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制“灾难”:从《泰坦尼克号》到《海神号》

来源 :电影评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28100007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灾难作为主要表现对象的大片《泰坦尼克号》和《海神号》具有很高的市场号召力。尽管两部影片无论是题材还是情节都表现出高度的相似性,但它们还是凭借离奇曲折、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激烈紧张的戏剧冲突、超强刺激的视觉冲击力以及对人性魅力的高扬,契合了观众普遍的欣赏心理,从而赢得了超越种族、超越国界的大批观众。
  [关键词]灾难片 人性 英雄主义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一系列特殊的创作题材接二连三登上银幕。飓风、火山、地震、海啸等给人类生活带来巨大损害的灾难,作为电影正面表现的对象,不但被摄入镜头,而且成为故事的主角。尤其是在1998年上演的被称为灾难大片的《泰坦尼克号》,更是在全球掀起一片热潮。该片不但一举囊括当年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音效、最佳摄影等11项大奖,而且在全球的票房收入达到18亿3540万美元,其中北美地区收入为6亿美元,位居全球及北美地区历史最卖座片的第一名,其纪录迄今仍无影片能超越。时隔八年后,又一部以海难为题材的影片《海神号》,再次掀起灾难片的观赏狂潮。2006年6月,《海神号》在中国上映首周,便以2500万的票房成绩将同期上映的《×战警川》和《达芬奇密码》拉下马,登上周票房冠军的宝座。
  由此看来,灾难片在当今的电影市场广受欢迎已是不争的事实。令人费解的是,无论是题材还是情节,《海神号》都与《泰坦尼克号》表现出高度的相似性,但《海神号》依然受到观众的宠爱。从文艺心理学角度看,艺术作品要获得鉴赏者的广泛认同和接受,首先必须唤起接受主体的审美注意,即鉴赏者的心理活动必须指向并集中于特定的作品。而注意的产生取决于刺激物的特点(如突出鲜明,变化多端,新颖别致等)与主体的心境、兴趣、经验、态度。另一方面,读者在欣赏艺术作品时存在着一种求异心理,并由此产生一种替代性补偿与满足的心理需求。此外,艺术鉴赏也能使人的自然情感得到净化,在此过程中,接受主体不仅使自己的情感能量得到释放,而且能获得审美快感。
  当我们重温两部影片,便不难发现,影片正是凭借离奇曲折、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激烈紧张的戏剧冲突、超强刺激的视觉冲击力以及对人性魅力的高扬,契合了观众普遍的欣赏心理,从而赢得了超越种族、超越国界的大批观众。
  事实上,两部影片的情节惊人的相似。《泰坦尼克号》采用的是倒置的叙述结构:1985年,“泰坦尼克号”的沉船遗骸被发现。美国探险家洛维特在船舱里看见了一幅画,102岁高龄的罗丝声称她就是画中的少女,罗丝开始叙述她当年的故事。1912年4月10日,被称为“世界工业史上的奇迹”的“泰坦尼克号”从英国的南安普顿出发驶往美国纽约。富家少女罗丝与母亲及未婚夫卡尔一道上船,另一边,不羁的少年画家杰克靠在码头上的一场赌博赢到了船票。罗丝不愿嫁给卡尔,打算投海自尽,被杰克抱住。很快,美丽活泼的罗丝与英俊开朗的杰克相爱了。惨绝人寰的悲剧发生了,泰坦尼克号与冰山相撞。杰克把生存的机会让给了爱人罗丝,自己则在冰海中被冻死。老态龙钟的罗丝讲完这段爱情后,把那串价值连城的珠宝沉入海底,让它陪着杰克和这段爱情长眠海底。
  如果说《泰坦尼克号》讲述的是爱情,那么《海神号》演示的则是人类如何逃生。新年将至的晚上,高达20层楼的海神号在冰冷的北大西洋上穿行,海啸引起的百米巨浪汹涌而至,偌大的海神号顿时被整个打翻,数千旅客葬身海底。另外还有百余人在装满水的海神号里等待救援,职业赌徒戴兰·琼斯不愿坐以待毙,在船上搜索求生机会,9岁的孩子请求戴兰将他和妈妈麦吉一起救走;一位刚刚找到女儿珍妮弗和她未婚夫的焦急父亲也想加入戴兰的队伍。凶残的大海依然在肆虐,汹涌的海水不断在涌入船舱,为了生存,众人只得和时间在死神面前赛跑。而这支逃生队伍也不断壮大,并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海上求生。
  两部影片的确有着诸多的相似之处:同样是夸下“永不沉没”的海口的豪华巨轮,同样遭遇空前的自然灾难,同样讲述危难之中个体的逃生,然后是最后的挣扎和生离死别。无怪乎有人称两部影片为“姊妹片”。更加相像的是,在汪洋深渊的绝境中,故事情节的大起大落、悬念丛生带来的惊心动魄、荡气回肠,这更令走进影院的观众浑然忘我、欲罢不能:在这里,有激烈的动作戏,有人的束手无策,而观众的身体也在饱受煎熬,惊悚成为他们的原始恐惧。对此,《海神号》导演沃尔夫冈·彼得森自然深谙其道。他在接受新浪记者的采访时说道:“如果中国观众真的喜欢一个非常非常刺激,有着强烈过山车体验的灾难电影,或许《海神号》是他们愿意去看的电影。”
  不同的是,《海神号》较为详细地展示了一系列遇到海难时逃生的知识技巧,爱情只是辅助内容。而《泰坦尼克号》中爱情的分量却是最足的,影片中的几个经典镜头,甚至成为后来热恋中的情侣及电影的效仿对象。而在情节的展开和设置上,《海神号》入题非常快,没有过多冗余情节的铺垫,短短10分钟所期待的灾难场面就如约而至。一方面,这使影片消却了史诗性和出众的情节表现力;但从另一方面看来,影片能够单刀直入而避免了拖沓,便于及早抓住观众观赏的兴趣和和情绪趋向,将观众立即带入窒息紧张的气氛。这不能不说也是《海神号》的一大特点。
  同其他灾难大片一样,除了紧张刺激、扣人心弦的的故事让观众如痴如醉,两部影片对自然伟力的逼真展示,也令观众获得了身临其境般的感受和体验:排山倒海的巨浪,喷薄而出的火焰,肆虐的海水,漂流的浮尸——一切都是那么惊心动魄、气势恢弘、令人震撼。对于绝大多数观众来说,这种体验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体验到的,而电影却不可思议地完美地虚拟了这种生命体验。同时,影片的这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紧张的心理张力,也使观众获得了一种特殊的审美愉悦。当观众安坐在电影院舒适的座椅上,尽情体验影片所提供的独特视听感受所造成的惊心动魄,现世的一切压力、不快与苦闷便烟消云散了。这时,影院便在某种意义上成为令人们可以身心两忘的梦幻乐园。对此,斯坦利·梭罗门认为:“这是电影原来就有的一种倾向的合乎逻辑的结果,这种倾向就是用一种特殊的方式让观众看到他们过去没有见过的对象或事件,使之变得十分生动,能成为群众经验的一部分。”[1]在《海神号》中,影片开始后不久,就出现了10多分钟足以让人视觉震撼无比的灾难场面:豪华邮轮在一瞬间被高达90英尺的巨浪掀翻,底部朝天,伴随着阵阵爆炸,海水涌入的速度极快……那些乘客和船员们被玻璃碎片射伤,被高压水柱射飞,逃亡中衣服着火,无不让人感受到灾难的可怕与恐怖,给人以绝望的刺激。而在《泰坦尼克号》中,不但巨浪滔天、人仰船翻、海水倒灌、尸横遍舱的场景也比比皆是,而当观众“看到机舱下转动的巨大 曲柄时,我觉得我能感受到那里的热浪,能嗅到那里的机油和煤烟味。——当我看到镜头从站在船头张开双臂的一对情侣拉成海上的大全景时,我又觉得电影就是应该造梦幻、营造此景只应天上有的视觉奇观。”[2]无疑,高度发展的电影技术、数字技术使得更逼真更复杂的虚拟影像生成成为可能,从而实现了复制现实与创造视觉奇观的完美结合。
  当然,灾难对于电影艺术而言,绝不仅仅是一个虚构的娱乐历史或只是为人们在影院体验一种类似的梦幻经历。事实上,灾难片在人与自然的冲突中,将人类精神置于绝境,最能集中强烈地表现人类的基本情感:对死亡的恐惧,对爱情的坚贞,求生的欲望,失去亲友的悲痛,劫后余生的喜悦——人类悲欢离合、生离死别的大悲大喜和个体命运遭际的大起大落在灾难影片中得以淋漓宣泄。而同时在影片中表现出的舍生忘死、患难与共、生死相依、相互救助等人类的崇高情感,也会在观众心底掀起巨大的情感波澜。正因为这些人类共同的情感美德,往往更能超越时空、超越民族和国界,唤起不同族群的强烈共鸣。《泰坦尼克号》中的女主角罗斯放弃乘坐救生艇逃生的机会,义无反顾地留在了杰克的身边,准备与恋人生死相依,充分表现了人性中对真诚与美善的追求,爱情在这里被升华成了一种信念,一种理想。此外,影片中当那些在头等舱挥金如土的达官显贵和三等舱那些自称“奴隶”的普通人在巨轮撞上冰山后,完全平等地站在冰冷的海水面前,原有的贫富悬殊便不复存在,大家表现的全都是人性中最本质的东西,穷人里有为了割断面临危险的救生艇缆绳而葬身冰海的,衣冠楚楚的富人里也有不择手段苟且偷生的,面对死亡,人性的流露是如此真实。由于灾难主要表现为人类同自然的冲突,因此灾难之中的人与人的冲突就退居次席,让位于对付共同的敌人——灾难。也正因为如此,影片更多地体现出人性美好的一面,日常生活中的恩怨、纠葛或隔阂,往往在灾难来临是化解。《海神号》就为我们展现了动人的一幕:固执地阻挠女儿珍妮芙和她的未婚夫克里斯汀的婚事的前纽约市长罗伯特·兰姆奇在面临生死关头时,在明知道自己有去无回的情况下选择独自去排除险情,最终把生的希望留给了女儿和克里斯汀,把死亡留给了自己。这是父爱的伟大,也是人性在生死面前最伟大的无私体现。被男友抛弃了的同志老教授来到船舷准备跳海自杀,这时他看到了骇人的海啸正向他们卷来,惊吓之余的他放弃了寻死,而选择了求生。在经历了生死一线后,最终获救,对生命有了重新的认识和体悟。
  不仅如此,在两部影片给我们带来巨大情感冲击力和道德震撼力的同时,观众也看到了人类面对自然伟力的肆虐依然显现出的必欲战而胜之的坚强意志和伟大信心。而影片主人公人格魅力的张扬,也是通过他们在面对灭顶之灾时,以高度的牺牲精神、强大的意志力和超人的胆略智慧,领导同人规避灾难、抗击灾难来完成的。对于现实生活中处于困境而常常束手无策的人们来说,战胜灾难和不幸是他们所面临的首要问题,也是他们心灵的最大愿望。他们需要能激励精神生长的英雄主义的重现。而灾难片中英雄主人公的适时出现则恰好满足了他们的英雄情结,契合了他们的这种心理需求。在《海神号》里,赌徒迪兰就是这样的英雄,他有冒险的精神,懂得轮船结构,还拥有傲人的体魄和坚强意志,有不错的组织能力和判断力,而且还有消防经验。在他的带领下,一行人经过了死神的重重考验后,终于得以逃生。《泰坦尼克号》之所以把爱情故事作为主线,正是强调现代人在困境中的自我拯救。需要死亡考验的、可以生死相随的爱情故事在现实中是难以完成的,而影片主人公杰克完成了人们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一个梦,尽管杰克最后放弃了自己的生命,放弃了与爱人终身相守的美丽与温馨,还有自己热爱的艺术,以及他所热爱的充满梦幻和机遇的生活本身的变化无穷的魅力,但他却点燃了罗斯对生命的热爱、对生活的激情、勇气与信心,也让身在平常生活空间的人们的心灵得以在一个瞬间有了猛烈跳动的力量。也许我们无法挽留太多的记忆,也许我们无法指望全盘的拯救,但至少在这样的瞬间,有一样东西,这就是爱情,能给我们灵感,能使我们的日常生活闪闪生辉。
  这样看来,灾难片给予观众的就不仅仅是灾难,更多的是生命力量,不仅仅是个体的心灵震撼和宣泄的快感,更多的是对人类自身的体悟和思考;灾难片指向的也不止是当下,更多的是永恒。或许这就是从《泰坦尼克号》到《海神号》,短短几年的时间,“灾难”得以被反复表现的原因吧。
  
  参考文献
  [1]斯坦利.梭罗门.电影的观念.中国电影出版社.1983.
  [2]郝建.硬作狂欢.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
  
  作者简介:姜辉,湖南双牌人,东莞理工学院中文系讲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影视文化研究。
其他文献
[摘要]韩国导演奉俊浩在寓言电影《汉江怪物》中讲述了一个人性世界反抗黑暗的异化世界的悲壮故事,赞颂了普通人性的伟大力量,并对普通民众的觉醒寄予了希望,借此表达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深切思考。  [关键词]异化世界 人性世界 抵抗    汉江上的怪物终于被消灭了,按照观看好莱坞式灾难片的习惯,我感到终于能够松一口气了,但在结尾平静的音乐最后猛然又响起怪物的狂吼,顿时令人毛骨悚然,我忽然有所醒悟,看来导演并
期刊
[摘要]电影《查太莱夫人》是根据英国著名现代主义作家D.H.劳伦斯的小说《查太莱夫人的情人》改编的,描述查太莱夫人和守林人梅勒之间由性生爱的故事。当观众把焦点放在这对情人身上时,我们不妨用新的视角来看容易被忽略的查太莱先生——一位在痛苦中苦苦挣扎的男性。从心理批评的角度来看,查太莱先生为了寻求心理平衡,用超人的、畸形的理性维护自己失衡的人格。从社会批评的角度来看,克利福象征着机械文明和理性,他的瘫
期刊
[摘要]刘恒九十年代的小说创作,在承继八十年代对生存困境的启蒙关注时,更主要的是在寻求困境的缓解与克服。精神力量、幽默,贫嘴、自嘲等成了刘恒克服困境的主要出路。从性质而言,九十年代的刘恒放弃了八十年代的启蒙叙事而转向了平民化写作,这种变化,一方面来自刘恒化解自身“悲观主义”与“理想主义”冲突的理性自觉,另一方面也是世纪末语境的影响使然。  [关键词] 生存困境 平民化写作 理性自觉 世纪末语境  
期刊
[摘要]《弗里达》(Frida),是以墨西哥现代史上最著名的女画家弗里达·卡洛的传奇一生为题材拍摄的传记式电影。弗里达的一生荡气回肠、跌宕起伏,饱受磨难、魅力四射、画风神秘、双性取向、共产主义者……成为其命运的关键词。  [关键词]弗里达 绘画 女性    弗里达·卡洛(Frida Kahlo,1907-1954)是墨西哥历史上最富传奇色彩的女画家,她以怪异而充满神秘感的画风,奠定了自己在西方现代
期刊
[摘要]学书法要贴、临帖、读帖、博涉、创新;文化素养决定书法成就;书品即人品,写字当作人。  [关键词]砚边偶得 字如人面 事半功倍 平淡无奇 勤奋朴实 书魂    “字如人面”,字即代表一个人的文化水平,又是其综合素质的侧面反映。一手好字,让人产生有文化、有内涵的感觉;而一手全无结构、毫无章法的字则让人有“文化瘪三”的印象。当今社会,用人单位在审阅成沓的个人简历时,大多把那些字迹恶劣的
期刊
2005年的电影《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一部拍得很凄美的片子,引导着故事开展的自叙式旁白亦是一篇哀怨回肠的小女人散文,导演非常成功,一定赚取了无数女人的眼泪。  故事很简单,一个又傻又做作的女人痴痴爱着一个花心、并患有令人难以置信的失忆症患者,只跟她玩一夜情的男人。而这个女人在一厢情愿的炽爱中禁锢了自己的一生,直至她与男人唯一纽带(儿子)的死去,她无意义的生命就绝望而无声的消亡了。她根本没有真正的
期刊
[摘要]影片以散文诗般的笔调讲述了一个家庭兄弟姊妹三人的青春故事、理想追求和爱情悲剧。在叙述上,影片用美学风格上的一致性,使松散的题材凝聚为一个叙述整体。影片既融合了作者浓厚的人生体验,又表达了对生命的悲剧性现代反思。  [关键词]孔雀 青春 悲剧 生命    有“中国第一摄影师”之称的顾长卫,在沉寂三年之后,于2005年初“摄而优则导”推出自己导演处女作《孔雀》。对于自己的沉寂和转型,顾长卫说:
期刊
[摘要]由王安忆同名小说改编而成的《长恨歌》,是一部彰显女性意识的电影,“沪上淑媛”王琦瑶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演绎了女性遭男性玩弄抛弃的坎坷历程,喻示了上海半个世纪的沧桑。影片肯定了女性的正常欲求与生命意识。  [关键词]《长恨歌》女性主义 关锦鹏    关锦鹏执导的《长恨歌》是一部女性主义电影,是关于一个普通女人在多事之秋的坎坷,它探讨女性问题,关注女性命运,引起人们深思。“沪上淑媛”王琦瑶,
期刊
[摘要]最近有些论者把冯小刚的《夜宴》称作是东方的《哈姆雷特》,虽然从表面上看《夜宴》的确有点《哈姆雷特》的味道,但事实上二者却存在着实质上的差别:《哈姆雷特》自始至终都洋溢着崇高的人文主义理想,其所具有“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识到的历史内容,同莎士比亚剧作的情节的生动性和丰富性的完美融合”,使其成为人类历史上不朽的经典之作,而《夜宴》自始至终则充满阴谋、恐怖、仇视、仇杀、虚幻、荒诞和搞笑,缺乏任何可
期刊
[摘要]本文从后现代主义的角度对电影《疯狂的石头》进行解读,认为该片对文本意义的消解、对主流话语和文化经典的解构使这部作为大众文化的流行影片蕴含了更多的后现代主义元素,从而为引导当代电影走出萧条冷落的生存窘境提供一种新的思考维度。  [关键词]大众文化 后现代主义 反讽 解构    一    大众文化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存在形态,与政府代表的主流文化和文化学者代表的精英文化形成诸多对立与融合的特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