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分析不同临床科室住院患者存在的营养风险的比率、影响因素及临床结局,为营养支持的有效开展提供研究依据。方法 选取在我院神经内科一病区、消化内科、心血管内科、肾内科、普外一病区和骨科6个科室的住院患者396例为研究对象,采用以NRS2002为基础的营养风险测评单对其进行营养状况筛查,分析营养风险发生率、影响因素及临床结局的差异。结果 本次研究全部研究对象的营养风险发生率为22.5%,且6个不同科室患者营养风险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消化内科存在营养风险的患者最多,比率为48.5%;患者年龄越大,营养风险发生率越高,且不同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营养风险患者是总并发症和感染并发症发生率均高于无风险患者(P<0.05),且平均住院时间也长于无风险患者(P<0.05)。结论 消化性疾病和脑血管疾病患者的营养风险发生率较高,且随着患者年龄越大,发生营养风险的比率越高,存在营养风险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住院时间也较长,利用工具进行住院患者营养风险筛查可以及时发现营养缺陷并改善患者预后。
关键词:住院患者;营养风险;临床结局
营养风险是指因现有或潜在的营养因素对患者的临床结局,如感染并发症、住院日等发生负面影响的风险[1]。住院患者若存在营养风险而未及时发现和改善,将加重多种不良临床结局的出现和进展,如增加并发症和临床相关合并症的发生,增加感染率和死亡率等[2]。本研究以NRS2002工具为基础,稍加改进为适合本院的营养风险测评单,对营养科重点科室患者进行营养风险筛查,并比较不同风险状况患者的临床结局,以期为营养支持的有效开展提供研究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4年5月-8月,选取在我院神经内科一病区(59例)、消化内科(68例)、心血管内科(129例)、肾内科(46例)、普外科一病区(51例)、和骨科(43例)6个重点科室新收住院患者共396例。纳入标准:年龄15-80岁;入院过夜以上;次日8时前不进行手术;神志清楚;知情同意。排除标准:年龄<15或>80岁;入院不过夜;急诊手术患者;意识不清;拒绝参与本研究。
1.2 研究方法
采用定点连续抽样的方法,自2014年5月1日至8月31日,对郑州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一病区、消化内科、心血管内科、肾内科、普外科一病区和骨科6个科室的入院患者,进行连续调查。符合标准的患者入组后第二日内即完成营养风险测评,由于严重胸水、腹水、水肿等病情得不到准确体质指数(BMI)的患者,以血清白蛋白(Alb)<30g/L进行计分。根据营养风险测评单的评分标准,总评分≥3分认为存在营养风险,<3分认为暂无营养风险。患者住院慢1个月或出院时,了解其营养支持及临床结局情况,临床结局指标包括:感染并发症、总并发症、住院30天死亡率、住院时间等。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结果用(±s)表示,差异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或百分率表示,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临床科室患者营养风险发生率比较
本研究共调查住院患者396例,存在营养风险的89例,占22.5%,且6个不同科室患者营养风险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814,P=0.000<0.05)。其中消化内科存在营养风险的患者最多,比率48.5%,其次为神经内科一病区和心血管内科,分别为33.9%和17.1%,见表1。
2.2 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患者营养风险发生率比较
将研究对象分为15岁~,40岁~和70岁~三个年龄组,比较不同组间存在营养风险的比率。经分析,15岁~,40岁~和70岁~患者的营养风险发生率分别为14.3%,16.6%和36.6%,三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524,P=0.000<0.05),见表2。
按不同性别进行比较发现,男女患者的营养风险发生率分别为24.2%和20.6%,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0.702,P=0.402>0.05),见表2。
2.3 有营养风险与无营养风险患者的临床结局比较
对有营养风险和无营养风险的患者的主要临床结局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存在营养风险的患者,其总并发症和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均高于无风险患者(χ2值分别为6.971、4.325,P值为0.008、0.038,均<0.05);有风险患者的住院时间明显长于无风险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4.42,P=0.000<0.05);住院30天死亡例数两组均极少,未能进行有效的统计分析,见表3。
3.讨论
NRS2002是歐洲肠外肠内营养学会(ESPEN)于2003年提出并推荐使用的营养筛查工具,我国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也推荐使用其作为营养筛查工具[1]。我科根据本院的实际情况,根据NRS2002的筛查原理修订形成了营养风险测评单,对住院患者进行营养风险筛查。
本研究中住院患者存在营养风险的比率为22.5%,稍低于蒋朱明等对我国13个大城市19所三甲医院的住院患者营养风险筛查得出的35.5%的风险比率,这可能与本研究只针对单个医院6个重点科室,且危重患者的比率相对较低有关。其中消化内科和神经内科患者营养风险比率最高,与国内关于临床各科室患者营养风险筛查的研究结果不完全相同,这可能与不同医院即使相同科室,收治的病种与患者危重程度存在较大差异有关。
本研究中营养风险的发生比率与性别并无直接关系,但随着年龄的增加会不断升高。考虑随患者年龄的增大,其消化吸收功能不断减退,且对疾病的耐受性也逐渐降低[7]。
本次研究对象中存在营养风险的患者其总并发症、感染并发症和住院时间均高于无风险的患者,国外一项针对1800例内外科住院患者的研究结果也表明,患者总并发症及感染并发症均与其NRS2002的评分呈正相关。说明了运用营养风险筛查工具筛查出具有营养风险的患者有很大的临床意义,可以及时发现并通过合适的营养支持以改善患者临床结局,从而减少并发症和降低病死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肠外肠内营养学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52 -191.
[2]Soderhamn U,Flateland S,Jessen L,et al.Perceived health and risk of undernutrition:a comparison of different nutritional screening results in older patients[J].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2011,20(15-16):2162-217
关键词:住院患者;营养风险;临床结局
营养风险是指因现有或潜在的营养因素对患者的临床结局,如感染并发症、住院日等发生负面影响的风险[1]。住院患者若存在营养风险而未及时发现和改善,将加重多种不良临床结局的出现和进展,如增加并发症和临床相关合并症的发生,增加感染率和死亡率等[2]。本研究以NRS2002工具为基础,稍加改进为适合本院的营养风险测评单,对营养科重点科室患者进行营养风险筛查,并比较不同风险状况患者的临床结局,以期为营养支持的有效开展提供研究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4年5月-8月,选取在我院神经内科一病区(59例)、消化内科(68例)、心血管内科(129例)、肾内科(46例)、普外科一病区(51例)、和骨科(43例)6个重点科室新收住院患者共396例。纳入标准:年龄15-80岁;入院过夜以上;次日8时前不进行手术;神志清楚;知情同意。排除标准:年龄<15或>80岁;入院不过夜;急诊手术患者;意识不清;拒绝参与本研究。
1.2 研究方法
采用定点连续抽样的方法,自2014年5月1日至8月31日,对郑州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一病区、消化内科、心血管内科、肾内科、普外科一病区和骨科6个科室的入院患者,进行连续调查。符合标准的患者入组后第二日内即完成营养风险测评,由于严重胸水、腹水、水肿等病情得不到准确体质指数(BMI)的患者,以血清白蛋白(Alb)<30g/L进行计分。根据营养风险测评单的评分标准,总评分≥3分认为存在营养风险,<3分认为暂无营养风险。患者住院慢1个月或出院时,了解其营养支持及临床结局情况,临床结局指标包括:感染并发症、总并发症、住院30天死亡率、住院时间等。
1.3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处理,计量资料结果用(±s)表示,差异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或百分率表示,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不同临床科室患者营养风险发生率比较
本研究共调查住院患者396例,存在营养风险的89例,占22.5%,且6个不同科室患者营养风险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814,P=0.000<0.05)。其中消化内科存在营养风险的患者最多,比率48.5%,其次为神经内科一病区和心血管内科,分别为33.9%和17.1%,见表1。
2.2 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患者营养风险发生率比较
将研究对象分为15岁~,40岁~和70岁~三个年龄组,比较不同组间存在营养风险的比率。经分析,15岁~,40岁~和70岁~患者的营养风险发生率分别为14.3%,16.6%和36.6%,三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524,P=0.000<0.05),见表2。
按不同性别进行比较发现,男女患者的营养风险发生率分别为24.2%和20.6%,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0.702,P=0.402>0.05),见表2。
2.3 有营养风险与无营养风险患者的临床结局比较
对有营养风险和无营养风险的患者的主要临床结局进行比较分析发现,存在营养风险的患者,其总并发症和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均高于无风险患者(χ2值分别为6.971、4.325,P值为0.008、0.038,均<0.05);有风险患者的住院时间明显长于无风险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4.42,P=0.000<0.05);住院30天死亡例数两组均极少,未能进行有效的统计分析,见表3。
3.讨论
NRS2002是歐洲肠外肠内营养学会(ESPEN)于2003年提出并推荐使用的营养筛查工具,我国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也推荐使用其作为营养筛查工具[1]。我科根据本院的实际情况,根据NRS2002的筛查原理修订形成了营养风险测评单,对住院患者进行营养风险筛查。
本研究中住院患者存在营养风险的比率为22.5%,稍低于蒋朱明等对我国13个大城市19所三甲医院的住院患者营养风险筛查得出的35.5%的风险比率,这可能与本研究只针对单个医院6个重点科室,且危重患者的比率相对较低有关。其中消化内科和神经内科患者营养风险比率最高,与国内关于临床各科室患者营养风险筛查的研究结果不完全相同,这可能与不同医院即使相同科室,收治的病种与患者危重程度存在较大差异有关。
本研究中营养风险的发生比率与性别并无直接关系,但随着年龄的增加会不断升高。考虑随患者年龄的增大,其消化吸收功能不断减退,且对疾病的耐受性也逐渐降低[7]。
本次研究对象中存在营养风险的患者其总并发症、感染并发症和住院时间均高于无风险的患者,国外一项针对1800例内外科住院患者的研究结果也表明,患者总并发症及感染并发症均与其NRS2002的评分呈正相关。说明了运用营养风险筛查工具筛查出具有营养风险的患者有很大的临床意义,可以及时发现并通过合适的营养支持以改善患者临床结局,从而减少并发症和降低病死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指南:肠外肠内营养学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52 -191.
[2]Soderhamn U,Flateland S,Jessen L,et al.Perceived health and risk of undernutrition:a comparison of different nutritional screening results in older patients[J].Journal of Clinical nursing,2011,20(15-16):2162-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