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与水上勉的“乡土文学”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3512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文学的一种样式,乡土文学并不是中国独有的,它是一个世界性的文学类型。沈从文与水上勉分别作为中国和日本乡土文学的代表性作家,在各自文学作品中均展现了当时所在社会的特点和矛盾,蕴含一种悲美的情调。乡土文化是民族文化之“根”,对展现、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为此本文结合两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对沈从文与水上勉乡土文学创作的异同展开探究。
  【关键词】:沈从文;水上勉;“乡土文学”;美学
  乡土文化是民族文化之“根”,关注乡土文化对发扬民族传统文化有着重要意义。作为记录乡土文化的乡土文学,最早出现在19世纪二三十年代,到了20世纪形成了世界性的热潮。正如丁帆所说,它不再是过去那种天高云淡田园牧歌式的作品,而是融入农业文明和工业革命激烈冲突具有很强的张力的作品,它表现的是人类共同的生存意识。伴随工业文明的到来,中日两国乡村文明都受到了侵蚀和冲击。于是很多作家的视线都投向乡村故土,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两个作家有沈从文和水上勉。两人文学作品均不同程度上表现出独特的视角,具有与众不同的风格。但是受所在国家和社会结构的不同,二者的乡土文学作品在抒情方式、作品风格、审美取向、创作目的、民族心理等各个方面都存在一定差异。
  一、沈从文与水上勉介绍
  沈从文是中国文学历史上以“乡下人”自居的第一人,擅长创作具有生活气息和民俗特点的乡土小说,着重描绘没有被现代文明影响的、充满原始生机和活力的生命体验。沈从文运用清新的语言和浪漫主义情怀向人们展现了一个充满民族特点的“湘西世界”,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水上勉是有名的日本小說家,其创作的作品《五号街夕雾楼》、《越前竹偶》、《越后筒石亲不知》、《饥饿海峡》等被人们改编之后登上银幕。其作品具有悲剧性色彩,同时对女性都市文明和自然文明发展衍变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在探讨现代城市文明对乡土文明冲击的过程中体现了自己对底层人民生活疾苦的关注。
  二、沈从文与水上勉乡土文学创作的相同点
  (一)创作题材
  沈从文与水上勉乡土文学创作视线都集中在对故乡故土人、事、物的展现,并通对现代文明发展下人性的恶化和丑陋的描写来烘托出自然乡村生活的美好。沈从文的乡土文学创作多描写边城、山寨、河边渡口;水上勉则是侧重描写深山野岭、穷乡僻壤。沈从文的乡土文学创造在向人们展现“湘西世界”的同时也展现出了现代文明发展过程中人性的失落。水上勉则是根据自己清苦乡村生活实际来进行朴实创作,在乡土文学作品中充分渗透了自己对穷苦人背负沉重命运的人的关心,描写了人性的淳朴也揭示了人性的丑恶。
  (二)抒情方式
  沈从文的乡土文学作品中体现了强烈的乡土抒情诗特点,并在乡土文学作品中隐隐的表现出一种孤独和悲哀,比如《雨后》在乐观情感的挥洒下也充斥着比较强的悲剧特点;《边城》中“一切充满了善,充满了完美高尚的希望,然而到处是不凑巧。”和沈从文相比,水上勉的作品则是显示出更加强烈的悲剧色彩。水上勉一直用哀怨的文笔描绘穷苦人的命运,讲述这些被命运玩弄的人如歌如泣的故事。比如《一个北国女人的故事》、《孤独的盲歌女》、《越前竹偶》《五号街夕雾楼》充分反映了日本北陆一带和京都地区底层女性的不幸。
  (三)佛教的影响
  沈从文不是佛教徒,但是种种渊源也阅读过很多佛教经典,《月下小景》中的小说,《七色魇》中的故事都是以佛教故事为题材,正如有人指出的那样,大乘佛教的入世精神使他不逃避现实社会,呈现一种天真、勇敢的进取精神。水上勉很小就进入寺院做小沙弥,虽然受到严苛对待两进两出,对佛教并不虔诚,但一生受佛教影响还是很大的,《良宽》《雁寺》都是直接取材于佛教。两人在乡土文学中都善于塑造观音式的女性形象,沈从文在赞美女性的真善美的时候经常用菩萨观音等来称呼。水上勉对一切女性都视为活菩萨,视为母亲。
  三、沈从文与水上勉乡土文学创作的不同点
  (一)作品的风格
  在乡土小说创作的过程中,沈从文非常理智达观地进行人物刻画,显示出乐天达观的风格,虽然也描写过一些悲剧命运但整体上更多地洋溢着浪漫主义色彩。和沈从文这种理想化的创作相比,水上勉喜欢用白描的手法,尽量压低声音,不露声色,但无论哪部小说整体上还是弥漫着一种昏暗的气氛,给人一种压迫感和压抑感,悲剧色彩浓厚。如果用绘画来比喻,沈从文的作品是彩铅画或色彩鲜艳的油画,水上勉的则是黑白的素描或昏暗的水墨画,带给人的视觉冲击完全不同。
  (二)抒情方式的不同
  沈从文喜欢用象征抒情方式,通过象征暗示了沈从文文学创作的思想倾向。比如《菊花》的创作象征美好;《夫妇》的创作象征原始生命。水上勉的作品喜欢用意象来渲染氛围,烘托出一幕幕悲剧,比如《雁寺》中用了雁画、鹞鹰、鲤鱼、蛇等多个意象。小说的结尾也大多是男女主人公命运的不幸。比如《越后筒石亲不知》描述的是一对夫妻的不幸;《越前竹偶》的女人主人公最终郁郁寡欢而死。《五号街夕雾楼》中夕子自杀结束生命。
  (三)创作目的的不同
  沈从文乡土文学作品展现的是各种饱满的形形色色的人生形式,一种万花筒式的风俗写意画卷。除了悲哀还有优美、自然、健康、诗情、力量等要素。沈从文的创作笔触柔和、委婉,即便是伤感也是一种淡淡的伤感,悲剧的生命状态所呈现的不是一种残酷而是一种优美。水上勉的乡土文学作品中充满了对穷苦人下层人的强烈关怀,他说过那些像小草一样的人的命运更让他触动。这句话正像是作家的肺腑之声,并像座右铭一样指导着作家一生。水上勉在乡土作品中对穷苦人的苦难命运解释为一种无法拂逆的宿命,但同时他也隐隐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认为这是不平衡、混乱的社会秩序造成的,在小说中他对战争带来的苦难也有鞭挞。
  (四)民族文化差异
  沈从文作品中展现的超乎物外的达观的情绪和水上勉展现的哀怨悲美的“水上调”不同,这来源于中日两国不同的传统文化。水上勉所受的美学影响是“物哀”,即以悲为美,日本人是感情细腻的民族,见落花而伤春,遇流水而感时,认为人生下来就背负着苦难的命运,受这种文化影响,水上勉文学作品创作带有郁郁寡欢和悲苦的特质。从佛教角度,水上勉采取的是入世救人的思想。
  沈从文则是受到了中国儒家、道家思想的影响,在作品中体现着达观的人生哲学。从佛教来讲,沈从文采取的是出世达观的思想。沈从文的乡土文学作品中强调对和实际情况背道而驰大自然美好的歌颂,并通过对失落文明的回忆来呼唤人性美,文学创作富有诗意和浪漫主义色彩。
  结束语
  综上所述,沈从文和水上勉虽然都对失落的乡村文明进行追寻,但是受各自所在民族文化和个人经历的不同,两人的乡土文学创作在各个方面显示出差异。沈从文主要是逃避现实,采取出世达观的态度,应用自己的浪漫情怀描绘出万花筒般的世俗画卷。水上勉则是根植于现实,以入世济世的责任感表现出对命运的不满和对社会的失望。在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下,怎样做到文化的互相理解和求同存异发展是相关文艺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透过对沈从文和水上勉乡土文学创作异同的分析,希望能够让有关人员进一步了解文化的差异以及文化差异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李璐.乡土文学的不同文学表达[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6,37(01):85-88.
  [2]张太兵,高菲.论现代化语境下新乡土小说创作——叶炜《富矿》《后土》与沈从文《边城》的对比阅读[J]. 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6,
  [3]李群. 哀婉而凄美的乡土恋歌——沈从文与水上勉“乡土文学”之比较[J]. 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02):34-38.
  [4]林小嫚. 水上勉的乡土世界[D].福建师范大学,2014.
其他文献
【摘要】:魏晋时期,赋坛中出现了一种新型文学现象,即同题共作。曹丕、王粲、应玚等人皆有以“柳”为意象的赋作留世。其中以曹丕的《柳赋》尤为突出,该篇赋作在咏物的基础之上,感悟伤怀,抒情意味明显增强,使其在同题赋作中脱颖而出。  【关键词】:曹丕;柳赋;咏物赋;抒情  1.前言  在我国古代文学中,“柳树”是一个非常突出的意象,被作家们赋予多重意义。汉魏时期的赋创作中,不乏咏柳的篇章,如汉代时孔臧的《
期刊
【摘要】: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随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我们正探索出符合生态经济需求,具有可持续、高效发展的现代农业模式——生态农业。抓住生态农业,就是抓住生态经济发展的命脉。宿迁自古至今就是农业大市。生态经济时代的到来为传统农业提出更富有变革性的挑战。为加快促进宿迁成为江苏生态大公园,宿迁正以八个生态示范镇作为先行先试点,升级打造宿迁生态经济示范区。因此,生态农业俨然就是宿迁发展生态经济的
期刊
【摘要】:公元759年,杜甫自秦州发往同谷(今甘肃省陇南市成县),途中所作与陇南相关的诗共计24篇,从对同谷生活心怀期待,到路途坎坷行路难,再到身在同谷,困苦万分,诗人在心理上经历了希冀,苦行,最终幻灭,展现了诗人由原先准备在同谷定居的希望变成失望,经历了一系列生活的磨难和心理的痛苦难后,不得不离开同谷的思想变化轨迹。  【关键词】:杜甫;苦游;陇南行纪  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由于安史
期刊
【摘要】:高名潞先生《另类方法另类现代》一书是对现代艺术的理论研究,于当时的“新”在于点明中国现代艺术方法论的缺失以及迫切需要建立自己的方法论,并提及中国现代艺术中的本土文化因素及其现代性转化。帮助大家理清关系,从更多的角度观看中国现代艺术,为大家了解中国现代艺术提供了理论支撑。但是由于现代艺术与现代艺术理论研究的几个特性导致了不管是任何时期的艺术理论研究都有其局限性。  【关键词】:现代艺术;现
期刊
【摘要】:东北沦陷时期,作家石军以其富有乡土情结的作品展现了东北乡民的生活。短篇小说《麦秋》表现了东北民众遭受的阶级压迫和胡匪动乱;中篇小说《脱轨列车》刻画了找不到命运轨道的都市群像;短篇小说集《边城集》展现了处于生活漩涡中的落魄工人、苦难农民、理想破灭的知识青年以及封建家庭众人的生活景象。  【关键词】: 东北沦陷时期;石军;乡土小说  石军(1912—1950),辽宁金州人,原名王世浚,笔名石
期刊
【摘要】:从小学生的身心实际来看,小学生具有可塑性、向师性和依赖性。陶行知认为儿童具有力量,我们需要解放其创造力。儿歌与小学生的身心实际高度契合,使其日益成为低年级识字教学中的一泓清泉。儿歌化解了语文识字教学机械记忆性与小学生具体形象思维之间的矛盾,能够在课堂中迅速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课堂识字教学质量。如何充分利用好这一份语文“营养快餐”,需要小学语文理论和实践工作者不懈探索和努
期刊
以上帝之眼俯瞰晨光熹微中的乌镇,呵!又是一季秋天,我寻觅过的荷香已然弥散,阵雨前热烈的气息已然消融,预约中的别离又将来临。  然而有多少我还未曾触摸的熟悉,譬如窄巷子、石板路、摆渡船、桂花香,这些颇有具江南水乡韵味的意象,若是用列锦的艺术手法铺陈下来,一定是比梦还要多的。  若有一天,你要问我在乌镇居住了多久,我怕是会想都不用想就能告诉你,打出生那会儿起,我已经生活了二十年了。  生于斯,长于斯,
期刊
【摘要】:在产品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时代里,产品的种类层见叠出,导致包装在商场中极其被需要。文字在社会各个领域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而文字在包装中的作用,已越发受到人们的关注。在包装设计中文字被更为宽泛和深入的应用,巧妙地利用文字的特性,将包装的外在美与产品的内在美更佳的融合,是包装设计的关键,也影响包装设计的成功与否。  【关键词】:包装设计;文字;产品包装  商业全球化的今天,包装设计已向多元化发展
期刊
你如一座巍峨的山峰  攀援其上  我俯视山脚的葱茏  忽地知晓  过去的  依然生气  你像一片浩瀚的星海  漫溯其間  我舀起脚旁的星光  忽地发现  眼前的  悄然闪烁  你似一季持续的暴雨  涅槃其中  我迎来姗姗的彩虹  忽地明白  未知的  必然精彩  你是谁  为何人儿终在苦求  原来是因为  无论何时  你一直在身边  幸福
期刊
玫瑰十二分美丽,  晨露消融在她的心底,  是泪水?是希冀?  大地,  容得下万物的足迹,  太阳,照常升起。  在小说《灿烂千阳》中,卡勒德胡赛尼将五十年来阿富汗女性所受到的煎熬酣畅淋漓地给读者进行了全面地呈现。那个年代里的每一个人似乎都要被饥饿和病痛的约束所煎熬。家庭要饱受战争的创伤,难民悲惨地经历流离失所。《灿烂千阳》像一面镜子,折射出阿富汗的历史沧桑。小说文字朴实,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把那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