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心会文 多元解读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eshLear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组织青年教师同上一堂课,大家选择了苏教版国标本《第一朵杏花》一课。老师们为了让学生真切地感受人物形象,采用了很多教法。其中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的1~5自然段时,有两位教师都运用了“自主阅读、自读感悟”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但由于时机把握不同,效果也就大不一样。
  
  教学案例
  
  片断一
  师:请同学们轻声朗读课文1~5自然段,用“——”画出描写竺可桢爷爷的语句。
  (学生轻声读课文,边读边画)
  师:(面带微笑)从这些语句中,可以看出竺可桢爷爷是个怎样的人?
  (五六位学生举手)
  生:我读出了竺可桢爷爷的观察仔细。
  师:非常好,还有谁来说?
  师:除了竺可桢爷爷观察仔细和喜欢杏花外,你们还有别的感受吗?
  (没有人举手)
  师:(有些紧张)不要怕,大胆地说,再认真想一想,不要怕说错,你的答案就是最完美的。
  (学生仍然沉默)
  
  片断二
  师:请同学们轻声朗读课文1~5自然段,用“~”画出描写竺可桢爷爷的语句,再读读这些语句,想一想从这些语句中,你读出竺可桢爷爷是个怎样的人。
  (两分钟后,有五六位学生举手)
  师:有些同学已经有了自己独特的感受,如果你们能够把自己的见解写在书上的空白处,老师相信你们的答案会更加精彩,也会有更多的发现。
  (学生边默读课文边做批注,大约五分钟)
  师:写好的同学请放声读一读。
  师: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哈姆雷特”,谁愿意把你的收获告诉大家?
  生:我画的语句在第一自然段,“竺可桢爷爷从外面回来……已经有四朵花不同程度地绽开了花瓣儿”。从这句话中,我读出竺可桢爷爷非常喜欢杏花。他从外面刚回来,还没进家,看到杏花开了就被杏花吸引了,可见他是多么喜欢杏花。
  师:说得不错!其他同学有没有也画了这一句?你的体会和他一样吗?
  师:同样一句话,三位同学各有自己的阅读收获。说的都有道理,非常精彩!
  
  反思
  
  课文是敞开的文本,具有生命的灵性。只有通过反复阅读文本、解读文本,与文本进行充分的对话,将潜心会文进行到底,才能有学生的多元解读,从而实现良好个性的发展,促进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为了达到这个层次,我们的阅读教学可以从以下两点努力:
  
  一、潜心会文,自主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可见,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学生个性与文本最直接的接触。学生只有熟读课文,积极主动地在文本中漫步,才能感知文本,才能悟出其中某些东西,才能和同学、老师“对话”,进而激发创新能力、生成全新的世界。
  在案例一中我们不难看到,学生只是粗粗地读了一次课文,没有充裕的思考时间,根本就没有真正进入文本,教师就花很多的时间让学生进行对话,结果可想而知。深刻的感悟是建立在有深入阅读、积极思考的基础上的,对文本读得越多,想得越深,自然感悟就越丰富。在案例二中,教师紧扣文本,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让学生直面文本,把读的权利还给学生,组织学生开展批注式阅读,引导学生自读自悟、潜心会文。在独立阅读中写下自己的感受。从学生的发言中来看。他们是真正读懂了文本,走进了文本,走进了作者的心灵世界,把握了课文的内涵。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地注重引领学生潜心读书,引导学生零距离接触“原汁原味”的文本,让学生静心地与文本直接、深入地对话,引领学生“潜心会文”到底,在学习中充分地经历阅读实践。这样,学生获得的感悟更丰盈、意境更高远,课堂也会成为学生智慧飞扬的沃土。
  
  二、多元解读,张扬个性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因而,我们要珍视学生对教材、对问题的体验,对课文的理解和独特感受,让学生读出自己的个性,张扬自己的个性,使课堂涌动着生命的火花。
  在案例二中,教师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引导学生凭借语言文字,对课文涵咏体味、思考感悟,尊重多元性,允许学生见仁见智地解读文本,对作品进行创造性的思考。学生读出了新意、读出了自己的感受,他们的回答精彩纷呈,他们的情感得以宣泄,心灵得以净化,人格得以完善,个性得以张扬。
  新课程,新课堂,因潜心会文、自主阅读而变得动听,更因多元解读、个性飞扬而显得更加美丽动人。
其他文献
习作要求    《啊,我发现了……》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积累·运用六》的一次习作训练。这次习作,有四点要求:一是选材的要求,即写“发现”,具体内容没有作限制,选材范围很广,具有极大的自由性;二是人称的要求,即用第一人称写;三是质量的要求,即要把发现了什么和发现的过程写清楚;四是有题目的规定,即要以“我发现……”为题,同时,“也可以根据所写的具体内容来拟定”。    设计理念    1.生活是
语文用一定的言语形式表达一定的言语内容,透过言语形式理解言语内容,进而凭借对言语内容的把握,品味言语表达的妙处,获得言语运用规律、技巧及言语本身。但当前一个倾向性的问题是阅读教学往往“得意而忘言”,一味注重人文理解、内容感悟,忽视语言的理解与运用,忽略语言的学习,特别是忽视体会词句的表达效果,忽视揣摩作者是怎样用语言表达思想内容的,忽视从读到写,了解文章写法。  那么什么叫“言”?什么叫“意”?“
《读书作文谱》系清初文章学家、语文教育家唐彪所著,后与《父师善诱法》合刻为《家塾教学法》。该书详尽阐述了唐彪在读书、作文方面的经验和主张,蕴含着丰富的系统论思想,是一本弥足珍贵、可资借鉴的写作教育论著。《读书作文谱》的价值不只是对作文法的阐述,更在于为我们构建起了一个涵盖主体建构、训练路径、体式法度等方面内容,且初具规模、独立完整的写作教育体系,值得我们认真地开掘和探释。  一、养性修身、精选熟读
教学目标    1.了解人际合作的重要性;  2.初步学习默契合作的技巧;  3.体验交流合作的快乐。    教学理念    1.在体验中交际一注重口语交际的情境性。古人云:“言为心声”。口语交际是在“特定的环境”里进行的。我通过“十指抬人”这个游戏创设交际的情境,让学生感受默契合作的重要性,产生交际的需要,从而诚恳地去寻求合作,在活动中学习默契合作的技巧与方法,达到乐于合作,默契合作的三维目标。
唐肃宗上元二年(公元760 年),杜甫五十岁。历史上这一年并不太平,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外族入侵,宦官专权,仍然困扰着唐王朝这个老大帝国。  远在成都的杜甫,与战乱中的中原相距遥远,似乎正沉浸在田园交响乐中。“他在这时期写了不少歌咏自然的诗。他所歌咏的,鸟类中有鸬鹚、燕、鸥、莺、黄鹂、凫雏、鹭、鹳鹈、花鸭;昆虫中有蝴蝶、蜻蜓、蜂、蚁;花木中有丁香、丽春、栀子、枇杷、杨柳、荷花、桃、李、桑、松、竹、
“春江水暖鸭先知”,“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亲身体验才会对事物有深刻的认识,产生真切的感受。然而,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不可能每一节课都让学生亲历真实的生活情景。教学艺术,是移情的艺术。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把握文本中蕴涵着的情感基调,运用“移情”策略,诱发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要善于创设、再现文本情境,引导学生在与文本对话过程中入情入境地体验,在体验中获知,在求知中生情,促进学生的语言与情感全面发
《诚实与信任》讲述了 “我”深夜驱车回家途中,不小心撞碎了路边小红车的反光镜后,主动留下写有自己姓名、电话的字条,后来,双方通过电话使事情得到圆满解决,深刻揭示了诚实与信任是人与人之间比金钱更为重要的东西,从而给学生以深刻的启迪。本文选取的是生活中极其平常的小事,文章语言、描写手法都极为朴实,字里行间洋溢着感人至深的人间真情,流淌着人性的光辉,是一篇融思想性与人文性于一体的好教材。  教学时,我以
【摘要】在阅读教学中融入过程性评价,是推进阅读技能螺旋式发展、提升阅读水平的必要途径之一。阅读教学的过程性评价可以采取三步走的模式,从定位与检索、整合与解释、反思与评价三个层面循序渐进地发展阅读素养。本文以《乡土中国》整本书阅读教学为例,探索如何开展阅读教学的过程性评价,从而实现“以评促学”。  【关键词】阅读素养,过程性评价,《乡土中国》,以评促学  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深化
[设计理念]  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是大家的共识。但如何将语言文字训练挤进阅读教学却是摆在广大语文教师面前的难题。本节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扎实的语言训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加深情感体验,增强感恩之心。  本课设计从整体入手,以“母亲的恩情”为主线,紧紧抓住“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等等感人的重点语句,运用“读——思——议——读”的教学策略,带领学生扎实地进行表达训练,从
当前,同一篇课文出现在不同版本、不同年段的语文教材中是常有的事情。如何根据课文出现的年段进行合理、有效的课堂教学呢?笔者认为,以课后练习作为突破口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办法。下面以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教材中的课文《地震中的父与子》为例进行说明。    一、课后练习题的价值取向    虽说两个版本的单元主题都是围绕“爱”展开,但由于课文出现的年段不一样,所以编者根据学生所处的年段特点设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