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培养学生能力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而在作文时,总有些学生皱眉头、咬笔头,写不下去,有的硬着写下去了,但行笔艰涩,内容空洞泛味。在许多老师眼中,日记是学生提高作文和写作水平的基础和关键,也是学生学好语文的关键和“瓶颈”。特别对于那些刚步入小学的学生来说,学好语文,日记写作更是少不了。但是要如何提高写作水平呢?我自从02年师范毕业,一直在农村学校任教,且一直担任小学语文教师。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我发现很多学生把写日记当成了一种负担,写作时常常苦于不知道该写什么或如何下笔,还有些学生对写日记没有什么积极性,纯粹是把它当作一项任务来完成;很多老师也把批阅学生的日记看作是一种负担,因为学生日记写多了,老师也常常苦于难以应付,所以经常简而改之。这样做势必会使“写作日记”事倍功半、收效甚微。在这种“两难”的境地,该如何看待“写作日记”现象,且认真加以对待呢?我想这是我们广大语文教师新的课题。在多年的语文教学生涯中,每学期,我经常组织多次的学生日记竞赛,为了让学生不再惧怕写日记,我在不断积极探索“写作日记”的一些做法。我们知道文章是生活的反映,只有深入细致地观察生活,才能准确、具体、生动地反映生活。为了帮助学生摆脱“无话可说,无事可写,内容空洞,言之无物”这一难题,我从指导学生写观察日记入手,以期能从中获得一些更有价值的写作经验,提高学生的日记写作水平。
一、激起学生观察生活的兴趣
兴趣,是成功的动力。为了激起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的兴趣,我首先选取了同一题目的两篇学生习作,一篇是空洞无物的,一篇是具体生动的,在课堂上朗读,通过对比,让学生懂得这两篇文章的差距根源在于平时是否留心生活。其次,我讲述了观察的神奇作用:人类所积累的知识都是从观察事物中获得的,许多科学发明创造都是来源于对事物的观察。画家张择端之所以能画出一幅举世瞩目的《清明上河图》,是因为他平时对生活的观察细致入微,达到了“胸有成竹”的境界。在多渠道、多方面、经常性的激发作用下,学生产生了观察生活的欲望,这就算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如果能使这种欲望达到“一发不可收拾”的地步,那就更理想了。
二、让学生认清观察的对象
学生在生活观察中,常犯的毛病是“见大不见小”,只见轮廓概况,不见局部细节。因此,在学生投入观察的时候,我告诉学生:“留心处处皆文章”——只要留心观察,我们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可以写成文章。大自然的山水草木、鱼虫鸟兽、风雨云霞,人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衣食住行,再大到宇宙天际,小到落叶尘埃,都可以作为一种好的素材去观察、去描写。刮风下雪的天气变化,春去冬来的季节转换,南来北往的路上行人,丰富多彩的课外生活……也都可以成为写作对象。要让学生一开始就把观察、说话和写作结合起来,做到学中有练、练后促学。从生活中来源的无穷无尽的写作题材,既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素材,又训练了学生的观察力,学生在训练中学会了写日记。
三、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它告诉我们,观察的位置不同,所见景物的特点也有所不同。我依此引导学生,要想全面准确具体地认识事物,就必须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抓顺序、抓特点、抓联系,纵横结合去观察了解和认识生活;让学生在丰富的生活中充分观察、思考,让学生在创设的“有所为”的情境中去发挥自己的才能,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的事照实写出来,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情、言之有色,同时在观察中引发联想和想象。我们知道,联想和想象的来源就是观察,联想和想象丰富与否,决定于对生活的观察深入与否,决定于知识的丰富与否。作文时浮想联翩,可以做到文如泉涌、生动活泼、妙趣横生,没有联想和想象,则文思枯竭、无话可说。观察时要带上自己的思想感情,把自己的情感渗透到对事物的观察描写过程中。意随笔到,笔随心走。一旦放开胆子无所顾忌地去想象、去描写,学生往往会写出精彩纷呈的文章。有一次,一个学生写她梦见了大海,而长大了自己作了船长。她身着白色的海军服,蓝色飘带在脑后随风飘舞,尽情地欣赏海上美景……孩子眼里的世界、心中的梦,无疑是最美丽无瑕的。文章一气呵成,甚至没有一个错别字。我在班上张贴了这篇日记以示激励,这位同学以后写日记的劲头也更大了。
四、让学生醉在其中、乐在其中
观察生活要有兴趣,写日记也同样要有兴趣。有兴趣,才能“投入”,才能写得好;有兴趣,才能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因此对于学生的习作,我在批阅时不写评语改写心语,适时给学生一些惊喜,让学生对自己的习作爱不释手,而且“百读不厌”。这样,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把它视为“精品”,会十分珍惜它,因而也就会醉在其中、乐在其中;写观察日记就不再是一种约束或者一种负担,而成为一种需要、一种乐趣了。
生活是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学生养成了观察生活的习惯,日积月累,写作的素材必然丰富起来,再加上经常写观察日记,不断练笔,学生的写作技巧也自然有所提高。这样,不但“无米之炊”得以解决,而且“巧妇”也在“炊”中磨炼出来了,真可谓一举两得。
一、激起学生观察生活的兴趣
兴趣,是成功的动力。为了激起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的兴趣,我首先选取了同一题目的两篇学生习作,一篇是空洞无物的,一篇是具体生动的,在课堂上朗读,通过对比,让学生懂得这两篇文章的差距根源在于平时是否留心生活。其次,我讲述了观察的神奇作用:人类所积累的知识都是从观察事物中获得的,许多科学发明创造都是来源于对事物的观察。画家张择端之所以能画出一幅举世瞩目的《清明上河图》,是因为他平时对生活的观察细致入微,达到了“胸有成竹”的境界。在多渠道、多方面、经常性的激发作用下,学生产生了观察生活的欲望,这就算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如果能使这种欲望达到“一发不可收拾”的地步,那就更理想了。
二、让学生认清观察的对象
学生在生活观察中,常犯的毛病是“见大不见小”,只见轮廓概况,不见局部细节。因此,在学生投入观察的时候,我告诉学生:“留心处处皆文章”——只要留心观察,我们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可以写成文章。大自然的山水草木、鱼虫鸟兽、风雨云霞,人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衣食住行,再大到宇宙天际,小到落叶尘埃,都可以作为一种好的素材去观察、去描写。刮风下雪的天气变化,春去冬来的季节转换,南来北往的路上行人,丰富多彩的课外生活……也都可以成为写作对象。要让学生一开始就把观察、说话和写作结合起来,做到学中有练、练后促学。从生活中来源的无穷无尽的写作题材,既丰富了学生的写作素材,又训练了学生的观察力,学生在训练中学会了写日记。
三、引导学生善于观察生活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它告诉我们,观察的位置不同,所见景物的特点也有所不同。我依此引导学生,要想全面准确具体地认识事物,就必须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抓顺序、抓特点、抓联系,纵横结合去观察了解和认识生活;让学生在丰富的生活中充分观察、思考,让学生在创设的“有所为”的情境中去发挥自己的才能,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的事照实写出来,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情、言之有色,同时在观察中引发联想和想象。我们知道,联想和想象的来源就是观察,联想和想象丰富与否,决定于对生活的观察深入与否,决定于知识的丰富与否。作文时浮想联翩,可以做到文如泉涌、生动活泼、妙趣横生,没有联想和想象,则文思枯竭、无话可说。观察时要带上自己的思想感情,把自己的情感渗透到对事物的观察描写过程中。意随笔到,笔随心走。一旦放开胆子无所顾忌地去想象、去描写,学生往往会写出精彩纷呈的文章。有一次,一个学生写她梦见了大海,而长大了自己作了船长。她身着白色的海军服,蓝色飘带在脑后随风飘舞,尽情地欣赏海上美景……孩子眼里的世界、心中的梦,无疑是最美丽无瑕的。文章一气呵成,甚至没有一个错别字。我在班上张贴了这篇日记以示激励,这位同学以后写日记的劲头也更大了。
四、让学生醉在其中、乐在其中
观察生活要有兴趣,写日记也同样要有兴趣。有兴趣,才能“投入”,才能写得好;有兴趣,才能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因此对于学生的习作,我在批阅时不写评语改写心语,适时给学生一些惊喜,让学生对自己的习作爱不释手,而且“百读不厌”。这样,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把它视为“精品”,会十分珍惜它,因而也就会醉在其中、乐在其中;写观察日记就不再是一种约束或者一种负担,而成为一种需要、一种乐趣了。
生活是写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学生养成了观察生活的习惯,日积月累,写作的素材必然丰富起来,再加上经常写观察日记,不断练笔,学生的写作技巧也自然有所提高。这样,不但“无米之炊”得以解决,而且“巧妇”也在“炊”中磨炼出来了,真可谓一举两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