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诗歌源远流长,浩如烟海,林语堂先生说,中国没有宗教,诗教可代宗教。创造诗意的课堂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借助对古诗词的体验,以诗意的眼光看待自我和世界,展开丰富的想象,“悟”出独特感受的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我主要通过以下两个方面展开:
一、创造诗意的教育情境
我从教材入手,开始了 “诗词教法”,注重了对教材中富有人文气息和生命诗意的内容进行延伸、修改、重组、再创造,努力让教材成为学生积极发展的广阔策源地。课堂上引导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不是告诉、分析、肢解,而是唤醒、体验、感悟,让学生真正领悟其精华。我希望能让学生感觉到即使是一篇简单的课文,也可以从中看到一片广阔的天地。比如,在讲到《秋天的怀念》一课时,作者秋天又去北海看菊花。我问学生:作者触景生情,他想跟母亲说些什么呢?他们说作者讲到了未能报答母亲的遗憾及对母亲深深思念一类的话。我肯定了他们的想法,并向他们推荐了“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等诗词句,然后我又说道:“秋天,菊花盛开,作者和妹妹一起去看菊花,菊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开得烂漫。作者睹物思人,想到了母亲对他也有着深沉、热烈的爱,他读懂了母亲,又加深了对母亲的思念。”话没说完,我已从学生们的眼里读出了他们理解人世间母爱的伟大及儿女对母亲的一片深情,也读出了他们对古诗词的神往。教师引领学生以诗会文,让学生以充满诗意的眼光与教材对话,感受诗词的灵动并爱上诗词,从而获得了一份对中国古文化的积淀。
二、打造诗意的傲骨情怀
要让学生用诗意的眼光、贴切的诗句、浑然天成的意境来理解、诠释教材,前提是要求学生多积累古诗句。我带领学生在学好教材中诗词的基础上,大量阅读、积累了古今诗词。从《三字经》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到毛泽东的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学生们积累着诗的语言,感受着诗的情怀,构建了良好的语文学习背景,进而能诗文结合,信手拈来,运用自如。在学了课文《军神》后,我让学生谈感受,学生说刘伯承将军那钢铁一般的意志令人钦佩。这时有学生说:“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刘伯承拒绝使用麻醉药做了摘除眼球的手术,他真是一块会说话的钢板,堪称军神!”学生们都叹为观止,原来古人一句话就评价得这么到位、这么深刻,真是“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强化语文的诗教,时时拨动学生诗的琴弦,就会把那些诗词精品,同空气一样从学生的口中进入大脑,流入血液,渗透到生命深处,打造出学生诗意的傲骨情怀。这些融汇在诗中的智慧、风骨、操守、人生态度等,将成为建立人生信念的重要资源。
教材里并不是每一篇文章都能直接震撼学生们的心灵,以课文《在大海中永生》为例,它就给我带来了一个难题。小平同志逝世时,学生们还小甚至未出生,对当时情况知之甚少。现在让他们了解邓小平的丰功伟绩以及人们对邓小平的爱戴之情,有一定难度。我决定从他们喜欢的成语、古诗句入手使大家走近邓小平。上课伊始,我让学生交流有关人们评价生死的词句,他们谈到了“有的人虽死犹生,青山有幸埋忠骨。有的人虽生犹死……”。我结合学生们所交流的,又补充了一些诗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心照汗青。”“斯人虽已逝,千载有余情。”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学生们动情地诵读诗句,又听了有关邓小平的生平事迹的介绍,了解了邓小平是一位为国为民作出卓越贡献的伟人,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人中豪杰!在接下来的课文朗读中,学生们情不自禁地把对邓小平深深的怀念之情放到了朗读中。课文结束时,竟有学生说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伟人虽已逝,千载有余情。”在课堂教学中,以古诗句为桥梁,帮助学生进入课文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
学生学完了课文,总有自己独特的感受。怎样让他结合古诗词抒发自己的心灵感受呢?我尝试着让他们将自己学过的课文中最经典的一篇挑出来,作一首课文感怀诗,可以随便写。在学生们的作业中,还真的有很多学生是锋芒小试。我还领着学生们走进大自然,让他们指天作诗、指地作诗,在与古诗词、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环境的精彩对话中,学生们写出了属于他们的精彩。我对学生说:“让我们‘课文恒久远,感怀永流传’,直写得海枯石烂,直写到天荒地老!”
创造诗意的课堂在立足积累古诗词的基础上,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打开了更多的认识世界的窗户,为学生学活语文、活学语文开辟了一个更大的空间。
(责编侯艳星)
一、创造诗意的教育情境
我从教材入手,开始了 “诗词教法”,注重了对教材中富有人文气息和生命诗意的内容进行延伸、修改、重组、再创造,努力让教材成为学生积极发展的广阔策源地。课堂上引导学生用心灵去拥抱语言,不是告诉、分析、肢解,而是唤醒、体验、感悟,让学生真正领悟其精华。我希望能让学生感觉到即使是一篇简单的课文,也可以从中看到一片广阔的天地。比如,在讲到《秋天的怀念》一课时,作者秋天又去北海看菊花。我问学生:作者触景生情,他想跟母亲说些什么呢?他们说作者讲到了未能报答母亲的遗憾及对母亲深深思念一类的话。我肯定了他们的想法,并向他们推荐了“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等诗词句,然后我又说道:“秋天,菊花盛开,作者和妹妹一起去看菊花,菊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开得烂漫。作者睹物思人,想到了母亲对他也有着深沉、热烈的爱,他读懂了母亲,又加深了对母亲的思念。”话没说完,我已从学生们的眼里读出了他们理解人世间母爱的伟大及儿女对母亲的一片深情,也读出了他们对古诗词的神往。教师引领学生以诗会文,让学生以充满诗意的眼光与教材对话,感受诗词的灵动并爱上诗词,从而获得了一份对中国古文化的积淀。
二、打造诗意的傲骨情怀
要让学生用诗意的眼光、贴切的诗句、浑然天成的意境来理解、诠释教材,前提是要求学生多积累古诗句。我带领学生在学好教材中诗词的基础上,大量阅读、积累了古今诗词。从《三字经》的“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到毛泽东的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学生们积累着诗的语言,感受着诗的情怀,构建了良好的语文学习背景,进而能诗文结合,信手拈来,运用自如。在学了课文《军神》后,我让学生谈感受,学生说刘伯承将军那钢铁一般的意志令人钦佩。这时有学生说:“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刘伯承拒绝使用麻醉药做了摘除眼球的手术,他真是一块会说话的钢板,堪称军神!”学生们都叹为观止,原来古人一句话就评价得这么到位、这么深刻,真是“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强化语文的诗教,时时拨动学生诗的琴弦,就会把那些诗词精品,同空气一样从学生的口中进入大脑,流入血液,渗透到生命深处,打造出学生诗意的傲骨情怀。这些融汇在诗中的智慧、风骨、操守、人生态度等,将成为建立人生信念的重要资源。
教材里并不是每一篇文章都能直接震撼学生们的心灵,以课文《在大海中永生》为例,它就给我带来了一个难题。小平同志逝世时,学生们还小甚至未出生,对当时情况知之甚少。现在让他们了解邓小平的丰功伟绩以及人们对邓小平的爱戴之情,有一定难度。我决定从他们喜欢的成语、古诗句入手使大家走近邓小平。上课伊始,我让学生交流有关人们评价生死的词句,他们谈到了“有的人虽死犹生,青山有幸埋忠骨。有的人虽生犹死……”。我结合学生们所交流的,又补充了一些诗句: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心照汗青。”“斯人虽已逝,千载有余情。”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学生们动情地诵读诗句,又听了有关邓小平的生平事迹的介绍,了解了邓小平是一位为国为民作出卓越贡献的伟人,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人中豪杰!在接下来的课文朗读中,学生们情不自禁地把对邓小平深深的怀念之情放到了朗读中。课文结束时,竟有学生说道:“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伟人虽已逝,千载有余情。”在课堂教学中,以古诗句为桥梁,帮助学生进入课文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
学生学完了课文,总有自己独特的感受。怎样让他结合古诗词抒发自己的心灵感受呢?我尝试着让他们将自己学过的课文中最经典的一篇挑出来,作一首课文感怀诗,可以随便写。在学生们的作业中,还真的有很多学生是锋芒小试。我还领着学生们走进大自然,让他们指天作诗、指地作诗,在与古诗词、大自然和社会文化环境的精彩对话中,学生们写出了属于他们的精彩。我对学生说:“让我们‘课文恒久远,感怀永流传’,直写得海枯石烂,直写到天荒地老!”
创造诗意的课堂在立足积累古诗词的基础上,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打开了更多的认识世界的窗户,为学生学活语文、活学语文开辟了一个更大的空间。
(责编侯艳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