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帮助学困生摆脱困难,促进学困生有效参与合作学习是数学老师的共同心愿,也是研究数学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课题。小组合作学习很大程度上创造了充满生机的课堂,提高了学习效率,是新课程实现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着力点。因此,在小组学习中,应培养学困生自觉参与合作学习的兴趣和意向;确保学困生的参与权;训练学困生参与合作学习的技能;保证学困生参与合作学习的时间;在合作学习中发展学困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最大效应,促进数学课堂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 小学数学;学困生;合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 G40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236-1879(2017)11-0065-02
學困生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教师。帮助学困生摆脱困难,促进学困生有效参与合作学习是数学老师的共同心愿,也是研究数学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课题。《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正确把握数学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践教学也证明:小组合作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创造了充满生机的课堂,提高了学习效率,成为实现转变学困生学习方式的着力点。因此,我们应把学困生放回到学生中去,帮助学困生找准位置,合全体之力调动学困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探究的积极性,使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其应有的最大效应。以下我就结合课题——《促进学困生有效参与合作学习的策略研究》的一些实例,谈谈我对学困生有效参与合作学习的一些策略:
1 培养学困生参与合作学习的兴趣和意向
在小组活动中,学困生往往因基础薄弱,独立思考能力较差,不能主动地参与新知识探讨的合作学习而被老师和同学忽略。作为教师,应多给他们创造机会,多利用他们的长处,展示他们的能力,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也能展示自我;从而使他们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互助、互动的关系。因此,要使学困生有效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必须让学困生有合作学习的思想和动机,在学习过程中感悟合作的必要。以四年级数学《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一课为例,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要求合作调查、收集数据,并布置以下四个话题: ①你最喜欢的学科;②你最喜欢的体育运动;③你最喜欢的水果;任选其一进行数据的搜集与整理。在活动中,既要作调查又要记录,还要整理分析得出结论,学困生会感到问题不难,但单干不容易,必须分工合作、人人参与,很快学困生就都有合作意向了。所以,只有让学困生体会到合作可以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合作是快乐的,他们才更愿与人合作沟通,并主动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
2 确保合作学习中学困生的参与权
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要让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然而通过观察发现,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学优生参与的机会更多,往往扮演了一个霸主的角色;学困生成了听众,不仅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且直接从学优生的学习成果中获得信息,致使困难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获益比在以讲授为主的教学中的获益还少。为此,教师根据选题,提前规划好在合作学习中学困生所担任的角色,确保学困生学有所获。如:在学习利用四年级数学《三角形的特性》的知识画三角形的高时,针对学困生空间形象能力差这一点, 我利用比身高的方法,人可以比身高,那么三角形可以比身高吗?利用这样的对比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了“再创造”的空间和时间,变信息的单项传递为立体传递,增强了学困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我感受到,只要教师用心设计符合学困生认知特点的教学方式,学困生就会积极参与其中,成为学习的主人。
3 训练学困生参与合作学习的技能
数学是一门数形结合的学科,很多的问题都要求学生先根据题意画出图形,再进一步分析。学优生在问题出示以后,马上就能形成表象,做到“胸中有图”,分析起来畅通无阻,而学困生此时听的是一头雾水,不知所云,基于这种现象。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结合学困生的特点,从课前的预习内容,到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问题的设计,再到课后学习小组学习反馈和补差练习的安排中有意识选择一些符合学困生参与的内容,以利于合作学习的展开,使学困生在合作学习的组织过程中体验和完善合作技巧。比如,在教学六年级数学“圆锥的体积”一课时,我就提前给学困生布置了额外的任务,让学困生分组制作圆锥的模型,通过做让学困生切身体会到圆锥与圆柱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为课堂中学困生的思考先储备能量,待到小组合作时,学困生已心中有数,自有他的一番見解。其次,教师还要训练学困生进行讨论及交流、归纳组内成员的观点最终取得共识。学困生通过这样的行动参与,会感受到学习的意义所在,并且能进一步乐于学习。更重要的是学困生可以学习到怎样从他人身上吸取宝贵的学习方法。在整个过程中,学困生获得了大量的体验机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保持学习信心,从而促进数学学习能力的发展。
4 保证学困生参与“合作学习”的时间
合作学习是需要花时间的,这也是该模式让人想投入而又往往不大敢投入的重要“瓶颈”;更何况,学困生参与合作学习的能力和技巧都不够成熟,所以要放手让他们进行合作探究又要保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确实有一定的困难,但我认为:这个时间应该花,而且非常值得花。
如以六年级概率中的 “游戏公平吗?”试验的安排为例:先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猜用掷硬币的方法决定谁去看电影是否公平,再做试验来体会。
(1)同桌两人做20次掷硬币的游戏,并将数据记录在下表中:
试验总次数20正面朝上的次数反面朝上的次数正面朝上的频率(正面朝上的次数 / 试验总次数)反面朝上的频率(反面朝上的次数 / 试验总次数)
(2)累计全班同学的试验结果,分别计算试验累计进行到20次、40次、80次、120次、……400次时正面朝上的频率,并把结果用折线统计图表示出来。 (3)观察所画的折线统计图,从中发现了规律。
学困生只有在这近二十分钟的合作试验中,亲身经历猜想试验——收集数据——分析结果的探索过程,在真实数据的分析中形成数学思考,在讨论交流中达成知识的主动建构,才能有助于学困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5 在“合作学习”中发展学困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小組合作学习有利于发展学困生的思维创新能力,每个学生可以提出自己的解题方法,同时还可以分享别人的解题方法,而在讨论不同方法的优缺点中,学生思路越来越明晰,能多角度多侧面地寻找问题解决的策略。以冶军老师的六年级上册《图形与数字规律》研讨交流课为例,其中有这样一个问题:用火柴棒按下图的方式搭三角形
(1)填写下表:
三角形个数12345火柴棒根数
(2)照这样的规律搭下去,搭n个这样的三角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
第一个问题,对学困生来说也没有什么大的困难,而第二个问题学困生当时就不知所措了,这时老师就组织小组合作,通过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完成任务。问题一提出,五分钟后结果出来了:
学困生甲说:在搭建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个三角形需3根火柴棒,之后每增加一个三角形就相应需增加2根火柴棒,因此n个三角形就需增加2(n-1)根火柴棒,那就可以列式得3+2(n-1),去括号合并同类项得,搭n个三角形需(2n+1)根火柴棒。
学困生乙说:我们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考虑的,因为搭1个三角形需3根火柴棒,本来搭两个三角形需6根,但根据搭建方式我们知道每两个连续的三角形就有一根火柴棒是重合的,因此搭2个三角形只需5根火柴棒,依此类推,搭n个三角形就有(n-1)根火柴棒重合,那么搭n个三角形需3n-(n-1)根火柴棒,去括号合并同类项得,需(2n+1)根火柴棒。
这两位学困生的语言表达好像不是那么到位,但是在座的教师和学生都明白了他们的意思,而且结果完全正确,课堂中思维碰撞的火花让整堂课都变得有意义。
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一道題的解法不止一种,不论这些方法是否全部都由学困生独立找到的,但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困生他首先感悟到了他的一些想法被小组汲取,并被成员们创造性的加以运用,那么他的学习地位就摆正了,他们不再是可有可无的“乘客”。这样,合作不仅能调动学困生的积极投入,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还可以激发其高度的求异思维,在实际操作中也拓展了学困生思维创新能力。
每个班总有学优生和学困生,通过组织小组帮扶结对,有效地改善学优生和学困生这一两极分化局面。人性本善,学优生在奉献的过程中感受到快乐,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学困生能感受到在别人的帮扶下自己能提高,并在提高后也对别人进行帮扶,形成一个良性的帮扶循环机制。
综上所述,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是符合时代进步和发展的学习形式,它对促进学困生积极进取、自由探索,培养学困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将发挥积极作用。关注学困生,寻求有效策略,注重激趣,使我们合作学习的课堂,像一篇优美的散文,形散而神不散,激励着学困生积极参与合作,达到互动、生成、高效的境界,促进数学课堂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 小学数学;学困生;合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 G40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236-1879(2017)11-0065-02
學困生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教师。帮助学困生摆脱困难,促进学困生有效参与合作学习是数学老师的共同心愿,也是研究数学教育教学的一项重要课题。《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正确把握数学教育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实践教学也证明:小组合作学习在很大程度上创造了充满生机的课堂,提高了学习效率,成为实现转变学困生学习方式的着力点。因此,我们应把学困生放回到学生中去,帮助学困生找准位置,合全体之力调动学困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探究的积极性,使小组合作学习发挥其应有的最大效应。以下我就结合课题——《促进学困生有效参与合作学习的策略研究》的一些实例,谈谈我对学困生有效参与合作学习的一些策略:
1 培养学困生参与合作学习的兴趣和意向
在小组活动中,学困生往往因基础薄弱,独立思考能力较差,不能主动地参与新知识探讨的合作学习而被老师和同学忽略。作为教师,应多给他们创造机会,多利用他们的长处,展示他们的能力,培养他们的自信心,让他们也能展示自我;从而使他们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形成良好的互助、互动的关系。因此,要使学困生有效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必须让学困生有合作学习的思想和动机,在学习过程中感悟合作的必要。以四年级数学《数据的收集与整理》一课为例,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要求合作调查、收集数据,并布置以下四个话题: ①你最喜欢的学科;②你最喜欢的体育运动;③你最喜欢的水果;任选其一进行数据的搜集与整理。在活动中,既要作调查又要记录,还要整理分析得出结论,学困生会感到问题不难,但单干不容易,必须分工合作、人人参与,很快学困生就都有合作意向了。所以,只有让学困生体会到合作可以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合作是快乐的,他们才更愿与人合作沟通,并主动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
2 确保合作学习中学困生的参与权
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要让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然而通过观察发现,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学优生参与的机会更多,往往扮演了一个霸主的角色;学困生成了听众,不仅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且直接从学优生的学习成果中获得信息,致使困难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获益比在以讲授为主的教学中的获益还少。为此,教师根据选题,提前规划好在合作学习中学困生所担任的角色,确保学困生学有所获。如:在学习利用四年级数学《三角形的特性》的知识画三角形的高时,针对学困生空间形象能力差这一点, 我利用比身高的方法,人可以比身高,那么三角形可以比身高吗?利用这样的对比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了“再创造”的空间和时间,变信息的单项传递为立体传递,增强了学困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由此我感受到,只要教师用心设计符合学困生认知特点的教学方式,学困生就会积极参与其中,成为学习的主人。
3 训练学困生参与合作学习的技能
数学是一门数形结合的学科,很多的问题都要求学生先根据题意画出图形,再进一步分析。学优生在问题出示以后,马上就能形成表象,做到“胸中有图”,分析起来畅通无阻,而学困生此时听的是一头雾水,不知所云,基于这种现象。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结合学困生的特点,从课前的预习内容,到课堂教学中合作学习问题的设计,再到课后学习小组学习反馈和补差练习的安排中有意识选择一些符合学困生参与的内容,以利于合作学习的展开,使学困生在合作学习的组织过程中体验和完善合作技巧。比如,在教学六年级数学“圆锥的体积”一课时,我就提前给学困生布置了额外的任务,让学困生分组制作圆锥的模型,通过做让学困生切身体会到圆锥与圆柱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为课堂中学困生的思考先储备能量,待到小组合作时,学困生已心中有数,自有他的一番見解。其次,教师还要训练学困生进行讨论及交流、归纳组内成员的观点最终取得共识。学困生通过这样的行动参与,会感受到学习的意义所在,并且能进一步乐于学习。更重要的是学困生可以学习到怎样从他人身上吸取宝贵的学习方法。在整个过程中,学困生获得了大量的体验机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保持学习信心,从而促进数学学习能力的发展。
4 保证学困生参与“合作学习”的时间
合作学习是需要花时间的,这也是该模式让人想投入而又往往不大敢投入的重要“瓶颈”;更何况,学困生参与合作学习的能力和技巧都不够成熟,所以要放手让他们进行合作探究又要保证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确实有一定的困难,但我认为:这个时间应该花,而且非常值得花。
如以六年级概率中的 “游戏公平吗?”试验的安排为例:先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猜用掷硬币的方法决定谁去看电影是否公平,再做试验来体会。
(1)同桌两人做20次掷硬币的游戏,并将数据记录在下表中:
试验总次数20正面朝上的次数反面朝上的次数正面朝上的频率(正面朝上的次数 / 试验总次数)反面朝上的频率(反面朝上的次数 / 试验总次数)
(2)累计全班同学的试验结果,分别计算试验累计进行到20次、40次、80次、120次、……400次时正面朝上的频率,并把结果用折线统计图表示出来。 (3)观察所画的折线统计图,从中发现了规律。
学困生只有在这近二十分钟的合作试验中,亲身经历猜想试验——收集数据——分析结果的探索过程,在真实数据的分析中形成数学思考,在讨论交流中达成知识的主动建构,才能有助于学困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5 在“合作学习”中发展学困生的思维创新能力
小組合作学习有利于发展学困生的思维创新能力,每个学生可以提出自己的解题方法,同时还可以分享别人的解题方法,而在讨论不同方法的优缺点中,学生思路越来越明晰,能多角度多侧面地寻找问题解决的策略。以冶军老师的六年级上册《图形与数字规律》研讨交流课为例,其中有这样一个问题:用火柴棒按下图的方式搭三角形
(1)填写下表:
三角形个数12345火柴棒根数
(2)照这样的规律搭下去,搭n个这样的三角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棒?
第一个问题,对学困生来说也没有什么大的困难,而第二个问题学困生当时就不知所措了,这时老师就组织小组合作,通过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完成任务。问题一提出,五分钟后结果出来了:
学困生甲说:在搭建的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个三角形需3根火柴棒,之后每增加一个三角形就相应需增加2根火柴棒,因此n个三角形就需增加2(n-1)根火柴棒,那就可以列式得3+2(n-1),去括号合并同类项得,搭n个三角形需(2n+1)根火柴棒。
学困生乙说:我们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考虑的,因为搭1个三角形需3根火柴棒,本来搭两个三角形需6根,但根据搭建方式我们知道每两个连续的三角形就有一根火柴棒是重合的,因此搭2个三角形只需5根火柴棒,依此类推,搭n个三角形就有(n-1)根火柴棒重合,那么搭n个三角形需3n-(n-1)根火柴棒,去括号合并同类项得,需(2n+1)根火柴棒。
这两位学困生的语言表达好像不是那么到位,但是在座的教师和学生都明白了他们的意思,而且结果完全正确,课堂中思维碰撞的火花让整堂课都变得有意义。
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一道題的解法不止一种,不论这些方法是否全部都由学困生独立找到的,但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困生他首先感悟到了他的一些想法被小组汲取,并被成员们创造性的加以运用,那么他的学习地位就摆正了,他们不再是可有可无的“乘客”。这样,合作不仅能调动学困生的积极投入,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还可以激发其高度的求异思维,在实际操作中也拓展了学困生思维创新能力。
每个班总有学优生和学困生,通过组织小组帮扶结对,有效地改善学优生和学困生这一两极分化局面。人性本善,学优生在奉献的过程中感受到快乐,在帮助别人的过程中实现自我价值。学困生能感受到在别人的帮扶下自己能提高,并在提高后也对别人进行帮扶,形成一个良性的帮扶循环机制。
综上所述,小组合作学习作为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是符合时代进步和发展的学习形式,它对促进学困生积极进取、自由探索,培养学困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将发挥积极作用。关注学困生,寻求有效策略,注重激趣,使我们合作学习的课堂,像一篇优美的散文,形散而神不散,激励着学困生积极参与合作,达到互动、生成、高效的境界,促进数学课堂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