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叙事的消解与重建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R6544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女性主义思想的不断觉醒,电影作为一种社会意识的体现,也会受到相应的影响,越来越多以女性主义为主题的作品开始受到广泛关注。《春潮》讲述了在同一屋檐下受到时代和命运的束缚的三代女性共同的生活,由于各自独立的个性与价值观,她们的性格和诉求无法在恰当的人生阶段得到完整的舒展和满足。在这样的家庭境遇中,激烈的对抗几乎是无意识的反应。在各自的挣扎和努力之中,本应抱团取暖的三代女性却不可避免地相互伤害。各种积压已久的情感最终如何得到宣泄,成为观众关注和好奇的焦点。
  本文从女性主义叙事角度入手,分析电影《春潮》导演旺盛的表达欲使得女性主义母题承载了过多社会议题而导致主题消解的问题,探究导演在电影中采取隐形男权话语、丰富的意象和超现实主义表现手法对女性主义主题电影的重建做出的尝试和突破。
  一、消解
  女性主义叙事是将女性主义或女性主义批评与结构主义叙事学相结合的产物。美国学者兰瑟在《建构女性主义叙事学》中指出,女性主义叙事学对结构主义叙事学的批评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无视性别;二是不考虑社会历史语境。”杨荔钠导演作为女性身份,《春潮》这个故事本身带有明显的女性叙事视角,是首先符合这一条件的,导演正是从关注女性在亲情、爱情中的生存境遇出发的。但是,在《春潮》中,多重旁支线的穿插使得主线模糊,情节拖沓散漫,含沙射影式的观点堆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女性主义母题的消解。
  学者贾斯丁·怀亚特阐述“高概念”时指出:“电影文本需要简明扼要的情节主轴与剧情铺设,以求大多数观众的理解与接受。”但是,对于复杂的社会历史背景和人物是非价值观的转变和形成过程的省略,缺乏叙事背景的足够铺垫会阻碍观众与影片之间的共鸣。在影片中,导演意图尝试模糊父亲乃至男性形象的处理,突出女性家庭身份认同的反抗,但是对于女主及其母亲相关关键人物之间的过往所包含的爱恨纠葛仅仅是以纪明岚之口进行抱怨、调侃,或者仅仅散布于书信、相册等“回忆”之中,信息量之含混不足以撑起观众理解他们对于主人公的内心积压的痛苦与无奈,也就不足以引起女主与母亲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爆发时深刻的情感共鸣。
  郭建波的记者生活也占用了大半笔墨。记者是对社会热点事件和百姓生活接触和传声的一线人员,导演为郭建波赋予这个身份,显然想让电影的主题不局限于关注女性在家庭、婚姻中的生存困境,而是想要把主题分散到更加宽泛的社会层面。而通过塑造纪明岚这样一个“低级红”的形象,完成对社会上一些负面形象的批判,将家庭的悲剧进一步溯源到那个时代。电影中有多处以直白的描写来勾勒母亲纪明岚的性格成因,比如,当电视台对社区活动进行采访时,纪明岚作为社区领导跟随拍摄,镜头下展现了社区一派其乐融融的景象,转眼却得知的是邻居自杀的消息,在惋惜和不解之中,纪明岚转悲为怨,她指责是女儿过于犀利和真实的报道害死了别人,是真的关心邻里的生活幸福与否还是只看到表面的和谐,这里埋下的讽刺也不言而喻。
  正是导演杨荔钠如同春潮一般浓郁的表达欲望,使得电影承载了过多想要进行批判的社会议题,通过多重支线进行了大量含沙射影的批判和褒贬,将对共同体的批评以一种比喻的形式嵌合到这样一个女性家庭中,这样的手法反而消解了女性主义本身应有的力量。
  二、重建
  影片《春潮》是具有作者个人风格的女性电影,在女性主义叙事的方式上也体现了一定的突破。本片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就是对于男性话语的有意模糊和淡化的处理,体现了女性主义的进一步表达,是一部现实主义电影。为男女性别平等据理力争的文学家和艺术创作者因为其各自不同的人生境遇、意识形态、性别等差异,在表现女性主体为主题时也呈现出不同的形态。但是,在主张性别平等的同时,有的作品却忽视了女性性别特征,有的则以女性比男性所要背负的压力和牺牲作为男性成功的代价,仍然抹不掉男性话语权之下女性仅仅是一个附庸的影子。作为女性导演,杨荔钠具有性别优势,对于女性主义叙事的表达更进一步。影片中,女性形象不再是作为男性欲望与目光的客体而存在,成功消解了男性欲望、女性形象和男人看、女人被看的镜头语言,从传统的男性视角中摆脱出来,展示了真实的女性困境。
  (一)隐形男权话语下对女性主义叙事的重建
  影片《春潮》是一部强烈的具有导演个人风格的电影,鲜明的女性主义视角自然不可忽视。通观全片不难发现,《春潮》再现的原生家庭具有一个极其鲜明的特点——即男性角色的缺位。传统的女性主义电影更多地探寻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生存空间和地位,聚焦女性在新时期的男女关系中获得的独立与解放。但影片中,导演建构了男性角色的缺席下三代女性共同生活的家庭,尽管郭建波(女主)和纪明岚(女主的母亲)各自的生存境遇和精神世界无法彻底摆脱男性话语的影响,但是在这样一个密闭的老房子里,导演有意模糊了男性话语权对于女性的直接干预,不论是交代女主的母亲与患有精神病的丈夫之间失败的婚姻,还是女主的音乐家男友,这种隐晦、克制的视角刻画突出了女性在家庭中的身份认同和女性自身的力量而弱化男性话语权。
  (二)丰富的意象和超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
  在影片的现实主义表达之外,《春潮》还尝试采用丰富的象征意象和超现实主义的表现手法为影片增添一些耐人寻味的气息。郭建波在梦中发现母亲纪明岚变成了一只母羊被医务人员强行带走,呼应了电影后半段母亲突然卧病在床,体现了郭建波和她母亲之间紧张的关系,反映了郭建波在潜意识里希望母亲被“治疗”或者“被矫正”。此外,还有电影中出现的红衣女子,两次都以幻觉的形式出现在郭建波的视野里,似乎也代表着某种性爱方面的幻想和欲望。女主第一次出现幻觉是在回家的公交车上。透过玻璃的反光,她看到一位穿着深桃红色长裙的长发女子在车厢对面的座椅上站起来对她招手。家对于女主来说令人窒息,这位女子则因为象征着自由和解脱而深深地吸引着郭建波,或者说她本身就是郭建波,是郭建波想要奔赴的另一种人生选择。第二次幻象是在女主与母亲去河边抛洒王阿姨的骨灰时出现的。红衣女子的幻想在此得以解脫,不断召唤郭建波的正是死亡,而她本人的生活状态则像一个即将被淹没的人。
  水是电影的主题,也是影片结尾处的点睛之笔。提到春潮,人们想到的是与女性生殖、性欲、荷尔蒙等相关私密的词汇。在影片中,水出现了三次。第一次是郭建波拔掉水管,结束了母亲和朋友的排练,为观众展现了女儿对母亲无声的抗争;第二次是雾气朦胧的镜头下郭建波与神秘男友在浴室的情欲戏,女主在灵肉关系中表现出迷失和孤独;第三次也就是结尾处,此时的水流犹如春潮呼之欲出。结尾处,水涌入影片中所有故事发生着的地方,春潮之水就像无声的话语,溶解着寒冰下受伤的心灵,春潮之水的来临预示着春天的来临,水则被赋予了沟通之意,也暗示着影片中母女的和解。
  三、结语
  《春潮》是一部充满女性主义元素的作品,作为女性,导演在审美过程中促使女性审美主体以女性的眼光洞悉自我,从女性的立场出发来审视外部世界,对其加以富于女性生命特色的理解和把握。导演建构了一个狭小的空间,人物情感和台词的节制表达避免了大段狗血的争吵或者冲突的场面,反而强化和凸显了人物关系中的深层矛盾。作为女性主义题材的电影,《春潮》在拍摄手法和叙事方式上进行了又一次的尝试和突破,其表现可圈可点,其中的母女关系也值得人们探讨和思考。
  (长安大学)
  作者简介:张娜(1995-),女,陕西西安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美学。
其他文献
在一个难得凉爽的夏日下午,我又来到了位于开封巿东北隅的铁塔公园。园內游人虽不是很多,但仍是清风扑面,檐铃拂耳,祥云飘飘,瑞霭四溢。  自1983年从外地调入开封工作以来,我已无数次地来到铁塔公园观赏膜拜,铁塔公园以它俏丽俊美的容颜、雍容华贵的气度、丰富淳厚的宋文化氛围,深深地吸引着我,使我陶醉其中、流连忘返。  铁塔的前身是一座木塔——福胜塔。它建于公元989年,是北宋著名建筑学家喻浩当时受旨于宋
期刊
王剑宁,全国公安机关作家协会会员,新疆作家协会会员,多年从事文学创作,作品见《中国散文诗人》《中国散文诗研究》《散文诗世界》《中国年度散文诗》《湖南文学》《民族文学》《天山》等刊。  1  又是春天。  春天对我来说,就是噩梦的开始。  我讨厌春天,我觉得春天就是生命的悲剧。病房的窗户不大,装着厚重的铁栅,露出很小的缝隙,像监狱。透过缝隙,我仍然看到外面的土地上,大片的绿色。那是一片新绿,我很悲哀
期刊
香 椿  谷雨前后是吃香椿头的最佳时节,此时的香椿叶嫩无丝,香味浓郁。过了谷雨,叶片变老变硬,再吃就不新鲜了。  刚长出的香椿头青亮亮的,像朝气蓬勃的少年,浑身上下充满力量,偏偏不讨小孩子喜欢。爱吃香椿头都是上了年纪的老年人。记得小时候在老家,门前就有一棵香椿树,每到春天,奶奶总是踮着一双小脚,直着身子采树上的香椿头,然后包菜饼吃。包好的饼只有她与父亲、母亲吃,我和弟弟都不喜欢吃,我们都嫌香椿头味
期刊
以波德莱尔、兰波、魏尔伦等人为代表,象征主义作为法国文学史中的一个重要流派,作为现代文学的开端,其象征主义思潮和对诗歌的改革创新已经越过法国的界限,影响了整个世界。象征主义认为,现实的世界是虚幻的、痛苦的,而内心的“另一个世界”是真的、美的,诗歌的任务就是通过象征、暗示来连通两个世界,启发读者的思绪和联想,并主张通过对诗歌语言的特殊排列,形成扑朔迷离的艺术效果。这些主张对于中国现代派诗歌的产生与发
期刊
陈小虎,广东作协会员,有文字发表于《青年文学》《散文》《天涯》《作品》等刊物,著有散文集《九月阳光》。现居深圳。  起雾了。  远离灯光站在小路的暗处,山下的小城影影绰绰,像一艘在海上航行的巨轮。我在海边出生长大,每到这个季节,雾气弥漫时,那些大船就这样静静地泊在海水中。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青草的味道涌入肺腑。春天了,万物生长,山上的野草霸道蛮横,灌木恣意凌空。  说是山,其实不高,九十九级台阶就
期刊
《水浒传》是元末明初施耐庵所著的章回体长篇小说,描写了梁山好汉因奸臣的欺压而被逼上梁山的故事。这些梁山义士后来接受招安,为宋朝南征北战,最终大多战死疆场,幸存者又被奸臣残害。这既是一曲才人义士的赞歌,又是一场“大力大贤”之士被奸臣昏君残害致死的悲剧。梁山好汉是作者着力描写的正面英雄群体,但他们不全是草莽之人、粗鲁之辈,亦有文雅之士。其中包括天魁星及时雨宋江、天机星智多星吴用、地魁星神机军师朱武、地
期刊
曹禺曾表示,《日出》的主角并非戏中人物,而是“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基于人物在戏剧中拥有推进剧情的功能,在话剧中,如何让这众多出彩的人物形象既不争夺“戏份”,又能凸显主角的地位,体现了作家的深厚功底。本文将从环境、人物及作者思想趋向等方面简要论述“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主角的塑造。  一、着色:加深时代环境的晕染  (一)笙歌醉太平的假象  《日出》中的大旅馆从表面上看是一派歌舞升平的景象,这里
期刊
曾经以为,诗就是那种穿过一年四季的东西。看春天花开灿烂,却也有落花纷飞的幻妙;赏一棵千年常绿的松柏,却也有冰封青翠岁月的奇观。原来,一个人的孤寂、一首诗的感伤也可以深深地触动着人们的心。翻开《旅者》时,短短的小诗像是有一个人在忧伤,两三行言语像是在述说失落、迷茫、彷徨。柳叶青青,每一年的柳絮飘扬恰如诗人漂泊的生命,让诗歌散发出忧伤的美丽。  孤独不是一个人的心情,而是一个人的心境。因为当你感到孤独
期刊
孔令宏教授所著《苍南正一道科仪音乐》一书已于2019年6月由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收录在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丛书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记忆,而浙江省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璀璨夺目、蔚为壮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苍南正一道科仪音乐正是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灿烂的瑰宝。  道教作为中国本土宗教,在发展历程中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道教音乐多用于道教斋
期刊
改革开放以来,水族诗人除了在现代诗歌创作上取得可喜的进步和长足的发展之外,一部分秉承中国传统经典文化的水族诗人在创作中始终坚持格律诗创作,他们的创作成果不仅传承了格律诗的创作形式,更是丰富了水族诗歌的表达内容。  水族书面文学起步于清末,在潘文秀、潘一志、韦绍乔、潘辅之、杨秀菁、吴子和、王举猷等历代水族诗人近百年的创作耕耘之后,水族诗歌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文学的原创性和民族性源远流长,具有相对的稳定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