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语境中重构的符号语言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hshad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也许是我与荣坤对酒文化的独衷之情,我们也就常聚在一起有了谈论绘画的机会。虽然。我和他都从美术院校出来,因为个人因素我不知不觉中淡出了画坛,而他,却一直在苦苦寻找自己的绘画语言,数年如一日,从来不曾停歇。我们都说,他是一个对绘画地地道道的虔诚信徒,是上帝的天使,是那只固守在那片天空的“鸟”,因为此,他连自己的艺名都取为“一冠”。说来的确难能可贵,象当今物欲至上的今天,仍然这样执着和固执的画家虽然有,可是,对于一种绘画语言孜孜不倦地追求和探寻的人还不多见,因为,现在的人大都耐不住寂寞和孤独,更抵挡不了现实对一个画家的种种诱惑。
  他说他的一生只有两大爱好,除了喜欢画画就是喜欢女人。的确,一个艺术家的灵感往往来源于那些深层而无法道明的缘由,可是。没有那位画家非常愿意直白属于自己的那点隐秘.总是云遮雾绕含羞回避,他却不然。女人是他的灵魂、是他生活在画室和家的两个极点,作品在画室的这头,女人在家的那头,对艺术的固执和耐心是他连接这两个点的直线,没绕弯也没出轨。
  看过荣坤画的人都说,他对女人有高出精神理念的感悟,是女人之灵气成就了他的绘画走向一个崭新而无人开辟的领地。女人在他的作品里都变成了抽象的语言和符号,变成了色彩与激情交融的笔触,变成了永远都无法解读的图形和叙说不完的故事。
  《女人系列》怍品是十分难得的,我看后,对他作品里的女人可谓印象太深,个个都似曾相识却又无法对语。画中的形象不再是生活里女人坐着的身姿、行走的风韵,是画家寄托在另一空间里缥缈的梦,是梦中被风吹散的影子,是影子流在那时空里的美妙回音。在他的作品中找不到真实的故事,也没有一点凡俗的印迹,一切都倾注在色彩的恰当表现和造型张驰适度的结合之中,没有明确的形象,没有明确的故事,却一切都表现的恰到好处,处处耐人寻味。
  画家与一般人不同的地方是除了发现,更重要的还是如何去表现。无论《女人一号》或《拿花的女人》,画面构成中没有多余的装饰和陪衬,女人们手上的一枝花,背景的一张椅都单纯到了极致。那交融的笔触和表现性的色彩与人物形象默契呼应,艺术的张力在不经意间流往画外。荣坤的画虽没有丰富的色彩和写实的造型,但表现上绝无累赘的陈述和多余的语言,到了火喉就收笔,正如他爱酒一样,恰到好处就收杯。从不见醉。
  观念艺术早以作为一种成熟的样式在二十世纪的西方得以广泛承认。表现性的绘画语言在他的画里找到了交流的支点,荣坤的作品总是饱含一种莫名的冲动,他把所表现的内容从具体的物象中提炼出来,外在形式体现为物象符号的基本特征。他是一个对绘画“固执”的人,认定的就毅然决定并死死盯住不放,他与其他不断变化风格的画家不同,他单一的关于女人的主题,就象说不完的关于女人的系列故事,多少年来一直在精炼着同一题材。我们不需去盘根问底他的人物表情或画面的细节刻画。其实或虚构的故事都在画的后面,那是他对绘画解读和表现程序演变而成的符号语言。他所表达的方式在最能彰显色彩的油画材料里。层次分明、丰富而饱满,达到了一般人无法体会和理解、超越现实情节的境界。
  静物和女人是他油画里两大主题,他的《静物系列》明暗层次被色彩削弱,看得出他精心组织物体之间融洽关系所付出的一切,在不同的静物间寻找艺术语言的共同点,他对静物的认识和表现出来的形式,是对现实语言逻辑的质疑,观念为重的画面结构与色彩组合成为了他《静物系列》的基本格调。他的“静物”用大气的笔触,粘稠的颜料结合浓淡自由的油彩,在有意中达到了一种随意,在他的画里,用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绘画语言构建了有充分自由度的表现空间,画中似与不似的感觉,正是他对艺术语言慎之又慎后找到的交叉点,每每完成一幅作品时心情得以彻底释放。
  绘画语言秩序总是伴随时代发展而变化,其中显现了人类智慧、灵性、情趣和时尚。现实中的形借助绘画材料和画家创造,会演化成新的图式语言,变成一种特殊的艺术符号,材料在其中起了辅助作用。他的作品无论是画《女人》还是表现《静物》对材料的运用是比较“吝惜”的,每一笔一画都在惊心酝酿后落笔,透明和覆盖、流淌和滞涩都因造型和情绪需要得到适度把握。尤其是他画的女人,那些生活中的物象提炼为绘画因素,那些点、线、块、体互相交错配合,其思想以贯穿其中的结构和韵律,在画布上生动地呈现出他画中女人的风情万种。
  艺术的天性和感悟是决定画家真正取得艺术成就的主要原因。画家的作品里难免保留画家本人生活的影子,一个题材确定下来是经长时间酝酿的结果,真正能激动人心,触及人心灵深处的作品光有外在的表面形式是不能足以说明的。荣坤表现了众多的关于女人的题材,尽管画面上女人姿势不尽相同,构图也没有明显区别,但造型方式和表达内涵的侧重上却有明显意图,作品的观念意识上虽说一致。但色彩运用富于个性主观,造型手法上也力图求变,每看一幅仿佛都有新鲜感,找不出重复的迹象。在他的画里其实最成功的还是女人的含蓄表情,他的画虽没有明确的刻画五官,每张画里女人的神情都深藏于画中,既找不到古代西施含蓄的笑魇,也找不到当代女人们寻求展现自我优势的神态,它不需用足够的色彩和线条去表现结构、也没有用形的因素去表达人物内心的言语。而是采用了一种观念的方式。一种观者与视觉符号默契的形式达到作品的意图。据我了解。他是一位非常喜欢写生的画家,贵州的苗乡侗寨都能见到他的影子,他的作品从来不是以形象为语言,符号和色彩以及反应情绪的笔触是构成他绘画语言的特征,是他对艺术创作本质的观念体现。其实,我知道他在探索的实际上是一条有争议的路。对于画家来说,绘画艺术创作的探索结果固然比较重要。有时候创作过程本身就是一种难得的语言,有些画家一味追求结果的突然出现,难免重复了别人的东西,而有些画家却从来不管结果出来的先后时间,他们谋求在创作的过程中能遇见结果,有人说这是投机取巧,我却认为不然,作为一个画家追求的目标不应是普及大众的样式,而应是给大众能寄托的精神家园,是他们向往的神圣艺术。
  他的艺术源自他对绘画艺术领悟,源于他女性格调的精神提炼。他为人,愿意坦诚自己的看法和观点,从不隐瞒对事物的喜好;他画画,愿意坦率自己的思想和观念,对绘画的亲近和他对朋友一样总是没有距离,他更不喜欢装模作样的方式存在,刻意表现自己的深刻,他用作品坦诚了自己内心、本性和意志。他的作品不仅向我们直白了个人对艺术的态度,他用全新的视角观察和认识生活,诠释了生活空间中的博爱与关怀,他通过绘画找到了至真至美的存在,重构了新的绘画语境。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其他文献
[摘要]刘恒九十年代的小说创作,在承继八十年代对生存困境的启蒙关注时,更主要的是在寻求困境的缓解与克服。精神力量、幽默,贫嘴、自嘲等成了刘恒克服困境的主要出路。从性质而言,九十年代的刘恒放弃了八十年代的启蒙叙事而转向了平民化写作,这种变化,一方面来自刘恒化解自身“悲观主义”与“理想主义”冲突的理性自觉,另一方面也是世纪末语境的影响使然。  [关键词] 生存困境 平民化写作 理性自觉 世纪末语境  
期刊
[摘要]《弗里达》(Frida),是以墨西哥现代史上最著名的女画家弗里达·卡洛的传奇一生为题材拍摄的传记式电影。弗里达的一生荡气回肠、跌宕起伏,饱受磨难、魅力四射、画风神秘、双性取向、共产主义者……成为其命运的关键词。  [关键词]弗里达 绘画 女性    弗里达·卡洛(Frida Kahlo,1907-1954)是墨西哥历史上最富传奇色彩的女画家,她以怪异而充满神秘感的画风,奠定了自己在西方现代
期刊
[摘要]学书法要贴、临帖、读帖、博涉、创新;文化素养决定书法成就;书品即人品,写字当作人。  [关键词]砚边偶得 字如人面 事半功倍 平淡无奇 勤奋朴实 书魂    “字如人面”,字即代表一个人的文化水平,又是其综合素质的侧面反映。一手好字,让人产生有文化、有内涵的感觉;而一手全无结构、毫无章法的字则让人有“文化瘪三”的印象。当今社会,用人单位在审阅成沓的个人简历时,大多把那些字迹恶劣的
期刊
2005年的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一部拍得很凄美的片子,引导着故事开展的自叙式旁白亦是一篇哀怨回肠的小女人散文,导演非常成功,一定赚取了无数女人的眼泪。  故事很简单,一个又傻又做作的女人痴痴爱着一个花心、并患有令人难以置信的失忆症患者,只跟她玩一夜情的男人。而这个女人在一厢情愿的炽爱中禁锢了自己的一生,直至她与男人唯一纽带(儿子)的死去,她无意义的生命就绝望而无声的消亡了。她根本没有真正的
期刊
[摘要]影片以散文诗般的笔调讲述了一个家庭兄弟姊妹三人的青春故事、理想追求和爱情悲剧。在叙述上,影片用美学风格上的一致性,使松散的题材凝聚为一个叙述整体。影片既融合了作者浓厚的人生体验,又表达了对生命的悲剧性现代反思。  [关键词]孔雀 青春 悲剧 生命    有“中国第一摄影师”之称的顾长卫,在沉寂三年之后,于2005年初“摄而优则导”推出自己导演处女作《孔雀》。对于自己的沉寂和转型,顾长卫说:
期刊
[摘要]由王安忆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长恨歌》,是一部彰显女性意识的电影,“沪上淑媛”王琦瑶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演绎了女性遭男性玩弄抛弃的坎坷历程,喻示了上海半个世纪的沧桑。影片肯定了女性的正常欲求与生命意识。  [关键词]《长恨歌》女性主义 关锦鹏    关锦鹏执导的《长恨歌》是一部女性主义电影,是关于一个普通女人在多事之秋的坎坷,它探讨女性问题,关注女性命运,引起人们深思。“沪上淑媛”王琦瑶,
期刊
[摘要]最近有些论者把冯小刚的《夜宴》称作是东方的《哈姆雷特》,虽然从表面上看《夜宴》的确有点《哈姆雷特》的味道,但事实上二者却存在着实质上的差别:《哈姆雷特》自始至终都洋溢着崇高的人文主义理想,其所具有“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同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的完美融合”,使其成为人类历史上不朽的经典之作,而《夜宴》自始至终则充满阴谋、恐怖、仇视、仇杀、虚幻、荒诞和搞笑,缺乏任何可
期刊
[摘要]本文从后现代主义的角度对电影《疯狂的石头》进行解读,认为该片对文本意义的消解、对主流话语和文化经典的解构使这部作为大众文化的流行影片蕴含了更多的后现代主义元素,从而为引导当代电影走出萧条冷落的生存窘境提供一种新的思考维度。  [关键词]大众文化 后现代主义 反讽 解构    一    大众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存在形态,与政府代表的主流文化和文化学者代表的精英文化形成诸多对立与融合的特
期刊
[摘要]以灾难作为主要表现对象的大片《泰坦尼克号》和《海神号》具有很高的市场号召力。尽管两部影片无论是题材还是情节都表现出高度的相似性,但它们还是凭借离奇曲折、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激烈紧张的戏剧冲突、超强刺激的视觉冲击力以及对人性魅力的高扬,契合了观众普遍的欣赏心理,从而赢得了超越种族、超越国界的大批观众。  [关键词]灾难片 人性 英雄主义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一系列特殊的创作题材接
期刊
【摘要】“第六代”导演的拍摄视角很独特,他们长期关注边缘人物的灰色生活,其代表人物王小帅、贾樟柯镜头下的男性人物更是构成了一种奇特的二元对立。  [关键词]“第六代”导演 边缘性 男性人物 二元对立性  所谓‘第六代’导演。是指生于20世纪60年代,成名于90年代的一批有鲜明特色的导演。以王小帅和贾樟柯为代表的第六代导演所拍摄的影片几乎无一例外地充斥着肮脏的街道、颓废的人群,他们要反映的是边缘性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