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神话探析——以雷姆斯惹和支格阿鲁为例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risja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雷姆斯惹、支格阿鲁是加以神话色彩的英雄人物。雷姆斯惹的英雄事迹主要流传于四川凉山冕宁县,支格阿鲁的英雄事迹广泛流传于滇川黔桂彝区。两者产生的历史时期虽不同,但都受到了人们的崇拜和敬仰。
  【关键词】:英雄神话;雷姆斯惹;支格阿鲁
  神话的产生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的过程。[1]英雄神话是将古代部落里才能出众的人物神话,以此体现人类征服自然的力量。英雄神话中的人物往往是神人结合体,具有常人无法超越的能量。它们在征服自然和恶势力斗争中功绩卓越,从而受到人们的敬仰。
  英雄出生
  支格阿鲁的出生与龙图腾、鹰图腾有关,雷姆斯惹的出生与竹图腾有关,记述如下:
  1993年陈贤君著,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彝族通史纲要》载:“在滇池地区,彝文文献记载鹰部落和蛇部落联盟首领支格阿龙是龙养育大的;支格阿龙是鹰部落和龙部落通婚而生的,支格阿龙的一系列活动都得到了鹰部落的大力支持。”彝文典籍《勒俄特依》支格阿龙篇载:“蒲莫列衣啊,要去看龙鹰,要去玩龙鹰,龙鹰掉下三滴血,落在蒲莫列衣身上,这血滴的真奇怪,一滴中头上,发辫穿九层;一滴中腰闷,毡衣穿九叠;一滴中尾部,裙榴穿九层……蒲莫列衣啊,早晨起白雾,午后生阿龙……支格阿龙啊,生后第一夜,不肯吃母乳,生后第二夜,不肯同母睡,生后第三夜,不肯穿母衣……名也叫阿龙”。
  冕宁复兴镇一带旧称“马房沟”,即雷姆斯惹牧马狩猎之地。据传,智者“阿普兹莫[2]”住“马房沟”。其院坝前有三棵竹子,随着这三棵竹子地成长,阿普兹莫家先后生了三个儿子,长子命名为“勒来”,次子命名为“斯惹”,三子命名为“克杰”。有天,阿普兹莫在放牧,一位从北而来的风水师在阿普兹莫放马处歇息,道:“这是个好地方!”,于是便在这里种下了一枚铜币。不久后,又有从北而来的风水师在此歇息,又道:“这是个好地方!”,便在这里插了棵蒿。九天后,阿普兹莫由于好奇便拔起蒿,发现蒿根与铜币连在一起。傍晚,阿普兹莫回到家后,便对三位儿子说道:“三天后我会离世,七天后你们要将我火化于拔蒿处,九天后将院坝前的竹子砍以用之。”果然,三天后阿普兹莫谢世,儿子们完成了父亲的遗愿。后来,“斯惹”得到了神剑,拥有了神力。
  “雷姆斯惹”英雄神话流传地
  英雄神物
  英雄神物是英雄神话中的英雄所向披靡、斩妖除魔、造福人类必不可少的宝物。在不计其数的中外英雄神话中,每个英雄都以不同的方式和途径得到了上天神灵赐予的神物。雷姆斯惹得到了神剑,拥有了神力之后,战斗力极强。支格阿鲁则得到了上天神灵赐予的双翼神马、神剑、神鞭、神棒、宝瓶与神针。英雄所持的神物带有灵性,常人没有驾驭英雄神物的能力,只有英雄才能驾驭神物对付恶势力或具有危害性的事物。英雄是古代氏族部落中功绩卓越的人物或首领,他们带领人民征服自然,征服敌人,造福部落。在这个过程中,英雄所持的神物为英雄增加了神性,提高了英雄的战斗力。
  英雄事迹
  雷姆斯惹得到神剑,拥有神力后,可变草为马,变蛇为铜币,越来越强大。关于雷姆斯惹的事迹,没有文献记载,只有口头传述。在雷姆斯惹的英雄事迹中,主要有两点:一是和当地恶势力作斗争,为贫民百姓谋福利;二是与清兵作战,稳定秩序,今复兴镇还有当时战争留下的遗迹。中国西南彝区相关彝文文献对支格阿鲁光辉事迹的记述则有所不同。据贵州彝文文献记载,支格阿鲁的事迹主要有两点:一是受命于最高统治者,建功立业;二是通过学习天文历法等各种知识,为人类斩妖除魔。《西南彝志》第十一卷第二章“直括阿鲁查天地与人类”中详细记述了支格阿鲁受命于最高统治者建功立业的事迹;《西南彝志》第十一卷第二章“论阿鲁收祸根”中记述了支格阿鲁奉命收妖的事迹;四川彝区创世史诗《勒俄特依》中记述了支格阿鲁凭借杉树射日月,为人类除去了灾害。关于支格阿鲁事迹的记载,四川、云南彝文文献主要叙述支格阿鲁射日月以及斩妖除魔等事迹,而贵州彝文文献记述了英雄支格阿鲁受命于最高统治者,率领人民消灭敌对势力,整治社会秩序和社会治安的事迹。
  英雄流传
  雷姆斯惹英雄神话流传于冕宁县,主要以复兴镇为主;支格阿鲁英雄神话流传跨省,流传于中国西南彝区,主要以云南、贵州、四川为主。相比之下,支格阿鲁的流传范围比雷姆斯惹的流传范围广。无论是雷姆斯惹,还是支格阿鲁,都是将古代氏族部落里英雄人物加以神化,历经世代相传并不断得到升华。支格阿鲁在彝族各地区的流传形式有所区别:“云南地区的支格阿鲁有一部分书面形式的流传,部分地区有口头流传形式;贵州地区支格阿鲁流传的书面形式是最为丰富的,遍布于文学、历史、天文、历算、谱牒等很多种文献里,而且数量很多;四川地区的书面流传形式,分一般文献和毕摩经书两类。[3]其中,雷姆斯惹的流传形式单一,主要以口头形式流传;而支格阿鲁的流传形式多样,在文学中以口头、书面形式代代相传,在宗教中则以经文、咒词、画像的形式经毕摩世代传承,巴莫曲布嫫在《神图与鬼板—凉山彝族祝咒文学与宗教绘画考察》中用大量的篇幅介绍了支格阿鲁。
  结语
  支格阿鲁英雄神话产生于何时,目前还无法考证,但支格阿鲁的年代比雷姆斯惹的年代久远。雷姆斯惹与支格阿鲁都是集体能力的负荷者,都被加以神话流芳百世。他们既相同,又有各自的区别。在相同方面:神源相同,神物具有灵性,雷姆斯惹和支格阿鲁都得到了神力、神物;两者都与自然以及恶势力斗争,为人民谋福;英雄事迹主要以口述、文本形式流传为;英雄悲剧的导火线都与女人相关,雷姆斯惹因美人计葬身于邛海,支格阿鲁因红仙子尔尼阿各、绿仙子尔尼阿妞的争情夺爱以致坠入滇池身亡;两者都没有留下后代。而区别在于:所处时代不同,雷姆斯惹是清朝时期,支格阿鲁是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的时期;图腾不同,雷姆斯惹与竹图腾相关,支格阿鲁与龙、鹰图腾相关。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论文学艺术[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第一卷。
  [2]兹莫即土司。
  [3]洛边木果、何 刚、周维萍.各地彝区支格阿鲁及其文学流传情况比较[J].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 ,第1 期第32 卷。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论文学艺术[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第一卷。
  [2]摩尔根.古代社会[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
  [3]洛边木果、何刚、周维萍.各地彝区支格阿鲁及其文学流传情况比较[J].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第1期第32卷(总第158期)。
其他文献
【摘要】: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在我国农村地区掀起了巨大的建设浪潮。我国乡村历史文化资源丰富多彩,如何将乡村历史文化与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便成为当今政府与设计工作者考虑的首要问题。本文主要研究我国乡村历史文化资源与新农村文化建设的关系,尝试将两者系统的联系在一起,初步形成理论体系,为我国新农村文化建设和乡村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找到一种共有载体,从而推动两者和谐共荣发展,为新
期刊
Current would is in a period in which huge changes and adjustments happen. The position and function of culture in the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competition highlights more than ever. To maintai
期刊
【摘要】:本文运用定性研究的方法,通过研究群体极化及网络群体极化现象的渊源、产生原因、双重影响和应对策略,使我们对群体极化尤其是网络群体极化形成一个理性、全面的认识,对个人的网络行为产生有益的启示,进而对社会文明进程产生积极的影响。  【关键词】: 群体极化 网络 形成原因 管控对策   一、群体极化与网络群体极化  “群体极化”是芝加哥大学法学教授桑斯坦(Cass Sunstein)从很多不同国
期刊
【摘要】:在对外汉语的教学里,词汇教学是十分重要的,而惯用语、歇后语、成语、谚语等熟语的词汇教学是其重中之重。由于已经有不少学者对歇后语、成语、谚语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人们对它们有了大致统一的认识,关于它们的争论也相对较少。但是,自六十多年前到现在,在惯用语用法上,学者们一直没能达成统一的意见。我们习惯于关注惯用语的本体,但忽略了它在对外汉语方面的运用与结合。所以,在惯用语研究这个领域,我们还任重道
期刊
【摘要】:新课程背景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应充满人文性,应该是诗情画意的。教师应结合作品背景,深入了解诗意,以读为本,走进“诗乐”情境,发挥想象,呈现“诗画”景象,紧扣语言赏析进入意境,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研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  古诗词一般用字凝练,意蕴深远,感情浓厚。一首古诗,寥寥数十字,就描绘了一幅情景交融的图画,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学生在理
期刊
【摘要】:本文试图对潞西市傣族剪纸的历史背景及现状的分析,引出笔者对傣族剪纸艺术价值的思考设想及传承保护的试想的可能性。  【关键词】:傣族剪纸;艺术特色;传承保护  1.傣族的历史文化背景及傣族剪纸介绍  傣族的历史久远,追溯到古代属于越人族属。越人是我国古代南方最大的族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部和南部边疆。主要聚居区有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其中,潞西市位于云南省西部,最早居民
期刊
【摘要】:古语云:余闻上古之话,全尚设色,墨法次之,中古始变为浅绛,水墨杂出。这句话对于山水画中的两个派别——青绿山水画和水墨山水画做出了形象的解释。在山水画的发展初期,青绿山水画占据重要地位,而水墨山水画却后来居上,两种山水画样式不断碰撞、发展中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体验。本文就以时间为主线,对这两种山水画样式进行了对比分析,以期共勉。  【关键词】:青绿山水画;水墨山水画;写意;色彩  在我国传统山
期刊
【摘要】:“可爱文化”即日本的“卡哇伊”文化,是卡通人物大大的眼睛,是LV包上的小樱桃印花,它是手机壳的钻石贴纸装饰,是日本人对所有令人感到可爱的事物的提炼与浓缩。  【关键词】:可爱文化;日本;视觉传达;卡通  日本的传统文化中并没有可爱文化这个概念。传统上,日本更重视自然风物的变迁,曾经有许多形容幽静、素雅的词汇。可爱文化的上位经历了一个过程。战后日本流行文化中,年轻日本士兵感情最深的母亲形象
期刊
【摘要】:色彩词是语言中重要且有活力的一部分。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色彩词。根据社会语言学家的理论,人类认知中有几种基本的色彩,其中就包括红色(red)。本文以红色为例,对英语和汉语中这一色彩词的词义进行了对比,探讨了其背后的文化成因。  【关键词】:色彩词;红色;对比文化;成因  一、引言  语言中都存在色彩词,不同的语言中色彩词的数量和涵盖内容也多种多样,但人类对于基本的色彩存在相同的认知。加拿大
期刊
【摘要】:在文化艺术大繁荣的新时期,群众文化音乐创作迎来了发展利好,各地基于群众文化发展需求而设立的文化活动场所为群众文化音乐创作提供了条件和平台。群众文化中,开展音乐创作的意义及作用不言自明,其能够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同时,提高基层群众整体文化素养。  【关键词】:群众文化;音乐;创作  1群众文化音乐创作基本概述  群众文化音乐创作在发展形成及演变的历史上极为悠久,可追溯到我国原始人类时期,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