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悟真谛,学活活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法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INGWU2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完蔡林森先生的《教学革命—蔡林森与先学后教》一书后,感到蔡先生介绍的“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法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操作要领和细节要求。教学法中的每一环节任务明确,操作要领具体,要求翔实,课堂评价、衡量的标准统一而又明确,极富操作性,并且各个学段不同学科、不同课型都有教学示例,极具可学性。课堂生成性、灵活性极强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该如何借鉴、实施这种教学方法呢?正如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顾明远先生在序中所说的那样:“作为一种教学法,不是万能的,总是在某种场合适用,某种场合不适用,但其精神实质是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我们来理解‘先学后教’也是因人、因地而异,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学科也是不一样的。但总的精神是要让学生在学习中主动,脑子里有问题、有矛盾,然后再听老师讲解才能理解得深,掌握得牢。”顾先生的话让我明白了对于“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法应当采取的方法,那就是如鲁迅先生所言,“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拿什么呢?我想应该领悟其真谛,学活、灵活运用该教学法。
  1.“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法的真谛就是教师要具有先进的学生观。其一是学生至上,教师心中要有学生,教学中要真正为学生着想,能够真正地热爱学生,相信学生,尊重学生,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我们看到教学法中明确要求课堂讨论时教师要“先让举手的学生中最差的学生回答”,这首先要求教师能够真正深入地了解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况。其二,教学中教师要树立“没有教不好的学生”的教学思想,课堂上把孩子内在的向上发展的欲求激发出来,把学习的主动权(比如独立思考、动手试错、自我纠正等)完全交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去探求,获得自我发展的能力。
  2.“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法的课堂学习目标的制定有明确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准确,准确意味着“不能偏离学科方向”,要符合学情,既“不能降低目标”,也“不能拔高要求”。这就要求教师要研究课程标准,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只有目标定准了,学生课堂的学习才有方向,才能充分利用课堂的每一分钟。
  3.“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法讲究高效率、快节奏。“堂堂清”是高效率的标志,而快节奏则体现在师生课堂的思维高速运转。“课堂如战场”,“学习是战斗”,课堂学习的四十分钟,学生要“不停地思考,不停地动手,不停地接受和运用新知识,不停地向知识的高峰攀登,连喘息的时间都少有”;教师的大脑也要高速运转,要根据课堂检测中学生暴露出来的问题迅速确定下一步“后教”环节的教学策略,“学生的哪些问题是接下来要重点讨论的,叫哪些学生上台更正才更具有代表性,还有哪些内容是要教师加以突出、引导的……”教学法中的每一环节都环环相扣,需要师生有序而紧张地推进,让每一堂课都成为高效率、快节奏的课堂。
  4.“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法要求教师具有强烈的课堂质量观。教学法中每一环节的操作要领中对教师的课堂行为都有严格的规定,这种规定强调教师要精心打造课堂教学,课堂上的每一个行为都不能影响学生的学习,不能与学生的学习无关,都要时时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每一个环节都要有实效,杜绝形式主义的花架子;每一节课都要打造成精品,每一节课都要符合课堂评价的标准—效果。教师在备课、研究教案时,要像研究作战方案那样认真负责,讲究实效,教师具有了这样强烈的课堂质量观,课堂教学质量能不提高吗?
  5.“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法追求让每个学生拥有学习的成就感。教学法“后教”环节中的“兵教兵”,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话语权,获得自信心和成就感;“当堂训练”环节的“堂堂清”“日日清”,能让学生当堂达到教学目标,当堂获得把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的一节课结束后,学生当堂理解了所学内容,掌握了知识,培养了相关能力,每节课下来都会有一种充实感、成就感,一天不学,就会有缺憾。这与现在我们的一些语文课堂形成了鲜明对比,在这些课堂上,话语权往往是属于优等生的,热闹是属于尖子生的,差生只有旁观的份儿。
  领悟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教学法的精髓之后,我们在学习、运用这种教学法时,就会不必拘泥于它的一招一式,在把握其精髓的基础上,根据其操作要领,灵活运用到我们的语文教学中,让自己的语文课堂教学也来一场“革命”,或许,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会走出耗时多而效率低的低谷,就会摆脱那种一天不学、一周不学甚至几个月不学都无所谓的尴尬局面,行走在高效的路上。
其他文献
《热爱生命(节选)》入选人教版、苏教版初中教材后,对这篇文章主旨的解读呈现多元化趋势。教材编者认为,文章是表达对生命的热爱,揭示生命的内涵,讴歌硬汉精神。笔者倾向于认为作者的创作意在彰显人性的光辉。海明威说:“冰山运动之雄伟壮观,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在水面上。”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在困境中热爱生命的故事,也表现了主人公的勇敢;但这只是表象,是这篇小说露出水面的部分,而作者想要揭示的人性主题才是这篇小
学生作文到底是少做好,还是多做好?  梁启超先生在《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中说:  “每学期作文次数至多两三次”,“多做学生便要讨厌,或拿一个套子套来套去”。可见,他是提倡“少做”的。  读清代唐彪的《读书作文谱》,看到作者的观点是“文章唯多做始能精熟”。他举例说:“永叔有言,为文有三多:多读、多做、多商量也。”“永叔”就是欧阳修。曾有孙莘老问其写好文章的方法,欧阳修真诚回答:“无他术,唯勤读书而多
唐代宗大历元年(公元766年)秋天,杜甫滞留于夔州(今重庆奉节),睹夔地江山风物,追思历史人物,写下了五首联章体七律组诗《咏怀古迹五首》。每首吟咏—人—事,分别为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其中第三首咏王昭君,诗云:“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这首诗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有的教材在对“画
“勤劳的小蜜蜂”是当下大家都耳熟能详的一句话,蜜蜂几乎成了勤劳的代名词。然而中国的蜜蜂并非一直如此“勤劳”,这一寓意是在经历过跌宕起伏的变迁之后,才广为流传的。  在原始社会,生产力极其低下,人类主要以狩猎、采食野果为生。我们的祖先在采食野果的过程中,免不了被穿梭于修林茂草之间的蜜蜂所蜇,在他们眼里,蜜蜂和蝎子一样,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毒虫。所以人类最早对于蜜蜂的感情并不美好,蜜蜂自然也就带着贬义
编者按:依据文献计量学的原理和方法,经研究人员对相关文献的检索计算和分析以及学科专家评审,本刊再次入编北京大学图书馆主持研制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版(第五版),继续保持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的地位。这是多年来广大读者支持帮助的结果。这里我们收到一篇自然来稿,是对本刊2008年载文情况的统计分析。我们全文刊发,以飨读者。    《语文建设》是教育部主管、教育部语言文字报刊社主办的综合性语文刊
一、利用生活性素材,激发学习兴趣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中明确指出,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由于二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学习经验以生活经验为主,我们应该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素材,将要探究的问题和
本刊讯 2015年12月26日,敬德书院与中国教师报、《中国教师》杂志社、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家书院联合举办了“中国教师·敬德会讲”第二期,来自全国各地近50位教育界代表齐聚敬德书院,就“乡村教师与乡土文明”展开了一次小众、高端的主题讨论。  会讲伊始,北京市海淀区教科所所长、敬德书院执行副院长吴颖惠女士首先发言,为本次会讲破题。她指出,敬德书院一直以来都致力于儒学的传播。中国儒家文化的根来自于乡村,
2007年高考语言运用题虽然没有出现很有创意的新题,但有些传统题被赋予了新的形式,显示出新的生命力。18套题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有语句排序、图文转换、从辩论说理的角度写句子等题型,很多题从表面看毫不相干,但本质上是一致的;有的题好像属于同一考点,但细分下来,又各有侧重。本文从这两方面对2007年两种语言运用题作一个初探。    一、千姿百态的图文转换题    2007年共有5套试卷考了图文转换题,可分
作为鲁迅小说的代表作,《祝福》以其丰富的生活内涵和深刻的思想意义,激发着近百年来人们的阅读兴味。即使是小说中着墨不多的人物—柳妈,也引来人们的纷纷议论。人们或质疑或解说或断定,综观这些讨论,尽管在论说角度上有所不同,对柳妈的形象定位也有差别,但立论的基点都是将柳妈视为小说的环境因素——祥林嫂所生活的社会大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将柳妈作为独立于祥林嫂之外的一种存在。  但细读小说后我们会发现, 在《祝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这是一首很有名的词,从当时到当今,大多词评家都集中赞赏它的十四个叠字。张端义《贵耳集》说:“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又使叠字,俱无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