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歌唱中发现自我

来源 :河南教育·基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imeif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次,策划主题班会活动时,班主任最后把“唱响属于我们的歌”确定为主题。他对当时的班级状态作出如下分析:
  现在的中学生都十分喜欢唱流行歌曲,我班同学也不例外,尤其是一些女同学和少数几个稍稍成熟一些的男孩子。也许是社会环境的影响,也许是媒体的强势灌输,也许是中学生成长中的自然需求,流行歌曲在孩子们心中可以说是无边无际地“泛滥”着——可能是适合中学生的好歌实在太少,可能是有些流行歌曲的旋律优美动听,也可能是受到别人的感染,许多学生成了流行歌手的粉丝。许多学生在茶余饭后唱响的总是流行歌曲,也很少顾及这些歌是否适合自己,想唱就唱了,有些流行歌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造成了负面影响。
  这次班会活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深入交流”这一环节,学生针对《感恩的心》《让世界充满爱》《隐形的翅膀》三首歌曲的内涵、喜欢它们的理由等进行了交流,其间出现了大量极富意义的教育资源。下面是学生对有关《隐形的翅膀》的交流内容:
  · 旋律优美,带来温暖,鼓励我们战胜困难。
  · 每个人都有隐形的翅膀。
  · 努力是光,成功是影,记住爸爸说过的这句话,所以我很上进。
  · 能鼓舞人上进。
  · 要坚强,热爱生活。
  · 遇到困难不要气馁。像小时候学走路那样,要坚强地站起来。
  · 喜欢“带我飞,飞过绝望”这样的歌词。
  · “隐形的翅膀”就是指自己的信念。
  · “隐形的翅膀”是指别人给你的爱。
  在接下来的歌曲PK环节,各种类型的歌儿从孩子们口中唱出:有韩语歌儿、日语歌儿、英语歌儿;有不同节奏感、不同主题的歌儿;特别有趣的是,一位同学喜欢唱一首日文歌,而她自己却并不知道歌曲的内容。
  但,一个明确的信息传递出来:学生喜欢唱歌。进一步分析学生喜欢唱歌的理由,可以发现:在学生所喜欢唱的歌曲中,有着他们的自我形象;学生歌唱的过程,正是他们自我意识觉醒的过程。
  
  一、歌曲具有内在的育人价值
  
  且不从专业的音乐教育角度说,仅从班主任工作的角度看,歌曲本身蕴含着丰富的育人价值,蕴含着词作者、曲作者、演唱者的内心情感、认识与理想等,是艺术的形式与丰富的个人生活世界的统一体。因此,如同学生对《隐形的翅膀》的内涵所理解的那样,歌曲中蕴含着认识世界、感悟生活、表达自我的丰富价值,有着从基本的认知体系到内在的精神世界乃至于审美世界的大量育人资源。
  
  歌曲内涵着对世界的认识、感悟。歌曲不仅是一种旋律、一些文字的简单组合,同时也是词作者、曲作者、唱歌者、听众等诸多主体对世界、对自己的感受、认识、觉醒的一种表达。歌词传达的是词作者的个人体悟、个人情感;旋律则体现了曲作者自己对世界的认识与情感表达。这些可以视为个体生命表达的一种形态。当学生“遭遇”这些歌曲的时候,同样也拥有并享受着歌曲的这些表达功能。而学生对歌词中传达的意义的理解、对旋律的感悟,本身也就是在认识世界、感悟人生。比如说在围绕《隐形的翅膀》的交流中,学生不仅对歌曲形式有自己的认识(旋律优美),还对歌曲内涵有自己的理解(“隐形的翅膀”就是指自己的信念、希望),并借助歌曲完成了对自己生活的阐释(坚强,热爱生活)。
  歌曲蕴含着人性的希望与生活的理想。无论是对自然的赞颂,还是对爱情、亲情的向往,抑或对丰富多样的精神世界的呈现,歌曲都是富有教育内涵的。因此,歌曲中蕴含着的“理想”“人性”“生活”,激励着、鼓舞着、温暖着、安慰着歌唱的学生,滋养着学生内心的希望与富有生命意义的实践。
  歌曲蕴含着促使歌唱者与其内心进行对话的可能。“人是万物的尺度”,人对世界的理解无一不打上人自己观念的烙印,歌唱也是如此。当学生在哼唱一首歌的时候,既是对歌曲本身的呈现,也是学生自己内心世界的呈现。通过歌曲,我们可以触摸到作为歌唱者的内心世界的丰富,可以触摸到学生独特的精神特质。对于处于青春期、自我意识迅速觉醒阶段的初中生来说,其歌唱本身就是自我的成长。
  歌曲给学生以一种更高品质的育人价值、一种美的享受和美的体验。没有一首歌是因为使人感到恶心、厌恶而被传唱的。但凡传唱开来的都自有它的价值。学生传唱的歌曲,或是好学好听的流行歌曲,或是历史积淀下来的优秀歌曲,都能给他们一种美的体验、美的表达。曾有一位大学生说,她的父母告诉她,喜欢钢琴的孩子不会坏到哪里去。我们同样可以说:歌唱给人的美的震撼、美的体悟、美的记忆、美的价值观,会对学生的成长产生深远而内在的影响。
  
  二、歌曲可以成为成人世界与儿童少年交往过程中的共享财富
  
  学生与成人世界的交往,是一个永恒而常新的难题。而成人世界与儿童少年的世界是不同的,两者的价值观、对世界的认识、对生活的理解都有一定的差异。但这两个世界并不隔绝。歌曲可能成为沟通这两个世界的途径。
  当词曲作者在创作一首歌的时候,并不一定很清楚这首歌所面对的听众是谁、谁会喜欢这首歌,且歌曲一旦创作出来就变成了公共产品。因为歌曲所表现的主题是人类共同的主题,是人们可以共同理解的、共享的财富,故而,歌曲是成人与儿童沟通的有效途径。尽管各个人对一首歌的理解不同,但正是这样多元的认识,更有利于教师(成人)与学生(儿童)的交往。成人与儿童的交往也不是单向的,而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儿童的歌唱本身,就是对成人世界的一种介入、一种对话。
  成人曾经喜欢的歌也是他们曾经经历的那个时代的反映,也是那个时代中他们的生活的映照,同时还是成人对自己生活世界的理解。但是成人没有脱离现在的社会,教师也没有跳出当下与学生共同生活这一具体的背景。如此,现实生活中学生的歌唱对成人而言也是一种影响力量,也是一种文化反哺。成人面对学生的歌唱,其实也是在面对一个儿童的世界,能从儿童世界中吸纳原始的生命活力。
  初中生对世界充满了好奇、憧憬,他们对世界的解读也是多元的,他们这一群体的发展还与他们所在的学校息息相关。教师(成人)以什么样的方式与学生互动,以什么样的眼神去面对他,对学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影响。当歌曲成为学生与教师理解、交流的途径时,师生关系、学习效果、班级氛围都会有所转变。
  
  三、歌曲是一种文化力量,是班主任所能把握的教育资源之一
  
  如果我们重新回味《音乐之声》《放牛班的春天》等教育电影,我们就能够发现:歌曲的力量是文化性的力量,渗透到人的日常生活与灵魂深处,力量无穷,不可抗拒。在《放牛班的春天》中,音乐是这部影片的“魂”:音乐让这些需要“再教育”的孩子懂得了生活的内涵,捕捉到自己的生活;音乐(当然还有一个重要的引导者马修)让他们改变了原来生活的迷乱。使他们静下来的正是音乐所蕴含着的力量。
  个体难以形成某种文化,文化是群体的、集体的。班主任面对的不仅仅是一个个具体的学生,还有整个的班级、集体。这个集体的发展不是自然发生的,更多的是集体中的每个人的力量使然。从某种意义上说,歌唱具有这种文化力量——把一个个的个体汇聚在一起,歌唱丰富的生活与丰富的自我,歌唱共同的生活,歌唱相通的理想、个性与热爱。
  这是一种教育资源,很多学校中班歌、队歌的创作不仅能让学生感知处于集体中的“自我”形象和带有着自我色彩的“集体”形象,而且带给学生以归属感和自我的发现与发展。
  不同年级、不同文化环境下,学生所喜爱的歌曲具有不同特点,而这,更是其自我发展的独特呈现。对于教育而言,如何正视、重视初中学生的歌唱兴趣,如何为学生的歌唱与成长提供教育的支持,这成为初中班主任需要面对、思考的问题。
  有一所学校,在组织“班班唱”活动中,要求各班级自己创编班歌。结果,仅就歌名来说,六年级所独有的对新生活的期待与自我改变的需要,七年级学生对于“力量”的敏感,八年级学生对于内心世界诸如“爱”的敏感,九年级学生对于未来的向往、对于“梦”的敏感,都反映出不同年级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因此,不仅音乐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班主任也需要自觉、主动地从学生文化中,寻觅、开发、实现诸多鲜活育人资源的价值。
  
   【本文为李家成主持的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专项资助项目“生命成长教育的全程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
  (责 编 若 洋)
其他文献
【摘 要】广播自上世纪40年代产生以来就与人们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随着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程度的提高,广播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今的广播节目样式多种多样,新闻类的、评论类的、知识类的、综艺类的……这些节目让人们在收听的过程中有所收获。而在这个喧嚣的都市生活中,总有那么一类人群喜欢轻松愉快的氛围,全身心的投入而忘记烦恼忧愁。综艺类的广播节目就为这类人群打开了通往娱乐、休闲的大门。  【关键词】广播
一、2005年试题特点简析    2005年河南省思想品德、思想政治中招考试试题,让我们明显感受到改革力度之大是前所未有的。可以说,在多年全省统一命题中,这是一次命题理念的新突破,它开拓了思想品德、思想政治教学的视野,打破了传统考试下教教材、背教材、考教材的模式,让老师们更加明确了思想品德、思想政治学科的功能和作用,更加清楚了今后的教学方向,更加坚定了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信念,2005年河南省思想品德
【编者按】两年前,安阳市殷都区29所农村中小学的实际状况是规模小、布局分散、办学质量低下。经过近两年的发展,当初的窘态已不复存在,如今出现在眼前的是5所焕然一新的学校。在校容校貌发生变化的同时,新学校的办学质量也堪与市区学校相媲美。短短两年时间,殷都区实现了自己的教育“神话"。在巩固九年制义务教育、大力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的进程中,殷都区倾全区之力率先实现了农村教育城市化,城乡教育一体化。    以殷
传统美术教学更注重形似,讲究技法的传承性,学生在教师的“填鸭式”教法下,单一地进行临摹,创作思维受到限制、禁锢。由于受到学校环境的影响,加之安全上的考虑,学生很难走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写生创作。学生只能闭门造车,创作的作品题材单一,色彩单调,缺乏激情。如何在教室这小小的一方天地里,让学生尽情施展自己的艺术才华,表达自我艺术情感呢?我认为,美术学习应当从单纯的技能、技巧学习层面提高到美术文化学习的层
编者按:  阅读和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在教学中,只有将阅读和写作结合在一起,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读写能力。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中学 赵 晖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语文的学习方法灵活多样,不拘一格。要引导学生善于想象,敢于幻想,使自己的思维纵横古今。怎样才能
【摘要】在大众文化时代,消费主义涌动,娱乐开始渗透到人们的生活之中,麻痹着人们的神经,使人们加入娱乐的狂欢之中。在《娱乐至死》中,波兹曼对于大众文化进行了抨击。他认为,电视使人们抛弃了理性思考,只是一味追求娱乐化。目前在我国的传媒环境中,电视业的娱乐化现象十分严重。本文通过研究我国娱乐节目的现状,分析娱乐至死的原因,指出娱乐并不会至死,并对我国目前的传媒发展进行了警示。  【关键词】波兹曼娱乐至死
又逢6月,又是一个儿童节。此刻,多少个庆典仪式已经结束,多少场联欢演出已经落幕;老师们手中一朵朵的“小红花”,都已依据各种各样的理由,佩戴到孩子们胸前;而年轻的父母们,也以各不相同的附加条件,为孩子们送上了节日礼物……媒体聚焦,商家助兴,校园喧腾,工业化时代的儿童节,盛大而排场,处处一派“富足”。  然而,我们发现:许多孩子并未真正享受到过节的快乐。在那些年复一年、单调又重复的“活动”中,在几乎每
为深入贯彻落实十七大关于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精神,配合河南省教育厅2008年“教师培训年”活动,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岗位培训,促进班主任树立教育新理念,做好班级工作,河南省教育学会班主任工作研究专业委员会与河南教育编辑部联合决定,举办第10期河南省班主任工作讲习班。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时间:2008年5月9日报到,5月10日至11日听课  二、报告人介绍及报告内容:  1.李镇西:当代著名教育家
【摘 要】本文运用传播影响力相关理论,将《湖北日报》“天下楚商”专栏自2012年1月到2016年10月的96篇财经人物专栏报道作为样本,从报道定位、报道内容、报道方式和报道效果四个方面来分析该专栏财经人物报道的传播影响力,并从中得到启示。  【关键词】湖北日报;“天下楚商”专栏;传播影响力;财经人物报道  当前,传统媒体力图运用跨媒体互动推出融合产品迎接转型挑战,湖北日报传媒集团的财经人物报道成为
案例:患上抑郁症的杨老师    26岁的杨老师年轻漂亮,开朗热情,事业有成。毕业以来由于工作出色,已连续任了几届班主任。前不久又刚刚获得优秀教师奖,校领导和学生家长对她赞誉有加。  可最近一段时间,杨老师好像换了一个人,一天到晚郁郁寡欢、心神不定。她站在讲台上感到莫名的紧张和恐惧,心扑扑乱跳,语言也不再流畅。她脑子里乱糟糟的,不知在想些什么。但有一个念头十分强烈:好好睡一觉,最好别再醒来。  原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