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针对目前中学语文作文教学存在的不足,笔者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应将课外练笔作为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落实新课标在书面表达方面的要求。本文着重阐述了课外练笔的内涵、课外练笔与新课标的关系以及课外练笔的作用。
关键词: 课外练笔 作文教学 写作能力 新课标
一、作文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然而长期以来,和课堂阅读教学相比,作文教学所占用的时间和精力大打折扣,普遍提高学生作文水平仍然缺少有效的办法。许多学生一写作文就愁,愁不出就凑,凑不出来就诌,下笔无病呻吟,言不由衷,生编硬造,其结果是内容空洞,难以打动读者。这种状况不能不令人深思。
笔者以为现行高中语文教材在作文教学方面的设计和编排不能令人满意。就人教版高中课程标准语文必修①—⑤而言,按文体分专题进行作文序列训练,固然循序渐进,亦存在较为机械,割裂写作内容,与阅读教学和学生写作实际脱节的不足。例如必修④第一、二次作文训练是议论文写作(分别训练横向、纵向论证结构),而阅读教学部分前两个单元学习的是中外戏剧和宋词,很难相互配合。教材设计的作文训练题也多不为学生所喜爱,相当一部分学生望“文”生畏。久而久之,学生不仅失去了对作文的兴趣,而且不知不觉地产生了一种模糊认识:有什么东西好写呀?生活这么枯燥。
作文训练的量严重不足更是制约学生作文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按照教材作文序列进行训练,每学期只要完成8篇大作文就可以了,以平均每篇800字计算不过6400字,这样的“量”是微乎其微的。而且要轮到差不多两个星期才写一篇,评讲一次,时间间隔较长,学生印象不深。
在作文教学中还存在教师反复讲作文章法与写作技巧,而学生仍不能熟练运用的问题,原因之一在于章法技巧缺少必要的反复训练和强化,无法做到熟能生巧,没有能够在实际写作中转化为学生的写作能力。
针对作文教学中存在的这些不足,我们该如何应对呢?实践证明,开展课外练笔,是改变作文教学低效的现状和切实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
二、课外练笔与新课程书面表达的要求
我们所说的课外练笔不是教师让学生课外随意写写,不是日记,也不是周记,而是把它看作语文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与教材作文序列相配合相补充的必要训练,是教师有计划有组织有过程有总结地指导练笔,从而达到全面改变学生写作窘况,普遍提高写作水平的一项教学活动。只有重新认识课外练笔,将课外练笔提到一个新的高度来认识,才能在实际操作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课外练笔的具体做法简述如下:每学期开学之初,语文教师就要将本学期课外练笔计划告诉学生,进行动员,明确练笔的方式和要求;练笔的方式和要求可以灵活,可以天天练,也可以隔日练;可以写三五百字,也可以写千八百字;可以记叙、描写,也可以抒情、议论。形式不拘,内容不限,但要始终贯穿着一个精神:常写常练,把作文当作“日课”。
清代姚鼐说:“学文之法无他,多读多作,以待其一日之成就,非可以人力之速也。”刘勰《文心雕龙》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都在告诉我们常写常练是写好文章的必由之路。须知,“读十篇不如做一篇”,“不熟由于不多做”,做多了,自然会熟能生巧,写出有内容、有文采的好文章。今天的中学生之所以怕写作文,很大程度上是“做”得不够,没有量的积累就不会有质的提高,而课外练笔正是解决这一不足的良方。
再来看看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书面表达的发展要求:“学生在书面表达中,要注重发展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从不同视点、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观察、想象和表达,允许学生逆向思维,从思维的创新走向表达的创新。”“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在书面表达过程中所形成的自我意识和独立人格,要鼓励学生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鼓励他们有感而发,自主写作,多想多写。”
由此来看,课外练笔与新课程标准书面表达的发展要求是完全相符的,并能很好地体现和落实这些要求;尤其是放手讓学生写,让学生的作文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这时学生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就会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我们可以这样说,只要将教材作文的序列化训练和课外练笔的自主多练相结合,使二者优势互补,一定能全面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三、课外练笔的作用
(一)课外练笔有利于养成学生观察、阅读、思考、写作的良好习惯。
课外练笔要天天写,常常写,不少学生会问,哪有那么多内容可写?不解决这个问题,练笔就无法展开。要告诉学生生活中处处有练笔的题材。契诃夫曾对一个青年作者说过:“怎么会没有题材呢?一切都是题材,到处都有题材呀。您看这堵墙,似乎它连一点有趣的地方都没有,可是您凝神看着它,就会在那里面有所发现,找到别人以前还没有注意到的东西,那您就可以把它写下来了。又如月亮,虽然已是个很老的题材,可是仍旧可以用它来写出好东西,甚至可以写出有趣味的东西来,当然也得注意观察月亮,得到自己的发现,而不是别人的,已经陈旧的东西。”这就是说,要观察,要思考,而且要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头脑深入思考。这样,就可以解决题材问题。当然,除了直接从生活中取材之外,也可以从阅读各类书刊中,从影视中取材,就连每天读的课本也可以为练笔提供材料。
作为日常必做的功课,课外练笔“逼”着学生天天观察,天天阅读,当然,也就得天天思考。无论是生活中的琐事、自然的风景,还是报刊中的启发或课文中的震撼,只要有灵感的火花闪现,就会成为练笔的素材。这样做下来,学生身上产生的变化是巨大的。比如,过去学生听到或看到一件事情,心里会有些想法,但就像风吹湖面,泛起的涟漪很快就又平静下去。而现在却要格外注意了,要进一步思考,有时还要想到其他许多方面,再写进练笔。观察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得到了切实的训练。有的同学说:“为了练笔,我就像一个找宝人,时刻瞪大了眼睛,在生活里寻宝,把有用的生活素材,收集到我的笔下。”从这里,就可以看到良好“习惯”的影子了。学生一旦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他们发现和捕捉生活的能力就会增强,头脑里的材料也就越来越丰富,作文就会“文思泉涌”,而且在长期的观察、阅读、思考、写作中,他们的精神生活也会越来越丰富,真正使作文成为他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二)课外练笔能够切实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运用语言的能力。
学生从课外练笔中锻炼了动手能力,积累了大量的素材,逐步克服写作畏惧心理,作文的“源头活水”一起涌来,作文也就会由无话可说变得有话可说;当他感受到了写作的乐趣,自然就会产生写作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坚持练笔,一个学期下来,许多学生就会由被动转为主动,把练笔当成自己生活、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们会随时写下自己的观察感受,阅读时做笔记,随时积累有用的知识;或品评文章的篇章结构、语言特色;或评论内容情节、人物形象等等,语文学习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一位同学说:“我把课外练笔当成自己可爱的小天地。在这里,可以找到童年、少年的踪迹;在这里,我可以辨析真善美和假恶丑;在这里,通过特设的‘小窗口’可以看到我所遇到的欢乐与忧愁,通过我写的‘周末警句’、‘周末随感’可以看到我对世界的认识以及我的向往。”确实,练笔本记录着他们的生活和思想;练笔本又是他们自己耕耘的“园地”,可以按照自己的追求去播种,去管理;练笔本还是学生自己的朋友,可以无话不说,无事不谈,在不断地思考和求索中达到思想上的成熟。通过练笔,“笔”熟了,“笔”顺了,作文字数也由少变多,篇幅由短变长,写作成了一件轻松的事。
关键词: 课外练笔 作文教学 写作能力 新课标
一、作文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然而长期以来,和课堂阅读教学相比,作文教学所占用的时间和精力大打折扣,普遍提高学生作文水平仍然缺少有效的办法。许多学生一写作文就愁,愁不出就凑,凑不出来就诌,下笔无病呻吟,言不由衷,生编硬造,其结果是内容空洞,难以打动读者。这种状况不能不令人深思。
笔者以为现行高中语文教材在作文教学方面的设计和编排不能令人满意。就人教版高中课程标准语文必修①—⑤而言,按文体分专题进行作文序列训练,固然循序渐进,亦存在较为机械,割裂写作内容,与阅读教学和学生写作实际脱节的不足。例如必修④第一、二次作文训练是议论文写作(分别训练横向、纵向论证结构),而阅读教学部分前两个单元学习的是中外戏剧和宋词,很难相互配合。教材设计的作文训练题也多不为学生所喜爱,相当一部分学生望“文”生畏。久而久之,学生不仅失去了对作文的兴趣,而且不知不觉地产生了一种模糊认识:有什么东西好写呀?生活这么枯燥。
作文训练的量严重不足更是制约学生作文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按照教材作文序列进行训练,每学期只要完成8篇大作文就可以了,以平均每篇800字计算不过6400字,这样的“量”是微乎其微的。而且要轮到差不多两个星期才写一篇,评讲一次,时间间隔较长,学生印象不深。
在作文教学中还存在教师反复讲作文章法与写作技巧,而学生仍不能熟练运用的问题,原因之一在于章法技巧缺少必要的反复训练和强化,无法做到熟能生巧,没有能够在实际写作中转化为学生的写作能力。
针对作文教学中存在的这些不足,我们该如何应对呢?实践证明,开展课外练笔,是改变作文教学低效的现状和切实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
二、课外练笔与新课程书面表达的要求
我们所说的课外练笔不是教师让学生课外随意写写,不是日记,也不是周记,而是把它看作语文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与教材作文序列相配合相补充的必要训练,是教师有计划有组织有过程有总结地指导练笔,从而达到全面改变学生写作窘况,普遍提高写作水平的一项教学活动。只有重新认识课外练笔,将课外练笔提到一个新的高度来认识,才能在实际操作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课外练笔的具体做法简述如下:每学期开学之初,语文教师就要将本学期课外练笔计划告诉学生,进行动员,明确练笔的方式和要求;练笔的方式和要求可以灵活,可以天天练,也可以隔日练;可以写三五百字,也可以写千八百字;可以记叙、描写,也可以抒情、议论。形式不拘,内容不限,但要始终贯穿着一个精神:常写常练,把作文当作“日课”。
清代姚鼐说:“学文之法无他,多读多作,以待其一日之成就,非可以人力之速也。”刘勰《文心雕龙》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都在告诉我们常写常练是写好文章的必由之路。须知,“读十篇不如做一篇”,“不熟由于不多做”,做多了,自然会熟能生巧,写出有内容、有文采的好文章。今天的中学生之所以怕写作文,很大程度上是“做”得不够,没有量的积累就不会有质的提高,而课外练笔正是解决这一不足的良方。
再来看看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书面表达的发展要求:“学生在书面表达中,要注重发展形象思维、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教师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从不同视点、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观察、想象和表达,允许学生逆向思维,从思维的创新走向表达的创新。”“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培养学生在书面表达过程中所形成的自我意识和独立人格,要鼓励学生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鼓励他们有感而发,自主写作,多想多写。”
由此来看,课外练笔与新课程标准书面表达的发展要求是完全相符的,并能很好地体现和落实这些要求;尤其是放手讓学生写,让学生的作文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这时学生的生命力和创造力就会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我们可以这样说,只要将教材作文的序列化训练和课外练笔的自主多练相结合,使二者优势互补,一定能全面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三、课外练笔的作用
(一)课外练笔有利于养成学生观察、阅读、思考、写作的良好习惯。
课外练笔要天天写,常常写,不少学生会问,哪有那么多内容可写?不解决这个问题,练笔就无法展开。要告诉学生生活中处处有练笔的题材。契诃夫曾对一个青年作者说过:“怎么会没有题材呢?一切都是题材,到处都有题材呀。您看这堵墙,似乎它连一点有趣的地方都没有,可是您凝神看着它,就会在那里面有所发现,找到别人以前还没有注意到的东西,那您就可以把它写下来了。又如月亮,虽然已是个很老的题材,可是仍旧可以用它来写出好东西,甚至可以写出有趣味的东西来,当然也得注意观察月亮,得到自己的发现,而不是别人的,已经陈旧的东西。”这就是说,要观察,要思考,而且要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用自己的头脑深入思考。这样,就可以解决题材问题。当然,除了直接从生活中取材之外,也可以从阅读各类书刊中,从影视中取材,就连每天读的课本也可以为练笔提供材料。
作为日常必做的功课,课外练笔“逼”着学生天天观察,天天阅读,当然,也就得天天思考。无论是生活中的琐事、自然的风景,还是报刊中的启发或课文中的震撼,只要有灵感的火花闪现,就会成为练笔的素材。这样做下来,学生身上产生的变化是巨大的。比如,过去学生听到或看到一件事情,心里会有些想法,但就像风吹湖面,泛起的涟漪很快就又平静下去。而现在却要格外注意了,要进一步思考,有时还要想到其他许多方面,再写进练笔。观察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得到了切实的训练。有的同学说:“为了练笔,我就像一个找宝人,时刻瞪大了眼睛,在生活里寻宝,把有用的生活素材,收集到我的笔下。”从这里,就可以看到良好“习惯”的影子了。学生一旦养成良好的写作习惯,他们发现和捕捉生活的能力就会增强,头脑里的材料也就越来越丰富,作文就会“文思泉涌”,而且在长期的观察、阅读、思考、写作中,他们的精神生活也会越来越丰富,真正使作文成为他们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二)课外练笔能够切实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运用语言的能力。
学生从课外练笔中锻炼了动手能力,积累了大量的素材,逐步克服写作畏惧心理,作文的“源头活水”一起涌来,作文也就会由无话可说变得有话可说;当他感受到了写作的乐趣,自然就会产生写作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坚持练笔,一个学期下来,许多学生就会由被动转为主动,把练笔当成自己生活、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们会随时写下自己的观察感受,阅读时做笔记,随时积累有用的知识;或品评文章的篇章结构、语言特色;或评论内容情节、人物形象等等,语文学习也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一位同学说:“我把课外练笔当成自己可爱的小天地。在这里,可以找到童年、少年的踪迹;在这里,我可以辨析真善美和假恶丑;在这里,通过特设的‘小窗口’可以看到我所遇到的欢乐与忧愁,通过我写的‘周末警句’、‘周末随感’可以看到我对世界的认识以及我的向往。”确实,练笔本记录着他们的生活和思想;练笔本又是他们自己耕耘的“园地”,可以按照自己的追求去播种,去管理;练笔本还是学生自己的朋友,可以无话不说,无事不谈,在不断地思考和求索中达到思想上的成熟。通过练笔,“笔”熟了,“笔”顺了,作文字数也由少变多,篇幅由短变长,写作成了一件轻松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