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学《地理课程标准》提出:“构建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要求在课程内容选择、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和教学评价中,要创新思路,充分考虑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发展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创造适宜的环境。
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能使新课程改革得以更好的实施。现代信息技术最大的特点是主动性、形象性和直观性,而中学生的思维又以形象思维为主,针对这一特点,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下面我就谈谈自己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能力的体会。
一、读图能力的培养
地理学习中少不了会遇到各种类型的图,现代信息技术的引入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用图兴趣,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而且能够比较直观地反映抽象的地理概念。例如:在展示黄土高原范围时,我采用多次闪烁的方式使学生对黄土高原范围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从而增强了学生地理读图的空间想象能力。又如:在分析黄土高原的黄土物质的成因时,我就给学生“黄土高原的黄土物质形成图”,且图中的风向我制作成动画效果,学生很容易就看出一个规律:“离风的发源地越远,风力越小,搬运的颗粒也越小”。 由此可推断出:黄土高原的黄土物质是由风搬运而来的(即“风成说”)。从而学生也提高了根据图中所给资料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二、观察和分析能力的培养
现代信息技术能把各种地理事实材料:平面的和立体的、静态的地理事物图像和动态的变化过程、外部的形态和内部的结构等展现在学生眼前,而且计算机的可控性,使学生能够有选择地更仔细地观察到各种地理事实材料,不致漏掉某些关键的信息。这些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例如:在分析水土流失与植被关系时,我采用“小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去找出所给的图8.6“同等降雨量、不同植被下的水土流失”中三幅图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三、创新能力的培养
学生接受多媒体计算机所提供的地理事实材料,认真分析了所获取的信息,得出所要掌握地理基本原理和规律。因为多媒体计算机能有效地创设出接近真实的地理事实情景,让学生带疑观察,老师引导学生探究可能出现的结果,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独立解决问题。在研究“黄土高原黄土物质成因”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时,我都采用了根据展示出的资料让学生通过小组分析、讨论的方法得出结论。在学生思考、交流和讨论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
四、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学的直观性原则要求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向学生出示地理感性材料,便于学生观察,而现代信息技术能够对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进行处理,在显示地理事实材料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优越性。既可以显示地理事物的全貌,又可局部放大显示,既可显示地理事物的平面景观,又可显示其空间立体形象;既可显示地理事物的静态特征,也可显示其动态变化过程,既可以显示地理事实材料,又可揭示地理基本原理。这些地理的感性材料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浓厚兴趣,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通过课件的模拟演示,可以变成形象为直观、变生硬为生动,使抽象思维具有形象的外部支撑点,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得以顺利进行。无形事物,通过课件可以变得有形,便于学生观察、求证。如在分析地形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影响时,学生觉得很抽象,不能理解。我就展示了一幅黄土高原的地貌图(坡度大,坡面长,地表破碎。),学生很快就明白了:坡度大,水流流速快;坡面长,水流流量大。因此水的冲刷力强。再加上地表破碎,所以水土流失更加严重。通过使用多媒体手段使学生抽象的思维变得形象具体。
五、科学探究精神的培养
信息系统作为能够提供感性认知和理性认知的教学手段,符合现今中学生的认知水平,能使之产生更高水平的求知欲的科学探究活动。
例如,在讲解《地球的运动》这一课时时,为了使学生能够充分了解并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点及意义,单单只靠书本上的文字和图片,还有教师口头上的讲解,很难使学生仅凭自己的空间想象能力而很好的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如果教师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能够配以动画视频教学,那么,就能够成功地开启中学生的兴趣之门,把中学生带入一个立体的空间氛围中,去探索挖掘地球的秘密和宇宙的浩淼。
六、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在讲解《地球的运动》时,flash动画插入到课件中,使运动的演示过程更细腻、更生动。地球的公转、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地球自转中从北极、南极上空看方向如何,都以动画的形式播放出来,取得的效果也更好。之后,学生人手一只小地球仪,自已动手演示自转和公转,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为浓厚了;在说明地球自转引起的现象时,我先在大地球仪上沿经线贴一张红色纸条,再沿方向慢慢转动地球仪,让学生分排观察红线转到的位置,并说出是早晨、中午、还是晚上,既直观又形象。
以计算机为标志的教育史上的第四次革命,已经在地理课程改革实践中广泛而深刻地进行着,这对于地理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理教师必须尽快的提高自身计算机运用技术,努力投身于教育教学,科学地运用好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扬长避短,合理的安排,以发挥它在教学中最佳效益,培养学生能力。
教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辅助教学能使新课程改革得以更好的实施。现代信息技术最大的特点是主动性、形象性和直观性,而中学生的思维又以形象思维为主,针对这一特点,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下面我就谈谈自己运用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能力的体会。
一、读图能力的培养
地理学习中少不了会遇到各种类型的图,现代信息技术的引入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用图兴趣,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和知识面,而且能够比较直观地反映抽象的地理概念。例如:在展示黄土高原范围时,我采用多次闪烁的方式使学生对黄土高原范围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从而增强了学生地理读图的空间想象能力。又如:在分析黄土高原的黄土物质的成因时,我就给学生“黄土高原的黄土物质形成图”,且图中的风向我制作成动画效果,学生很容易就看出一个规律:“离风的发源地越远,风力越小,搬运的颗粒也越小”。 由此可推断出:黄土高原的黄土物质是由风搬运而来的(即“风成说”)。从而学生也提高了根据图中所给资料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
二、观察和分析能力的培养
现代信息技术能把各种地理事实材料:平面的和立体的、静态的地理事物图像和动态的变化过程、外部的形态和内部的结构等展现在学生眼前,而且计算机的可控性,使学生能够有选择地更仔细地观察到各种地理事实材料,不致漏掉某些关键的信息。这些都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例如:在分析水土流失与植被关系时,我采用“小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去找出所给的图8.6“同等降雨量、不同植被下的水土流失”中三幅图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提高了学生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三、创新能力的培养
学生接受多媒体计算机所提供的地理事实材料,认真分析了所获取的信息,得出所要掌握地理基本原理和规律。因为多媒体计算机能有效地创设出接近真实的地理事实情景,让学生带疑观察,老师引导学生探究可能出现的结果,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独立解决问题。在研究“黄土高原黄土物质成因”和“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时,我都采用了根据展示出的资料让学生通过小组分析、讨论的方法得出结论。在学生思考、交流和讨论的过程中,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
四、辩证思维能力的培养
教学的直观性原则要求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向学生出示地理感性材料,便于学生观察,而现代信息技术能够对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进行处理,在显示地理事实材料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优越性。既可以显示地理事物的全貌,又可局部放大显示,既可显示地理事物的平面景观,又可显示其空间立体形象;既可显示地理事物的静态特征,也可显示其动态变化过程,既可以显示地理事实材料,又可揭示地理基本原理。这些地理的感性材料激发了学生学习地理的浓厚兴趣,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通过课件的模拟演示,可以变成形象为直观、变生硬为生动,使抽象思维具有形象的外部支撑点,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得以顺利进行。无形事物,通过课件可以变得有形,便于学生观察、求证。如在分析地形对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影响时,学生觉得很抽象,不能理解。我就展示了一幅黄土高原的地貌图(坡度大,坡面长,地表破碎。),学生很快就明白了:坡度大,水流流速快;坡面长,水流流量大。因此水的冲刷力强。再加上地表破碎,所以水土流失更加严重。通过使用多媒体手段使学生抽象的思维变得形象具体。
五、科学探究精神的培养
信息系统作为能够提供感性认知和理性认知的教学手段,符合现今中学生的认知水平,能使之产生更高水平的求知欲的科学探究活动。
例如,在讲解《地球的运动》这一课时时,为了使学生能够充分了解并掌握地球自转和公转的特点及意义,单单只靠书本上的文字和图片,还有教师口头上的讲解,很难使学生仅凭自己的空间想象能力而很好的达到预定的学习目标。如果教师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能够配以动画视频教学,那么,就能够成功地开启中学生的兴趣之门,把中学生带入一个立体的空间氛围中,去探索挖掘地球的秘密和宇宙的浩淼。
六、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
在讲解《地球的运动》时,flash动画插入到课件中,使运动的演示过程更细腻、更生动。地球的公转、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地球自转中从北极、南极上空看方向如何,都以动画的形式播放出来,取得的效果也更好。之后,学生人手一只小地球仪,自已动手演示自转和公转,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为浓厚了;在说明地球自转引起的现象时,我先在大地球仪上沿经线贴一张红色纸条,再沿方向慢慢转动地球仪,让学生分排观察红线转到的位置,并说出是早晨、中午、还是晚上,既直观又形象。
以计算机为标志的教育史上的第四次革命,已经在地理课程改革实践中广泛而深刻地进行着,这对于地理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地理教师必须尽快的提高自身计算机运用技术,努力投身于教育教学,科学地运用好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扬长避短,合理的安排,以发挥它在教学中最佳效益,培养学生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