种规格、一个标准,在很大程度上忽视甚至无视受教育者的个性特点,扼制了其创新能力的发展[1]。在这一背景下,以尊重个体独特性和差异性为前提,以提供多样化教育资源和自主选择为手段,以提升个体的创新能力和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为目的的个性
期刊
摘 要: 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政课教学工作,要紧紧抓住教師环节,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打造一支让学生满意的教师队伍。思政课老师的工作重点在于因材施教,占牢阵地,立德树人;提高思政课的质量和水平关键在于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  关键词: 教师;关键;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 G40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236-1879(2017)11-0059-01  习近平总书
期刊
摘 要: 现代社会中,广告是进行信息传播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人们的生活产生方方面面的影响。而一句出彩的广告语可以让人们对其产生好感,记忆深刻。本文以俄语中的先例名在广告中的运用为例进行分析,从当代俄罗斯媒体刊物上刊登的一些商业广告来探讨先例名在俄罗斯广告语中的指称意义用法。  关键词: 俄语;先例名;指称意义;广告语  【中图分类号】 G40-0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236-
期刊
摘 要: 良好的专注力是孩子今后学习的有力保障,而专注力不是天生的,它需要后天的培养。当孩子的注意力总是被破坏,总得不到保护时,注意力就会慢慢涣散。所以,请让孩子从容地做完他投入的“工作”。在不受打扰的前提下,注意力是孩子自然具备的一项品质。  关键词: 小学数学;课堂效率;专注力  【中图分类号】 G424.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236-1879(2017)11-0070-
期刊
摘 要: 本研究是一个教育变迁的小型个案,通过收集大量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口述资料,努力听取声音,力图把握好亲历者对学校教育变迁史的记忆、理解和认识,勾勒出一幅俄罗斯学校教育变迁的真实图景,清晰地描绘新疆伊宁市俄罗斯学校从“嵌入”到“悬置”,从纯俄语教学过渡到俄汉双语教学的变迁历程。探究俄罗斯学校为何面临“悬置”的现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并对俄罗斯学校目前所面临的困境进行总结,最终研究目的是
期刊
摘 要: 在信息技术腾飞的今天,计算机网络的应用已经逐渐成为新课程地理教学的主要手段之一,它的功能之强大,对地理信息的记忆、储存、判断,常规地理事物的形成、发展过程,特别是对地理的动态模拟以及及时了解世界最新的地理知识等方面,具有其他教学媒体无法取代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 兴趣;形象化;突出重难点  【中图分类号】 G42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236-1879(2017
期刊
摘 要:近年来,社会竞争压力越来越大,为了提高护理专业学生综合水平,增强学生就业几率,开始推行以就业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创新改革。本文通过对当前市场需求的分析,建立以提高学生整体质量的科学培养模式,加强课堂内容的优化,建立一条以就业为导向的创新人才培养之路。  关键词: 以就业为导向;应用型护理本科教育;课堂创新  【中图分类号】 G42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236-1879
期刊
摘 要: 经济的发展带动了科技的进步和创新,人们注意到了科技的强大,强大的科技又来源于学校教育,学校的教学理念意在让学生可以学以致用,把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现实的生活中去,让学生可以提升学习的主动性。初中在學生一生的学习生涯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学校将初中数学中理论知识与生活联系到一起,让学生可以把数学思维应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去,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因此,本文就论数学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阐述了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