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物理课堂上在一问一答中,是师生进行信息交流与反馈的主要渠道,是引导学生穷理致知的重要途径,也是教学过程中经常使用的必要手段。要培养学生,就要对所有学生都有使他们成功和他们会成功的期望和信念。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就揭示了这一个教育规律,教师的期望和信念会传递给学生,使学生产生自身能成功的期望和信念,这样就达到了师生的情感交流,有助于克服师生彼此隔阂的心理。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回答问题习惯、提高其能力呢?
抓好两头带动促进中间。抓好尖子生是树立榜样培养骨干的过程,抓好差生是打好基础提高整体质量的关键,两头抓好是对中间生的带动和促进。
抓"早"字,要早期培养。初中物理课从初二一开始就要培养。到初三再培养就来不及了,高中则要从高一开始。
抓典型。对于学生回答问题能力较差的要重点抓几个典型,进行跟踪培养不断总结,并将其经验进行推广。
依据学生学习的层次,让学生回答的问题依学生情况要由易到难不可操之过急。
要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快感,不断激励他们,同时逐步使他们形成竞赛的意识。
对于较差的学生可用个别预告法,但万万不可在全班同学面前点名预告,预告法就是在下课后分别找1~3个学生告诉他:"明天我要提问你今天留的思考题,相信你能答好。"由预告逐步到不预告,视其情况而定。
注意不要有死角。叫学生回答问题既要抓重点又要考虑到面广,因为长期不被提问的学生会产生懒于动脑的习惯。
下面举几个提问片断。
片断1:
一位教师提问一位学生:"一个物体自距地面高度为h的位置自由下落,求该物体落地时的末速度。"这位同学回答:"先由公式求出t,再由vt=gt求出vt。"教师很高兴地说:"你答得很清楚,很好!请再想想还能用什么方法解答。"学生沉思片刻回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很好!还有其他方法吗?"结果又叫了两名学生,他们分别用动能定理、动量定理,不但解出此题,还比较了几种解法的条件。
这是对回答成功的同学的处理方法,给予充分的肯定,如果是有多重解法的题还应进一步启发鼓励他。另外,教师应注意在学生答对的情况下还必须注意一种"假对"的现象,这是学习物理最令人忌讳的现象,常常表现在对概念、定义、定理、定律直问或提问,学生死记硬背,表面对答如流,实质上并不理解。对于这种情况最好的办法是追问一个物理现象,用概念、规律给以解释,一般情况下,解释清楚的就基本理解了。教师要善于识别真伪,做出科学的判断。
而教师提问时对回答失败的同学,应怎样处理呢?
片段2:
如果问:"物体的运动状态只有在什么情况下才会发生变化?"学生往往死记硬背地回答书上的结论或者答不上来,改变一种方式问:"静止的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只有在什么情况下才能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如果接着再问:"在什么情况下,物体虽然受到了力,但它的运动状态却并不改变?"这时学生就较容易回答了。
这时变换提问角度的方法,对同一研究对象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达到同一目的。再如:提出加速度的物理意义。这一问题,可以直问,也可以问:",画图说明它的物理意义。"还可以问:"速度变化率的物理意义是什么。"这对于好、中、差三类学生可以从三个角度,分别研究同一问题。
片段3:
例如:高中所学的动量守恒定律的适用条件是不好理解的。提出这一问题时,学生也可能答对但可能是假对,很多学生很难说明此问题。如果把问题分解开研究,提出:
什么是系统?什么是系统的内力、外力?
两球碰撞时相互作用力是内力还是外力?
在研究两球组成的系统内碰撞问题时,是否有外力,外力在什么方向上?在研究的方向上是否有外力?
动量守恒定律整个推导过程中只有什么力,说明动量守恒的适用条件是什么?
这是用层进提问的方式化整为零、化难为易、化大为小,如此层进的提问让学生作出回答,最后再进行联系、归纳、总结,一定可以使很大一部分问题化难为易,而且使学生理解较深刻。
片段4:
如提问: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是什么?教师给学生们准备木板、毛巾、布、小车,让学生分组探究,从而得出结论。
这是用实验或生活中物理现象引导学生克服阻碍,提高学生观察、分析物理现象,归纳总结物理规律的能力。
總之,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教师如何对待学生的回答也是一门艺术。面对学生五花八门的回答,就要求教师耐心细致地加以分析并作出正确引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宜包办代替,要多引导、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教师还应采取各种方式给学生以鼓励,使学生的思维更活跃,探索热情更高涨,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指导者。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获取更多的知识。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怎样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堂回答问题习惯、提高其能力呢?
抓好两头带动促进中间。抓好尖子生是树立榜样培养骨干的过程,抓好差生是打好基础提高整体质量的关键,两头抓好是对中间生的带动和促进。
抓"早"字,要早期培养。初中物理课从初二一开始就要培养。到初三再培养就来不及了,高中则要从高一开始。
抓典型。对于学生回答问题能力较差的要重点抓几个典型,进行跟踪培养不断总结,并将其经验进行推广。
依据学生学习的层次,让学生回答的问题依学生情况要由易到难不可操之过急。
要使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快感,不断激励他们,同时逐步使他们形成竞赛的意识。
对于较差的学生可用个别预告法,但万万不可在全班同学面前点名预告,预告法就是在下课后分别找1~3个学生告诉他:"明天我要提问你今天留的思考题,相信你能答好。"由预告逐步到不预告,视其情况而定。
注意不要有死角。叫学生回答问题既要抓重点又要考虑到面广,因为长期不被提问的学生会产生懒于动脑的习惯。
下面举几个提问片断。
片断1:
一位教师提问一位学生:"一个物体自距地面高度为h的位置自由下落,求该物体落地时的末速度。"这位同学回答:"先由公式求出t,再由vt=gt求出vt。"教师很高兴地说:"你答得很清楚,很好!请再想想还能用什么方法解答。"学生沉思片刻回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很好!还有其他方法吗?"结果又叫了两名学生,他们分别用动能定理、动量定理,不但解出此题,还比较了几种解法的条件。
这是对回答成功的同学的处理方法,给予充分的肯定,如果是有多重解法的题还应进一步启发鼓励他。另外,教师应注意在学生答对的情况下还必须注意一种"假对"的现象,这是学习物理最令人忌讳的现象,常常表现在对概念、定义、定理、定律直问或提问,学生死记硬背,表面对答如流,实质上并不理解。对于这种情况最好的办法是追问一个物理现象,用概念、规律给以解释,一般情况下,解释清楚的就基本理解了。教师要善于识别真伪,做出科学的判断。
而教师提问时对回答失败的同学,应怎样处理呢?
片段2:
如果问:"物体的运动状态只有在什么情况下才会发生变化?"学生往往死记硬背地回答书上的结论或者答不上来,改变一种方式问:"静止的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只有在什么情况下才能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如果接着再问:"在什么情况下,物体虽然受到了力,但它的运动状态却并不改变?"这时学生就较容易回答了。
这时变换提问角度的方法,对同一研究对象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达到同一目的。再如:提出加速度的物理意义。这一问题,可以直问,也可以问:",画图说明它的物理意义。"还可以问:"速度变化率的物理意义是什么。"这对于好、中、差三类学生可以从三个角度,分别研究同一问题。
片段3:
例如:高中所学的动量守恒定律的适用条件是不好理解的。提出这一问题时,学生也可能答对但可能是假对,很多学生很难说明此问题。如果把问题分解开研究,提出:
什么是系统?什么是系统的内力、外力?
两球碰撞时相互作用力是内力还是外力?
在研究两球组成的系统内碰撞问题时,是否有外力,外力在什么方向上?在研究的方向上是否有外力?
动量守恒定律整个推导过程中只有什么力,说明动量守恒的适用条件是什么?
这是用层进提问的方式化整为零、化难为易、化大为小,如此层进的提问让学生作出回答,最后再进行联系、归纳、总结,一定可以使很大一部分问题化难为易,而且使学生理解较深刻。
片段4:
如提问: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是什么?教师给学生们准备木板、毛巾、布、小车,让学生分组探究,从而得出结论。
这是用实验或生活中物理现象引导学生克服阻碍,提高学生观察、分析物理现象,归纳总结物理规律的能力。
總之,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教师如何对待学生的回答也是一门艺术。面对学生五花八门的回答,就要求教师耐心细致地加以分析并作出正确引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宜包办代替,要多引导、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教师要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有针对性的进行指导。教师还应采取各种方式给学生以鼓励,使学生的思维更活跃,探索热情更高涨,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指导者。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获取更多的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