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民俗描写

来源 :语文周刊·高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ttyang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是中国民族文化之根,语文的教育必须根植于传统文化土壤上。中华民族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民俗文化。它们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生命机体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体现了我们的民族精神、民族性格。了解和研究民俗文化对于高中学生是有必要的。在高中阶段,语文教材中关于民俗文化可分为四类:
  一、少数民族风情习俗
  在整个高中语文教材中沈从文的《边城》是最具有代表性。阅读《边城》仿佛走进了风光如画,民风纯朴的湘西,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每一位读过《边城》的读者都会被小说中描写的各种湘西风俗所吸引。《边城》中端午节划船、捉鸭子热闹非凡的情景,月光下男女青年对歌定情的民俗描写,将湘西古老的边城富有地方特色的民俗风情展现得淋漓尽致,使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悦其情。而作者则通过这些,赞美了边民纯朴善良的心灵,表现了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总之,《边城》中关于民俗风习的描绘是一把解读《边城》的钥匙,让学生走进边城的风俗世界。在一定程度上也就意味着真正走进了沈从文先生的“湘西世界”。
  二、中国的婚丧习俗
  婚丧嫁娶,是人世间常见之事,但因不同时代的社会条件不同,不同地域的文化背景琐,婚丧嫁葬的习俗也因时、因地而异,使之具有鲜明的时代与地域色彩。《孔雀东南飞》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叙事诗,是后人窥见当时的政治、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汉代的婚俗自始至终贯穿全诗,为我们准确把握该诗的主旨提供了一条鲜明的线索。”它囊括了中国古代婚姻礼俗中讲求的“六礼”、“七出”、“再醮”等一系列制度。通过这些制度深刻揭露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热情歌颂了刘兰芝、焦仲卿夫妇忠于爱情、反抗压迫的叛逆精神,直接寄托了人民群众对爱情婚姻自由的热烈向往。
  三、中国的礼仪习俗
  中国是个礼仪之邦,自古就注重礼仪,除了官方制定的礼仪制度外,民间尚有自己的礼仪习俗。
  例如《鸿门宴》中关于酒席宴饮中主客座次的排列,反映出了古代中国特有的礼仪习俗。在这篇课文中刘邦听从项伯之劝于次日前往项羽营中寻求和解,项羽设宴款待,宴席上座次是这样的“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从这里可以看出:东面为尊,是主位,由项羽、项伯坐定;南面是主位的次位,范增位在项羽、项伯之下,故居此位;北面是客位,由来宾之主刘邦坐定;张良是刘邦随从,地位较低,故不设位,只是西面站立。这种主客分明,主次清楚,反映了项羽自封为尊的意图。
  《林黛玉进贾府》中贾府对林黛玉的接待,反映了封建贵族家庭生活和人际交往活动中的礼仪礼节,再现了“诗礼簪缨之族”的礼俗文化特征。家庭是社会的缩影,窥一斑见全豹,由此能使人领略到封建礼制在维系封建社会延续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同时,林黛玉进贾府通过不同形式的相见,把贾府群人物的身份、地位、性格特征清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林黛玉进贾府无论与长辈的拜见礼,还是与同辈的相见礼,都吻合封建的礼法道德规范,维护了与贾府众人之间的纲常伦理关系。
  四、中国的节气习俗
  旧时,中国的节气特别多,而且遇节气,总伴随着一定的风俗。譬如元宵节放花灯,三月初三踏青,五月初五吃粽子。中学语文教材中也有一些篇目涉及中国的节气习俗。《孔雀东南飞》中有一段刘兰芝与小姑离别的话语,“勤心养公姥,好自相扶将,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中的“初七”与“下九”是古代传统的女儿节。“初七”是传说中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 “下九”在汉代,是妇女欢聚的日子。诗中以此展现了姑嫂真情。这种亲密无间的姑嫂情,融在民风习俗中充满淳厚的人情味,在轻描淡写之中,体现了极高的艺术魅力。盛唐诗人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是一首描写农村田园风情的田园诗。诗的最后两句:“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就涉及了古代重阳赏菊的习俗。菊花,是远离尘俗、孤芳自赏的隐士生活的写照,也是诗人洁身自好、高标独步的人格情操的映射。爱菊赏菊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人格理想和生命情怀。
  总之,过去我们对传统文化批判和抛弃太多,继承和汲取太少。因而造成某种程度上特别是广大青少年人中的民族文化虚无主义的倾向。在21世纪的今天,外来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语言习惯与思维方式大量进入我国,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尤其是对广大青少年的影响更不可低估,维护中华民族文化安全具有现实性和紧迫性。因此,在中学阶段在进行知识教育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民族文化教育,培养青少年的民族文化意识,从而对重建民族自尊自信有着不可估量的恒久价值。
  
其他文献
一、兴趣调起来,求知旺起来  综合性学习就要求学生具有主动学习的热情,具备资料的搜集能力、分析判断整合能力与同伴的协作能力、对知识的探究能力以及探究性论文的写作能力和汇报展示能力等等。在这个基本要求之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研究能力也是至关重要的。“兴趣是最好持老师”,学生要有足够的兴趣乐去运用各种方法寻找资料,并加以整合分析和展示。例如七年级下册语文书综合性学习:《探索月球的奥秘》,首先,我会给
期刊
积极探索语文课堂有效教学方式,突破教学重难点,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替换法,比较辨析,体会精妙——语文课堂有效教学方式之一。  在教学《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如何让学生理解词的内容?体会用词的妙处,我采用了替换法,让学生找出诗句中的某些妙词,还可换成哪些词?然后进行比较,究竟是原诗中的词语好还是换后的词语好。这样的方法,可以极大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
期刊
在传统的课程实施中,我们往往容易忽视其中的“情感”。有好多教师认为,只要做到“传道、授业、解惑”,就是尽了自己的责任。只要尽了这个责任,那么教师的所作所为、教师的付出都是正确的。其实不然,新的课程不仅要求我们“传道、授业、解惑”,即使是为了“传道、授业、解惑”,没有情感的教学也是没有生命力的。对学生而言,积极的情感比渊博的知识和高度的责任感都重要。带着沉重的心理惶恐感,学生怎么能自主学习呢?如果沉
期刊
在平常的教学中,我们为学生定了大量的习题、练习册,老师们绞尽脑汁为寻生寻找好的练习题,可是我们却忘记了身边最好的习题——高考真题。现在每年都有18套不同的高考题,虽然各省的命题模式有差异,但主要方面都是相同的,高考题也是所有习题中可信度最高的。  我发现对各个题型的特点,解题规律化繁为简,同时,结合高考真题讲解考点和考试技巧,学生更易于接受,我把这些收获运用于教学,效果不错。现在就病句辨析教学中的
期刊
廉颇、蔺相如的故事,两千年来一直受到广大人民的喜爱,元曲中有高文秀的《渑池会》《廉颇负荆》,京剧有《将相和》,这些剧本,都是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提供的素材写成的。由于《史记》作者司马迁匠心地组织、使用流传下来的资料,把蔺相如和廉颇这两个历史人物,写得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安排故事情节,起伏发展,也都顺理合情,不愧为古代的文学名篇。  一、自成起迄和互有关联  本文的谋篇布局,是安排三只自成起
期刊
误区一:不点材料。材料作文最突出的特点是通过材料对考生进行限定,以避免猜题、宿构、抄袭等现象,从而更加体现考试的要求。因此,要求考生在写作时要使自己的作文能够与材料产生必然的内在联系,但是,有的考生却不顾材料的限制,我行我素,另起炉灶,根本不点材料,也不知道引用材料,这样的作文一般都会判为跑题类,分数也一般在40分以下,甚至更低。  误区二:照抄材料。有的考生也知道在行文中应点到材料,但却不知道从
期刊
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之所以要培养这样的新型人才,从宏观上看,创新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综合国力和竞争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可以说,创新关系到民族和国家的前途与命运:从微观上说,创新对个人良好素质和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那么,作为教育者,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  一、正确处理好师生关系,营造民主和谐教学氛围  
期刊
一、走进他的内心世界,融洽关系  作为一名教师,只有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多与学生进行轻松、自然的心灵沟通,多与家长联系,了解学生的生活,了解学生的成长,给他们生活和学习的指导,才能成为学生信赖的大朋友。俗语说,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一个人从小生活在什么样的家庭,对其心理发展关系重大。家庭的经济地位、文化教养、人际关系乃至家庭气氛等,都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如父母狭隘的心胸,为人处世的方法,不
期刊
语文教师是一个舞者,优雅地转身,裙裾飞扬。  与经典文本进行对话是语文教师生活的常态。  张若虚,“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春江花月夜》,“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如此名篇,教师的讲授仅仅停留在解释的层面,显然不过瘾。  语文教师必须进行拓展,文雅地拓展,自然地拓展。  课前播放乐曲《春江花月夜》,利用音乐的力量营造授课所需要的氛围。这是利用音乐进行拓展。  师生双手上举,想象着头顶上,此刻
期刊
关于教学目标的拟定。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教学目标一般要具体而明确,它常常是教学行为的向导,也控制教学的种种行为。这一故事中的渔夫出海前拟定的打鱼计划就非常具体明确,这一计划也牢牢地左右了他的工作——只捕捞墨鱼,结果使他因错失了捕捞其他同样有价值的海产品的机会而空手而归。究其原因,一是因为渔夫制定的计划太具体明确控制了他工作方向,让他的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