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声飘过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vch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那是一个热情似火的年代,小学各班级每天上下午首堂课前,都要合唱课前歌。爱唱歌的常予平同学就这样脱颖而出了。
  升入初中,我与她分到了74五班。但遗憾的是,她不久后转到了74四班。
  中学期间,随着学校“舞台”的拓展,她成为校宣传队的“台柱子”,不仅歌唱得好,而且舞蹈也好,表演天赋极高,演什么角色像什么角色,成为学生中的“名人”,学校的“公众人物”。我只是远远地关注着她,时常能听到同学们对她的各种好评,听得我心里也很舒坦,偶尔也有同学说她坏话,我心里也感到愤愤不平,毕竟在大多数同学及老师看来,她是那么优秀。说来也奇怪,我不知道当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法。
  转眼到了1977年,我们中学毕业,我像大多数知识青年一样下乡当知青,而她留在城里。说来也巧,我们两家又从县城东面的大水坑边搬到西面的大水坑旁,我家住前排,她家住后排,自然又成了邻居。透过后窗玻璃就依稀能看到后排屋内的陈设。出门也经常碰面,甚至一天会多次碰面。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开始变得怀旧,碰面后会聊一聊学校的往事和熟悉的同学。
  我们都很感慨,学生时代未曾说过的话题,一提起总是说不完,意犹未尽,那么多有趣话语伴随着爽快的笑声在风中飘荡,这或许就是成长带给我们的,有失去,有怀念。她还是很腼腆,当一个话题聊完不能及时接上另一个话题时,她的脸瞬间泛红,透着女孩儿腼腆的羞涩,我也会怦然心跳,但不像学生时期那样眼神躲闪,和惧怕路人投来目光,她总会默不作声地笑一笑。同住前后院,到了饭点儿总能听到家人高亢的声音喊我们回家吃饭,我们的交谈才会被呼喊声打断。离开时,她嫣然一笑,向我挥手示意再见。那段时光相比我们在学校同任班干部,甚至是同班都要快乐,或许交流才是友情必不可缺的情感。那段时光,我们在一起很愉悦。有时候,几天不见就会在心里念叨,感觉话还没有说完,有时正念叨着,我们就会奇迹般的撞个满怀,彼此尴尬一笑。
  是不是因为初中转班,成了我对她的一个心结呢?或许她也有别的心结呢?反正我也说不清,直到我参军离开家,谁也没有说出含在唇齿之间的那句话。
  1980年6月,家父到嵩县赴任,我们也随迁至嵩县。7月,常叔叔到洛阳地区公安处赴任,她家搬到洛阳市,音信隔断。
  再次见面,竟是在洛阳长途汽车站。汽车站售票窗口人头攒动,相互拥挤,大家都在挤抢着,生怕买不到回家的车票,我好不容易挤到售票口,岂料当天的票已售完,我只能选择买第二天一早的车票。当我拿到票从售票口出来时,正好与她打了个照面。我惊喜地问她:“你也要买票吗?”她说:“不是我,是给亲戚买票。”我转身再次排队,帮她买来一张票。当我们走出售票室欲分手时,她说:“这么晚了,没车你怎么回嵩县?”
  “住旅社。”
  “不行,住我家。”
  “不行!不行!”我不好意思地说,“怎能麻烦叔叔阿姨呢?”
  她脸上顿时飞起了红霞,一双大眼睛扑闪扑闪地望着我,不容置疑地说:“住我家!咱们是同学又是邻居,你有什么可顾虑的?”仿佛一道不容拒绝的命令。
  我心里忐忑不安:我一个男生住到一个女生家里,尽管常叔叔、阿姨是看着我长大的,但我这个大“孩子”到她家住,见到叔叔、阿姨,还真是有点难为情……
  “还愣怔什么,走走走!”她催促道。我拗不过她,只好半依半就地跟着她去了所在行署路公安处家属院的家。
  翌日,在她家吃过早饭,她送我上了汽车。分别时,她提了一个小小请求:“你回去给李叔说说,能不能在嵩县给我批一张女式‘永久牌’自行车票?”
  “好!我回去与父亲说一下。”我虽然当面应承好,可心里真没底。
  回到家,我把在她家住的事情给父亲说了,便趁机向父亲提出要求:“同学想买一辆女式‘永久牌’自行车,您能不能给批个条子?”父亲听后,半天没吱声,我也没敢再坚持下去。只觉得给同学保证的话兑现不了,丢了面儿,失了信。这点事在现在看来不算个“事”,但在那个时候购名车、名表、名收音机,人称“两转一响”是要凭票供应的,就像春运的火车票,一票难求,我迟疑着没给她回信。
  说来,真是天意难违。家父1983年12月在53岁人生黄金般的季节走了,她要的自行车票也没了下文。
  1986年夏的一天,我去洛阳日报社投稿小说《兰花草》,在西工区凯旋路的一輛公共汽车上与她巧遇了。看见她,我顿时慌了神儿,感觉当年没有给她搞到自行车票失信于她,一时不知说什么好。这时,她先开口:“李叔走了,我们事后才知道,你当时也不说声。”她有点责备我的意思。“当时忙忘了。”我不好意思地解释道。说话间,汽车到了行署路站,她便在行署路下了车,我们隔窗挥了挥手。
  1996年的仲秋,洛阳来的她、白刚、苏洛丽、张玉萍在三门峡与同学们共庆高中毕业20周年。那天晚上,在同学经营的饭店聚会,气氛温馨,在轻歌曼舞的旋律伴奏下,一种久违的激情瞬间在我心中荡漾,我主动邀常予平跳起舞来,在霓虹灯光的照射下,我鼓起勇气,终于说出了掖在心底的那句话:“初中时,你为啥转班?”
  她怔了怔,不紧不慢地说:“那时咱班的班主任曾是我姐的班主任,我在咱班或许有不方便的地方。”
  “哦,原来是这样。”我顿时释然了。从此萦绕在我心中的结终于解开,但它竞来得这么迟,居然越过了23个春秋。此时,我们都已过了而立之年,学生时期的那些疑惑、那些青涩的懵懂,都随时光的流逝埋藏在了我的心底。
  哪知一年后,她病了,从上海治疗回来就住进了洛专医院。得此消息后,我感到很震惊,心想,一年前我们还在一起聚会,怎么说病就病了呢?
  很快,三门峡的几名同学前往洛阳看望她。在洛专医院病房里,她看上去精神不太好,虚弱地躺在病榻上,我们一行来的同学说了许多宽慰的话。她感谢同学们远道而来看望。她神志坚毅,达观开朗。离开病房时,她执意送我们到医院大门口。我们与她渐行渐远,她孤零零地站在那里与我们徐徐挥手告别,我望着她无助的倦容,那一刻,我眼睛潮湿了……趁她没注意的瞬间,我赶紧悄悄背了背身子。
  我们是从小到大的同学,生前她从不让我破费、怕我孤单,豪侠义气地把我留宿她家,而我却没有兑现承诺——自行车票,当时,我为何只是例行“公事”与父亲泛泛地说?为什么没有软磨硬泡,说服父亲批一张供应票呢?唉,连她要的一张自行车票也没能兑现。
  她于1999年11月4日香消玉殒,年仅39岁,在不该走的年纪走了。
  责任编辑:子非
其他文献
30多年前,我在村里的小学读书。那时候,学校五间瓦房,两排土墙,全校只有两个老师,且经常更换。  李老师的家在邻村,负责我们教室里三年级和四年级学生的全部课程。他早晨到校,下午放学后回家,中午在办公室生炉子简单做点吃的,整天忙得团团转,没有坐下休息的时间。新学期开学后,我的同桌两三天没到校,家里没钱交书费。后来同桌来了,他说李老师答应给他免书费。稍有常识的都知道,书费是免不掉的,肯定是李老师自己拿
期刊
深秋,落叶被风旋着转着,或疾或徐地扑向街道,像是进行着一场离别前的舞蹈。  我踩着那些暂时安身于路面的落叶,走向街道的对面。上午十时,蜜一样浓稠的阳光洒下来,街道上的每一件事物都映得明晃晃的耀眼。就在我穿过马路的瞬间,我左顾右望的目光中突然扫视到一个似曾熟悉的身影,一个六七十岁的老妇人,拎着一个塑料水杯在向我走近,她浑身散发着一种灰扑扑的暗沉气息,尽管阳光明媚。暗旧的灰色毛衣,洗得近于发白的灰黑裤
期刊
鱼头豆腐这道菜不知吃了多少次,总的来说还是比较喜欢。  上个周六中午,有幸又吃到了夫人烧的鱼头烧豆腐。两个孩子吃得那样可口舒心,仿佛第一次尝到天上的美味一样。孩子们总盼望着妈妈回家来,他们就不要在外面下馆子或自己将就着做饭了,最主要的是能吃上一顿人间美味。他们只是非常羡慕妈妈的厨艺,却没有细究妈妈为什么能烧出那么好的美味。  二十多年中,我也没有问过夫人为什么能烧出美味佳肴来。在夫人偶尔评价别人烧
期刊
秦昭襄王五十一年,李冰为蜀郡守,于灌县壅江作堋,穿郫江、检江,别支流,双过郡下,以行舟船,是为都江堰。于是蜀沃野千里,号为“陆海”。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史书中,对都江堰的描述不过寥寥数行,然而,这轻飘的笔墨间,一脉江水浩浩荡荡,顺人意流淌,浇灌出巴蜀之地两千年的繁华。  今日的都江堰已是成都著名景点,闾阎扑地,人头攒动,一派热闹
期刊
大姐大我八岁,是男子汉的代名词。  家里交不起学费,大姐读到初三上半年就辍学了。虽说那是1980年,但在我们黔北老家还是集体时代,要靠劳力挣得工分。大姐年龄太小,只能挣得一半工分,心里不服输,凡是大人能做的事,她都不落下,比如背粪、担粪。后来,队里看到她勤快吃苦,将工分加到大人的水平。  1981年春天,父亲劳动时不小心把脚给崴着了,不能行走。正是春耕时节,家里三分自留地无人耕种。母亲说去请人帮忙
期刊
我就是这个像满天星一样的女孩儿。  从一年级到五年级上学期,我一直有一个很好的朋友A。但后来,我又认识了另一个朋友B。刚开始,我和朋友A因为有些不习惯B的加入,而偷偷溜出去玩。后来,她俩在同一个托管上课,关系变得越来越好。没想到有一天,她们都想和我绝交,当我问她们為什么时,B却说,我什么都不懂,连一些基本的网上用语都不会。当我试图和别人一块儿玩时,B却让所有人都不要和我玩,我只能自己一个人玩耍。 
期刊
自从1月24日,也就是大年三十没有出门以来,已经整整一月有余。  这段时间,我完成了《阿拜诗集》的翻译,也写了小说、诗歌。但是,在这一切之余,闲暇时间该怎样度过?应当有一种临危不惧的休闲生活。  休闲其实是一种心态。设若把你送到一座美丽的海岛,望着碧水蓝天,一道道洁白的浪花扑面而来,而你却心事重重,总是拗不开那些曾经的得失。你可能熟视无睹,看不见蓝天与碧海,陷于内心苦闷的一隅,不能自拔。這些可不是
期刊
清明回家,我打算给父母立碑。  按老家风俗,老人去世三年后的忌日都要“过事”(待客)的,我们没有,因为弟弟觉得他光景不如人,不愿过。今年是父亲去世十周年,父母含辛茹苦一世,我想借着立碑了却一段心愿,告慰双亲我们都过上了好日子,让他们不要牵挂。  父母过世后,我们很少回去了,村里原来的景象都看不到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大广场,那棵长在沟湾的老槐树,也被保护起来了。当年,我们家的土窑洞就在沟湾下面,下大
期刊
我那时候小,只有四五岁,最喜欢去乡下的外婆家。  一个暑假,外公外婆划着小船带我去抓鱼。河水清凌凌的,能望见河底的淤泥和小龙虾。我坐在船尾,把手伸进水里,清凉的河水不断从我的指缝间溜走,形成一层层涟漪,荡漾开来。来到了河中央,外婆帮外公撒下网后,开始编起了竹篮,她编的竹篮总是那么的结实,外公在她一旁躺下,眯着眼抽起了烟。过了许久,敏感的外婆感觉到了船身的晃动,抱住了我,推了推旁边的外公:“老头子,
期刊
我家藏在大山深处的一个小山村。“大人生吃嘎(肉),娃儿生挨打。”每当妈妈似笑非笑地说:“有个娃儿要挨打了!”我就知道,自己心心念念的日子要到了。  农历四月二十六,妈妈都会为我过一个隆重的生日。  过生日,是我最喜欢的仪式。妈妈帮我穿上干净的衣服,拥着我来到灶台边,揭开厚实的木锅盖,一股久违的香味扑进鼻子,萦绕在破旧灶屋的每一个角落。我立刻踮起脚尖,朝锅里望去,一个圆溜溜的鸡蛋正在水里翻腾,此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