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幼小衔接期是指幼儿由幼儿园大班进入到小学一年级的过渡期,也是幼儿心理发展的一个转折期。家庭、幼儿园在帮助孩子顺利完成幼小过渡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幼儿园与小学的种种差异必然形成一个坡度。加强幼儿园和家庭,幼儿园与小学教育的交流与沟通,体现“双向衔接”;要重视培养儿童的学习兴趣;重点培养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不断更新家长的教育观念,以达成家长和社会对儿童教育的共识;提高儿童在幼小衔接中的自我教育能力。
关键词:幼小衔接;亲子教育
孩子成长要经历很多过渡期,出生、入园、入学、青春期等,每一个过渡期对孩子的发展都很重要,需要给予特别关注。入学是孩子从幼儿园步入学校,从幼儿变成小学生的过渡阶段。孩子在幼儿园得到老师和保育员的精心照料,到了小学许多方面都要求孩子自我管理了,下面我从幼儿园到小学的变化以及幼儿园与家长之间应注意的关键点方面讲述,以便更好地帮助学前儿童顺利地度过幼小衔接期。
一、作息时间更加规律和严格
虽然幼儿园也有作息时间,但是比起小学的作息时间弹性和灵活性更大,有时早上孩子起不来床,会迟到一会;有时不愿意去了,入学后就不一样了,学校有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到时间就上课,如果孩子经常迟到或请假,不仅会影响老师和同学们对他的评价,而且还会影响他学习的连贯性和新旧知识的衔接,由此可见,家长不能小看孩子作息时间的调整,要帮助孩子尽快适应。
二、培养孩子更长时间的注意力和坚持性
幼儿园强调寓教于乐,在游戏中学习,入学后学习的系统性增强了,知识之间因果关系更加密切,逻辑性与抽象性都增强了,这就要求孩子注意力要集中,并且要保持一定的时间。另外,小学一节课的时间比幼儿园要长,加上学习方式游戏性减少,这就需要孩子付出一定的意志努力。
三、形成良好的习惯
(一)学习习惯
1.听课习惯。
解决好幼儿园和小学课堂设置松紧、时间长短方面的差异。在教学实际中,应有意识地对幼儿进行训练。在课堂中,要求教师,要耐心地从孩子感兴趣的事做起,因势利导,使之形成习惯。
2.前阅读前书写的渗透
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阅读书写环境。家长准备图文结合的适合幼儿年龄段的书籍,每天固定时间进行亲子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幼儿园也会通过区域活动,培养幼儿前书写及初期阅读的能力,在家庭教育中要进行良好的巩固,养成沉下心来做事的好习惯,对培养幼儿的有意注意打下良好的基础。
3.要帮助孩子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
小学的知识内在逻辑性更强,需要孩子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否则有些知识就理解不了。生活是家庭最好的教材,家长完全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帮助孩子建立一些概念,提高其抽象思维的能力,养成动脑筋的习惯。还要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要求幼儿认认真真地看,锻炼其观察,判断能力。家长为幼儿准备一些“分类统计、简单运算、自编应用题”的操作材料,提高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
4.自己的事情要记牢
在我们的调查当中,发现到了小学,好多孩子记不清楚当日的作业、第二天需要准备的东西等等,不仅耽误孩子们第二天的学习,而且孩子的心理也会形成落差。其实在学前阶段,我们就可以通过小任务、小卡片等,有意地让孩子们通过自己的方式记录一些需要记录的内容,比如,简笔画、拼音、数字等。
5.课堂中的行为习惯
(1)坐姿
(2)提高有意注意的时间
(3)养成举手发言的习惯
(4)课堂中不随意讲话
(5)积极回答问题
(6)听清楚老师的问题
幼儿园要五大领域相互渗透,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性区域活动以及游戏性区域活动等,多样化的区域游戏处处有效衔接。幼儿在区域游戏中以快乐和满足为目的,自由选择自主展开,自由交流,我们注重区域之间的整合,發挥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二)生活习惯
1.体验精彩的课间十分钟生活。引导幼儿在游戏中与同伴顺利地交流与沟通,同时让幼儿知道在课间要主动排便、饮水,在游戏中注意安全等。
2.在日常生活中加强生活能力的培养。培养幼儿遵守作息时间,早睡早起,准时起床,吃早饭。过有规律的生活,能够按时来园,不迟到。知道在什么时间,应该做什么事情,并把它做好。培养幼儿会做简单的值日生工作,适当增加一些简单的劳动,主动洗手,主动喝水,入厕,不乱扔垃圾,保持公共环境的整洁。
3.增强幼儿的任务意识、规则意识、独立意识以及安全意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尽量独立地解决事情。辅助幼儿树立良好的生活学习常规,加强规则意识,锻炼幼儿的意志品质,离开幼儿园,走进小学,孩子更多面对的是复杂的社会大环境。教孩子很好地保护自己,教育他们懂得和遵守交通规则,注意自身安全。
4.重视幼儿非智力品质的发展。在生活、活动中,发现幼儿的兴趣爱好,帮助他们分析成败的原因。增强其获得成功的信心,鼓励及肯定幼儿的好奇心,逐渐养成自信、主动的学习态度,做事情不怕困难、坚持到底的意志品质。
5.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对幼儿文明礼貌的培养。知道见长辈老师和小朋友能够用礼貌用语主动问好,生活中不讲脏话,能自觉排队,没有推拉拥挤的现象。爱护物品,不乱扔东西,举止文明,有正确的坐走立等姿势,懂得谦让,诚实,乐于助人。
6.学前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首先,正确对待幼儿的自我意识,培养幼儿个性健康发展。其次,为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培养幼儿独立的精神,如课堂上认真听老师讲课,写字绘画时独立完成等,幼儿对自己的行为得以控制,从而使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心理素养的培养
孩子的成长过程就是不断适应新环境的过程,良好的心理素养意味着孩子有积极的、正向的社会适应能力,有利于孩子可持续发展,为其一生奠定基础。
入小学后,孩子会交新的朋友,会有新的老师,会遇到以前没遇到过的事情,这一切对他而言,既新鲜又具有挑战性。身心健康发展是孩子发展的根本,家长一定要牢牢把握这个根本,要把关注点放在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上,多关注孩子的情绪、态度和心理品质,多鼓励孩子,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让孩子在生活中积累经验,包括面对挫折等,这些都会帮助孩子顺利完成幼小过渡,为今后的学习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早期教育》《学前教育》《幼儿入学成熟水平》
关键词:幼小衔接;亲子教育
孩子成长要经历很多过渡期,出生、入园、入学、青春期等,每一个过渡期对孩子的发展都很重要,需要给予特别关注。入学是孩子从幼儿园步入学校,从幼儿变成小学生的过渡阶段。孩子在幼儿园得到老师和保育员的精心照料,到了小学许多方面都要求孩子自我管理了,下面我从幼儿园到小学的变化以及幼儿园与家长之间应注意的关键点方面讲述,以便更好地帮助学前儿童顺利地度过幼小衔接期。
一、作息时间更加规律和严格
虽然幼儿园也有作息时间,但是比起小学的作息时间弹性和灵活性更大,有时早上孩子起不来床,会迟到一会;有时不愿意去了,入学后就不一样了,学校有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到时间就上课,如果孩子经常迟到或请假,不仅会影响老师和同学们对他的评价,而且还会影响他学习的连贯性和新旧知识的衔接,由此可见,家长不能小看孩子作息时间的调整,要帮助孩子尽快适应。
二、培养孩子更长时间的注意力和坚持性
幼儿园强调寓教于乐,在游戏中学习,入学后学习的系统性增强了,知识之间因果关系更加密切,逻辑性与抽象性都增强了,这就要求孩子注意力要集中,并且要保持一定的时间。另外,小学一节课的时间比幼儿园要长,加上学习方式游戏性减少,这就需要孩子付出一定的意志努力。
三、形成良好的习惯
(一)学习习惯
1.听课习惯。
解决好幼儿园和小学课堂设置松紧、时间长短方面的差异。在教学实际中,应有意识地对幼儿进行训练。在课堂中,要求教师,要耐心地从孩子感兴趣的事做起,因势利导,使之形成习惯。
2.前阅读前书写的渗透
为幼儿创设一个良好的阅读书写环境。家长准备图文结合的适合幼儿年龄段的书籍,每天固定时间进行亲子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幼儿园也会通过区域活动,培养幼儿前书写及初期阅读的能力,在家庭教育中要进行良好的巩固,养成沉下心来做事的好习惯,对培养幼儿的有意注意打下良好的基础。
3.要帮助孩子提高抽象思维的能力
小学的知识内在逻辑性更强,需要孩子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否则有些知识就理解不了。生活是家庭最好的教材,家长完全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帮助孩子建立一些概念,提高其抽象思维的能力,养成动脑筋的习惯。还要培养孩子的观察能力,要求幼儿认认真真地看,锻炼其观察,判断能力。家长为幼儿准备一些“分类统计、简单运算、自编应用题”的操作材料,提高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
4.自己的事情要记牢
在我们的调查当中,发现到了小学,好多孩子记不清楚当日的作业、第二天需要准备的东西等等,不仅耽误孩子们第二天的学习,而且孩子的心理也会形成落差。其实在学前阶段,我们就可以通过小任务、小卡片等,有意地让孩子们通过自己的方式记录一些需要记录的内容,比如,简笔画、拼音、数字等。
5.课堂中的行为习惯
(1)坐姿
(2)提高有意注意的时间
(3)养成举手发言的习惯
(4)课堂中不随意讲话
(5)积极回答问题
(6)听清楚老师的问题
幼儿园要五大领域相互渗透,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性区域活动以及游戏性区域活动等,多样化的区域游戏处处有效衔接。幼儿在区域游戏中以快乐和满足为目的,自由选择自主展开,自由交流,我们注重区域之间的整合,發挥幼儿的创造性思维。
(二)生活习惯
1.体验精彩的课间十分钟生活。引导幼儿在游戏中与同伴顺利地交流与沟通,同时让幼儿知道在课间要主动排便、饮水,在游戏中注意安全等。
2.在日常生活中加强生活能力的培养。培养幼儿遵守作息时间,早睡早起,准时起床,吃早饭。过有规律的生活,能够按时来园,不迟到。知道在什么时间,应该做什么事情,并把它做好。培养幼儿会做简单的值日生工作,适当增加一些简单的劳动,主动洗手,主动喝水,入厕,不乱扔垃圾,保持公共环境的整洁。
3.增强幼儿的任务意识、规则意识、独立意识以及安全意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尽量独立地解决事情。辅助幼儿树立良好的生活学习常规,加强规则意识,锻炼幼儿的意志品质,离开幼儿园,走进小学,孩子更多面对的是复杂的社会大环境。教孩子很好地保护自己,教育他们懂得和遵守交通规则,注意自身安全。
4.重视幼儿非智力品质的发展。在生活、活动中,发现幼儿的兴趣爱好,帮助他们分析成败的原因。增强其获得成功的信心,鼓励及肯定幼儿的好奇心,逐渐养成自信、主动的学习态度,做事情不怕困难、坚持到底的意志品质。
5.在日常生活中注重对幼儿文明礼貌的培养。知道见长辈老师和小朋友能够用礼貌用语主动问好,生活中不讲脏话,能自觉排队,没有推拉拥挤的现象。爱护物品,不乱扔东西,举止文明,有正确的坐走立等姿势,懂得谦让,诚实,乐于助人。
6.学前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首先,正确对待幼儿的自我意识,培养幼儿个性健康发展。其次,为幼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培养幼儿独立的精神,如课堂上认真听老师讲课,写字绘画时独立完成等,幼儿对自己的行为得以控制,从而使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三)心理素养的培养
孩子的成长过程就是不断适应新环境的过程,良好的心理素养意味着孩子有积极的、正向的社会适应能力,有利于孩子可持续发展,为其一生奠定基础。
入小学后,孩子会交新的朋友,会有新的老师,会遇到以前没遇到过的事情,这一切对他而言,既新鲜又具有挑战性。身心健康发展是孩子发展的根本,家长一定要牢牢把握这个根本,要把关注点放在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上,多关注孩子的情绪、态度和心理品质,多鼓励孩子,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心,让孩子在生活中积累经验,包括面对挫折等,这些都会帮助孩子顺利完成幼小过渡,为今后的学习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早期教育》《学前教育》《幼儿入学成熟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