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来源 :语文天地·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wtfgtweg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万木冻欲折,孤根独暖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色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全诗在于写一个“早”字。寒冬时节,百花未开,在冰雪尚未消融之际,为世界带来生机和希望的只有一束寒梅,因此无数文人墨客踏雪寻访,寻觅这凌寒独放的早梅。在远离道路的溪水桥边,诗人终于看到了似玉如雪的早梅。早梅的形象被刻画得惟妙惟肖,韵味十足,与诗人的精神心有灵犀。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以清丽的语言,含蕴的笔触,刻画了梅花傲寒的品性,素艳的风韵,坚强地盛开,并以此寄托自己的意志。其状物清润素雅,抒情含蓄隽永。
  首联即以对比的手法,描写梅花不畏严寒的秉性。“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是将梅花与“万木”相对照:在严寒的季节里,万木经受不住寒气的侵袭,简直要枝干摧折了,而梅树却像独凝地下暖气于根茎,回复了生意。“冻欲折”说法略带夸张。然而正是万木凋摧之甚,才更有力地反衬出梅花“孤根独暖”的性格,同时又照应了诗题“早梅”。
  第二联“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用字虽然平淡无奇,却很耐咀嚼。诗人以山村野外一片皑皑深雪,作为孤梅独放的背景,描摹出十分奇特的景象。“一枝开”是诗的画龙点睛之笔:梅花开于百花之前,是谓“早”;而这“一枝”又先于众悔,悄然“早”开,更显出此梅不同寻常。据《唐才子传》记载,齐己曾以这首诗求教于郑谷,诗的第二联原为“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读后说:“‘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佳。”齐己深为佩服,使将“数枝”改为“一枝”。并称郑谷为“一字师”。这虽属传说,但仍可说明“一枝”两字是极为精彩的一笔。此联象是描绘了一幅十分清丽的雪中梅花图:雪掩孤村,苔枝缀玉,那景象能给人以丰富的美的感受。“昨夜”二字,又透露出诗人因突然发现这奇丽景象而产生的惊喜之情;肯定地说“昨夜”开,昨日间犹未见到,又暗点诗人的每日关心,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力。
  第三联“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侧重写梅花的姿色和风韵。此联对仗精致工稳。“递”字,是说梅花内蕴幽香,随风轻轻四溢;而“窥”字,是着眼梅花的素艳外貌,形象地描绘了禽鸟发现素雅芳洁的早梅时那种惊奇的情态。鸟犹如此,早梅给人们带来的诧异和惊喜就益发见于言外。以上三联的描写,由远及近,由虚而实。第一联虚拟,第二联突出“一枝”,第三联对“一枝”进行形象的刻画,写来很有层次。
  末联语义双关,感慨深沉:“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此联字面意不难理解,然而咏物诗多有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这里“望春台”既指京城,又似有“望春”的含义。齐己早年曾热心于功名仕进,是颇有雄心抱负的,然而科举失利,不为他人所赏识,故时有怀才不遇之慨。“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正是这种心境的写照。自己处于山村野外,只有“风”、“禽”作伴,但犹自“孤根独暖”,颇有点孤芳自赏的意味。又因其内怀“幽香”、外呈“素艳”。所以,他不甘于前村深雪“寂寞开无主”的境遇,而是满怀希望,明年(他年)应时而发,在望春台上独占鳌头。辞意充满着自信。
  整首诗,语言清润平淡,毫无浓艳之气,雕琢之痕。诗人突出了早梅不畏严寒、傲然独立的个性,创造了一种高远的境界,隐匿着自己的影子,含蕴十分丰富。通观全篇,首联“孤根独暖”是“早”;颔联“一枝独开”是“早”;颈联禽鸟惊奇窥视,亦是因为梅开之“早”;末联祷祝明春先发,仍然是“早”。首尾一贯,处处扣题。很有特色。
  齐己的《早梅》形象又可谓神形兼具、气韵犹存。在万木萧疏的冰天雪地里,只有那梅花承受着风雪的倾轧独自凌寒静悄悄地与雪花笑舞,活脱脱一个强者形象。是的,只有强者才能够在逆境中不沉沦不低头,即使经受再大的苦雄,内心仍然“暖”流涌动,这暖流是汇聚的豪情,勃发的激情,凝聚的希望!
  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外国语实验学校(255400)
其他文献
一、解读本真,问题才能成为问题,对话才能回归真实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先看下面这个案例。《我的叔叔于勒》这篇小说,表面的故事学生看得懂,也有很多教参认为本文是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中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基于这样的解读,教师所"教"的内容和学生所"学"的内容就确定在批判资本主义拜金主义的主题上,也正是基于教学内容这样的确定,教师在设计主问题时,它的归宿点就会自觉不自觉地落到"我"父母对于勒态度
期刊
【甲】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
期刊
文学追求真善美,真是基础;没有真,善与美则无从谈起。酸梅能止渴生津,这是真实的。曹操说前面树林里有梅子。曹操虽然说了假话,但基于梅子能止渴却是真实,于是渴极了的士兵争相疾进。  《骨瓷碗》写两个刚刚毕业的穷学生来到那个城市找不到工作的尴尬处境;可以想象他们是一对恋人,住简陋的出租屋。男方因找不到工作越来越急躁,女方挂一块牌子站在菜场里自荐做家庭教师,景况尴尬得令人辛酸。女方终于做了两个孩子周末的家
期刊
《读兴趣》是一篇议论性散文,它与一般议论性文章的议论不同。作者饱含激情,不用论据。更不用论证。而是用一个论断或结论,这种议论往往在记叙或描写的进行中插入。该文作者通过“看小孩堆积木”“往往堆上千百回。也不觉得疲倦”的兴致、趣味。说明有了兴趣就有热情,就有信心、勇气和毅力,才能全神贯注,努力以赴;说明“做一件事少不得兴趣”,“兴趣是一切工作成功的先决条件”。打个比喻,可以这样说,在智慧的大海上航行,
期刊
第48届国际笔会于1986年在纽约召开,陆文夫与王蒙作为特邀嘉宾参加。那次,王蒙顺便应邀到联合国秘书处去作过一次演讲。一位先生提出,听说中国的一切出版物都是要经过政府的审查才能与公众见面的。王蒙笑着回答说:“你知道中国有多大,有多少出版物吗?每年六七千种杂志,十几万到几十万种新书,如果一切靠政府审查,那太好了,中国的外交部、国防部、财政部、公安部、民政部……人人都在忙于夜以继日地读书……中华人民共
期刊
花,是自然界中的一道绚丽风景,正因为有了花的点缀,我们的世界才显得如此色彩纷呈,如此摇曳多姿。古往今来,多情善感的诗人,不仅用花传递着大千世界的趣味,也用花传递着人类复杂的内心世界。  宋代女词人李清照同“花”是最有缘的。“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少女时代的李清照是快乐的,那藕花深处的归舟和滩头惊飞的鸥鹭,流露出了她对大自然的喜爱,也写出了自己活泼而富有生趣的童年。然而封建时代的妇女总被束缚在
期刊
纳撒尼尔·霍桑(1804—1864),美国小说家,生于清教徒家庭。他的主要作品是长篇小说,特别以《红字》闻名于世。还有长篇小说《七个尖角的房子》、《玉石雕像》和短篇小说集《古宅青苔》、《雷影》等。他的作品擅长心理描写,运用象征主义的手法,作品的想象力十分丰富,浪漫主义色彩浓厚。因此,他的小说很受读者的欢迎。  读霍桑的《秋天》,从“遍地推满了枯叶,它们在脚下沙沙作响”,“沙沙地响”的“没有什么比这
期刊
宋代文学家苏轼之《明月几时有》的“何事”句,于非先生主编的全国高等师范专科教材《中国古代文学教程》及《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上是“……偏向……”,《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试用本)·语文》第五册(人教版)所编,亦为“偏向……”,而在原试用教材基础上修订后已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1年审查通过的现行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初中语文第四册》(人教版)上,则改编为“……长向……”。到底用“长”
期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唐朝诗人张继,襄州(湖北省襄阳县)人,玄宗天宝十二年(753)举进士。肃宗至德一年(756),他漫游苏州、绍兴,剡县(今嵊州)、天台国清寺,写下《枫桥夜泊》、《阊门(苏州)即事》、《会稽群楼雪霁》、《会稽秋晚奉呈于太守》等诗,记下其行踪心迹。《枫桥夜泊》是他夜半泊舟苏州城外枫桥时的留咏,弥漫着一片淡淡的朦胧景色,燃烧着瞬间的忧
期刊
那个女孩  爱幻想  一个人的夜晚  伏在窗台遥望众星闪耀的夜空  也许我曾经是个天使呢  母亲瞧见  这个孩子  整天只知胡思乱想  女孩争执  那是因为我心中  还有一片最纯真的地带    那个女孩  爱写日记  薄薄的笔记本  却记载了每天的喜怒哀乐  想着等到老后再拿出来细细品味  母亲瞧见  小小年纪  哪有这多心事  女孩辩解  心事并不是大人们的专利    那个女孩  爱漂亮  翻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