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中学语文生命课堂教学

来源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bu_jame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叶澜老师曾说过:“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活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的发挥,才能真正有助于学生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上才有真正的生活。”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提出了中学语文生命课堂教学的重要理念。要构建这样的一种崭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应从两方面入手:要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和学生观,在此基础上重构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关键词】中学语文 生命课堂 师生关系
  
  一、问题的提出
  
  新课程改革进行得如火如荼,在这次课程改革中,一个很重点、核心的词汇被提到前所未有的历史高度,那就是“人”:关注人的生活意义、“人”的发展,人的生命价值、人的生命的自主性、生命的独特性、生命的整体性成为了本次课改一个新亮点。该理念反映在具体的课堂上就表现为在课堂上应该善待生命,尊重教师学生个体独特的主体地位,关照师生在课堂行进中具体的生命发展,发掘师生在课堂中的生命价值创造。总之应该让教师学生生命的理想、价值、创造都在生机勃勃的课堂环境中焕发出来,飞扬起来。
  在这样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历史背景下,“生命教育”适应了时代的发展被及时地提出,而作为进行教育的主要阵地的课堂,更应该及时地由以往呆板、枯燥、失去活力的方向转向充满生机活力的生命课堂方面中来。
  
  二、中学语文生命课堂教学内涵分析
  
  1.生命课堂教学
  何为“生命课堂教学”?想要理解之,先要对“课堂”有个基本的认识和了解。“课堂”作为学校中最为平常、最为普通、最为细小的细胞,是学校教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现代教学的组织单元,是教师生命中难以舍弃的一个职业活动领域。课堂是课程与教学活动的综合体,课堂作为一个场所而言,既是师生传授知识、探究知识的场所,也是培养人、发展人的教育场所;课堂作为一种存在方式而言,既是一个小社会的缩影、师生共同活动的舞台,也是进行学校教育的最基本的存在方式。因此,“生命课堂教学”,我们可以理解为达成促进师生生命和谐健康的发展师生共同营造的一个课堂学习环境。这样一种课堂环境是平凡而和谐的,教师既注重教材和教学设施的建设,又注重课程改革、教学方法的改进及教学手段的更新,其教学过程是学生精神享受的过程,同时也是师生双方精神生命铺垫的过程,最终的教育结果是为促进师生双方的生命发展而打下坚实的基础。
  2.中学语文生命课堂教学
  语文是一门传统的人文基础教育学科,其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极其深广的,因此,语文教育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作用毋庸置疑。语文课不应是简单的知识传授和刻板的听、说、读、写训练,而应是师生思维碰撞、心灵交流、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作为母语教育的语文,担负着教会学生学会交际,传播人类文化,培养学生真、善、美的情感,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任务,并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注入坚实的精神力量。从上述语文所担负的责任来看,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其实就是人的一种生命活动。只有构建起充满生命活力的语文新课堂中,才能让学生领悟到蕴含在文字中的生命活力,从而让语文课真正成为发展学生、使学生发展的一门重要课程。
  众所周知,师生是课堂教学中重要的因素,师生关系是否和谐关系到整个课堂教学的质量的好坏,在构建中学语文生命课堂中,本文设想通过重新审视我们的课堂教学,通过重新考察师生关系,重建师生关系,重新认识师生的角色与定位,转变师生的教学方式,以达到实现师生和谐统一发展,实现构建中学语文生命课堂教学的目的。
  
  三、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1.中学语文生命课堂教学理念下的教师观
  对教师的正确理解,有利于教师贯彻与实施“生命课堂教学”的这一理念。在“生命课堂教学”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教师首先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存在,在课堂中,发展的不仅仅只是学生而已,教师同时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人生命需要发展。在这样一种教师观下,教师应该自觉成为终身学习的楷模,学习的革命的先行者;教师努力成为涉猎广泛、博学多才的“先生”,学生求知过程中富有经验的组织者,学生的求知伙伴。正如美国威廉姆·多尔教授说的那样,将教师角色定位为“平等中的首席”。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向学生传授的是富有生命的知识、活的语文知识。怎么让知识活起来?首先要认同的是语文作为一门人文性很强的学科,每个人对其理解都是丰富多彩的。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有自己对教材深刻的理解和体验,这样在与学生共同学习课文的时候,就是自我社会体验、生命体验的一种真实交流与共享。在传统教学课堂中,教师就是对知识生硬的搬迁、运送,课堂教学成为了一种单调、乏味的机械劳动,而教师也在枯燥、单调的日子中逐渐消磨了工作的激情,生命之光也逐渐黯淡下去,这样的教学过程就不能说是富有生命的教学过程,也就达不到用生命浸润生命的目的。因此,教师自己先要提高自身素质,扩展知识面,重视个人对教材的真实体验。那么,在有了自我深刻体验的基础上,在教学过程中,才能够和学生进行真诚的情感交流,真诚的思想交流,这样才能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起到传递、沟通师生情感、生命相互浸润的目的与作用。
  2.中学语文生命课堂教学理念下的学生观
  在新课程改革中,倡导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的理念。同样在倡导构建中学语文生命课堂教学的呼声中,学生作为重点关注的对象,对其定位直接关系到以上理念的施行和贯彻。在传统教育观念中,学生被简单视为知识的接收器和存储器,学生没有被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存在来对待。学生在课堂中只需要完全按照老师所说的去做,完全没有必要提出自己独立的见解与看法。忽视学生的主体性是传统教育里面学生观的重要表现。那么,在生命课堂教学中这些都是要被摒弃的内容。学生应该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存在,学生的意见与建议都应该得到尊重,尊重学生的独特的个人体验,特别是语文课中,对语言文字的一种理解,对文学作品的一种理解,无不带有学生独特的个人体验在里面,如果教师忽视了这些宝贵的意见,那是对学生最大的不尊重。教师应该将学生放置在与自己平等的地位来对待之。真诚地与学生交换彼此对课文解读的意见,就是对师生生命个体的关注。
  3.中学语文生命课堂教学理念下的师生关系
  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生活的舞台,课堂教学质量与教师学生的生命质量息息相关。对于教师来说,课堂教学是他们职业生活的最基本的构成。每一堂课的质量,都是直接影响教师对职业的感受和态度。每一堂课的教学水平,都是教师专业水平和生命价值的直接体现。对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学校生活的最基本的构成。课堂教学的整体质量,会直接影响着学生今天的茁壮成长和明天的可持续发展。课堂教学对师生生命本身会产生令人难以置信的影响,它在促进人的发展,形成个体的生活方式,改善人的生命质量方面起着难以估量的作用。在生命课堂教学理念下的语文课意味着自由、民主、平等、对话,在这样友好协作的氛围中,师生的独特体验、个性差异都得到前所未有的尊重。这样环境下的师生关系必然是和谐、民主、平等、对话的,必定是友好、合作的。要构建这样的一种和谐师生关系,关键是要树立正确的师生观,转变陈旧的教育观念,将先進的教育思想落实到具体的课堂教学实践中去。
  ★作者简介:陈家娟,广西合浦县第一中学教师。
其他文献
长期以来,我们的作文教学却一直在低谷徘徊:教师津津乐道于“中心”、“选材”、“结构”、“体裁”,热切地追逐着作文“体系”、“模式”“套路”的训练;学生或为应试而作,或为印证某种高尚思想而写,或为迎合教师的某种喜好而撰……如此种种,使作文教学陷入了“以文为本”、“人”“文”分离的怪圈。受“文本”观念的消极影响,作文这一最富个性的学习和创新活动,变成编造谎言的园地,涂抹文字的游戏,折磨心灵的苦差事。这
2013年高考是新疆进入高中课程改革的第三次高考。在此之前,我们经历了教材的改版,理念的更新,试题的变化,每一次的改版都是一次挑战。面对一次次挑战,我们勇敢的接受;在困惑与痛苦的历练中,我们也有了一些收获。  一、因考制宜,有的放矢  俗话说“知彼知己”才能打胜仗。“彼”是指课程标准、《考试大纲》和历年高考题,通过认真研究分析它们的变化,可及时调整复习的侧重点。  1.字形仍然重要  字形虽不单独
当下,各地导学式课堂的风生水起,而纵观语文课堂中的导学案,生硬的问答式填空让语文教学痕迹越发刻意。面对鲜活的生命个体,我们的导学设计是不是也该变变脸,是否也能和语文本身一样散发出生动而别样的个性之美?  推行“导学学案”的初衷  “学案导学”是教学的一种手段,目的是变传统的封闭型的教学为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教学:“学案”指导“导学”,“导学”依据“学案”。重点在教师怎么“导”、学生如何“学”,从而变
一、诗词教学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1.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大量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在很大程度上是人们的一种偏好,也就是说其倾向于某种活动的心理。诗词拥有一种独特的美,传承着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引导学生对诗词进行学习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将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激发出来。  2.培养学生审美及联想的能力  我国诗词语言较为简洁,含蓄,需要读者在反复品读之后,联系当时的情景,对诗词中表达的事物进
【摘要】孤独的才女张爱玲有着苍凉的人生,我们从她的作品里能深深体味到这“苍凉”。她用再灵巧不过的笔叙写着就发生在我们身边的过去、现在、甚至将来的世俗,可这绝不是凡俗,而是历尽苍凉之后的“大雅若俗”。  【关键词】张爱玲 苍凉 大雅若俗    我个人一直认为上海是俗文化的产地。而在这块土壤里浸润成长起来的张爱玲却令我刮目相看。张爱玲的散文很美,可以称得上真正的“美文”。  记不得哪位大师说过这样一句
指导学生如何提高写作能力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题,也是每个语文教师一直以来研究与探究的课题。笔者认为,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阅读文本时重视学习、探究和积累写作方法与技巧,是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下面结合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选编的魏巍《我的老师》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谈一谈指导学生阅读欣赏文本时如何进行写作训练。  一、学会选择符合题目要求的材料(事例)  作家魏巍在《我的老师》一文中选择了七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说:“阅读古今中外人物传记、回忆录等作品,能把握基本事实,了解传主的人生轨迹,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发,并形成有一定深度的思考和判断。”这就要求我们在名人传记的专题阅读中,应十分突出地贯穿新课程标准的两大理念:1.充分发挥语文课的育人功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及整体素质;2.注重语文应用、审美和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人物传记,是语文教学实现人
【摘 要】选修模块《中国文化经典研读》内容博大精深,凝聚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教材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具有选择性与差异性的教育平台。要落实该模块的教学目标,关键在于加强诵读、理清教材主线、关注研读过程和打破单一评价。  【关键词】选修 经典 诵读 人文素养 评价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中学语文教学担负着传承
一、题例解析  从目前高考题的情况来看,“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这一考点往往不单独设题,而是隐含在各类文学类文本的阅读题中。  【例】2008年江苏卷文学类文本阅读《侯银匠》(汪曾祺)  15.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  【解析】本题为探究题,从传统的考查角度看,这道题主要考查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探讨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永恒的内容,我的语文教学一直是围绕“文化·生活·积累·思维·经营”十个字来组织教学引领学生复习迎考的(参见《中学语文》2011年第12期《挖掘文化底蕴延伸语文课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科书(含读本)中蕴含着丰富的内容,它传承着有文字记载的几千年的中华文化,我把它奉为“圣经”,把自己当做一个讲故事的人,尽可能多地为学生剖析,来慢慢地阐释其微妙的文化、文化的微妙。有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