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飞:让中国音乐萦绕在美国上空的艺术家

来源 :时代邮刊·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987z654z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7年8月11日晚,美国亚文交响乐团在纽约曼哈顿中城的布莱恩公园上演了一场超大规模的户外音乐会;
  2017年9月,美国亚文交响乐团在美国最高艺术殿堂之一的纽约林肯中心,举办“2017文化中国·金秋音乐会”;
  2018年5月,美国亚文交响乐团在华盛顿特区举行专场音乐会……
  美国亚文交响乐团隶属美国亚洲文化中心,由纽约地区音乐界的华裔和美国各族裔艺术家组成。这些大型中国音乐会组织策划者是一位年近60岁的华人艺术家,他就是才华卓越的交响乐团艺术总监兼指挥房飞。

他对音乐有着“纯洁而又强烈”的感情


  房飞1959年出生在上海,父亲是一家著名大医院的内科专家,对音乐也有着“纯洁而又强烈”的感情。他希望小房飞长大以后能够在音乐上有所建樹。
  有一次房飞去博物馆参观,在一个密封的玻璃盒中看到了一个漂亮的清代龙头笛,介绍上写着:龙头笛。从此,房飞迷上了笛子。在他看来,笛子音色纯正、圆润,一音三韵,悠扬委婉,演奏的曲调优美、精致、华丽,具有浓厚的韵味。
  房飞告诉父亲自己想学吹笛子。于是,父亲拿出一支笛子,吹响了几首动听的曲子,小房飞羡慕极了!在父亲的教导下,房飞掌握了窍门。他觉得笛子音色润丽、清晰,音色控制、强弱对比自如,并多应用“唤音”“送音”“打音”“倚音”“颤音”等技术,在气息运用上要求饱满均匀,尽量少用吐音断奏,是一门很高深的技艺。
  房飞像父亲期待的那样,对音乐也产生了“纯洁而强烈”的感情。他又兴趣勃勃地学习拉小提琴、吹双簧管、吹笙、拉京胡、二胡……总之吹拉弹拨,样样涉及。
  由于当时居住的房子并不宽敞,每天清晨,小房飞就悄悄地起床,空着肚子、拎着乐器,跑到楼下的公用厨房去练习乐器,严寒酷暑从不敢偷懒。每天他都会练到上学时间,才匆匆赶往学校。
  看到孩子如此辛苦,母亲有些心疼。然而父亲却认真地对儿子说:“任何道路上总是伴随着曲折,充满着艰辛,要想像别人一样在舞台上发光发热,就必须要努力,要辛苦付出。”
  1977年房飞高中毕业,恰逢上海的崇明长征农场文艺宣传队招考人员。凭着自小练就的乐器功夫,他顺利地考入了宣传队,由此步入了艺术之途。
  文艺队的常年演出,使得房飞的专业演奏技能有了飞速进步。一年后,中国赫赫有名的样板团之一——上海京剧院一团,在上海招考甄选演员。在数百名应考者中,房飞考取乐器类第一名。可农场文艺宣传队却不愿意放走这位才子,上海京剧院一团以借调方式“借”走了他。

他有一颗孜孜不倦的求学深造之心


  在上海京剧院一团的两年时间里,房飞的艺术水平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1979年该团首次出访德国、英国、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欧洲五国进行巡回演出,打算从上海京剧院旗下的三个团的200多名乐队演奏员中,选拔14人随团出访。当时房飞刚从借调人员转为该团的正式员工,无论从资历、声望上来看都轮不上他,但经过实际考核后,房飞以小提琴独奏第一名、精通多种乐器第一名的“一专多能”被选中,这一年他刚满20岁。
  在英国巡回演出时,当地一位颇有名气的女钢琴家特邀房飞与她合作,共同演奏柴可夫斯基《A小调钢琴三重奏》。那位女钢琴家技艺高超,从一开始其旋律就极其凄清动人,房飞不由自主地也进入了境界。一曲既终,全场竟鸦雀无声,片刻之后,才爆发出如雷的掌声。那位女钢琴家激动地拥抱房飞。
  在德国演出之余,房飞更多地参观和了解歌德、贝多芬、海涅、席勒等人的作品,欧洲之行让房飞看到大千世界的不同艺术,极大拓展了他的视野和思想境界。回到上海后,房飞产生了出国留学的念头,他开始学习德语,并申请报考德国相关大学。由于专业技术好,不久便收到了汉堡大学等四所德国大学的录取通知。但最终上级未批准出国读书,他只好继续留团工作。
  然而房飞求学深造之心不息,他先是带职去了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进修。后来又考入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成为带薪全职大学生。
  1989年房飞有了一个去美国生活的机会,心怀要在美国唱响中国歌志向的房飞,独自一人来到了这个陌生的国家。

闯荡华尔街成为企业家


  房飞到美国后得到一份在曼哈顿华尔街附近中餐馆送外卖的工作。半年后,精明能干的房飞和人合伙开了一家中日料理店,不久后又独自开了家餐馆。那时候纽约华埠黑道帮会成风。有一天房飞解雇了店里一个好吃懒做的员工,不料次日餐馆的一整片门面玻璃被人砸个粉碎。有人带话给房飞,说那个被开除的员工每个月都要向黑道帮会缴纳偷渡费,现在失业了已没钱可交,以后这个钱必须他交,否则就别想开店做生意……
  房飞不信邪,决定豁出去一拼。他找到黑帮头子,气势高昂地说:“大家都是中国人,都在美国挣口饭吃,很不容易。但再怎么不容易,也要把老祖宗的一些话记在心里吧。明朝的心学家王阳明曾说过:‘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四句教’对你们帮会而言,应更具有借鉴作用才对。”“你说说,这‘四句教’是什么意思?”黑帮头子问。
  房飞正色道:“你有一把菜刀,即‘无善无恶心之体’;菜刀可以切菜,可以砍人,即‘有善有恶意之动’;菜刀伤人为恶,切菜为善,即‘知善知恶是良知’;用菜刀切菜而不是砍人,即‘为善去恶是格物’。如果你总是舞动菜刀乱砍乱杀,那么必定导致帮无规矩,总有一天菜刀会砍到自己的脖子上。”经过两个多小时的交锋,黑帮头子终于被房飞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说服,他表示今后不再找房飞的麻烦。
  此事摆平,生意就好做多了。1998年,房飞成立自己的公司,承接进出口贸易;2000年,他成立了运输公司;2006年,他挺进金融业和房地产业。房飞成功地由一名音乐人华丽转型为企业家。

用初心创造艺术的奇迹


  事业越来越顺利的房飞毅然决定回归音乐世界。
  很快,房飞组建起一支有近40人的“东方室内乐团”,乐团成员全都是亚裔,他们受过专业教育,毕业于知名音乐学院。
  该乐团坚持每星期在各地高中、图书馆和教会做公益性演出,精湛的表演获得好评如潮。美国亚州文化中心负责人在看过东方乐团的多场演出后,与房飞达成共识,将东方室内乐团扩大成为美国亚文交响乐团,同时盛情邀请房飞担任乐团艺术总监兼指挥。
  房飞意识到,自己一直盼望着迈开大步,在美国上空唱响中国音乐的时刻来到了。他倾注全部心血,精心策划亚文交响乐团每一场演出。
  2016年春节,美国亚文交响乐团应邀前往美国首都华盛顿国会大厦演出,这是亚裔音乐团体首次登上国会大厦演出厅,房飞是第一位站在国会大厦舞台上的华裔指挥家。
  2017年9月,美国亚文交响乐团在美国最高艺术殿堂之一的纽约林肯中心,举办“2017文化中国·金秋音乐会”。联合国副秘书长刘振民、中国驻纽约总领事章启月、中国常驻联合国副代表吴海涛等嘉宾和逾千民众到场。
  当晚的音乐会由房飞担任指挥。梅兰芳京剧大赛金奖获得者、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李军表演了京剧选段《打虎上山》,唢呐大师郭雅志演奏了《百鸟朝凤》,大都会歌剧院小提琴声部首席胡盛华带来了《沉思曲》……中国知名音乐人、首届《中国好歌曲》冠军霍尊压轴登场。整场音乐会高潮迭起。当“红旗颂”的旋律第一次奏起,房飞情不自禁泪洒谱架。
  2018年5月,美国亚文交响乐团又在华盛顿特区举行专场音乐会;8月,再次在布莱恩公园举办露天音乐会;林肯中心的音乐会目前也在策划之中……房飞说,他要不断地通过音乐,让美国社会了解更多中华文化,用音乐交更多的朋友。
其他文献
“伦理”一词究竟意味着什么?这是二十世纪法国著名的思想家伊曼努尔·列维纳斯(Emmanuel Levinas)终生追问的问题。作为犹太人,同时也是纳粹集中营的亲历者、见证者与幸存者,列维纳斯对于伦理问题的排浪一般的反复追问相较于奥斯维辛之后的其他思想家而言显得更为迫切与恒久。而作为胡塞尔与海德格尔二位现象学大师的亲炙弟子,列维纳斯对伦理的探寻则又严格地遵循着现象学的基本精神。现象学讲求“回到事情本
四年前,读到舒晋瑜的文学访谈录《说吧,从头说起》的时候,我对具有品牌意义的 “舒晋瑜访谈 ”充满了期待,但我那时没能估计到舒晋瑜为当代文学立传的勃勃雄心。现在,当我读到她的《深度对话茅奖作家》,我才仿佛明白了舒晋瑜的用心所在,原来她是执意要为当代文学留下一部独特的 “口述实录 ”史传,才如此热情而又执着地穷追不舍,负囊远行。  为一时的热点引燃鼓动,热情有加,跟踪鼓吹,那容易做到,而对一个课题、一
谁也没想到,在全球经济下滑的大背景下,一場突如其来的疫情还能让形势雪上加霜。更没想到的是,在叠加疫情之后的世界,会如此动荡,如此复杂,风险和不确定性大大增加了。这是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而中国企业也面临百年未有之大考。  如何在复杂危难之际自我保全,是中国企业的生死大考;如何在活下来的同时回馈社会,是中国企业的责任大考;如何在改革创新中进一步发展,是中国企业的升级大考。  对企业的大考,实际上也是对企
虽然中国丝绸的外销历史十分悠久并一直持续至今,但如果人们说到外销绸(Export silk),其概念却是十分清楚,专指十八、十九世纪前后中国输出到世界各地特别是欧美的中国生产的丝绸织绣品。这里所谓的中国生产,一般均指用中国的织绣技术;而所谓的外销,应该是指专为外销设计的图案和款式,有可能是完全西方的创意,也可能是带有东方影响的图案。而刺绣大披肩又是中国外销品中重要的一宗,在西方被称为“中国披肩”或
住在旧家的时候,每天清晨都有人在楼下的广场上打太极拳,在一群衣袂飘飘的老者中,一位慈眉善目的老太太最惹人注目,她娇小灵活,非常热心,但凡有谁不会,或动作不标准,她都会耐心相教,怎么看都不像快八十岁的人。  别人每次说起她,都是用同情或怜悯的口吻,有时我也会驻足听一会儿:“你说梅老师啊,她很可怜,老伴走得早,一个人把三个孩子拉扯大,多不容易。可那三个孩子简直跟白眼狼一个德行,都去了国外。听说老大去了
22位名日本侵华战争期间受害的“慰安妇”,她们经历过什么?现在又过着什么样的生活?纪录片上映前,这些极其珍贵的影像资料被外人期待为“历史的橱窗”。可真正看到这部“没有冲突”的片子,觀众们才恍悟,相比那段历史的“暗”“苦”,她们穷尽余生在寻找“明”“甜”。相比宏大的“历史”,有一种更宏大的主题:活着。  没有控诉、生活平静、难见眼泪,当了十几年副导演的郭柯,感觉自己似乎触碰到了一个更真实的“慰安妇”
一九五一年四月十九日,驻日盟军最高司令道格拉斯·麦克阿瑟被免职回国后,在参议院联合委员会做了一番深深刺痛日本人的评论:  当然,德国的问题与日本的问题大相径庭。德国人是成熟的民族。  如果说盎格鲁—撒克逊人在其发展程度上,在科学、艺术、宗教和文化方面正如四十五岁的中年人的话,德国人也完全同样成熟。然而,日本人除了时间上的古老之外,仍然处于受指导的状态。以现代文明的标准衡量,与我们四十五岁的成熟相比
袍哥是坊间荧屏的热门话题,但因为资料匮乏,加之现代国家意识形态的遮蔽,其历史长期止于街谈巷议,成为人皆略知但又不可确知的神秘问题。王笛新著《袍哥:一九四0年代川西乡村的暴力与秩序》一书,围绕成都北郊崇义桥袍哥二当家雷明远的个人经历,讨论了袍哥大量不为人知的语言文化、行为方式和社会网络,将高度聚焦的微观史与更大历史进程结合,揭示出袍哥组织与川西乡村社会秩序之间的关系。书中的袍哥,远没有想象中的“秘密
一位在中学教古德语的老师,离开家庭和工作岗位,在运河边上租了间房,让自己安静下来,观察大千世界。这位老师就是小说《痛苦的中国人》中的讲述者“我”,作者称其为观察者。小说分“观察者分心”“观察者介入”和“观察者寻找倾听者”三个部分加上尾声。其结构很像带有尾声的三幕戏剧,每场末尾都有悬念,尾声呈现出深刻寓意。  “观察者分心”讲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主人公,业余参与古代遗址发掘和研究。他以撰写关于古代门槛的
《文史知识》一九八八年第十期载施蛰存先生《说“话本”》一文,系针对日本汉学家增田涉在一九六五年发表的《论“话本”的定义》而发。施先生说增田涉文章发表后,引起了国外和台湾学者的热烈讨论。这些讨论文章,他无缘见到,他得知这一信息,已是一九八二年的事了;到一九八八年他才看到增田涉《论“话本”的定义》台湾译本的摘要。  施先生在文中介绍增田涉对鲁迅首创的、向来为中国学人所沿用的“话本”的定义,提出了疑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