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婚礼的华盖》是阿格农1922年用希伯来语写成的一部長篇小说,历来被看作是他的代表作和“现代希伯来文学的巅峰之作”。小说展现了一幅东欧犹太人的的生活画卷,小说叙述过程中鲜明的特征之一就是“框架式”的故事模式。一系列连缀的小故事丰富了主干故事的进行,本文就《婚礼的华盖》中框架式的故事模式以及其优劣展开分析。
【关键词】:《婚礼的华盖》;框架式;故事模式;优劣
《婚礼的华盖》在结构上采用的是框架式,在一个主干故事中套入若干小故事。这样的故事模式在文学中由来已久,如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阿拉伯故事集《一千零一夜》,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等都是采用这一形式。
《婚礼的华盖》的故事线索丰富,余德尔的进行引导的是主线故事,弗鲁门特及女儿们的生活是副线故事,除了这两条主干故事之外还有许多“故事中的故事”。阿格农讲的文本的故事和故事人物讲述的“故事的故事”使得文本整体现实与虚拟交融在一起,现就该文本一系列镶嵌故事分析文本的故事模式以及其优劣。
一、“框架式”的故事模式
该小说卷一所描述的余德尔的旅程就是用一系列故事中的故事拼贴、镶嵌而成的,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主线是余德尔的前进,而引导读者阅读的直接情节却是这些“故事中的故事”。粗略来看,这些“故事中的故事”有将近20个,穿插在余德尔的旅程与归程的各个时候各个地方。通过分析文本,可以将这些故事可以大致分为以下三类。
1、以讲述者生活为题材的现实故事
这一类故事是建立在故事讲述者自己生活经历基础上的,与自己及其家庭密切相关。比如卷一第二章所描述的余德尔和努塔在平克维茨村,巴尔提尔聊起了他的“三代人的故事”,讲到他父母是如何在瑞布·耶拉麦尔的无私帮助下生下了他,他父母如何去世以及他如何与妻子相遇、结婚。再如第三章在渣布莱提茨村,努塔给余德尔讲起了“锅的故事”讲述他一次送货路上惨遭强盗抢劫的经历,以及后来如何意外娶了现在的妻子。第十四章,努塔为余德尔讲述了他的哥哥“雅各·参孙的出世与结局的故事”。卷二第一章,余德尔回家的路上,参孙给余德尔讲述了“乐长或歌翼的故事”。向余德尔诉说自己被岳父赶出家的原因。
这一类故事在所有故事中不是最多的。故事的发生大多是故事讲述者因为某种独特的境遇所感,或者因为对余德尔有种激动的热情友爱而引发;故事的内容与讲述者联系密切,讲述者期望的故事预期效果是引起对方(多是余德尔)对自己的深入了解,对自己不幸经历的同情、怜悯,或者对自己所持观点的一种举例印证。
2、以虚拟传说为题材的寓言故事
寓言故事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故事题材,在《婚礼的华盖》故事模式中也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如卷一第四章,余德尔在奶厂工尼希米家受到的招待,让阿格农联想到屠夫与奶工的传说。屠夫与奶工都用自己所珍视的东西款待客人,“就这样,想吃牛奶的人吃到的是肉,想吃肉的人吃到的是牛奶。”[1]这虽然不是文本人物的讲述,是作为叙述者的阿格农自己的插话,但是也是“故事中的故事”的一个组成部分。
卷一第五章中,阿格农借“孔雀”与“象牙”之口讲述了“老鼠与公鸡的故事”。一只公鸡生活富足,却心事重重,老鼠询问它原因,公鸡说主人祈祷后要抓一只鸡交给屠夫,所以它饱受苦难,老鼠决定解救它,在新年晚祷时趁当儿把所有祈祷书都吃掉。可是这时一只猫一下子扑到老鼠身上把老鼠吃掉了。这是一个典型的动物寓言故事,“象牙”给“孔雀”讲述这个故事是告诫“孔雀”不要去插手不属于自己的闲事,当然,这个故事也起到了相应的效果:“孔雀”听从了它不再多管闲事。
卷一第十四章中,余德尔在读《道德书》看到的“国王与王子的故事”。国王对王子的罪名的尝试洗脱就是带有寓言性质的,正如国王所认为的,王子们偷金银珠宝也许只是因为他们善良的心偶尔被邪恶蒙蔽,但是既然被给予了忠告后仍不悔过就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了。阿格农借此寓言故事想告诉大家:“这就是世人的情形。上帝告诫他们要做忏悔,这样,他们就带着罪恶离开了人世。”
再如卷一第十一章的精通百业的杰克的故事。可怜的人儿向上帝哭泣,上帝派天使给他谋个生计,可是他做的工作实在太多了,天使下凡的时候总是不能准确地找到他,无功而返,又循着上帝新的消息去找他,一次一次地始终错过,最后天使找到他的时候,他已经饿死了,身体冰凉。这个情节简单却发人深省的小故事可以看作是一则关于时间的寓言,可以看作是对穷苦下层人民命运的寓言,又可以看作是职业与谋生的寓言。
寓言是说理小说常用到的理想形式,阿格农用寓言故事很好地传达出犹太民族的人生哲理,让读者读来兴味十足,又回味无穷。
3、以宗教为题材的圣贤故事
作为犹太教的忠实信仰者,阿格农在作品里不可避免地出现宗教题材的内容。在该文本的“故事中的故事”里,以宗教为题材的讲述圣贤事迹的小故事也有很多,并且篇幅都不短。
卷一第六章中,赫谢尔讲述了“所罗门·雅各的床的故事”。赫谢尔以这个故事告诉当时在场的年轻小伙子们学习不要仅局限在《托拉》和《塔木德》,还要学会写作和其他的语言。
关于圣贤瑞布·以色列·所罗门的故事,横跨卷一的第十一、十二和十三章,以希伯谢的旅行者以色列·所罗门和瑞布·泽查里亚的口吻叙述了“来自压迫者的愤怒”的故事,“被隐瞒的和被揭穿的故事”,“拉萨因凯或人与兽”的故事。这三个故事连缀起来共同构成了郊区委员瑞布·以色列·所罗门的故事,对以色列·所罗门的丑行加以揭露,宣扬正义与善良。
再如卷一第五章中有“两只眼的拉比和一只眼的布道士的故事”,阿格农借拉比之口教育心怀抱怨的布道士:上帝之所以为人类创造了两只眼睛是要人类用一只眼看到上帝的伟大,另一只眼看到自己的卑贱。
这些圣贤故事是三类故事中篇幅最多的一类,往往一个故事的叙述就要横跨几个章节。这些故事表达了阿格农作为一个犹太教信仰者的皈依,也提供给广大读者一幅五彩的犹太生活画卷,给与宗教研究者特别是犹太教研究者一个很好的研究视角。
二、“框架式”故事模式的优劣
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著名犹太作家索尔·贝娄曾告诉人们,无论何时何地要他父亲解释任何问题,他父亲总是用讲故事的方式回答。
框架式的故事模式從文艺复兴开始就已经有了经典代表,这样的叙述模式有很多作用。
首先,这一系列各具特色的“故事中的故事”是该文本的一大亮点,它们很好的扩展了文本的篇幅,丰富了文本的叙述。其次,作为一组相对独立的故事叙述,它可以脱离故事的主线与副线单独成型,有其文本的自主性与完整性。它们以不同的内容给读者展现了一幅除文本主要故事以外的东欧犹太人的广阔生活画卷。“从城镇到乡村,从家庭到客店,从富贾到平民,从人们衣食住行到思想情操,从文化传统到宗教信仰,生活的方方面面无一不在其中得到描绘。”第三,小故事推动着主干故事的进行,也为主干故事的做着必要的解释说明。总之,这些框架结构之下的“故事中的故事”,既可以独立于主线与副线故事体系自足存在,但又不是被束之高阁的叙述存在,它们时刻牵引和丰富着主干故事。
犹太民族是一个十分重视具体形象的民族,他们喜欢以具象表达情绪,习惯用具象解释抽象的概念。所以讲故事是犹太人阐述事件、回答问题的一个传统。但是,一味盲目的穿插故事在主干小说里也会有很大的不足。
该小说“故事中的故事”有将近20个,故事之多有拖沓迹象。如关于瑞布·以色列·所罗门的故事就覆盖了卷一的第十章直到第十三章。镶嵌故事的冗长让文本结构零散,主干情节不够连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很容易被带出主线故事之外,造成逻辑思维混乱的阅读障碍。
注释:
[1][以色列] 撒母尔·约瑟夫·阿格农:婚礼的华盖[M],徐新等译,漓江出版社,1996年.
【关键词】:《婚礼的华盖》;框架式;故事模式;优劣
《婚礼的华盖》在结构上采用的是框架式,在一个主干故事中套入若干小故事。这样的故事模式在文学中由来已久,如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阿拉伯故事集《一千零一夜》,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等都是采用这一形式。
《婚礼的华盖》的故事线索丰富,余德尔的进行引导的是主线故事,弗鲁门特及女儿们的生活是副线故事,除了这两条主干故事之外还有许多“故事中的故事”。阿格农讲的文本的故事和故事人物讲述的“故事的故事”使得文本整体现实与虚拟交融在一起,现就该文本一系列镶嵌故事分析文本的故事模式以及其优劣。
一、“框架式”的故事模式
该小说卷一所描述的余德尔的旅程就是用一系列故事中的故事拼贴、镶嵌而成的,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主线是余德尔的前进,而引导读者阅读的直接情节却是这些“故事中的故事”。粗略来看,这些“故事中的故事”有将近20个,穿插在余德尔的旅程与归程的各个时候各个地方。通过分析文本,可以将这些故事可以大致分为以下三类。
1、以讲述者生活为题材的现实故事
这一类故事是建立在故事讲述者自己生活经历基础上的,与自己及其家庭密切相关。比如卷一第二章所描述的余德尔和努塔在平克维茨村,巴尔提尔聊起了他的“三代人的故事”,讲到他父母是如何在瑞布·耶拉麦尔的无私帮助下生下了他,他父母如何去世以及他如何与妻子相遇、结婚。再如第三章在渣布莱提茨村,努塔给余德尔讲起了“锅的故事”讲述他一次送货路上惨遭强盗抢劫的经历,以及后来如何意外娶了现在的妻子。第十四章,努塔为余德尔讲述了他的哥哥“雅各·参孙的出世与结局的故事”。卷二第一章,余德尔回家的路上,参孙给余德尔讲述了“乐长或歌翼的故事”。向余德尔诉说自己被岳父赶出家的原因。
这一类故事在所有故事中不是最多的。故事的发生大多是故事讲述者因为某种独特的境遇所感,或者因为对余德尔有种激动的热情友爱而引发;故事的内容与讲述者联系密切,讲述者期望的故事预期效果是引起对方(多是余德尔)对自己的深入了解,对自己不幸经历的同情、怜悯,或者对自己所持观点的一种举例印证。
2、以虚拟传说为题材的寓言故事
寓言故事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故事题材,在《婚礼的华盖》故事模式中也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如卷一第四章,余德尔在奶厂工尼希米家受到的招待,让阿格农联想到屠夫与奶工的传说。屠夫与奶工都用自己所珍视的东西款待客人,“就这样,想吃牛奶的人吃到的是肉,想吃肉的人吃到的是牛奶。”[1]这虽然不是文本人物的讲述,是作为叙述者的阿格农自己的插话,但是也是“故事中的故事”的一个组成部分。
卷一第五章中,阿格农借“孔雀”与“象牙”之口讲述了“老鼠与公鸡的故事”。一只公鸡生活富足,却心事重重,老鼠询问它原因,公鸡说主人祈祷后要抓一只鸡交给屠夫,所以它饱受苦难,老鼠决定解救它,在新年晚祷时趁当儿把所有祈祷书都吃掉。可是这时一只猫一下子扑到老鼠身上把老鼠吃掉了。这是一个典型的动物寓言故事,“象牙”给“孔雀”讲述这个故事是告诫“孔雀”不要去插手不属于自己的闲事,当然,这个故事也起到了相应的效果:“孔雀”听从了它不再多管闲事。
卷一第十四章中,余德尔在读《道德书》看到的“国王与王子的故事”。国王对王子的罪名的尝试洗脱就是带有寓言性质的,正如国王所认为的,王子们偷金银珠宝也许只是因为他们善良的心偶尔被邪恶蒙蔽,但是既然被给予了忠告后仍不悔过就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了。阿格农借此寓言故事想告诉大家:“这就是世人的情形。上帝告诫他们要做忏悔,这样,他们就带着罪恶离开了人世。”
再如卷一第十一章的精通百业的杰克的故事。可怜的人儿向上帝哭泣,上帝派天使给他谋个生计,可是他做的工作实在太多了,天使下凡的时候总是不能准确地找到他,无功而返,又循着上帝新的消息去找他,一次一次地始终错过,最后天使找到他的时候,他已经饿死了,身体冰凉。这个情节简单却发人深省的小故事可以看作是一则关于时间的寓言,可以看作是对穷苦下层人民命运的寓言,又可以看作是职业与谋生的寓言。
寓言是说理小说常用到的理想形式,阿格农用寓言故事很好地传达出犹太民族的人生哲理,让读者读来兴味十足,又回味无穷。
3、以宗教为题材的圣贤故事
作为犹太教的忠实信仰者,阿格农在作品里不可避免地出现宗教题材的内容。在该文本的“故事中的故事”里,以宗教为题材的讲述圣贤事迹的小故事也有很多,并且篇幅都不短。
卷一第六章中,赫谢尔讲述了“所罗门·雅各的床的故事”。赫谢尔以这个故事告诉当时在场的年轻小伙子们学习不要仅局限在《托拉》和《塔木德》,还要学会写作和其他的语言。
关于圣贤瑞布·以色列·所罗门的故事,横跨卷一的第十一、十二和十三章,以希伯谢的旅行者以色列·所罗门和瑞布·泽查里亚的口吻叙述了“来自压迫者的愤怒”的故事,“被隐瞒的和被揭穿的故事”,“拉萨因凯或人与兽”的故事。这三个故事连缀起来共同构成了郊区委员瑞布·以色列·所罗门的故事,对以色列·所罗门的丑行加以揭露,宣扬正义与善良。
再如卷一第五章中有“两只眼的拉比和一只眼的布道士的故事”,阿格农借拉比之口教育心怀抱怨的布道士:上帝之所以为人类创造了两只眼睛是要人类用一只眼看到上帝的伟大,另一只眼看到自己的卑贱。
这些圣贤故事是三类故事中篇幅最多的一类,往往一个故事的叙述就要横跨几个章节。这些故事表达了阿格农作为一个犹太教信仰者的皈依,也提供给广大读者一幅五彩的犹太生活画卷,给与宗教研究者特别是犹太教研究者一个很好的研究视角。
二、“框架式”故事模式的优劣
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著名犹太作家索尔·贝娄曾告诉人们,无论何时何地要他父亲解释任何问题,他父亲总是用讲故事的方式回答。
框架式的故事模式從文艺复兴开始就已经有了经典代表,这样的叙述模式有很多作用。
首先,这一系列各具特色的“故事中的故事”是该文本的一大亮点,它们很好的扩展了文本的篇幅,丰富了文本的叙述。其次,作为一组相对独立的故事叙述,它可以脱离故事的主线与副线单独成型,有其文本的自主性与完整性。它们以不同的内容给读者展现了一幅除文本主要故事以外的东欧犹太人的广阔生活画卷。“从城镇到乡村,从家庭到客店,从富贾到平民,从人们衣食住行到思想情操,从文化传统到宗教信仰,生活的方方面面无一不在其中得到描绘。”第三,小故事推动着主干故事的进行,也为主干故事的做着必要的解释说明。总之,这些框架结构之下的“故事中的故事”,既可以独立于主线与副线故事体系自足存在,但又不是被束之高阁的叙述存在,它们时刻牵引和丰富着主干故事。
犹太民族是一个十分重视具体形象的民族,他们喜欢以具象表达情绪,习惯用具象解释抽象的概念。所以讲故事是犹太人阐述事件、回答问题的一个传统。但是,一味盲目的穿插故事在主干小说里也会有很大的不足。
该小说“故事中的故事”有将近20个,故事之多有拖沓迹象。如关于瑞布·以色列·所罗门的故事就覆盖了卷一的第十章直到第十三章。镶嵌故事的冗长让文本结构零散,主干情节不够连贯,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很容易被带出主线故事之外,造成逻辑思维混乱的阅读障碍。
注释:
[1][以色列] 撒母尔·约瑟夫·阿格农:婚礼的华盖[M],徐新等译,漓江出版社,199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