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郭思乐教授为分享生本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成果,以陶渊明的三句话为题出版了三本书,今天,我也想借这三句话来梳理我眼中的生本教育。
初见——望晨光之熹微
“生本教育”的提法,大家都不陌生。2012年左右,教育教学改革的流派很多,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杜榔口中学 “三三六”模式等。其中,印象最深的是2012年《人民教育》刊登的生本教育专辑。“生本教育,就是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它既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理念,其深层意义其实就是以生命为本。”“教师要做生命的牧者,不要做知识的纤夫。”7年前读到的句子仍然记忆犹新。我感慨生本教育实验区的勇气,即使为了应对高考和中考,基础教育学校在日常教学阶段,却用生本的、正常学习的方式“以学养考”,六年,学生只要学,不统考。我震惊生本教育实验产生的巨大学习能量,在否弃应试教育教学方式的前提下,实现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获得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并取得超过应试教育终端考试的成绩。1999年,华阳小学等校开始做生本教育,使用生本教育的方法和用书,实验班五年不统考,到了第六年统考,华阳小学的语文、数学分数全市、全区最高。华阳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去考当年升高中的作文题,超过当年80%的中考生。广外附小二年级的学生讨论当年高考题材料作文《捐赠》,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思想,侃侃而谈,可圈可点。郭教授说,认识生本不怕考的事实,可为今后遏制义务教育阶段的统考做准备。这样的自信与目标,就是当年生本教育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
回首——泉涓涓而始流
我曾以自己浅薄的理解,在自己所带的班级进行了一些微小的尝试,回首实践,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生本课堂必须注重习惯养成,才能收放自如。
生本教育主张放手让孩子去展示,以充分挖掘孩子的潜力,让他们自由的成长。但是放手不能成为放纵,这手怎么放还要大量准备和引导。小学阶段是一个人习惯养成和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所以老师应该在引导孩子养成良好习惯和学习品质的基础上,逐渐学会放手。
2. 生本课堂必须包容瑕疵,才能激发动力。
生本课堂上教师的角色是帮助者、激励者、点燃者。尊重生命就要依靠生命,让他自己做主,学生能做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做,学生不会的,要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做。课堂不一定非要求全求美,不一定非要纠缠于一枝一叶的细节,不要让习惯性的处处纠错打断了学生泉水般涌动的灵感,用充分的信任点燃学生的热情,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原动力。
3.生本课堂必须简化程序,才会灵动飞扬。
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是有无限发展潜力的人,需要我们给出时间、空间和氛围去激励他。简洁的教学流程,才有以生为本的弹性空间。程序简单,教师才可能用心关注学生的状态,倾听他们的表达,灵活地引导学习与交流。但同时,教学程序的粗线条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准确把握学段目标,教师更要不断厚实自己的专业素养与文化底蕴。
重逢——木欣欣以向荣
如今,生本教育以更新的姿态与我们相遇,在全员参与展示的研修课上,学校明确提出了“生本高效课堂”的研修方向,语文高段研修组的展示课,生本理念的火光频频闪现,杨红老师的《圆明园的毁灭》、余冬妮老师的《青山处处埋忠骨》、覃發东老师的《毛主席在花山》教学设计简单、开放,老师帮助学生立 “根”,然后让其尽情生长,学生畅所欲言、侃侃而谈,充分展示出思维与表达的潜力。王红枚老师的《开国大典》巧用小组学习单,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悟得方法,成就感满满。刘西洲、林春梅老师的《伯牙绝弦》、钟军老师的《月光曲》、舒晓珍老师的的《七律 长征》找准读写结合点,让学生在实实在在的读想实践中发展能力,提升素养。精彩课堂不胜枚举,大家无一例外地体现了生本课堂以学生为本、以生命为本的鲜明特点,老师们正以极为主动的状态投身生本教育的实践。
借助微信公众号,我开始了生本教育的再一次学习和思考。
与2012年读到的《人民教育》生本教育专辑相比,生本教育的体系更为成熟,实验成果更为丰富。但是,它的初衷没有变:“生本教育就是顺应自然规律,利用生命本身的力量,实现教育本质的回归。”
生本教育对于素养的理解非常具体、有操作性:“什么是素养,简朴一点说,素养就是处理素材的能力。”孩子们认得字,就可以读书,读了书什么都有了。极简的思维和极简的实践,真正解决教育的问题!——这,不正是我们心心念念的“简简单单教语文”么?
“教育可以这样简简单单地来做,但学生能够学得无限丰富和精彩!”《人民教育》2008年21期的这句话,已为许多学校的实践所肯定。如今,生本教育的春风,正扑面而来。当然,面对生本教育,我们还有许多认识上的盲区,许多实践中的困惑,比如,部编教材与生本实验教材有哪些相通之处?我们如何基于现有的教材进行内容再造?生本教育在县区将以怎样的方式推进?合作学习有没有成熟的方式可供借鉴等等。但我们仍然满怀憧憬,愿意借教育改革之东风,让课堂走向生本,让教育回归本真。
初见——望晨光之熹微
“生本教育”的提法,大家都不陌生。2012年左右,教育教学改革的流派很多,洋思中学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杜榔口中学 “三三六”模式等。其中,印象最深的是2012年《人民教育》刊登的生本教育专辑。“生本教育,就是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宗旨的教育,是为学生好学而设计的教育,它既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理念,其深层意义其实就是以生命为本。”“教师要做生命的牧者,不要做知识的纤夫。”7年前读到的句子仍然记忆犹新。我感慨生本教育实验区的勇气,即使为了应对高考和中考,基础教育学校在日常教学阶段,却用生本的、正常学习的方式“以学养考”,六年,学生只要学,不统考。我震惊生本教育实验产生的巨大学习能量,在否弃应试教育教学方式的前提下,实现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学习,获得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并取得超过应试教育终端考试的成绩。1999年,华阳小学等校开始做生本教育,使用生本教育的方法和用书,实验班五年不统考,到了第六年统考,华阳小学的语文、数学分数全市、全区最高。华阳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去考当年升高中的作文题,超过当年80%的中考生。广外附小二年级的学生讨论当年高考题材料作文《捐赠》,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思想,侃侃而谈,可圈可点。郭教授说,认识生本不怕考的事实,可为今后遏制义务教育阶段的统考做准备。这样的自信与目标,就是当年生本教育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
回首——泉涓涓而始流
我曾以自己浅薄的理解,在自己所带的班级进行了一些微小的尝试,回首实践,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生本课堂必须注重习惯养成,才能收放自如。
生本教育主张放手让孩子去展示,以充分挖掘孩子的潜力,让他们自由的成长。但是放手不能成为放纵,这手怎么放还要大量准备和引导。小学阶段是一个人习惯养成和性格形成的关键时期,所以老师应该在引导孩子养成良好习惯和学习品质的基础上,逐渐学会放手。
2. 生本课堂必须包容瑕疵,才能激发动力。
生本课堂上教师的角色是帮助者、激励者、点燃者。尊重生命就要依靠生命,让他自己做主,学生能做的放手让学生自己做,学生不会的,要想方设法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做。课堂不一定非要求全求美,不一定非要纠缠于一枝一叶的细节,不要让习惯性的处处纠错打断了学生泉水般涌动的灵感,用充分的信任点燃学生的热情,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原动力。
3.生本课堂必须简化程序,才会灵动飞扬。
儿童是天生的学习者,是有无限发展潜力的人,需要我们给出时间、空间和氛围去激励他。简洁的教学流程,才有以生为本的弹性空间。程序简单,教师才可能用心关注学生的状态,倾听他们的表达,灵活地引导学习与交流。但同时,教学程序的粗线条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准确把握学段目标,教师更要不断厚实自己的专业素养与文化底蕴。
重逢——木欣欣以向荣
如今,生本教育以更新的姿态与我们相遇,在全员参与展示的研修课上,学校明确提出了“生本高效课堂”的研修方向,语文高段研修组的展示课,生本理念的火光频频闪现,杨红老师的《圆明园的毁灭》、余冬妮老师的《青山处处埋忠骨》、覃發东老师的《毛主席在花山》教学设计简单、开放,老师帮助学生立 “根”,然后让其尽情生长,学生畅所欲言、侃侃而谈,充分展示出思维与表达的潜力。王红枚老师的《开国大典》巧用小组学习单,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悟得方法,成就感满满。刘西洲、林春梅老师的《伯牙绝弦》、钟军老师的《月光曲》、舒晓珍老师的的《七律 长征》找准读写结合点,让学生在实实在在的读想实践中发展能力,提升素养。精彩课堂不胜枚举,大家无一例外地体现了生本课堂以学生为本、以生命为本的鲜明特点,老师们正以极为主动的状态投身生本教育的实践。
借助微信公众号,我开始了生本教育的再一次学习和思考。
与2012年读到的《人民教育》生本教育专辑相比,生本教育的体系更为成熟,实验成果更为丰富。但是,它的初衷没有变:“生本教育就是顺应自然规律,利用生命本身的力量,实现教育本质的回归。”
生本教育对于素养的理解非常具体、有操作性:“什么是素养,简朴一点说,素养就是处理素材的能力。”孩子们认得字,就可以读书,读了书什么都有了。极简的思维和极简的实践,真正解决教育的问题!——这,不正是我们心心念念的“简简单单教语文”么?
“教育可以这样简简单单地来做,但学生能够学得无限丰富和精彩!”《人民教育》2008年21期的这句话,已为许多学校的实践所肯定。如今,生本教育的春风,正扑面而来。当然,面对生本教育,我们还有许多认识上的盲区,许多实践中的困惑,比如,部编教材与生本实验教材有哪些相通之处?我们如何基于现有的教材进行内容再造?生本教育在县区将以怎样的方式推进?合作学习有没有成熟的方式可供借鉴等等。但我们仍然满怀憧憬,愿意借教育改革之东风,让课堂走向生本,让教育回归本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