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追思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x198411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冥想与超越
  
  史铁生真的就象是那个执拗的孩子,他一心想要弄清楚那让他“活到最狂妄的时候,忽地就残废了双腿”的命运是什么?他不停地冥想与苦思,真诚地叩问命运与人生,并把它升华为对普遍的生命意义的追寻与超越。
  史铁生出生于1951年1月4日,但他进一步说这个生日“对我来说是一片空白,是零,是完全的虚无,是我从虚无中醒来听到的一个传说.对我甚至就象一个谣言。”,一个人出生了并不意味着什么,世界对于史铁生而言只是从他产生意识的时候才开始的。八十年代的史铁生发现了一个对于他非常重要的命题“世界只能是对我来说的世界”。那是在他病残回京之后,在他无数次地经受病魔折磨以后,在他得知自己永远无法站立之后,在他无数次地摇着轮椅走向地坛之后。在他提笔写作之后。一个生龙活虎的小伙子从来无法预料在未来的某个时间,一辆轮椅在静悄悄地等着他。从此,他被世界驱逐到一个没有太阳的角落,而这才真正地是他自己的世界,里面除了黑暗,还有就是那无边的宿命的悲哀。
  “如果没有绿洲,骆驼走向哪里?如果没有港湾,船往哪里划?有时候他们真不知道为什么还要活着?”
  生和死的问题首先被摆到了史铁生思考的天平上。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个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他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既然不必急于死去,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史铁生选择了写作,“活着不是为了写作,而写作是为了活着。”他这样回答为何写作的问题,“不至于自杀”,“写作便是要为活着找到可靠的理由。终于找不到就难免自杀或还不如自杀。”不管迄今为止史铁生有没有找到可靠的理由,然而没有理由的生存,既然没有被推向死亡,那么在死亡之前的如此漫长的时间里就变得极为可怕。十几年,史铁生重复地摇着轮椅走向地坛。一遍又一遍承受着夕阳和旭日所带给他的时光的啮咬以及死与生,精神与灵魂,欲望与永恒,目的与过程带给他的精神的洗礼。
  “过程!对!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你能创造这过程的美好与精彩,生命的价值就在于你能够镇静而又激动地欣赏这过程的美丽与悲壮。”史铁生因了目的的虚无进入了审美的境地,因了目的的绝望找到了审美的救助。从目的转向过程,“你才能够永远欣赏到人类的步伐和舞姿,赞美着生命的呼喊与歌唱。从不屈获得骄傲,从苦难提取幸福,从虚无中创造意义。史铁生显然不是空洞的理想主义者,从目的转向过程,史铁生的《好运设计》虽然带我们重新又走回到了开头.却终于给了我们这样一份充满激情与浪漫的超越的梦想,让我们在虚无的命运中超越了宿命。就象鲁迅笔下不知何处是归宿却仍然一意向前的“过客”,史铁生“以肉身为道场,成就了文学与生命的奇观”。(陈思和)
  
  二、宗教情怀与哲学思考
  
  “人生的本质问题或核心问题乃在于对生命的追究,而这是一个关涉‘实体世界’的终极性问题。这一问题乃是宗教关怀的真正领域。”(檀传宝《试论对宗教信仰的社会关照与人生关照》,引自《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3年第3期)宗教的人生关照所反映的正是人类的终极需要,因而具有某种普遍性和永恒性特征。所谓宗教情怀,就是在这种终极需要激发下所产生的一种超越世俗的追寻精神境界的普泛的情怀。对此。史铁生也认为,“我们不信任何教的人,我们也可以终极关怀。终极关怀说到底就是一句话,我们最终能怎么样……我们这么大一个轰轰烈烈的大车间,最后的产品是什么?……我们为什么活着?只要有这种关怀,他就会逐渐地有所谓的哲思。有对宗教的……就象动物每天都是在找食,他是低着头的,有一天突然抬起头来……”
  在史铁生的作品中,上帝是一个经常出现的词。《宿命》中对发生在莫非身上的“一秒钟的变故”进行的所有的极力追寻,最终却落到一声狗屁的闷想这一看似滑稽,荒诞而又无奈的承担上。“这就是命!”“上帝已经把莫非的前途安排好了。在劫难逃!”“上帝说世上要有这一声闷响,上帝看这是好的,事情就这样成了……”在史铁生关于上帝的言说之下,人间成了上帝导演的一出永远不可能结束的戏剧。为了使这出戏剧演下去.“上帝给人间设置了一个美好的方向,自由的方向,爱的方向,使剧情朝着这个方向发展,又为人间设置了许多歧路,以避免剧情的简单和乏味。”“由于上帝的安排,人生来就被规定了一种处境,被安置在一团纵纵横横编就的网中,被编织在一个既定的网结上,而且看不出条条脉络的由来和去处。这是上帝即兴的编织。”尽管差别的存在在史铁生的笔下被认为是出于存在的需要,或曰“上帝的仁慈”,那么一个令人绝望的结论等在这里,“由谁去充任那些苦难的角色?”“谁应该做坏蛋?谁应该作丑角?凭什么?根据什么?究竟根据什么?”史铁生一次次叩问,他所能回答的只能是一个词“偶然”!“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那么救赎之路呢?史铁生说:“我常以为是丑女造就了每人,我常以为是愚氓举出了智者,我常以为是懦夫衬照了英雄,我常以为是众生度化了佛祖。”
  这是充满哲学意味的思考,是在“知不知”的时候依然保有的坚定信念,是人类大军落入重围时宁愿赴死以求也不愿惧退而失的壮烈理想。是满怀着仁慈与怜爱的宗教情怀。
  史铁生达观平静甚至不无欣然地接受了上帝对于个体命运的安排,同时也“由个体命运的严酷,上升到人类生命永恒的流转。史铁生把命运无常的沉思带入生命全体的融会之中,从而呈现出对人类整体苦难与存在的承担。”
  
  三、关于写作
  
  看史铁生的作品,你常难分清是小说还是散文,这一点尤其表现在他的长篇上。史铁生说“在我看来,散文或者小说也好,散文也好,它是在我们现实之外的一块自由之地,可以使我们生活在那里漫游,在那里实现一些在现实里头不能实现的东西,那是一块巨大的不确定的可能性。”正是这种巨大的不确定的可能性加上史铁生对生活的执拗的疑问和追思,才成就了他的自由,沉静,思索,优美的文风。无论是他的对自然景物的描写还是对熔铸着个人思索的对灵魂意义的追问,都有着一种真诚而感人的力量。
  在那篇名作《我与地坛》里.有一节是专门描写园子的四季的,作品分别以时间,以四季,以乐器。以声响。以景物,甚至以心情,以艺术形式甚至以梦来对应着四季,用独特的想象,用细微而准确的观察,以深沉而敏感的心灵为我们捧出了那一个文学史上独一无二的精神憩息地——地坛,其语言的丰富与感觉的细腻令人叹服。
  早期的作品《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语言清新、自然,以一曲田园牧歌,以“我的白老汉,我的牛群”的声的呼唤。深情描写了他的心灵栖居地,深深感动了一代人的心灵。
  在《好运设计》中,作者采取的是与读者直接面对面交流的方式,亲切娓娓道来的语气令人信服的带读者进入了一个设计好运的过程,又一起回到了设计的开头,让人感觉着“目的为空,而过程才是真”的无奈和荒凉的人生境地。
  我似乎更喜欢史铁生的《病隙碎笔》。实际上这篇作品如史铁生所说,真的体现了他写作的目的是一种交流,一种对生活的可能性或者对生活态度的交流的说法。随想的形式,语言的片段连缀起思想的珠玑:
  “精神只是一种动力,而灵魂,是指这能力或有或无的一种方向,一种辽阔无边的牵挂,一种并不限于一己的由衷的祈祷。”
  “在信仰的历史中他就叫做神。他以其无限,而真。他以其绝对的善与美,而在。他是人之梦想的初始之据,是人之眺望的终极之点。”
  史铁生是一个思考者,他对生命的一系列追问,具有着浓郁的形而上的色彩,自由的思想的奔驰是与他看似自由散漫的散文形式是连在一起的,自然,自由又不失优美和精致的语言只是他外在的表达,而思想才是内核。
  关于写作,史铁生说:“我经常觉得。我与文学并不相干。我只是写作(有时甚至不能写,只能想)……写作就象自语,就象冥思,梦想,祈祷、忏悔……”既是自谦,也是实证。
  史铁生以他熔铸着思想和艺术的创作慰籍着读者的心灵。他始终关注着“残疾与爱情,即原罪与拯救”。比较起救世,他更注重的是救心,对个人灵魂与精神残缺的拯救。从1988年发表的《原罪·宿命》到稍近的《务虚笔记》,在深刻的绝望与无法摆脱的“残缺”中,史铁生发现了生命的偶然和苦难的无常,他最终选择了艰难的超越。这位清醒的反思者,于虚无之中维护着信仰的必要性,对信仰的守望者表示理解和钦敬:
  “而信仰,亘古至今都在等候浪子归来。等候春风化雨,狂妄归于谦卑。暂时的肉身凝成不朽的信爱,等候那迷恋于真实的眼睛闭上。向内里求真诚。”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其他文献
[摘要]影片以散文诗般的笔调讲述了一个家庭兄弟姊妹三人的青春故事、理想追求和爱情悲剧。在叙述上,影片用美学风格上的一致性,使松散的题材凝聚为一个叙述整体。影片既融合了作者浓厚的人生体验,又表达了对生命的悲剧性现代反思。  [关键词]孔雀 青春 悲剧 生命    有“中国第一摄影师”之称的顾长卫,在沉寂三年之后,于2005年初“摄而优则导”推出自己导演处女作《孔雀》。对于自己的沉寂和转型,顾长卫说:
期刊
[摘要]由王安忆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长恨歌》,是一部彰显女性意识的电影,“沪上淑媛”王琦瑶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演绎了女性遭男性玩弄抛弃的坎坷历程,喻示了上海半个世纪的沧桑。影片肯定了女性的正常欲求与生命意识。  [关键词]《长恨歌》女性主义 关锦鹏    关锦鹏执导的《长恨歌》是一部女性主义电影,是关于一个普通女人在多事之秋的坎坷,它探讨女性问题,关注女性命运,引起人们深思。“沪上淑媛”王琦瑶,
期刊
[摘要]最近有些论者把冯小刚的《夜宴》称作是东方的《哈姆雷特》,虽然从表面上看《夜宴》的确有点《哈姆雷特》的味道,但事实上二者却存在着实质上的差别:《哈姆雷特》自始至终都洋溢着崇高的人文主义理想,其所具有“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同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的完美融合”,使其成为人类历史上不朽的经典之作,而《夜宴》自始至终则充满阴谋、恐怖、仇视、仇杀、虚幻、荒诞和搞笑,缺乏任何可
期刊
[摘要]本文从后现代主义的角度对电影《疯狂的石头》进行解读,认为该片对文本意义的消解、对主流话语和文化经典的解构使这部作为大众文化的流行影片蕴含了更多的后现代主义元素,从而为引导当代电影走出萧条冷落的生存窘境提供一种新的思考维度。  [关键词]大众文化 后现代主义 反讽 解构    一    大众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存在形态,与政府代表的主流文化和文化学者代表的精英文化形成诸多对立与融合的特
期刊
[摘要]以灾难作为主要表现对象的大片《泰坦尼克号》和《海神号》具有很高的市场号召力。尽管两部影片无论是题材还是情节都表现出高度的相似性,但它们还是凭借离奇曲折、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激烈紧张的戏剧冲突、超强刺激的视觉冲击力以及对人性魅力的高扬,契合了观众普遍的欣赏心理,从而赢得了超越种族、超越国界的大批观众。  [关键词]灾难片 人性 英雄主义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一系列特殊的创作题材接
期刊
【摘要】“第六代”导演的拍摄视角很独特,他们长期关注边缘人物的灰色生活,其代表人物王小帅、贾樟柯镜头下的男性人物更是构成了一种奇特的二元对立。  [关键词]“第六代”导演 边缘性 男性人物 二元对立性  所谓‘第六代’导演。是指生于20世纪60年代,成名于90年代的一批有鲜明特色的导演。以王小帅和贾樟柯为代表的第六代导演所拍摄的影片几乎无一例外地充斥着肮脏的街道、颓废的人群,他们要反映的是边缘性的
期刊
也许是我与荣坤对酒文化的独衷之情,我们也就常聚在一起有了谈论绘画的机会。虽然。我和他都从美术院校出来,因为个人因素我不知不觉中淡出了画坛,而他,却一直在苦苦寻找自己的绘画语言,数年如一日,从来不曾停歇。我们都说,他是一个对绘画地地道道的虔诚信徒,是上帝的天使,是那只固守在那片天空的“鸟”,因为此,他连自己的艺名都取为“一冠”。说来的确难能可贵,象当今物欲至上的今天,仍然这样执着和固执的画家虽然有,
期刊
[摘要]作为90年代晚期巴西电影的先锋人物,塞勒斯是在80年代巴西电影工业日益衰落时以一部获奖纪录片进入影坛的。之后,他又陆续拍了《异国他乡》、《生活在别处》、《太阳背面》、《鬼水怪谈》、《中央车站》和《摩托车日记》等影片,尤其是1999年的《中央车站》被誉为“全世界最好看的电影”之一,再现了70年代巴西电影的辉煌。纵观华特·塞勒斯的本土电影,会发现他的影片中较好地体现了巴西“新电影十年”的基本艺
期刊
一、女性意识的自觉选择与精神出走    乔安娜是影片中家庭变故的主要人物,在对待儿子比利与丈夫泰德的感情中,自己总是扮演着情感的付出与奉献的角色,而在生活中得不到任何事情作为自己建立信心的目标与追求。在试图与丈夫建立对话并进行内心的交流时,泰德以工作的压力以及对现实的生活态度给予拒绝,导致了乔安娜在精神层面上的情感压抑与失落,正是在自己不愉快的人生经历中。她做出尝试,并试图回归于正常的人生体验状态
期刊
人类的艺术史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和最直观的人类科技发展的客观体现。影视艺术经历了较长的发展演进过程,现代科技发展带来了艺术表现手段和方法的更新和进步。影视艺术同样经历了由无声到有声,黑白到彩色,平面到立方体等一系列的自身技术演进过程,影视的技术发展也带来了高度现代程序化的影视制造。飞速发展的信息化社会养成人们视觉快餐的习惯.高效的影视制造如:电影、电视、广告如同现代工厂生产线上的“摩登”产品那般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