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学《论语》

来源 :语文周报·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stczh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普通高中教育承担着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满足不同潜质学生发展的需要,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人文精神以及人生规划能力是它的重要任务。对于作为儒家经典之一的《论语》,且不谈“半部《论语》治天下”的功利价值,仅仅是其中蕴涵的忠、孝、仁、义、礼、智、信等便浸润着国人的思想,成为国人心理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表现在日常生活之中。
  《论语》以选修模块的形式进入高中语文课堂无疑是一件好事,不仅有利于形成青少年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于培养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也意义甚大。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在教学中妥善面对这样一部博大深邃的传统文化典籍,挖掘其中的养分并使学生尽可能地吸收呢?
  下面,以《沂水春风》一课为例,进行教学设计的尝试与实践。
  一、涵泳美读品语言
  诵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诵读不仅要声音洪亮,疾徐有致,还要眼到口到耳到心到,全身心地投入,从诵读中体会节奏感,品味作品的情趣和神韵。可见,读之于文本是读者贴近作者最有效的手段,只有诵读之后学生才能真正感受作者赋予文章每一字、每一词的作用。因此,在教学《沂水春风》中可以设计诵读环节。
  教师引导学生从揣摩人物说话的语气、神态方面去朗读,学生通过“诵读——体悟——诵读”的过程,对子路的性格进行感性、直观的认识。通过以读代讲,以诵读引领体悟,水到渠成地完成对文本中人物性格的解读,一个个性鲜明的子路形象便出现在学生的脑海中,同时学生也感受到了《论语》语言的形象性。
  二、连前牵后读文化
  生:《沂水春风》中,其他三位学生明确地回答了孔子的问题,而曾皙却没有做出正面的回答为什么却被孔子认可,孔子这样偏心!
  师:孔子不是偏心,曾皙并不是简单地表述一幅暮春郊游图景而已,人们去沂水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浴”,这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事情。我们已经在《知其不可而为之》中学过“陈成子弑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哀公”中的“沐浴”,这是一种风俗文化,是指“斋戒”,是庄重和虔诚的表现,“浴乎沂”实际是“礼乐文化”的重要组成。
  “连前牵后”这四个字传达的意思是:在对各课内容的学习过程中,可以适当联系前面所学和后面将学的内容,形成对《论语》的较为系统的认识。提出这一点是因为《论语》本身章与章之间、篇与篇之间并没有严密的联系,选读教材虽然按主题编排,但这毕竟是编者为方便教学而设计的,并不意味着这课内容与那课内容之间没有交叉和联系。所以,适当连前牵后,可以使学生对《论语》的认识由零散的语言片段逐渐形成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
  三、巧设矛盾悟思想
  《礼记》是对以孔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教育理论的总结与发展。《沂水春风》却颠覆了人们对“师道尊严”的理解,让人们看到了与“师道尊严”相矛盾的孔子。他的课堂,气氛平和轻松,师生平起平坐,淡化年龄差异,拉近师生距离,学生有发言的欲望,教师不以自己的态度左右学生的意见。
  在教学《沂水春风》一课时,学生在朗读“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环节时,学生提出“喟然”和“与点”似乎是矛盾的。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孔子一叹,叹出了什么?学生的答案纷呈,教师总结:“叹”字背后是孔子的百感交集,是赞叹、感叹、悲叹和哀叹,叹出了多少沧桑往事与追求理想的旅途中的辛酸苦楚,既包含了夫子的人生经历,也有整个春秋时期的社会百态。这样两个矛盾点的设置,能激发学生的生活体验,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在反差和质疑中领悟到孔子的政治思想和教育思想,这样《论语》教学就不再那么枯燥乏味了。
  四、旁征博引求精神
  那么,曾皙究竟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又是怎样的一幅画面也同样深深印刻在孔子的心中?曾皙给出的答案具体而又抽象,他描绘出了一幅“暮春郊游”的图景,而这又怎么能算志向呢?
  为此,在执教时可以补充朱熹《论语集注》中的相关内容。此外,还可以援引南怀瑾《论语别裁》中的片段:时代的剧变一来,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悲剧,遍地皆是。所以古人说,“宁为太平鸡犬,莫作乱世人民”。而曾点所讲的这个境界,就是社会安定、国家自主、经济稳定、天下太平,每个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人生,这也就是真正的自由民主——大同世界的那个理想。经过这两处引证,可以看出:所谓大同世界,就是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人民安居乐业,老有所安,幼有所长,鳏寡孤独皆有所养。当然,这更是孔子一生周游列国想要达到的目的所在。
  课本中的“相关链接”部分大多内容抽象深奥,学术性太强,抽象概念较多,不平实,选取材料往往是历代大儒对于孔子及《论语》的评价,古奥难懂,不贴近现实生活,学生很难把这些材料与教材内容联系起来,也就失去了“相关链接”的补充引导作用。因此,围绕每课主题,教师除了适当讲解课内材料,还可选一些现当代学者对孔子及儒家思想的阐释评价作为补充材料供学生参考,这对学生深入理解传统文化大有裨益。
其他文献
化学教学注重强调情境与协作,重视直观和操作,提倡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将多媒体网络功能引入化学课堂,在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创新思维,培养互助品格,建立新型师生关系方面都能起到较好的作用,本文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粗浅的尝试。  一、多媒体网络为优化课堂教学提供了条件保证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听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15%,从视觉获得的知识能够记忆25%,而同时使用两种传递信息的工具就能接受知识约65
期刊
如何在基础教育课程中真正贯彻素质教育,这个问题已是老生常谈。自恢复高考以来,语文成了应试考试工具,脱离了传统语文的初衷。鲁迅作品地位被削弱,鲁迅作品教学现状尴尬。人们认为学习鲁迅作品已没有太多现实意义,甚至认为鲁迅作品中的旧时代精神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鲁迅作品中的消极因素,诸如:尖刻、沉重、严肃、晦涩、拗口等已经“没有一些活气,叫人活泼不得!”而社会转型时期影视作品对传统文化偶像的片面认识和“没有
期刊
一、引言  陶渊明(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字渊明,世称靖节先生,得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他是国国中古时期的一位大诗人,世称“五柳先生”,古今文学批评中,多称他为“田园诗人”。他开创了一个全新的诗歌表现领域,把田园风光和农村生活带入诗歌创作中。田园诗是他为中国文学增添的一种新题材,描写田园景物的恬美、田园生活的简朴,表现悠然自得的心境。或登高游赏,或与朋友闲聊,或酌酒于檐下,或
期刊
不少语文教师说:“当语文教师太难了。”就当前的高中语文教学来说,也确实难,语文教师面临着很多的困境。学生不愿意学,没兴趣学;学生不重视,觉得学也这样,不学也这样,耽误时间,还不如学学数理化;学校也压缩语文的教学时间,语文学习环境差。面对这样的实际情况,语文教师就要努力抓好课堂上的40分钟,因而,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显得至关重要。  一、当前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几个误区  1.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
期刊
高效课堂,就是指可以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收获较高的教学成果的课堂。具体指的是,以有效课堂为基础,进一步完成教学目标,加快教学进度,收获更好的教学成果,对社会及教学都有积极的作用。构建高效初中语文课堂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转变教学观念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也应发生相应的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单调地讲解知识内容,学生麻木地记录笔记,背诵知识点,教学进度缓慢,效果较差
期刊
谈到语文学习,老师们都会讲:“了解、查相关的背景知识和扫除文字障碍、独立思考、批注、质疑、记录”等六步法。学生也会照着做,但是还是学不好语文,经过对学生的观察研究,我以为在现阶段,要学好初中语文,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初中生必须掌握的语文基础知识  初中生必须具备这些语文基础知识如: 第一部分:二种常见叙事线索。二种语言类型。 二种论证方式。二种说明语言。二种说明文类型。二种环境描写。二种论据
期刊
课堂是学生精神成长的家园,更是文化传承与精神传递的场所。倡导和谐文化,营造和谐氛围应当成为语文教师教学的基本理念。为什么要努力创设和谐的课堂文化呢?其目的就是为学生的和谐成长提供平台,让学生在和谐文化的耳濡目染之中得以和谐成长。作为女校,和谐目标更显时代张力。  一、营造和谐的语文课堂氛围,让女生在和谐中成长  现实情形下,文化浮躁,多元文化对青少年学生的冲击力着实巨大,“超级女生”之类的选秀节目
期刊
传统的课堂教学主要以教师讲授为中心,灌输式为主,注重传授知识,学生被动地学习。今天,提倡进行素质教育,历史教学模式就应当从“授之以鱼”转为“授之以渔”,积极实行自学辅导式、讨论式等教学新模式,切实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鉴于此,在历史教学中可以实施自学辅导式教学。自学辅导式教学又称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历史教材和参考书,使学生加深理解并牢固地掌握知识,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领
期刊
识字是学习文化的开端,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民族都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而识字是学习一切的基础,“为学必先识字”。识字是小学生从运用口头语言过渡到学习书面语言的基本环节,那么如何开启识字教学这扇窗,成了每一位小学语文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  新课标在识字教学中提出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的要求,要让学生达到这样的要求,浓厚的学习兴趣就显得非常重要。因此,在教
期刊
所谓“亲其师,信其道”,细究起来,何为“亲其师”之“亲”呢?一亲教师的知识,当教师在讲台上贯通古今、口若悬河之时,学生心生敬意,怎会不亲近这位教师呢?二亲教师的师德,还记得大学校园里的那句话“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一位教师纵使衣衫简朴,相信他身上若有浩然之气也会让学生亲之信之。的确,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广泛的,这种影响不仅仅体现在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知识,而且更多地体现在教师无形的且有导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