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白艺术在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技巧

来源 :中学物理·高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bl76233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留白”是书法家、画家进行艺术创作时的常用手法,“无画处皆成妙境!”正因为留有空白,给读者带来无限的想象,其实我们在进行高中物理教学时亦不能太满,教学应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灌的满满的无疑缩小了学生思维的空间,笔者在实践中借鉴“空白效应”,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后发现,适当地给学生留下一些空白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发散学生的创新性思维,本文就这个话题结合教学的几个环节谈几点笔者的看法.
  1在导入环节中留白
  导入时一节课的开始,虽然用时不多,但是至关重要,俗话说“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笔者认为导入时不应太过于具体,要适当地制造悖论或悬念,处理上可以适当地模糊,给学生留下一些思考上的空白,利用中学生的好奇心重这一特点,将学生的学习动机有效的激发出来,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在课堂导入环节应用留白艺术,先给教学内容蒙上一层“面纱”,增强神秘感,同时也给学生留下一定的思维空间,让物理知识和内容悬在学生的心口上,达到“心求通而未达”的境界,激发其探究欲望,驱动探究性学习的有效开展.
  例如,笔者在和学生一起学习选修3-5模块“原子结构”一章的第二节“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时,这一部分涉及到的内容非常抽象,在前一节电子发现后,人们意识到原子有复杂的结构,该节内容涉及到人们对于原子内部结构研究的真实历程,整个过程历经了近二百年的时间,如果这部分内容直接抛给学生只需要几分钟的时间,显然学生的情感体验难以深化,笔者认为,这部分内容在学习中引导学生模拟科学家的思维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很重要,为此笔者在导入时没有直接抛出知识,而是用提问的方式留下空白,引发学生思考,笔者在教学伊始抛出了如下问题:你猜一猜原子内部的结构,如果你是科学家你会想到同我们生活中的哪些物体的结构?提出问题相对于直接灌输本身就是一种留白,在问题提出后,笔者等待了一段时间,让学生能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想像的翅膀,充分的猜想:果然,有很多同学说出了“西瓜式”、“核桃式”、“太阳系式”……在学生猜想的基础上,在提出汤姆孙提出的“枣糕式”模型,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和物理学家的思维相接近,然后再和同学们一同观看用多媒体模拟的粒子散射实验,展示科学研究的过程,引导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经过交流和讨论,让学生的思维碰出智慧的火花.
  2在学习重难点处留白
  每一节高中物理课都有一定的侧重点,也存在学生难以理解的地方,环顾传统的教学模式,对于重难点内容的教学处理大多比较单一,就是通过反复的强调或训练进行知识的灌输,学生的知识学习存在着严重的被动性,致使其情感上缺乏体验,认知程度也不是很高,更谈不上分析思维能力的提升了,笔者认为我们在实际的教学中处理重点、难点知识应该变换了一种教学理念,适当的运用“以退为进”的策略,故意给学生留下空白,引导学生迁移到过去的知识和物理方法上去,吊一吊学生的胃口,引发学生认知冲突,在其探究的进程中制造盲点,催生出要搞清楚的心理需要,形成强烈的电容器再充电过程
  电容器被充上电后,若当A、B极板间的距离缓慢减小至HJ]虚线位置时,如图4所示,此时电场力将对A、B极板上的正、负电荷做正功,等效于A极板上的正电荷沿着电场线方向向下移动,B极板上的负电荷逆着电场线方向向上移动,移动的结果将导致A极板电势降低,从而低于电源正极电势,B极板电势升高,从而高于电源负极电势,这样B极板上的正电荷又会在电场力作用下,从高电势的B极板经电源移动到低电势的A极板.表现为电容器的再次充电,同样伴随着A、B极板上电荷量的增加,A极板的电势会逐渐升高,B极板的电势会逐渐降低.当A、B极板的电势再次与电源正、负极的电势相等时,电容器再次充电完毕.电荷量增加,A、B极板再次处于静电平衡状态.
  探究欲望,在探究中体验并获得顿悟,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例如,笔者在和学生一起学习选修3-4模块中的“简谐运动”时,关于简谐运动的受力特点和运动规律是本节课的重点,但是直接抛给学生,学生的知识内化程度不高,为此笔者选择了以退为进的做法,用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回顾到其熟悉的动力学规律,设置了如下几个问题:(1)胡克定律的内容是什么?(2)直线运动存在哪几种形式?(3)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所受合外力有着怎样的特征?通过这些看似与本节课不搭界的提问和学生一起回顾原有概念,实际上给学生留下了一个空白,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所受合外力的特征为“恒力”这个知识点的自主回顾,为做简谐运动物体所受合外力是“变力”打下铺垫,进而形成进一步探究简谐运动规律的强烈欲望.
  3在学生质疑时留白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随着新课程的深化,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得到了肯定,学生主体地位的表现在于能够自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其中提出问题也就是质疑,笔者认为质疑也应当适当给学生留下一些开放的空间,大量教学实践经验表明,在观察实验现象或分析实际问题时,给学生留下活动和思考的自由空间,对物理现象和问题有足够的认识,如此一来层层推进,学生获得就不仅仅是答案,更大的收获是学会了一种解决问题科学的方法和从整体意义上对物理科学探究活动从质疑到猜想再到验证整个过程的领悟.
  例如,笔者在和学生一起学习选修3-2模块中的“楞次定律”时,通过一个实验演示引导学生进行思维的递进,用同一根条形磁铁分别穿过一个闭合的金属圈和一个不闭合的金属圈,学生能够很清晰地看到条形磁铁穿过金属圈的情况及金属圈的运动情况,接着留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让其质疑,提出问题:(1)老师在进行实验演示的过程中用到的两个金属圈有没有什么地方相同?(2)条形磁铁在穿过闭合金属圈和不闭合金属圈时,前面一种情况,金属圈转动条形磁铁有没有接触到金属圈?(3)闭合金属圈怎么会动呢?导致其运动的力是怎么产生的?(4)不闭合的金属圈为什么不动?给学生留下空白,让其自主提出问题推进课堂教学纵深发展,可以最终实现对物理知识内容更为科学的理解.
  4在课堂小结时留白
  “编筐编篓,重在收口”,如果导入是成功的一半,那么收尾的重要性亦不可或缺,收尾不仅仅是一节课的结束,还应该具有连贯性的作用,好的开端必须有好的结尾相得益彰,而好的结尾又必须圆满有力,使知识得以概括和深化,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设置空白,弹好“终曲”,以“不全”求“全”,在有限中求无限,让学生带着小问题走进课堂,带着大问题走出课堂.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师只有精心设计,通过预设留白,让学生去思白、填白和补白,从而获得一定的情感体验,才能做到共享智慧课堂、情感课堂,提高课堂的实效性.常言道:“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让我们用心去经营,用智慧去播种,为学生的成长构建一个舒适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平台.
其他文献
电场强度是静电学中极其重要的概念,也是高考中的重点考点之一.求电场强度的方法除了常见的定义式法、点电荷场强公式法、匀强电场公式法、矢量叠加法等,下面再介绍几种求解思维.  1等效替代法  等效替代法是在保证某种效果(特性和关系)相同的前提下,将实际的、复杂的物理问题和物理过程转化为等效的、简单的、易于研究的物理问题和物理过程来研究和处理的方法.掌握等效替代法法及应用,体会物理等效思想的内涵,有助于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步行的人,因为路不平而摔了一跤,他爬了起来,可是没走几步,一不小心又摔了一跤,于是他便趴在地上不再起来了.有人问他:“你怎么不爬起来继续走呢?”那人说:“既然爬起来还会跌倒,我干嘛还要起来,不如就这样趴着,就不会再被摔了.”你也肯定见过一种叫做“不倒翁”的玩具,无论你怎么推它、捅它,只要一松手,它立刻又会直立起来,因此,它永远都不会趴下.而在物理学史上,有大量的科学家历经千百
本文针对中对培养中学生文化意识的要求,结合教学实例介绍了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的具体方法.
1 实验创新背景  在学生学完《浮力》这章之后,多数老师会发现一个问题,由于学生接触的都是在均匀溶液中固体的悬浮实验,而对液体的悬浮比较陌生,导致学生思维上对阿基米德原理及悬浮条件的理解不够全面.  为了解决上面的问题,笔者利用自己在学校开展的校本课程这个平台,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生思维,加深学生对浮力知识的理解为目的,设计了这个实验.  选择什么液体来做悬浮实验是至关重要的,颜色太浅不行,
所谓“电学黑箱”即箱内电学元件的种类、个数、连接方式均未知且不能直接打开的观测系统.在高中知识体系下常见的“电学黑箱”有纯电阻黑箱、纯电源黑箱、电源和电阻组成闭合电路的黑箱、电阻和二极管组成的黑箱以及含有电容、电感的黑箱.由于黑箱有利于考查学生发散思维、推理、判断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所以“电学黑箱”问题也是高考经常出现的热点.  学生在遇到电学黑箱问题时,常常感到无从应对,束手无策,因为处理黑箱
演示实验贯穿于整个初中物理的教学,如何让所有同学能够清晰地观察到实验器材、实验现象、实验数据,也就是说实验的可见度是课堂演示实验是否有效的关键.区别于分组实验,演示实验要更具有可见度,效果要更明显,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中,采用了一些方法,能够提高一些演示实验的可见度,现介绍如下.  1 利用“转换法”来增强演示实验的可见度  所谓“转换法”就是将实验中微小的变化放大,转换成较易观察
初中物理教学中开展实验教学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观察和实验既是学生学好物理的基本方法,又是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重要途径,在物理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参与实验,有利于培养实验技能和技巧,领略物理学的思想.但是由于应试教育的负面效应,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教师仍有课堂表演的嫌疑,似乎学生仍然是物理实验的观察者.面对这种情况本文谈谈初中物理新课程教学中创新实验教学的应用策略. 
1电容器充电过程  如图1所示,一平行板电容器与电源相接,由于电源正极聚集着正电荷,电源负极聚集着等量的负电荷.这样在导线中就存在着由电源正、负极电荷激发的电场,正极电荷激发的电场背离电源正极指向A极板,负极电荷激发的电场由B极板指向电源负极.场强大小为E0,方向如图1箭头所示,A、B两极板由于处在电源正、负极电荷形成的电场中,所以将发生静电感应现象,感应的结果是:A极板中的自由电子在电场力作用下
本文介绍了人民教育出版社原副总编刘道义所著的《刘道义英语教育自选集》一书,并阐述了笔者研读此书的一些心得和体会。 This article introduces the book of Liu Tao Yi
等效摆长法就是将不是单摆的摆动系统取其重心到悬点的距离作为摆长,当摆长发生改变时,利用单摆的周期公式T=2πKF(]L/gKF)]定性判断振动周期的变化.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选修3-4)配套的《探究实验报告册》也安排了用等效摆长法判断TP4GW137.TIF,Y#]周期变化的练习题.本文用一个具体例子来说明这种方法是不完全正确的.  如图1.质量不计的细杆上套着两个质量相等的小球A、B(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