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进入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速度在不断加快,竞争日益激烈,为此,各国都在调整本国的发展战略, 无论是“创意英国”、“发明日本”还是“创新型中国”,都把创新放在了发展的首位。要想在竞争中立于不败的地位,这个国家、这个民族就应有创新的意识与能力,而这种创新意识与能力的培养都要通过教育来实现。作为历史学科也义不容辞地承担了这项使命,近年来的中考历史试题也在力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方针政策。所以,今天我们必须重新审视我们的初中历史教学,调整教学思维,放宽教学视界,勇敢地承担起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重任。作为一名基层执教者,我在历史教学方面有如下一点心得体会:
一、教者应建立新的知识体系,做到与时俱进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和推广,老师们,尤其是历史老师,感到了巨大的压力,对学生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为新的教材体系与旧的教材体系大不相同,旧的教材体系编排无论是世界史还是中国史,无论是古代史还是近现代史,都是以时代为线索,而在某一时间段内分析其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各个领域的发展变化,信息量虽小,但是分析深刻。新教材体系则是分别以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为线索,再以时间为纽带去阐述古代中国、近代中国和世界在这些领域的发展变化,有专题史的思想,分析虽比较浅显,但是容量大、信息广,这些都让老师不适应,不知道该怎么教。于是,就要求我们历史老师做到以下几点:
1、认真学习领会新课标的精神与要求。只有明白了新课标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教师才能做到有的放矢。2、结合学生实际,与同科教师做好教研与交流,拟定恰当的教学目标与计划,这是我们灵活把握教材的一个重要步骤。3、多学习,充实自己的历史知识,扩大历史知识的广度与深度,以便于宏观把握知识,这是我们实现创新教学的关键一步,也是对我们历史教师的考验。4、要创新教学,我们首先应让我们的历史知识与时俱进,将发生在同时期的历史事件融入到我们的教学中。只有做到了以上几点,我们才有资格说创新历史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
二、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内化能力的主要场所,尤其是创兴意识的培养离不开课堂上老师的引导。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向课堂教学要创新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认识和体会。
第一,利用引言建立知识结构,激发学习兴趣。前面提到新教材信息量大、涉及面广,知识框架的建立尤为重要,所以在开课之初就应有培养学生建立知识框架的意识。
第二,精心设计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上课就对知识处于渴望状态,那么这节课的教学效果就非同一般了。
第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尤为重要。创新能力的沃土是自主学习,自主学习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和处理的方法,能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创新意识的体现。因此,历史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着眼点应是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创新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重要环节
1、创新要以学生为主体。创新的教学方法是结合学生的特点、记忆规律去组织教学活动的,切不可求新求异,因为我们创新课堂的目的不是为了“花哨”,而是为培养学生。
2、营造合作学习情境。当今社会多元化和民主化,需要我们培养能与别人和谐共处、通力合作的时代公民,而不是只会竞争、彰显个人的小人物。我们现存的教学模式仍是以竞争和个人学习为主,我们无论是从教学出发,还是从学生个人出发,或是从素质教育的大局出发,都应营造合作学习情境,培养培生的合作意识与创新能力。
3、历史课本剧这种新兴的教学方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意识。学生在自导自演的过程中体验和感受历史,既培养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探究历史的激情,又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既符合新课标中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培养要求,又符合关于人的能力的培养,一举两得,真正地体现了历史新课程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发展的理念。
四、鼓励质疑,启迪学生标新立异
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始,有利于启迪学生的创造“潜质”。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才能在此基础上思考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学习《三国鼎立》时,对于神机妙算、遇事先知的“知多星”诸葛亮,我认为教材只从正面谈到了他的智慧、才能,而历史上的诸葛亮非“不食人间烟火”的超人,他也有许多不足之处。当我这样说了以后,同学们立即来了兴趣,各抒己见,提出了诸葛亮的不聪明之处:①用人多疑,不会招贤;②事无大小,亲自过问;③实无大事,缺少勇气和判断。学生通过积极思考,提出疑问,这一行为本身就蕴含着创造思维的火花。为此,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如为什么是这样、可不可以那样,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大胆提出问题,不唯书,不唯上。“标新”和“立异”都是一种创新,它的关键在于“新”和“异”,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创造。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与别人不同的见解,敢于打破“常规”,敢于在“新”和“异”上做文章。当然,“新”和“异”并非随心所欲、毫无根据,教师要引导学生尊重史实,进行科学的符合实际的评价、判断,不能为创新而创新、哗众取宠。
一、教者应建立新的知识体系,做到与时俱进
随着新课改的实施和推广,老师们,尤其是历史老师,感到了巨大的压力,对学生来说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为新的教材体系与旧的教材体系大不相同,旧的教材体系编排无论是世界史还是中国史,无论是古代史还是近现代史,都是以时代为线索,而在某一时间段内分析其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各个领域的发展变化,信息量虽小,但是分析深刻。新教材体系则是分别以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为线索,再以时间为纽带去阐述古代中国、近代中国和世界在这些领域的发展变化,有专题史的思想,分析虽比较浅显,但是容量大、信息广,这些都让老师不适应,不知道该怎么教。于是,就要求我们历史老师做到以下几点:
1、认真学习领会新课标的精神与要求。只有明白了新课标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教师才能做到有的放矢。2、结合学生实际,与同科教师做好教研与交流,拟定恰当的教学目标与计划,这是我们灵活把握教材的一个重要步骤。3、多学习,充实自己的历史知识,扩大历史知识的广度与深度,以便于宏观把握知识,这是我们实现创新教学的关键一步,也是对我们历史教师的考验。4、要创新教学,我们首先应让我们的历史知识与时俱进,将发生在同时期的历史事件融入到我们的教学中。只有做到了以上几点,我们才有资格说创新历史课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
二、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内化能力的主要场所,尤其是创兴意识的培养离不开课堂上老师的引导。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向课堂教学要创新呢?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认识和体会。
第一,利用引言建立知识结构,激发学习兴趣。前面提到新教材信息量大、涉及面广,知识框架的建立尤为重要,所以在开课之初就应有培养学生建立知识框架的意识。
第二,精心设计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上课就对知识处于渴望状态,那么这节课的教学效果就非同一般了。
第三,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尤为重要。创新能力的沃土是自主学习,自主学习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地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和处理的方法,能把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践,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创新意识的体现。因此,历史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着眼点应是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创新教学方法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能力的重要环节
1、创新要以学生为主体。创新的教学方法是结合学生的特点、记忆规律去组织教学活动的,切不可求新求异,因为我们创新课堂的目的不是为了“花哨”,而是为培养学生。
2、营造合作学习情境。当今社会多元化和民主化,需要我们培养能与别人和谐共处、通力合作的时代公民,而不是只会竞争、彰显个人的小人物。我们现存的教学模式仍是以竞争和个人学习为主,我们无论是从教学出发,还是从学生个人出发,或是从素质教育的大局出发,都应营造合作学习情境,培养培生的合作意识与创新能力。
3、历史课本剧这种新兴的教学方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意识。学生在自导自演的过程中体验和感受历史,既培养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探究历史的激情,又发展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既符合新课标中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培养要求,又符合关于人的能力的培养,一举两得,真正地体现了历史新课程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发展的理念。
四、鼓励质疑,启迪学生标新立异
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始,有利于启迪学生的创造“潜质”。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才能在此基础上思考和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学习《三国鼎立》时,对于神机妙算、遇事先知的“知多星”诸葛亮,我认为教材只从正面谈到了他的智慧、才能,而历史上的诸葛亮非“不食人间烟火”的超人,他也有许多不足之处。当我这样说了以后,同学们立即来了兴趣,各抒己见,提出了诸葛亮的不聪明之处:①用人多疑,不会招贤;②事无大小,亲自过问;③实无大事,缺少勇气和判断。学生通过积极思考,提出疑问,这一行为本身就蕴含着创造思维的火花。为此,教师要经常鼓励学生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如为什么是这样、可不可以那样,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大胆提出问题,不唯书,不唯上。“标新”和“立异”都是一种创新,它的关键在于“新”和“异”,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创造。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发表与别人不同的见解,敢于打破“常规”,敢于在“新”和“异”上做文章。当然,“新”和“异”并非随心所欲、毫无根据,教师要引导学生尊重史实,进行科学的符合实际的评价、判断,不能为创新而创新、哗众取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