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创造力的现实生成和激发

来源 :文化产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hljl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而且“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这就为如何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创新之路提出了新的命题。当代中国文化创造力问题的研究关系到中国既有文化传统生命力的延续和焕发,关系到中国改革开放伟大社会主义实践的成败,也关系到社会大众的切实福祉。
  关键词:文化创造力;特征;生成激发;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7-00-02
  一、文化创造力的内涵
  文化创造力是文化主体在文化实践中释放和展示出自身创造性的能力,它是人所特有的本质能力。具体来说,文化创造力具有三层含义:创意、创作和创新。创意是存在于人的头脑中的一种想法,一种理念,人们称之为灵感、奇思妙想、顿悟等,创意决定了整个产品的全部走向与价值。比如说,北京奥运会的鸟巢,最初就是将一个规模巨大的运动场与精致小巧的鸟窝在头脑中结合在一起展示出来。创作是指从创意变为产品的过程。创作是具有文化特性的艺术生产过程,有其独特规律和规则。如作家写作,从语言的运用与把握,画家对色彩、线条的把握,音乐家对音符、调式、旋律的把握等,这些特殊技艺需要天赋,也需要专门学习、培养与训练。[1]创新指的是产品创作生成的实现方式,或原创(完全是自己首创)或再创(别人基础上改造而成)。比如作家每一部新作,无论是一首小诗还是一部长篇,都必须与自己和他人已有的作品不同。
  文化,是人类所特有的存在方式,从文化的结构层次方面可以大致被形象地划分为三个部分,即处于外层的物质文化、处于中层的制度文化和处于内核的精神文化。精神文化是指人类在精神生活中形成的文化心理、思维模式及精神基质,它处于文化结构的最內层,是整个文化的核心,它对文化的其余部分有着重要的决定作用,包括情感、意志、习俗、道德思想、法律思想、政治观念、宗教信仰、哲学思想及社会心理等意识形式。精神文化关系到人类的主观世界的构建,关乎人的本质和灵魂,因此,只有具有丰富而充实的精神文化的人才是完整的人。精神文化也是一种潜在的驱动力和感召力,人的创造活力的激发正在于精神文化层面的激励。文化创造力的实现就是通过在对既有的文化精神、文化心理、价值图景及精神信仰的不断挖掘和激发的过程中得以实现的,因而,精神文化的活力的激发所蕴涵的能量是无限的,只要通过正确的引导,精神文化成果就能够转化为更加丰富的现实的物质文化成果与制度文化成果。所以,精神文化成果能够为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二、文化创造力的特征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文化的创造力。所有的文化产品都以创新为生命。文化创新就是在对自身文化进行“扬弃”和对先进外来文化进行批判和借鉴的基础上,基于自身的知识、能力及素质的文化构成,通过激发文化主体的创造力而进行的创造性活动,它带给人们的是文化主体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动力。
  文化创造过程是文化突破既有传统而得以更新的过程,即“推陈出新”。文化的生命力就在于其创造性,缺乏创造力的文化主体是难以实现文化自立、自强的,也是无法获得自身文化安全的。文化的创造性本性必然是与刻板教条、循规蹈矩、模仿抄袭所格格不入的,文化创造的过程本身就是实现文化传承、文化安全和文化发展的过程,其结果必然是文化繁荣和文化进步,也必然会使得文化更加多样化、复杂化。
  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2]当前我国所推进的文化转型战略就是以提升文化创造力为重要路径,从而提高我们国家文化的竞争力和影响力,以此来增强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软实力”,继而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
  三、文化创造力的现实生成和激发
  在当下文化体制改革和拓展文化开放的背景下,中国文化生产力的全面发展,必须以深层次的文化创新为原动力。提升文化创造力来推进文化创新,关键在于解决好以下三个关键问题:
  (一)着眼于文化的内在价值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文化生产与物质生产的根本差别在于:文化产品的价值是以文化自身的存在和发展为核心价值的。文化生产力的水平直接反映的是文化创造力的水平,它所体现的是文化创造主体在创造活动中所具有的创造成果的生产能力,它是一种全面性和创造性的生产能力,是以促进人的本质能力的提升为根本任务,它并不局限于生产的“量”的积累,而是对“质”的超越,它体现了人类对于真、善、美的崇高追求,体现了对于人的生存意义与价值的追求,体现了对于文化进步和社会发展的追求。
  文化的创新,要以文化精神的拓展为内涵,其目标是丰富和提升人的文化生活品质。我们需要认识到文化生产所具有的独立性和自律性,要坚持文化本位立场,从品质提升上而不是数量扩张上发展文化生产。而当今社会上出现的文化创新力的式微、文化复制生产的流行,在很大程度上根源于功利主义地对待文化生产,把文化产品工具化。特别是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理论和价值标准日趋多元化,这给文化发展带来了活力,但也使得一些早已被斥为封建迷信、伪科学的反文化和非文化现象又死灰复燃,沉渣泛起,在社会制造出各种各样的闹剧,甚而危及社会的稳定,造成极坏的社会影响。这些非文化现象的不断涌现也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如果没有形成强有力的国家、民族的文化创造力,引领社会文化的发展方向,大众就很容易在纷繁复杂、良莠不齐的文化现象中迷失。近些年来,得到热捧的“山寨文化”、“草根文化”、“恶搞”等文化现象都集中反映了当代中国国家、民族文化创造力的匮乏和社会大众文化创造愿望的强烈。
  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强盛必然通过其文化的兴盛体现出来,一个富有远大发展潜质的国家或民族必然蕴涵着生生不息的文化创造潜能,因此,现实文化创造力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现代文化主体自身综合实力和发展的潜能。一个缺乏文化创造力、只是依靠仿造和复制外族文化成果的文化主体是不能够获得自身的文化独立性,也不能够实现自身国力的强盛。尤其是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下,任何国家或民族要实现自身的独立、自强就必须深刻挖掘自身文化的潜力,勇于探索文化发展的新途径,积极实现文化的转型发展,努力激发自身文化的创造活力。   (二)立足于全球化的国际文化视野
  当今世界,全球化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普遍共识。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化的浪潮席卷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国际交流对文化生产的影响力有目共睹,跨国组织、新的传播手段、信息技术正在使全球文化逐渐融为一体。面对全球化的历史趋势以及由此带来的文化冲突,我们既要认同全球化的“普遍性”文化理念,又要保持自身民族文化的 “特殊性”;既要通过强化自身的文化个性、突出其文化特色,增强文化的凝聚力、向心力和感召力,又要通过催生和促进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的交流,在借鉴和学习中,提升自身的文化形象和文化国力。中国的文化创新,必须深入到文化精神和理念的层面、理解和应对全球文化的挑战,而不是简单的模仿和复制。我们很难想象一个没有自身文化个性的民族国家能够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更为重要的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们应秉持“求同存异”、“和而不同”文化发展理念,树立文化自信、确立文化自觉、坚持文化自立、确保文化安全,不断提升自身文化的創造力。
  21世纪的中国社会彰显在世界面前的应该不仅仅是悠久的历史传统,而更应该是具有良好国际形象的当代文化创造成果。这就需要进一步拓展发展眼界,以一种更加开放和健康的姿态走向世界的舞台,积极参与国际文化交融,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努力掌握世界最新、最前沿的科技和文化资源,以世界的眼光打造自身的文化品牌,全方位地展示当今中国文化的创造活力。
  (三)致力于文化创新的体制机制
  体制机制创新是文化创新的核心,是实现文化内容形式创新和文化传播手段创新的重要力量。传统的文化事业体制机制,特别是“事业单位、企业经营”的体制机制,是制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发展的重大障碍。我们要以推动发展为主题,以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重点,完善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的法律法规体系,增强宏观调控能力,建立新型的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宏观文化管理体制。以重塑文化市场主体为重点,加快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提高文化企业竞争力,增强文化事业单位活力,提高文化事业单位的服务水平和效率,构建富有效率的文化生产和服务的微观运行机制。[3]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完善文化管理体制,“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原则,推动政府部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的要求,推动我国文化体制改革从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向紧紧围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跃升,其目的就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进一步解放文化生产力;提出了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优胜劣汰,促进文化资源在全国范围内流动”;在文化产业发展上,“推动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上,“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培育文化非营利组织”。当然,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都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注释:
  [1]叶延滨:《谈谈文化创造力》,《中国文化报》,2011年12月18日。
  [2]十七届六中全会报告《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1年10月18日。
  [3]张瑞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年,第236页。
其他文献
摘 要:新常态下,新闻宣传工作责任越来越重,对新闻工作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如何做好企业宣传工作,不仅关系到宣传思想工作的成败,而且关系到企业以及干部职工队伍的和谐稳定与发展。  关键词:企业宣传;作用;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7-00-01  一、新常态加强企业宣传的重要性  新闻宣传处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前沿,对社会精神生活和人们思想意识有着重大影响,无论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
期刊
摘 要:道德建设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建设和现当代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升党建水平定、弘扬传统文化、促进社会和谐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新安煤业公司通过深入的理论研究和探索实践,遵循便于操作、突出实效的原则,用全新的思维去认识和探索“四德”建设的新规律和新方法,提升了党建科水化水平。  关键词:四德建设;科学化水平;提升;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7-00-01  一、坚持
期刊
摘 要: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煤炭行业出现了十年来最为困难的严峻时期,面对困难局面,对干部队伍的素质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如何认识新常态、面对新常态、不断提升煤炭企业干部素质,以应当新挑战、实现新发展,已成为当前需要研究解决的突出问题。  关键词:煤企;干部培训;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7-00-01  一、落实职责,整合资源  (一)明确职责管理。坚持和完善由党委领导
期刊
摘 要: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的基础,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基础在基层,重心也在基层。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应高度重视国有企业基层党组织建设,并以此作为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的切入点和着力点,进一步创新企业党组织建设的新思路、新方法,增强企业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使企业在经济寒冬中立于不败之地。  关键词:加强;基层党建;  文章编号:1674-3520(20
期刊
摘 要: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合理化建议活动带来了新的困难和挑战,比如职工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不高,科技含量低,创新性不足等问题。新形势下我们将如何创新开展合理化建议活动,从哪里入手,如何规范活动开展的程序,如何激发职工参与活动的热情,发挥合理化建议活动效益最大化,本人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认真探索、研究:  关键词:开展合理化;建议;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7-00-01 
期刊
摘 要:当前,煤炭企业正处在转型发展、奋力爬坡、度危求进的重要时期,各类矛盾凸现,职工对企业、对组织、对干部的期望值高,逆势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并存。这个时期,大事难事看担当,顺境逆境看胸怀。这个时期,正是青年党员干部施展才华和砥砺自己的大好时机,也是人生发展的黄金时期。只有不断提高自己的担当能力,把敢于负责、勇于担当作为一种工作常态,带头学习、带头实干、带头守纪,肩挑使命感,心装责任感,把组织的期盼
期刊
摘 要: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是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完成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宏伟蓝图和宏伟目标的重要保证。我们要按照中央关于加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要求,把自律和他律有机结合起来,以思想教育、完善制度、集中整顿、严肃纪律为抓手,督促党员干部加强理论学习,注重实践锻炼,增强党性修养,推动党的作风建设取得新的成效,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关键词:转变作风;模范;  文章编号:
期刊
摘 要:企业共青团作为联系青年和企业的一个桥梁纽带,如何面对新时期难题,发挥共青团组织的特点和优势,找到切入点,为企业的发展建功立业,在企业生产经营中占有一席之地。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共青团工作;实效性;针对性;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7-00-01  一、正确认识新时期共青团工作面临的挑战  (一)社会环境发生深刻变化对国有企业团组织的影响。在当今经济大
期刊
摘 要:思想政治工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是经济工作的生命线。在当前社会生活日趋多样化、思想文化日趋多元化、人的思想观念日趋民主化的新形势下,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和考验。那么,在新的形势和任务面前,怎样才能不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呢?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  关键词:思想政治工作;“几个环节;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7-00-01  一、要搞好调查研
期刊
燃气公司始建于1997年,是及燃气储备供应、管网设计施工维护于一身的有限责任公司,下设三科一室一站两队,即安全生产科、经营财务科、工程管理科、综合办公室、双滦区域维修队、双桥区域维修队、储备站。担负着全市管网维检、工程建设、用户普查、用户维修及大中小型抢险抢修等工作,工作范围大、安全风险高。目前,拥有职工176名,党员63名,燃气居民用户已有3万户,工商企事业用户200余户,管道燃气供应规模和城市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