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一位资深的老师,人们在过程中体会与学习;生活,艺术创造的源泉,演员在过程中体会与改变。千姿百态的生活,变化无穷的自然,让艺术变得丰富多彩。观察生活是通向人们内心世界的桥梁,由表及里,由外到内,是演员在创作一个内外部统一的人物形象时所不可缺少的部分,作为演员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无论生活的经历如何丰富,在百态的人生中,数来不过只是一隅,所以每个演员都需要秉持时刻向生活学习的态度,学会观察生活。
把“生活”当作一本最好的表演教科书,从中训练演员的观察和模仿能力,挖掘创造的源动力,从生活出发,去观察人物,积累素材,这些都将会成为演员非常重要的艺术素养。例如进入片段训练后,会遇到很多角色远离我们的生活,对于角色的生活环境我们非常的陌生。为了拉近角色与演员之间的距离,克服陌生感,留意生活的点滴将其成为创作中的不可或缺的素材。电影演员李仁堂曾经说过:“演员创作形象的营养必须从生活在摄取,否则必然导致创作上的枯竭,不管我们对所扮演的角色所在的生活熟悉或不熟悉,去深入的了解他们我感到都是非常必要的,有时甚至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所以说不尊重生活的创作,就是等于放弃了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
模仿称得上是表演艺术最原始,乃至最基础的一个环节。模仿的概念是:照着原先所看到过的有趣的东西再表演一遍。在观察生活过程的中,模仿是最基本的第一步,每个演员都需要学会把所观察到的内容像画葫芦一般的表现出来,这是表演的基础技能,即使模仿的只是一个简单的外表,从某种程度而言却常常至关重要。斯坦尼曾经说过:没有模仿,也就谈不上表现了。我们只有通过从年龄,眼神,手势,步态,语音语调等方面来进行模仿,才能够找到人物最基本的感觉。
记得有一次我在地铁站等待朋友时,发现了一名行为举止比较怪异的人。只见他嘴里叼着一张5元人民币,时而摸摸售票机,时而张望着周围的乘客,但就是不把钱放入售票机。他的这一系列举动引起了我的兴趣,这时我开始关注他的模样,弯腰驼背,身穿蓝色的大棉袄,黑色的肥裆裤,身后还背着一个破旧不堪的蛇皮袋。就在我聚精会神的关注他的时候,他突然大叫一声“钱没了”,令我一惊。原来,他学着旁边的乘客把纸币投入机器之后,由于不会操作,导致未能出票,这时他着急了,连忙大呼起来“钱被骗了,钱没了”,他那古怪的反应和奇怪的语气语调,更加激起了我的兴趣。一位路人见状,上前替他对着屏幕轻轻一按,票就唰的一下掉了下来。他拿着票又傻呵呵的乐了起来,朝入口走去。而此刻的我却下意识的模仿着他走路的方式跟随着他来到入口,我知道他肯定又将为如何通过闸机而苦恼,看他一人在那儿研究了半天,时不时还模仿其他旅客的进站方式,但却始终被拒之闸外,一急起来下意识的跺脚和无奈的表情,让我对他越来越着迷。就当我反应过来想上前帮他时,只见他纵身一跃,跨过了闸机,一阵小跑消失在了人群之中,连车票也留在了闸机之上。此事过后,经过思考和回忆,我试着把这样一个鲜活的人物展现出来,将从外部捕捉到的鲜明特征运用到观察生活的练习之中。先从外形上,体态表情方面靠近人物,再通过服装和道具的帮助,会不自觉地产生一些符合人物逻辑的动作,语音语调也下意识的开始发生变化,在观察的时候并没听出他是哪里人,也没有给自己刻意去设定为外地口音,而是无意之间就把这个口音化身在了他的身上,使自己一点点从“我”到“他”进行了过渡,就这样一个真实的人物,一个成功的练习呈现在了大家面前。通过表演,大家所看到的是一名外来的务工人员,而绝不是我,在整个过程中用模仿式的表演,让大家体会真实的,自然的一个“他”。
如果说模仿是观察生活练习的第一步,那么模拟就应该是至关重要的第二步。如果我要饰演医生这么一个人物形象,是不是穿上白大褂就能成为医生了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不是光有一个外部形象就能很好的塑造一个外部人物,我们还需要加上一定的模拟,走入人物的内心。糜曾教授在《人物观察模拟练习》一文中提到:模拟是表演艺术的一种技能,是观察生活,获取创作素材的重要环节,它有助于学生创造鲜明地性格化形象。模拟是既要细致入微觀察人物外部形体特征,又要设身处地揣摩和体验其思想感情和心理特征,有选择,有构思,有设想地进行再创造。如某位学生经过了认真的观察后,完成了一个作业,但他演的只是一个生活的过程,非常完整也非常的细致,却平淡无味,毫无戏剧冲突,更没有吸引人的地方。所以只是单纯的模仿还不够达到“活人”演“活人”的状态,在观察的过程后,一定要加入模拟的成分,演员需要开展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要研究,要体验。我们需要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在观察的时候,我们不能只是单纯地站在被观察者的远处,而是应该拉近与他们的距离,深层次的去了解他们,挖掘他们内心的丰富情感,甚至在适当的时机上前和他说说话,聊聊天,跟着他一起生活一段时间。从而使我们从外形的模仿慢慢过渡到人物内心的模拟。找到人物的自我感觉、语音语调、语势、语气还有语言节奏。明白人物内心真实的想法。例如这个人物为什么会是这身装束,他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事情,是什么原因?他还会怎么做?生活中的人物不可能每个时候都是一样的,对事,对人的方法及态度都是会随事随人而变化。所以演员需要不止一次的去观察所关注的人物,还需要加强对人物的分析,找到这类人物处事处人的生活习惯以及生活逻辑。
在刚开始进行观察生活练习的时候,我会通过各种各样的练习,教会学生如何观察生活,而他们也会刻意的进入社会,去人多的地方进行有意识的观察。甚至在日后创造人物的时候,会先有意识的进入生活,体验生活,找到人物在生活中的原型,然后根据观察到的素材进行再创作。就这样慢慢的,把观察生活当成了一种习惯,变成一种素养,融入到日常的生活当中。习惯留心于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情。例如去医院看病的时候、送朋友去机场或者火车站的时候、到外地去旅游的时候、在饭馆里用餐的时候等等,这些都将是你观察的好机会,观察那些有特殊性格的人,观察他们的行为、交流,甚至试着去明白,他们之间的人物关系,这样也许就能找到他们行动和说话的依据。日积月累后,会下意识地把看到的有趣事、新鲜事、感人事,统统储存起来,放在自己的“记忆库”里。随着生活阅历的增加,生活会变得越来越丰富,在日后塑造角色的过程中,就会下意识的打开“记忆库”。上海电影艺术职业学院2015级学生范琦在饰演《桑树坪纪事》李福林一角时,就深有体会。在作品创作的过程中,他下意识的联想到一位姥爷家的邻居,其因小时候受了过大刺激而产生了精神方面的疾病,喜怒变化非常怪异,甚至有点像婴儿。虽然他没有刻意的去观察过此人,但每次去姥爷家都几乎能看见他独自一人在玩耍,他的言行一直存留在范琦同学的大脑里,这对于日后李福林的创造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从而可见,不仅要勤于观察生活,还要善于去观察生活。
综上所述,观察生活为我们日后捕捉各类人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洪深先生的那句“会演戏的人演人,不会演戏的人演戏”我时刻铭记于心。的确,许多不成功的角色都是因为,创造的人物和故事都太过虚假,没有生活。就算再有天赋的演员如果不能老老实实的投入到生活当中,他也将无法交出一份令人满意的作业。而如果能真正的领会观察,那“生活”这个朋友将会是你这一生永恒的财富!
把“生活”当作一本最好的表演教科书,从中训练演员的观察和模仿能力,挖掘创造的源动力,从生活出发,去观察人物,积累素材,这些都将会成为演员非常重要的艺术素养。例如进入片段训练后,会遇到很多角色远离我们的生活,对于角色的生活环境我们非常的陌生。为了拉近角色与演员之间的距离,克服陌生感,留意生活的点滴将其成为创作中的不可或缺的素材。电影演员李仁堂曾经说过:“演员创作形象的营养必须从生活在摄取,否则必然导致创作上的枯竭,不管我们对所扮演的角色所在的生活熟悉或不熟悉,去深入的了解他们我感到都是非常必要的,有时甚至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所以说不尊重生活的创作,就是等于放弃了现实主义的创作道路。
模仿称得上是表演艺术最原始,乃至最基础的一个环节。模仿的概念是:照着原先所看到过的有趣的东西再表演一遍。在观察生活过程的中,模仿是最基本的第一步,每个演员都需要学会把所观察到的内容像画葫芦一般的表现出来,这是表演的基础技能,即使模仿的只是一个简单的外表,从某种程度而言却常常至关重要。斯坦尼曾经说过:没有模仿,也就谈不上表现了。我们只有通过从年龄,眼神,手势,步态,语音语调等方面来进行模仿,才能够找到人物最基本的感觉。
记得有一次我在地铁站等待朋友时,发现了一名行为举止比较怪异的人。只见他嘴里叼着一张5元人民币,时而摸摸售票机,时而张望着周围的乘客,但就是不把钱放入售票机。他的这一系列举动引起了我的兴趣,这时我开始关注他的模样,弯腰驼背,身穿蓝色的大棉袄,黑色的肥裆裤,身后还背着一个破旧不堪的蛇皮袋。就在我聚精会神的关注他的时候,他突然大叫一声“钱没了”,令我一惊。原来,他学着旁边的乘客把纸币投入机器之后,由于不会操作,导致未能出票,这时他着急了,连忙大呼起来“钱被骗了,钱没了”,他那古怪的反应和奇怪的语气语调,更加激起了我的兴趣。一位路人见状,上前替他对着屏幕轻轻一按,票就唰的一下掉了下来。他拿着票又傻呵呵的乐了起来,朝入口走去。而此刻的我却下意识的模仿着他走路的方式跟随着他来到入口,我知道他肯定又将为如何通过闸机而苦恼,看他一人在那儿研究了半天,时不时还模仿其他旅客的进站方式,但却始终被拒之闸外,一急起来下意识的跺脚和无奈的表情,让我对他越来越着迷。就当我反应过来想上前帮他时,只见他纵身一跃,跨过了闸机,一阵小跑消失在了人群之中,连车票也留在了闸机之上。此事过后,经过思考和回忆,我试着把这样一个鲜活的人物展现出来,将从外部捕捉到的鲜明特征运用到观察生活的练习之中。先从外形上,体态表情方面靠近人物,再通过服装和道具的帮助,会不自觉地产生一些符合人物逻辑的动作,语音语调也下意识的开始发生变化,在观察的时候并没听出他是哪里人,也没有给自己刻意去设定为外地口音,而是无意之间就把这个口音化身在了他的身上,使自己一点点从“我”到“他”进行了过渡,就这样一个真实的人物,一个成功的练习呈现在了大家面前。通过表演,大家所看到的是一名外来的务工人员,而绝不是我,在整个过程中用模仿式的表演,让大家体会真实的,自然的一个“他”。
如果说模仿是观察生活练习的第一步,那么模拟就应该是至关重要的第二步。如果我要饰演医生这么一个人物形象,是不是穿上白大褂就能成为医生了呢?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不是光有一个外部形象就能很好的塑造一个外部人物,我们还需要加上一定的模拟,走入人物的内心。糜曾教授在《人物观察模拟练习》一文中提到:模拟是表演艺术的一种技能,是观察生活,获取创作素材的重要环节,它有助于学生创造鲜明地性格化形象。模拟是既要细致入微觀察人物外部形体特征,又要设身处地揣摩和体验其思想感情和心理特征,有选择,有构思,有设想地进行再创造。如某位学生经过了认真的观察后,完成了一个作业,但他演的只是一个生活的过程,非常完整也非常的细致,却平淡无味,毫无戏剧冲突,更没有吸引人的地方。所以只是单纯的模仿还不够达到“活人”演“活人”的状态,在观察的过程后,一定要加入模拟的成分,演员需要开展自己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要研究,要体验。我们需要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在观察的时候,我们不能只是单纯地站在被观察者的远处,而是应该拉近与他们的距离,深层次的去了解他们,挖掘他们内心的丰富情感,甚至在适当的时机上前和他说说话,聊聊天,跟着他一起生活一段时间。从而使我们从外形的模仿慢慢过渡到人物内心的模拟。找到人物的自我感觉、语音语调、语势、语气还有语言节奏。明白人物内心真实的想法。例如这个人物为什么会是这身装束,他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事情,是什么原因?他还会怎么做?生活中的人物不可能每个时候都是一样的,对事,对人的方法及态度都是会随事随人而变化。所以演员需要不止一次的去观察所关注的人物,还需要加强对人物的分析,找到这类人物处事处人的生活习惯以及生活逻辑。
在刚开始进行观察生活练习的时候,我会通过各种各样的练习,教会学生如何观察生活,而他们也会刻意的进入社会,去人多的地方进行有意识的观察。甚至在日后创造人物的时候,会先有意识的进入生活,体验生活,找到人物在生活中的原型,然后根据观察到的素材进行再创作。就这样慢慢的,把观察生活当成了一种习惯,变成一种素养,融入到日常的生活当中。习惯留心于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情。例如去医院看病的时候、送朋友去机场或者火车站的时候、到外地去旅游的时候、在饭馆里用餐的时候等等,这些都将是你观察的好机会,观察那些有特殊性格的人,观察他们的行为、交流,甚至试着去明白,他们之间的人物关系,这样也许就能找到他们行动和说话的依据。日积月累后,会下意识地把看到的有趣事、新鲜事、感人事,统统储存起来,放在自己的“记忆库”里。随着生活阅历的增加,生活会变得越来越丰富,在日后塑造角色的过程中,就会下意识的打开“记忆库”。上海电影艺术职业学院2015级学生范琦在饰演《桑树坪纪事》李福林一角时,就深有体会。在作品创作的过程中,他下意识的联想到一位姥爷家的邻居,其因小时候受了过大刺激而产生了精神方面的疾病,喜怒变化非常怪异,甚至有点像婴儿。虽然他没有刻意的去观察过此人,但每次去姥爷家都几乎能看见他独自一人在玩耍,他的言行一直存留在范琦同学的大脑里,这对于日后李福林的创造起到了很大的帮助。从而可见,不仅要勤于观察生活,还要善于去观察生活。
综上所述,观察生活为我们日后捕捉各类人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洪深先生的那句“会演戏的人演人,不会演戏的人演戏”我时刻铭记于心。的确,许多不成功的角色都是因为,创造的人物和故事都太过虚假,没有生活。就算再有天赋的演员如果不能老老实实的投入到生活当中,他也将无法交出一份令人满意的作业。而如果能真正的领会观察,那“生活”这个朋友将会是你这一生永恒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