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叙述视角谈“忆语体”散文的主体性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忆语体”散文突破了“文以载道”的传统文艺观,描写琐细的家庭生活,大胆摹写闺房情事,感情真挚缠绵,作者在自然之美和个人生活的意趣中体悟自己的情感价值。这反映了当时知识分子自我意识的觉醒,对个性生活和感情世界的回归。本文所要论述的“忆语体”著作,分别是明末清初阶段冒襄的《影梅庵忆语》、清中葉乾嘉年间沈复的《浮生六记》、嘉道时期陈裴之的《香畹楼忆语》以及清后期道咸年间蒋坦的《秋灯琐忆》、清末民初余其锵的《寄心琐语》。笔者将着重从其叙述视角的选择分析这类文章中所表现出的主体性,即关注和肯定人的世俗之情,尽情释放自我的天真性灵。
  法国叙事学家普兰斯认为,叙述指“叙述活动,叙述的始末”,包括叙述者、叙述接受者和叙述行为。叙述者在叙事学中被定义为“陈述行为主体”,即文本中的“声音”或“讲话者”。故事是通过叙述者用话语构成的某种视角的媒介传达出来的,这便牵扯叙述角度的问题。叙述角度是与focalization相对应的概念,通常其被翻译为聚焦。叙述视角一般分为内部叙述角度与外部叙述角度。外部叙述角度往往是全知全能的,一般采用第三人称。内部叙述角度普遍采用第一人称的叙述者身份,展示人物的心理状态、反应和动机,通常有三种表现方式,一是通过叙述性报道(和不可避免的判断),二是通过讲述现实生活中观察者不能了解的隐私,三是采用戏剧性的“意识流”或“内心独白”的方式。
  散文的抒情性和主体性很强,它与小说的叙述角度不同。我国古代小说一般采用第三人称全知视角来叙述,叙述者通晓全部需要被认知的人物和事件,他可以随心所欲地凌驾于时空之上,根据故事发展的需要,传达(或掩饰)人物的言语和行动。他不仅可以熟知人物的公开言行,也洞悉人物内心隐秘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动机。散文要求的是真情实感,它所涉及的人、事、景、情和物都是真实不虚的。与此相对应,散文大都采用第一人称的叙事角度。叙述者自始至终地贯穿全文,以“我”的口吻来叙述,“我”同时又是文中的一个人物。叙述者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来讲述自己的历史,在真实的事件中浸透着作者的主观情绪,抒发作者的真实感情。“忆语体”散文作为散文的一种特殊样式,在这方面的表现尤其明显。
  “忆语体”散文是在晚明个性解放思潮的影响下产生的,是当时知识分子自我意识觉醒的表现。在这种新型的文体中,深受传统伦理压制和束缚的“我”终于发现了自我的价值所在,开始释放自己的真情实感。他们的心态随着社会思潮的改变而发生了重要变化:更加突出个性,表现人的正常欲望,奏响了一曲曲真情与美的颂歌。这种主体性的抒发就是通过叙述角度的选择来实现的。这五篇“忆语体”散文都是属于悼亡性质,或悼念亡妻,或痛悼亡妾,都写得缠绵悱恻、哀婉动人。五位作者在现实社会中大都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对仕途和现实感到绝望之后,他们放弃了对功业的追求,回归到个性生活和感情世界中来。他们注重生活,崇尚自然,追求审美意趣,在自然之美和个人生活的意趣中体悟自己的情感价值。他们的伴侣个个才华横溢,美丽超群。有了如此出众的女性的陪伴,他们原本黯淡无光的生活顿时焕然一新。一旦她们突然离去,作者们自我存在的合理性因知己的逝去而受到挑战,寂寞与孤独提醒主体在祭悼爱侣的同时伤悼自身。亡妻(亡妾)是生者情感上的慰藉,她们的猝然离去引发作者的追怀之情。悼祭主体在回忆的金网中重编昔日甜蜜的玫瑰之梦,用自身的情绪体验记忆空间的载沉载浮。因此,“忆语体”散文都采用追忆的形式,按照生活的实际情形描写他们的甜蜜往事、快乐时光,真实而大胆地袒露个人生活,抒发他们的喜怒哀乐之情。“忆语体”散文的叙事是为了抒情,“情”贯穿文章的始终。袁枚强调文学作品是个人情性的表现,主张表现作者的真情实感。与此相适应,五篇文章都是第一人称叙事,自始至终采用“余”的称呼,直接叙述“余”的所见、所闻、所做、所说、所想,直接抒发“余”的感情,发表“余”的见解。这里的叙述者“余”实际就是作者。作者既是他所写的散文中的主人公、参与者、目击者,又是叙述者、抒情者、议论者。第一人称充分地表现作者的鲜明个性,使读者感到真实和亲切。这五篇文章始终贯穿着第一人称的内视角,比如,《浮生六记》以第一人称(“余”)角度,记述了作者夫妇日常充满情趣的家庭生活。卷一“闺房记乐”写道:
  “七月望,俗谓鬼节。芸备小酌拟邀月畅饮,夜忽阴云如晦。芸愀然曰:‘妾能与君白头偕老,月轮当出。’余亦索然。但见隔岸萤光万点,梳织于柳堤蓼渚间。余与芸联句以遣闷怀,而两韵之后,愈联愈纵,想入非夷,随口乱道。芸已漱涎涕泪,笑倒余怀,不能成声矣……倚窗对酌,酒未三杯,忽闻桥下哄然一声,如有人堕……芸曰:‘噫!此声也,胡为乎来哉?’不禁毛骨皆栗,急闭窗,携酒归房。一灯如豆,罗帐低垂,弓影杯蛇,惊神未定。剔灯入帐,芸已寒热大作,余亦继之,困顿两旬。真所谓乐极灾生,亦是白头不终之兆。”
  这里的第一人称在叙述学中被称为“局限视点”。王先霈在《文学批评术语词典》中指出,叙述者“将视点局限在第一人称叙述者自己所知道的、所经历的和所推论的事物内,或是叙述者与其他人物交谈中所能得到的信息内”。这种“局限视点”虽然受作者有限人生经验的限制,但同时又构成了作者预知未来事物的出发点,它构成了有限视角和未知视角的合一。具体说来,作者借助第一人称这种自我介入的方式,不仅能够透视夫妇间隐秘的愿望和情趣,而且其知觉程度又处于知与不知之间。其实对人生的知何尝不是源于对人生可能遭遇的未知命运的当下把握呢!既然变化已不是绝对的,对当下感性人生的揭示便只有从易中来寻求“止息”。人苦恼于此岸的乐趣和彼岸的不可知,以不知为知,以为知实则不知。这是人对不可把握的命运的一种感受,文本的视角介于知与不知之间,最终以二十余年后作者追忆往事时的知,解释为“真所谓乐极灾生,亦是白头不终之兆”,这是以现在的知来解释过去的不知,以过去的不知来附会现在的知。实际上很难说清知与不知,作者只是抒发了对神秘莫测的命运的感慨和无奈。单一的限知视角形成了知与不知、真实和空幻的联想空间,在知与不知之间展示人物隐秘的心理世界。   “忆语体”散文中,叙述者和被叙述者合而为一,女主人公和作者非同一般的关系(夫妇关系)使他们共同经历了很多的事情。女主人公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是作者所熟悉的,深刻地铭记在作者的心中。女主人公的英年早逝打破了他们惬意温馨的二人世界,作者的精神支柱也轰然倒塌。他们满含热泪,深情回忆美好的往事,回忆共同生活的点点滴滴。他们述说的事情都是真实存在的,但不是客观之有的原版复制,而是渗透着他们的感情趣味和价值选择,表现了创作主体的个性。作者是所有事件的亲身经历者,以叙述者和男主人公的双重身份讲述两人的共同经历。《影梅庵忆语》中,冒襄追忆他和董小宛从相识相恋到历尽艰险结为伉俪、九年生死相依、跌宕起伏的悲欢离合;《浮生六记》中,沈复饱含深情地回忆他和陈芸共同生活之乐、之趣、之愁、之快;陈小云在《香畹楼忆语》中写他和紫姬的恩爱缠绵和家庭责任沉重、时时分离的苦恼;蒋坦在《秋灯琐忆》中淋漓尽致地描写他和秋芙缱绻逍遥的神仙眷侣生活;《寄心琐语》详细叙述了余十眉与淑娟志同道合、举案齐眉的适意人生。文中所叙之事都是作者的亲身经历,以情感的流向为中心来组织事件。作者虽然追忆往事,但是读者感觉不到作者把事件作为对象来描写从而给读者那种“隔”和“二分对立”的感觉,原因在于作者将浓郁的情感注入文字,他与女主人公以及他们与周围世界都笼罩在浓浓的抒情中。这种化不开的浓情既化解了“余”与被叙述者的关照与被关照的关系,又使作者与“他者”(女主人公以及事物)处于共同的互为主体的位置。作者满含热泪回忆自己的过往人生,这种情感的宣泄化解了同与异、我与他以及世界和经验的二重对立,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作者与女主人公共同构成了文章“双重作者的主体性”,消解了我和她之间、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界限,使叙述者和被叙述者(作者本人,作者和女主人公)合而为一。
  由于“忆语体”散文中作者即是叙述者,所以他能够随着情感的流动,有条不紊地叙述往事;由于作者和女主人公的合一,所以他极为细致地刻畫了女主人公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作者描写的女性有才貌双全、温柔体贴的青楼女子(《影梅庵忆语》中的董小宛,《香畹楼忆语》中的紫姬);有导致家庭矛盾、率情真诚的小家碧玉(《浮生六记》中的芸);有敏感多情、体弱缠绵的妻子(《秋灯琐忆》中的秋芙);有处于新旧思想交替时期的劳苦之妇(《寄心琐语》中的胡恕)。文章展现的都是一些日常生活中的琐碎之事,如焚香品茶、赏月吟诗、游山玩水、流离逃难、服劳侍疾等,重视个人的情趣,肯定人的欲望,赞美有感情基础的自由婚姻。在对生活细节的娓娓讲述中,文章充溢着作者对爱侣的无限思念。文中的被叙述者(女主人公)是叙述者视野中的人物,承载了叙述者的满腔深情。这种真情充溢于文中,文到之处即情到之处,真情笼罩下的女主人公魅力四射,动人心魄。冒襄被董小宛的兰心秀致、服老承旨深深打动;沈复对芸娘敬爱有加、自叹弗如;陈裴之感念紫姬“夙兴夜寐,历数年如一日”对家庭的全心付出;蒋坦满心钦佩秋芙的才智惠德;余其锵深深赞叹淑娟的贤惠才能……在爱情之花的浇灌下,女主人的高尚品质更加光彩照人。他们共同营造了美与爱的温馨家园,男女主人公合为一体。
  作者坦诚地叙述闺房中的乐趣,将夫妻生活的隐秘呈现在世人面前,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突破,是对情的崇尚和追求。但是,他们并未彻底否定儒家传统的伦理道德。虽然诗书世家出身的冒襄、陈裴之摒弃门户之见,纳青楼女子为妾,但董小宛、紫姬在大家庭中处处小心谨慎,内心极度压抑,以“边缘人”的形象在夹缝中求生存。男性文人高高在上,在两性关系中处于绝对的主导地位。冒襄对董小宛的欣赏,主要是因为她贤惠识大体,符合当时社会对女性的传统要求,而不仅仅是其在文艺方面表现出的才华横溢。在两人九年的共同生活中,冒襄时时刻刻以礼为先,很少设身处地为小宛着想。两次遭遇兵燹,他携老母、妻、子一起逃难,独弃小宛孤身一人于乱世之中,丝毫不考虑一纤纤弱质女流可能遭遇的危险。沈复夫妇虽然受到家庭的不公正对待,却从来不曾对父母有丝毫的反抗,只是默默地忍受强加给他们的不合理的一切。他们以中庸之道为人生准则,一味地委曲求全。陈小芸虽然对紫姬情深意切,却不能替她分担繁重的家事。紫姬压抑内心的情感,为家庭任劳任怨,自我牺牲,终于身心俱疲,香消玉殒。余其锵虽然接受新思想,却无法完全摆脱旧时代的烙印。他在追悼亡妻淑娟时时时受到礼制的制约。由于受时代的局限,“忆语体”散文的作者不可能无所顾忌地高扬真爱挚情,不知不觉要受到理性的制约,压抑自己的真情,力求做到情与性的合一,这当然是以牺牲个人的幸福为代价的,使文中弥漫着一种淡淡的哀怨与忧伤,久久挥之不去。
  (浙江农林大学)
  作者简介:王秋雁(1972-),女,山东泰安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古代文学、生态文学。
其他文献
以波德莱尔、兰波、魏尔伦等人为代表,象征主义作为法国文学史中的一个重要流派,作为现代文学的开端,其象征主义思潮和对诗歌的改革创新已经越过法国的界限,影响了整个世界。象征主义认为,现实的世界是虚幻的、痛苦的,而内心的“另一个世界”是真的、美的,诗歌的任务就是通过象征、暗示来连通两个世界,启发读者的思绪和联想,并主张通过对诗歌语言的特殊排列,形成扑朔迷离的艺术效果。这些主张对于中国现代派诗歌的产生与发
期刊
陈小虎,广东作协会员,有文字发表于《青年文学》《散文》《天涯》《作品》等刊物,著有散文集《九月阳光》。现居深圳。  起雾了。  远离灯光站在小路的暗处,山下的小城影影绰绰,像一艘在海上航行的巨轮。我在海边出生长大,每到这个季节,雾气弥漫时,那些大船就这样静静地泊在海水中。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青草的味道涌入肺腑。春天了,万物生长,山上的野草霸道蛮横,灌木恣意凌空。  说是山,其实不高,九十九级台阶就
期刊
《水浒传》是元末明初施耐庵所著的章回体长篇小说,描写了梁山好汉因奸臣的欺压而被逼上梁山的故事。这些梁山义士后来接受招安,为宋朝南征北战,最终大多战死疆场,幸存者又被奸臣残害。这既是一曲才人义士的赞歌,又是一场“大力大贤”之士被奸臣昏君残害致死的悲剧。梁山好汉是作者着力描写的正面英雄群体,但他们不全是草莽之人、粗鲁之辈,亦有文雅之士。其中包括天魁星及时雨宋江、天机星智多星吴用、地魁星神机军师朱武、地
期刊
曹禺曾表示,《日出》的主角并非戏中人物,而是“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基于人物在戏剧中拥有推进剧情的功能,在话剧中,如何让这众多出彩的人物形象既不争夺“戏份”,又能凸显主角的地位,体现了作家的深厚功底。本文将从环境、人物及作者思想趋向等方面简要论述“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主角的塑造。  一、着色:加深时代环境的晕染  (一)笙歌醉太平的假象  《日出》中的大旅馆从表面上看是一派歌舞升平的景象,这里
期刊
曾经以为,诗就是那种穿过一年四季的东西。看春天花开灿烂,却也有落花纷飞的幻妙;赏一棵千年常绿的松柏,却也有冰封青翠岁月的奇观。原来,一个人的孤寂、一首诗的感伤也可以深深地触动着人们的心。翻开《旅者》时,短短的小诗像是有一个人在忧伤,两三行言语像是在述说失落、迷茫、彷徨。柳叶青青,每一年的柳絮飘扬恰如诗人漂泊的生命,让诗歌散发出忧伤的美丽。  孤独不是一个人的心情,而是一个人的心境。因为当你感到孤独
期刊
孔令宏教授所著《苍南正一道科仪音乐》一书已于2019年6月由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收录在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丛书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记忆,而浙江省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璀璨夺目、蔚为壮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苍南正一道科仪音乐正是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灿烂的瑰宝。  道教作为中国本土宗教,在发展历程中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道教音乐多用于道教斋
期刊
改革开放以来,水族诗人除了在现代诗歌创作上取得可喜的进步和长足的发展之外,一部分秉承中国传统经典文化的水族诗人在创作中始终坚持格律诗创作,他们的创作成果不仅传承了格律诗的创作形式,更是丰富了水族诗歌的表达内容。  水族书面文学起步于清末,在潘文秀、潘一志、韦绍乔、潘辅之、杨秀菁、吴子和、王举猷等历代水族诗人近百年的创作耕耘之后,水族诗歌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文学的原创性和民族性源远流长,具有相对的稳定
期刊
随着女性主义思想的不断觉醒,电影作为一种社会意识的体现,也会受到相应的影响,越来越多以女性主义为主题的作品开始受到广泛关注。《春潮》讲述了在同一屋檐下受到时代和命运的束缚的三代女性共同的生活,由于各自独立的个性与价值观,她们的性格和诉求无法在恰当的人生阶段得到完整的舒展和满足。在这样的家庭境遇中,激烈的对抗几乎是无意识的反应。在各自的挣扎和努力之中,本应抱团取暖的三代女性却不可避免地相互伤害。各种
期刊
中国作为一个千年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许多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上千年积淀下来的宝贵财富,每个朝代都有它独具特色的一面,而明朝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明朝这一历史时期孕育了不少中国传统文化,其中既有值得后人传承的优秀文化,也有人们需要去其糟粕的文化。本文旨在通过解析明朝的传统文化,以明朝的社会制度作为切入点,让大众对中国传统文化及明朝社会制度有多维度的认识和全新的见解。其间不仅
期刊
电影《黄土地》是中国第五代导演的标志性作品,这部作品无论是从画面还是主题上都能让人体会到意味深长的意境,本文从构图、色彩、光线的明暗对比等视听元素去分析和感悟这部经典的优秀作品。  《黄土地》这部电影笔者前前后后看了四遍,每一遍看完后都会去思考和领会电影中的每一个画面、每一句台词和每一首配乐中所蕴含、所暗示、所要表达的意境。这部文艺题材电影创作于1984年,由陈凯歌执导,改编自珂兰的小说《深谷回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