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钓鱼城》剧本创作及音乐特征探析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yu802370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钓鱼城》是一部得到社会公认的原创佳作,靠着其精良的制作收获了许多观众的好评和热爱,不仅为观众提供了一场难忘、深刻的剧场体验,还获得不少同行的尊敬與赞赏,是值得深入探析的优秀作品。《钓鱼城》中包含的剧本创作思路与音乐特征为我国歌剧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宝贵经验,本文从历史文化情怀和歌剧专业视角下对《钓鱼城》剧本的创作动机与音乐特征进行深入研究,从中挖掘出该剧本在文学和歌剧音乐方面的出色表现,供业界同行和学习者深思与学习,为我国歌剧事业的发展提供推动力。
  一、《钓鱼城》剧本的创作分析
  (一)剧本创作动机与思想的分析
  《钓鱼城》中的剧本主题为人性的弘扬,宣扬了反对战争的理念,由此可见此剧本的创作动机主要围绕战争题材,突显出战争背景下的人性。下面对《钓鱼城》一剧进行剧本创作动机和思想分析。
  1.凸显人性
  歌剧《钓鱼城》围绕南宋战争进行剧本创作,但剧情中并没有将此次战争作为剧情的主要内容去烘托英雄,而是巧妙地用惨烈的战争来表现人性、歌颂人性。
  2.人物形象的塑造
  爱情在歌剧中是一个永恒话题,但这个话题并没有出现在歌剧《钓鱼城》中。《钓鱼城》采用虚化和朦胧的手段来展示爱情这一话题,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情”,但是更突显出了“义”,这为人物赋予了更鲜明的形象,给予观看者更多的情感表达与想象空间。
  3.情节
  传统的歌剧是用幕和场来划分剧情内容的。《钓鱼城》却选择类似文学作品的序和上下半场来划分戏剧结构,这样能够赋予戏剧情节更强的集中性。从整体上来看,歌剧《钓鱼城》有着较强的整体感,进一步加强了戏剧表现力。
  (二)将真实历史事件作为剧情依据
  《钓鱼城》在剧情方面基本将真实历史事件作为剧本依据,将忽必烈率军攻打钓鱼城的历史事件作为剧情主线,主要围绕攻城人物与守城人物之间的纠葛和冲突,从中突显出事件中人物的丑与善、悲与喜。这一剧情主要反映了在战争与和平中人性的友善和大爱。
  (三)剧本创作的文化情怀和历史视角
  《钓鱼城》的剧本创作在故事框架与人物阵营等方面都遵循了史实,把历史战争历程同重要人物丰富地体现出来,并且通过巧妙取材,将传奇的战衣故事增添到剧情中,为剧本增添了真实感,从而丰富了剧情的色彩。实际上,《钓鱼城》的剧本设计并不是简单照搬历史故事,而是选择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结合戏剧编排的规律,对史实故事和战中主要人物展开艺术改编,更深刻地突出歌剧的艺术主旨。《钓鱼城》在剧本的创作方面并没有将全部精力投入到战争场面上,而是选择抓住每个人物的特点,利用战争这一背景凸显出丰富的人物关系,然后利用剧情对比与冲突的手法,展现人物在战争背景下面对战争与和平,面对爱恨生死等问题时思想上的斗争,赋予《钓鱼城》更立体、丰富的人物形象。在《钓鱼城》剧作中,有许多值得称赞之处,而最值得学习和尊重的便是此剧作展现出的人文情怀与历史视角。
  (四)剧本文学和歌剧音乐的合作与交融
  《钓鱼城》中呈现出文学和歌剧音乐的合作与交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剧本创作融入强烈的音乐构思;其次,利用歌剧音乐的形式起到渲染情景和刻画人物的作用,很好地推动了剧情的发展。《钓鱼城》作为歌剧剧本,剧本编排的成功之处主要体现在两点:第一,在人物关系网络的架设与人物的设定方面,为全剧赋予了更强的戏剧能量;第二,将剧情情景的需求作为依据,利用音乐手法做好特定段落的文学性标示,这给未来的歌剧音乐创作提供了很大的启发和灵感。
  《钓鱼城》由冯柏铭创作,冯柏铭作为一名具有深厚音乐文化功底、丰富戏曲创作经验的剧作家,在创作《钓鱼城》时,和其他经典作品一样,创作者在追求戏剧性的同时也兼顾了同歌剧音乐的合作与交融。这样一来,《钓鱼城》在剧本创设方面对抒情场面与世事场面的区分都有着清楚的标注,使得各个场面的承接和转换都能够十分清晰。为了更好地表达剧中戏剧场景的特点,剧作家便根据创作初衷和剧情需要选择相应的音乐体裁与形式,并选择适合的唱段位置来设置场景,处处可见剧作家的用心。
  二、歌剧《钓鱼城》的音乐特征
  (一)继承了我国民族传统音乐元素
  《钓鱼城》的作曲融入了许多我国的民族传统音乐元素,实现了民族传统音乐元素的继承与弘扬。这主要表现在音乐的演唱和演奏方面,在戏剧情节与角色情感纠葛等方面都将歌剧的多种要素充分地融合起来,并利用动机展示和再现等技术手法来塑造生动立体的人物。比如,利用《满江红》的主题塑造了王立忠君、保民的观念与核心情感,还用了一个原创的抒情主体来表达对爱民的悲悯情怀。除此之外,还灵活运用许多地方素材,凸显出地域与民族的特点。比如,将四川民歌的声调穿插到合唱中;将蒙族民歌的典型调式与唱法穿插到蒙古士兵的合唱中。不论是四川民歌还是蒙古民歌,都能够唤起人们对和平生活的回归愿望。
  (二)发挥出合唱的音乐表现力
  歌剧通过合唱能够更丰富、广泛地展现自身特点,合唱作为一项集体声乐的演唱方式,对各声部的音色和整齐度都有着很高的要求。在《钓鱼城》中,合唱的表现力主要寄托在声乐音响的发挥上,而合唱中所具有的立体性效果与多层次效果能够赋予合唱内容更强的鲜明与力度。合唱与乐队在剧中发挥了较好的作用,整齐、有力、和谐的合唱声音呈现出和声立体效果。在导演与指挥的协调之下,独唱、合唱与重唱以及乐队得到了较好的配合,呈现出团队的整体意志。并且,无论是本团的主要演员还是外请演员,都能够做到语言清晰、表演得当。在这部剧中,观众在合唱中能够听出群体内心的诉求,剧情在合唱音乐中发展,营造了相应的剧情气氛,这是重要的表达要素,赋予歌剧更强的音乐表现力。
  (三)创新与多因素的协调融合
  歌剧的可听性与歌唱性是中国观众所需要和喜爱的,《钓鱼城》正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对西方歌剧形式进行进一步创造,将多种因素进行协调融合,利用丰富的音乐表达形式赋予音乐更强的张力。而作曲家已经突破了传统中国歌剧的固有形式,让音乐贯穿主题的发展,赋予音乐更强的戏剧性表达。利用合唱的形式来推动情绪的发展是一种歌剧创新,并且在音乐的表现方面也有着一个大风格的统一。除此之外,借鉴西方音乐的配器和和声技术,突破了传统中国歌剧的单一调性与和声,体现出多声音乐的交响性与连贯性,仅仅依靠音乐行为便能够展示出戏剧性与史诗性,能够紧扣观众的心弦,引发观众深层次的体味和思考。在《钓鱼城》中,众多音乐因素都得到协调融合,使音乐形式与戏剧结构得到高度统一。
  三、结语
  《钓鱼城》在中国民族歌剧中得到了较高的评价,从这部作品中也能看出中国民族歌剧的提升,对西洋歌剧表现手法的借鉴,但同时也传承了我国民族传统音乐元素。从时代角度来看,这一歌剧作品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有着时代的具体内容与积极意义,是符合时代需要的。从艺术角度来看,不论歌剧形式采取哪种艺术方式,都要以观众的喜好和需要作为依据,争取艺术的永恒性。从表现形式来看,我国歌剧的主要表现形式要将中华民族特色作为根本,推动自身的发展和前进。从创作角度来看,它有着广阔的创作空间与新意,是重庆歌剧乃至中国歌剧的一项重要突破。
  (重庆人文科技学院艺术学院)
  基金项目:重庆人文科技学院艺术学院院级项目“重庆当代歌剧艺术创演研究”(CRKYS202016)。
其他文献
改革开放以来,水族诗人除了在现代诗歌创作上取得可喜的进步和长足的发展之外,一部分秉承中国传统经典文化的水族诗人在创作中始终坚持格律诗创作,他们的创作成果不仅传承了格律诗的创作形式,更是丰富了水族诗歌的表达内容。  水族书面文学起步于清末,在潘文秀、潘一志、韦绍乔、潘辅之、杨秀菁、吴子和、王举猷等历代水族诗人近百年的创作耕耘之后,水族诗歌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文学的原创性和民族性源远流长,具有相对的稳定
期刊
随着女性主义思想的不断觉醒,电影作为一种社会意识的体现,也会受到相应的影响,越来越多以女性主义为主题的作品开始受到广泛关注。《春潮》讲述了在同一屋檐下受到时代和命运的束缚的三代女性共同的生活,由于各自独立的个性与价值观,她们的性格和诉求无法在恰当的人生阶段得到完整的舒展和满足。在这样的家庭境遇中,激烈的对抗几乎是无意识的反应。在各自的挣扎和努力之中,本应抱团取暖的三代女性却不可避免地相互伤害。各种
期刊
中国作为一个千年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许多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上千年积淀下来的宝贵财富,每个朝代都有它独具特色的一面,而明朝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明朝这一历史时期孕育了不少中国传统文化,其中既有值得后人传承的优秀文化,也有人们需要去其糟粕的文化。本文旨在通过解析明朝的传统文化,以明朝的社会制度作为切入点,让大众对中国传统文化及明朝社会制度有多维度的认识和全新的见解。其间不仅
期刊
电影《黄土地》是中国第五代导演的标志性作品,这部作品无论是从画面还是主题上都能让人体会到意味深长的意境,本文从构图、色彩、光线的明暗对比等视听元素去分析和感悟这部经典的优秀作品。  《黄土地》这部电影笔者前前后后看了四遍,每一遍看完后都会去思考和领会电影中的每一个画面、每一句台词和每一首配乐中所蕴含、所暗示、所要表达的意境。这部文艺题材电影创作于1984年,由陈凯歌执导,改编自珂兰的小说《深谷回声
期刊
“忆语体”散文突破了“文以载道”的传统文艺观,描写琐细的家庭生活,大胆摹写闺房情事,感情真挚缠绵,作者在自然之美和个人生活的意趣中体悟自己的情感价值。这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自我意识的觉醒,对个性生活和感情世界的回归。本文所要论述的“忆语体”著作,分别是明末清初阶段冒襄的《影梅庵忆语》、清中葉乾嘉年间沈复的《浮生六记》、嘉道时期陈裴之的《香畹楼忆语》以及清后期道咸年间蒋坦的《秋灯琐忆》、清末民初余其锵
期刊
马克思说:“劳动产生美。”美源于生活,人们的审美意识也是从不停的生活实践劳动中产生的。为了对中国传统审美意识有更加深刻的了解,本文主要对中国传统审美意识的源起进行了探讨。  审美源于生活,人们对于美的认识建立在较为稳定的生活基础之上。新石器时代,人类已经渐渐向农耕社会迈进,早期部落的形成使人类有了固定的居住地,同时伴随着农田的耕种以及牲畜的养殖,食物有了稳固的来源。正是这种生活上质的提高,给予了人
期刊
随着网络覆盖率的增长,网民数量越来越多。现阶段,网络阅读逐渐成为大众的主要阅读方式之一,阅读内容包括小说、学术论文以及经典文学作品等。以经典文学作品为例,大众在阅读过程中既可以提高文学素养,又能丰富自身知识水平,有助于推动社会的发展。因此,本文选取文学作品为研究对象,详细分析网络时代对此类作品的影响,与此同时对汉语言文学经典作品与网络的融合进行探究,具体包括阅读推广、阅读体验以及用户忠诚度等内容,
期刊
《哪吒之魔童降世》是现象级电影,本文主要从哪吒形象的起源、本土化发展以及电影的创新方面进行论述,对哪吒的形象做探讨。哪吒的形象能够传承千年不衰,自然与每个时代的思想对于此形象的创新密不可分。  一、佛教中哪吒形象的舶来  (一)哪吒形象的起源  哪吒形象由古印度传入,由于统治者的提倡,僧侣对佛教经典著作进行翻译,大量佛教人物在此过程中变得家喻户晓,哪吒就是其中的典型。北凉《佛所行赞·第一生品》有着
期刊
红色家书与红色文化息息相关,作为红色文化的一部分,红色家书所传承的红色精神对构建当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对红色家书的话语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论述了红色家书的精神内涵与当代价值。  中国的家书文化源远流长,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精神价值。红色家书作为家书悠久历史中的一部分,诞生在革命战争时期,是老一辈革命家在革命年代和事业建设过程中写给亲人的书信,其精神内核是仁人志士为了中华民族
期刊
陈其钢是旅法作曲家,青年时期就读于中央音乐学院,师从罗忠镕。1984年,他赴法国深造,被音乐大师梅西安收为关门弟子。他对艺术的追求也是探寻自我的一个过程,创作致力于表现作曲家内心的真实,他以最自然、平和的方式进行音乐创作。《京剧瞬间》是陈其钢现有两首钢琴作品中的一首,这首作品是为梅西安音乐大赛创作的,沿袭梅西安的创作手法和风格,运用中国传统的五声音阶,蕴含浓郁的中国京剧色彩,同时饱含印象派的朦胧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