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汇改应坚持市场化运作

来源 :中国汽车市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t3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任何国家货币的汇率都没能真实地反映其货币的价值。我国也不例外,但我们要做的是,在摇摆的过程中尽量倾向于市场化。而现在,仍然处于需要市场化改革的阶段。
  
  记者:今年人民币兑美元的升值幅度加快,这让一些以出口为主的企业面临着生存危机。那人民币汇率下一步改革的方向是怎样的呢?
  杨涛:下一步人民币汇率的改革,有四个方面是值得关注的。首先就是进一步增强人民币汇率形成的市场基础,在形成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地把市场的供求反应出来。因为现在我们汇率的形成基础主要是以人民币兑美元的中间价为基准。人民币兑美元的中间价形成是相对市场化的。因为它通过外汇交易中心来向货币销售商进行咨询,把他们的价格进行一个加权平均得出一个数。
  但人民币兑其他货币的中间价形成很明显是非市场化的,因为它是借助于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中间价再加上在境外其他非美元货币兑美元之间的汇率变化,两个加起来套算出来的。这本质上就不符合市场供求的基本规律。
  第二是加强人民币兑其他各国货币的一个综合联系,也就是人民币兑一篮子货币的联系。人民币现在还是主要盯住美元,这造成了很多弊端,最主要是使我们国家的货币政策完全受到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制约。
  第三是人民币汇率的弹性不足。扩大弹性有多个方面,其中一个方面就是适度放宽人民币汇率波动幅度,现在感觉下半年的波动幅度会进一步放开。
  第四是关于外汇管理体制改革的问题。外汇管理体制跟人民币汇率是密切相关的,也就是在现有中投公司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改革,把外汇储备的储备和保障功能与它的投资功能分离开,这可能是下一步影响人民币汇率走势、影响对外金融运行最主要的一个因素。
  
  记者:您提到的境外投资者对人民币汇率预期是比较高的,而境内投资者预期却相对比较低,这是为什么呢?
  杨涛:这个差异有多方面的原因,最可能的原因就是信息不对称。因为对于境外投资者来说,他们可能还没有进入到中国境内的金融市场,并没有看到存在的风险,也没有看到未来人民币升值动力的消逝和弱化。相对而言,境内投资者可能掌握得更加准确一些。境外有些人的预期明显要高于境内投资者的预期,认为人民币升值的动力还是有的。虽然整体上在下滑,但相比境内来说,他们的预期还是比较高的,这在客观上说明未来可能有更多的投资者,他们在境外做衍生产品的同时会把更多的资金投资到我们国内,这种可能性仍然是比较高的。
  
  记者:刚才您提到新兴市场最近出现的一些问题也是受到热钱的影响,那您能分析一下热钱涌入对国内市场的影响吗?
  杨涛:热钱对新兴市场国家的影响肯定是存在的,但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大型经济体来说,影响还是比较难判断的。
  热钱对一个国家的影响应该是有几个方面,一个就是来回作用,假设一个国家出现了问题,热钱马上退出,就会造成银行危机、货币危机等问题;另一个是,大家担心热钱流入新兴市场国家会导致这个国家的资产泡沫进一步上涨。热钱到一个国家肯定是要投资各种有价值的资产,尤其是股市和房市,这两个肯定会受到热钱首当其冲的影响,这种资产泡沫超过了其实际价值。
  在我国,热钱还有另外一个负面影响,就是货币政策不利性。因为货币政策本身是紧缩性的,紧缩性就是使流通中的货币更加少一些,热钱涌入反而增加了流动性。热钱也并不是一无是处。客观上说,在国家从紧货币政策的大环境下,一些中小企业在融资上是很困难的。某些热钱的涌入反而满足了他们的需求,客观上也起到了一点正面作用。总的来看,热钱还是弊大于利的,这也是下一步中央出台的很多政策都在加强热钱的监管,防止进一步流入的可能性。
  
  记者:您刚才提到人民币汇率市场化机制,应该盯住一篮子货币,这跟盯住美元相比,它的优势在哪里?
  杨涛:为什么盯住一篮子货币更能反映人民币的价值呢?人民币兑外币的价值反映的是我国的经济体同其他国家经济体之间的互动关系,当然美国处于非常核心的经济位置。但现在看来,和欧元区及一些新兴市场国家之间的经济往来也越来越重要,为了适应这种经济往来关系,有必要更加科学地反映两国货币价值的关系。
  但事实上,很难以现在的汇率机制来反映两国货币价值之间的关系,为什么呢?比如说欧元汇改以来,人民币兑欧元的有效汇率大概跌了8%。因为欧元兑美元的升值更快,约为25%,人民币兑美元升值20%,所以相比之下,反而人民币兑欧元贬值了,但这是否真能反映两国之间的货币价值曲线呢?这可能是不一定的,因为机制在变,下一步盯住一篮子货币是改革市场化机制非常重要的一个方向。当然短期内还是有难度的。无论如何,任何国家的汇率机制都没能真正地反映其真实价值。我国也不例外,但我们要做的是,在摇摆的过程中尽量倾向于市场化。现在,仍然处于需要市场化改革的阶段。
其他文献
“除了捐款之外,更应当把经得住考验的SUV车辆提供给相关部门,因为随着救灾的深入,许多地区只有SUV能通过,这种车辆是应对震后道路的最佳选择。”一位参加抗震救灾工作的人士曾这样呼吁。  四川地震牵动了全国人民的心,作为支柱产业,汽车行业在救灾中发挥了重大作用。据统计,截至发稿之日,汽车行业捐献救援车583辆,而且汽车企业在捐赠时大都考虑到了灾区的实际需要。由于灾区大部分道路被毁,这对车辆的性能提出
期刊
经济良性阶段,股市主要是涨,不是跌。但是恶性通胀阶段,肯定会破坏经济秩序使企业难以为继。特别重要的是,在恶性通胀阶段,管理层会毫不手软,全面收紧政策,打压膨胀。而政策的收紧必然影响经济,继而产生滑坡。我们今年的经济是否处在这个拐点,这个说法值得研究。    从2002年开始,中国走进了新的经济周期。我国经济在这个周期内连续高增长了6年。03年GDP拉升到10%,06年达到11.6%,去年将近12%
期刊
对于2008年下半年楼市的判断,可以总结为:楼市观望气氛有可能持续加强,奥运后不可能出现大的转折;楼市回暖难度在增大,土地制度的财富转移效应与购买力下降是根本问题;下半年国内外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是确定的,政府调控方向也更加难以预测。  自2007年第4季度以来,中国房地产市场进入了浓厚的观望气氛中:成交量锐减,同时价格上涨幅度显著回落。    据国家发改委、国家统计局调查显示,与去年同期相比,20
期刊
目前市场对美元反弹的预期正在不断升温,这有可能导致投机资本流向美元资产,以追求未来的利率收益及升值收益。因此,很多投资者认为未来美元兑人民币贬值的动力在削弱。当然升值幅度还是有的。受美元趋稳的影响,人民币兑美元下半年的升值幅度顶多达到4.5%左右,从总的变化上看将是一个先快后慢的趋势。    上半年,关于人民币汇率问题,争议不断。很多人认为人民币汇率升值已经到了一个特定阶段,前期的较快升值幅度有必
期刊
姚景源国家统计局总经济师兼新闻发言人。曾任国家经委副处长,商业部政策研究室副处长、国际合作司处长、副司长、中国国际贸易促进会商业行业分会副会长、常务副会长、国内贸易部商业发展中心主任,中国商业联合会副会长、秘书长。     保育钧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会长、品牌中国产业联盟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著名经济学家。1996年1月调任全国工商联副主席。1998年起任全国政协副秘书长。    贺强中央财经大学金
期刊
当前能源价格上涨等经济波动对中国汽车产业的影响具有长期性。中国的汽车市场、汽车产业面临着根本转型的挑战。因此,我们的汽车企业要提早研发、提早转型——从以汽油为主要燃料的高油耗、高污染型,转向新能源、低能耗的环保型汽车。这将促进国内汽车市场的蓬勃发展。更重要的是,它将对我国的能源独立和能源安全有着重大的战略意义。  作为不可再生战略资源的石油已经越来越引起众多主权国家的关注。石油问题在日趋严峻的能源
期刊
中国的情况跟国外截然不同,即便是在货币政策从紧的形势下,中国汽车行业也还是能以10%以上的速度增长,而国外就可能是负的。但是,我们每一个企业仍然需要根据自己的情况有针对性地调整。    记者:您讲的国际因素的调整,包括美国经济增速减缓、欧元汇率提高等,这些对中国的经济有什么影响?  李稻葵:中国恐怕是一个最主要的受害者。其一是过去十几年以来,我们一直是跟着美元走的,我们的外汇储备主要是美元,这给外
期刊
房市和车市之间的互补性很大。投资房产获得的收益,都可能会提升人们的消费信心。另外,比如说通过二手房的买卖,也就是通过自有房产的增值,也可能会使人们买车的意愿增强。    记者:今年以来,中国房市有所下滑,面对房地产业不景气的现状,您认为政府会出手救市吗?  王宏新:我认为,在现在这个时候,政府实在没有太大的救市理由。房地产业作为整个宏观经济里面的一个要素,目前的一些政策都是政府在宏观经济层面上制定
期刊
发展零部件生产的核心技术对汽车产业的壮大至关重要。举个例子,美国与加拿大在上个世纪60年代曾签订“美加汽车贸易协定”,规定美国在加拿大销售一辆车,就必须在加拿大生产一辆车。凭借这个协定加拿大发展了汽车产业。    WTO裁决我国汽车零部件进口关税违规,这是中国自7年前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来,首次在司法争端中败诉。这对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影响非常大。  加入WTO对中国来说不只是机遇,也是挑战。汽车企业
期刊
从近期国际各大汽车市场的表现来看,发达国家汽车需求增长缓慢,甚至出现停滞和下滑,而在中国、印度等新兴汽车市场,需求正快速增长。面对如此局势,各汽车厂商正将生产和销售重点转向新兴市场。因此,转变产品战略,推出符合新兴市场需求的车型已刻不容缓。  新兴市场正处于成长期,其巨大的需求增长潜力对各大汽车厂商来说是一种机遇。德国权威汽车市场调研咨询机构泊克公司认为,未来十年“金砖四国”(巴西、俄罗斯,印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