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效工具,能将传统的教学媒体与现代教学媒体有机地联系起来,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信息技术和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优势
第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要贴近生活”“数学问题生活化”,事实上,学生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他们有一定生活基础的数学知识,并且对此更感兴趣。而当今世界上最鲜活的、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数学学科教学素材和教学内容,很难及时在教材中反映出来。因此,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应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效性。我们应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科教学内容有机整合,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同时也可使教师拓展知识视野,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让数学学习更贴近生活。
第二,通过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整合,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与当前时代的发展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相比,现在的课堂存在着模式化、教条化、静态化、单一化的弊端。课堂教学狭窄、单一、沉闷、杂乱(教学视野狭窄,信息传递单一,师生关系沉闷,教学环境杂乱),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方式单一、被动,缺乏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教师缺少对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以及个体差异的关注,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应该表现出来的高度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压抑,由此而产生学生知识静化、思维滞化、能力弱化的现象。
第三,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整合,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
数学知识抽象性的特点与小学生认识事物具有形象性的特点是学生认知过程中的一对矛盾。解答应用题的关键之一是“审题”,运用多媒体课件,一方面可以通过“变色”“闪烁”等手段突出重点,刺激学生注意,寻找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之间的相互关系;另一方面可借助媒体,整理摘录相对应的条件与问题,创设按题意配制的活动场景,绘制线段图,化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审题,理解题意,启迪思维。
第四,信息技术可以帮助教师实现特色教学。
由于丰富的教学素材为教师实现特色教学提供可能,因此,实施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将是实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非常重要的手段。 首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实现以学生为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进行观察、讨论、操作、质疑等探索活动;为学生提供宽松的学习环境,减轻了学生的畏惧心理,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促进他们的主动学习。这正是课程改革所要求的注重学生、注重学习过程的教育思想的体现。 其次,它充分利用电教媒体大容量、多趣味、高效率等优势,运用多媒体的图、文、声并茂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在最佳状态下进行学习。再次,它还利用电脑操作的便捷性,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给他们及时巩固。最后,计算机辅助可变传统的“静态演示”为直观形象的“动态演示”,使用实物不易展示的部分得到充分展示,帮助学生强化感知,丰富表象,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容易理解,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的主要形式
1.多媒体信息组合的演示
以教师使用信息技术为主的多媒体演示型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最早,也是教师目前运用最为得心应手的主流形态。研究表明,人类的记忆是网状结构的。各种信息是丰富多样的,可以是形象的、抽象的、直觉的、逻辑的、情感的;可以是文字、数据、声音、图形、图像、动画、影视的。它们又往往交叉组合在一起。多媒体计算机提供的多样性、非线性网状信息,符合人类认识记忆的规律,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它能较好地组织情景、突出事物的本质,促进学生形成清晰的表象,使他们得到充分的感知。它为学生主动建构认知过程,更好地学习概念、掌握规律创造条件。建构学习情境中有三个要素:(1)问题产生的背景(社会的、文化的、自然的);(2)问题本质的表征;(3)问题学习的时空保证(学习情景的可控制性)。而信息技术对实现这些要素具有巨大的优势。通过信息技术来呈现社会的、文化的、自然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观察和思考的能力;通过信息技术创设的虚拟实验环境,让学生分析现象、读取数据、对比总结,培养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能力——这些都是信息技术作为情境探究工具的主要表现。
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有效教学图景,提出一个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际问题或展现一个包含研究主题的现象,以引起学生想要解决这个问题的欲望。创设问题图景后,还要能引导帮助学生积极地展开猜想、探究和有效地思维、分析。教学图景的有效创设和运用,是学生主体教学模式构建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2.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多媒体计算机和互联网能提供表现丰富、互动性强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更多更好地获取关于客观事物规律及内在联系的知识,这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是非常有利的。网络学习能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动态地展示出来,并实现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学习,还能自己设计相应的练习,验证自己的设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3.基于互联网资源的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为进行某项专题性学习活动而互助协作、共同完成研究探索的任务,并在任务解决中达成课程目标的学习方式。利用网络可以在学习活动中方便地搜寻与问题相关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运用网络还可以方便地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交流和成果评价,这种交流评價是多边的和自由的。这些对培养学生信息获取、处理和交流表达能力非常有效,有利于促进学生信息能力的发展。这种整合形态能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使得学习活动不受时空限制,它是研究性学习与信息技术整合的一种开放形态,是现代教育的一种新形式。基于互联网资源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要达到学习活动预期的目标和成效,制订周密的计划和进行规范的评价是至关重要的,而学习活动过程本身就是研究性学习和信息素养交互作用、协调提高的学习成果。
一、信息技术和小学数学课程整合的优势
第一,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要贴近生活”“数学问题生活化”,事实上,学生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他们有一定生活基础的数学知识,并且对此更感兴趣。而当今世界上最鲜活的、具有明显时代特征的数学学科教学素材和教学内容,很难及时在教材中反映出来。因此,数学学习材料的选择应注意联系学生生活实际,注重实效性。我们应将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科教学内容有机整合,充分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引入时代“活水”,与小学数学学科教学内容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具有时代气息、更贴近生活;同时也可使教师拓展知识视野,改变传统的学科教学内容,使教材“活”起来,让数学学习更贴近生活。
第二,通过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整合,有利于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与当前时代的发展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相比,现在的课堂存在着模式化、教条化、静态化、单一化的弊端。课堂教学狭窄、单一、沉闷、杂乱(教学视野狭窄,信息传递单一,师生关系沉闷,教学环境杂乱),课堂上学生的学习方式单一、被动,缺乏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教师缺少对学生学习的情感、态度以及个体差异的关注,忽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应该表现出来的高度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压抑,由此而产生学生知识静化、思维滞化、能力弱化的现象。
第三,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学科整合,有利于发展学生思维。
数学知识抽象性的特点与小学生认识事物具有形象性的特点是学生认知过程中的一对矛盾。解答应用题的关键之一是“审题”,运用多媒体课件,一方面可以通过“变色”“闪烁”等手段突出重点,刺激学生注意,寻找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之间的相互关系;另一方面可借助媒体,整理摘录相对应的条件与问题,创设按题意配制的活动场景,绘制线段图,化抽象为具体,帮助学生审题,理解题意,启迪思维。
第四,信息技术可以帮助教师实现特色教学。
由于丰富的教学素材为教师实现特色教学提供可能,因此,实施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将是实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非常重要的手段。 首先,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可以实现以学生为主,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地进行观察、讨论、操作、质疑等探索活动;为学生提供宽松的学习环境,减轻了学生的畏惧心理,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促进他们的主动学习。这正是课程改革所要求的注重学生、注重学习过程的教育思想的体现。 其次,它充分利用电教媒体大容量、多趣味、高效率等优势,运用多媒体的图、文、声并茂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在最佳状态下进行学习。再次,它还利用电脑操作的便捷性,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给他们及时巩固。最后,计算机辅助可变传统的“静态演示”为直观形象的“动态演示”,使用实物不易展示的部分得到充分展示,帮助学生强化感知,丰富表象,使抽象的知识变得容易理解,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应用的主要形式
1.多媒体信息组合的演示
以教师使用信息技术为主的多媒体演示型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最早,也是教师目前运用最为得心应手的主流形态。研究表明,人类的记忆是网状结构的。各种信息是丰富多样的,可以是形象的、抽象的、直觉的、逻辑的、情感的;可以是文字、数据、声音、图形、图像、动画、影视的。它们又往往交叉组合在一起。多媒体计算机提供的多样性、非线性网状信息,符合人类认识记忆的规律,有利于知识的获取和保持。它能较好地组织情景、突出事物的本质,促进学生形成清晰的表象,使他们得到充分的感知。它为学生主动建构认知过程,更好地学习概念、掌握规律创造条件。建构学习情境中有三个要素:(1)问题产生的背景(社会的、文化的、自然的);(2)问题本质的表征;(3)问题学习的时空保证(学习情景的可控制性)。而信息技术对实现这些要素具有巨大的优势。通过信息技术来呈现社会的、文化的、自然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观察和思考的能力;通过信息技术创设的虚拟实验环境,让学生分析现象、读取数据、对比总结,培养科学研究的方法和能力——这些都是信息技术作为情境探究工具的主要表现。
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有效教学图景,提出一个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实际问题或展现一个包含研究主题的现象,以引起学生想要解决这个问题的欲望。创设问题图景后,还要能引导帮助学生积极地展开猜想、探究和有效地思维、分析。教学图景的有效创设和运用,是学生主体教学模式构建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2.网络环境下学生自主探究学习
多媒体计算机和互联网能提供表现丰富、互动性强的学习环境,有利于学生更多更好地获取关于客观事物规律及内在联系的知识,这对学生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是非常有利的。网络学习能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动态地展示出来,并实现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学习,还能自己设计相应的练习,验证自己的设想,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3.基于互联网资源的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为进行某项专题性学习活动而互助协作、共同完成研究探索的任务,并在任务解决中达成课程目标的学习方式。利用网络可以在学习活动中方便地搜寻与问题相关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运用网络还可以方便地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交流和成果评价,这种交流评價是多边的和自由的。这些对培养学生信息获取、处理和交流表达能力非常有效,有利于促进学生信息能力的发展。这种整合形态能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使得学习活动不受时空限制,它是研究性学习与信息技术整合的一种开放形态,是现代教育的一种新形式。基于互联网资源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要达到学习活动预期的目标和成效,制订周密的计划和进行规范的评价是至关重要的,而学习活动过程本身就是研究性学习和信息素养交互作用、协调提高的学习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