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庄师范学校的“永久派”教师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o55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女,1938年8月1日生,江苏省常州市浦前镇人。1951年考入江苏省师范学院数学系,1961年毕业后分配至南京晓庄师范学校,1997年退休。曾任晓庄师范数学教研组组长,江苏省中等师范学校数学教学研究中心主任。参与编写《数学逻辑初步与立体几何》《数学史和教学思想方法》《形成性测验手册》《中师生数学基本功》等多本教材,其中1991年《小学数学教学基本功训练教程》荣获全国中师数学选修课教材评比二等奖。1995年荣获江苏省中师数学教学研究成果一等奖。
  一、我的教育经历(1938—1961年)
  1938年8月1日,我出生于江苏省常州市浦前镇。父母是农民,也兼做手工,主要是纺线织布。我家有姐妹兄弟8个,我最小。我家的家庭情况一般,几个大点的姐姐没有读书就去工厂工作了,稍微小点的姐姐哥哥小学没毕业就去工厂做工或在家织布,我从小跟随父母到田里除草劳动。1945年,我在家门口的浦前中心小学上学。1951年,小学毕业后我考取了常州市第一初级中学。1954年,初中毕业后我考取了江苏省常州高级中学。这所中学在1953年被确定为江苏省首先办好的十四所中学之一,是一所非常好的中学。1957年,高中毕业以后,我考取了江苏师范学院数学系,也就是现在的苏州大学数学系。
  从1961年大学毕业被分配到晓庄师范学校,到1997年3月退休,一共36年,我这一辈子都在南京晓庄师范从事数学教学工作。可以说,我是晓庄师范学校的“永久派”教师。
  二、初入教职(1961—1965年)
  1961年8月,我去晓庄师范报到。走进校园后,我想这个学校怎么离城这么远,交通不是很方便,校园看起来还比较落后,不然回家商量商量再说。这时候,一位老师看我走来走去,就对我说:“年轻人,你是新分配到我们学校里的青年教师吧?”我说是,他就把我喊到他的办公室,非常热情地接待了我。原来他是学校的书记兼校长。他的热情打动了我,我就留了下来。
  学校安排我担任副班主任和数学老师。由于以前来校的老师大部分不是科班出身,所以学校很看重我们这批本科毕业的年轻老师,首先安排我们担任班主任的工作。我的工作除了上课带班以外,经常晚上带着学生到周围农民家里扫盲,办识字班。
  1964年,学校领导看我思想业务表现不错,就提拔我当数学教研组组长。那时候还年轻,很有干劲。成为组长以后,我认为必须要把工作做好,所以经常带数学教研组的老师集体备课。集体备课就是对教材或者某堂课进行深入研讨、发表意见。有的时候老师讲公开课,我们互相听课、互相评议,目的是上好课。那个时候大家都非常坦诚,教学研究的气氛很浓,青年教师互相听课,相互学习,在这个过程中我和老师们都得到了成长。
  三、编写中师数学教材(1968—1998年)
  “文化大革命”期间,社会动荡,很多学校停止招生。1967年10月,中央提出“复课闹革命”。1968年,我们就复课了。因为学校停止招师范生,我们就把学校办成了初中高中,把周围农村的小学毕业生招进来,招了好几届,我负责初中。因为“破四旧”①,学校什么资料也没有,我就带领数学组的老师,联合南京市人民中学的数学教研组,一起编写初中生的补充练习题。我们编写了《初中代数习题集》上下两册、《初中几何习题集》,这些习题集得到很多学校的认可。1978年,《初中代数习题集》(上下)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1983年,《初中几何习题集》由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
  那时中师没有教材,学校就组织老师编写中师的教材,特别是专业课教材。我们数学教研组就组织编写了《数学逻辑初步与立体几何》《形成性测验手册》《中师生数学基本功》《小学中小学教学概论》和《数学思想方法选讲解》等多本教材。从此,我们就有中师教材了。
  四、致力于提升中师数学教育质量(1981—1984年)
  1977年,学校开始恢复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这一时期遇到最大的问题就是教师的水平低,其次是没有高质量的教材。我们觉得要恢复教学秩序首先要恢复教材,其次要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1981 年,我去河北昌黎师范参加一个全国中师数学研讨会。那是中师第一次召开全国研讨会。会上,我们了解到有的省成立了中學数学中心组,专门研究中师数学教材和中师数学教学的问题,对提升中师数学的教学质量很有帮助,这令我感触很深。1982 年10月,江苏省在南通师范召开全省中师第一次数学教学研究会。会上,我报告了昌黎师范会议的情况,大会一致认为江苏省也应该成立数学中心组,专门研究中等师范学校的数学教材教法。
  1983年,我们成立了江苏省中师数学中心组,这应该是省内成立的第一个学科中心组。中心组下设两个组,一个研究小学数学教材教法,组长是常州师范的邱学华老师,他是搞尝试教学的专家;一个研究中师数学教材教法,组长是无锡师范的郭世熙老师。中心组将全省分为四个片区开展工作,每一个片区的教学研究由各个师范学校的数学教研组组织,他们推选一个片长,中心组把这个片长作为中心组的成员,领导他们开展工作。1984年,中学组和小学组合并,推选我为中心组组长。
  20世纪80年代,中心组开展了很多活动。当时最重要的问题是中师没有适合的教材,一直沿用高中教材,所以我们就组织编写中师的数学教材,包括《代数与初中函数》《中师逻辑初步与立体几何教材》《解析几何与简易微积分》。同时,为了便于了解学生掌握的情况以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在这三本书的基础上,我们还编写了相应的《形成性测验手册》。
  五、创办晓庄师范大专班(1985—2000年)
  1985年,学校接到省师教处的电话,要求增加初中层次教师的人才培养,进行大专层次的小学教师培养试点。当时全国有6所试点学校,江苏省有3所—晓庄师范、无锡师范和南通师范,前两所是三二分段试点,南通师范是五年一贯制①试点。考虑到中学的需要和学生未来的学习能力,我们决定从即将毕业的毕业生中挑选优秀的人,再培养两年,以达到大专层次的要求。从1985年开始,除了1988年停止招生以外,这个大专班一直在办,一直到2000年晓庄师范学校升格。大专班的培养目标是在中师基础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具有大专水平的小学教师。大专班培养了很多特级教师,首届30名毕业生中就有五名特级教师。我认为大专班是晓庄师范的办学历史中非常辉煌的一段历史。   当时大专班缺乏数学教材,我就开始编写大专班的数学教材,一直到退休前都在从事这一工作。数学教材是由6所学校合编的。《小学数学教学论》后来改为《数学教学概论》,由我和金成良老师统稿,这一套教材扩展到全国二十几所中师学校使用。
  六、回顾我的一生
  晓庄师范学校一贯坚持向附近的农民学农,到工厂学工,到实践中锻炼,培养教师与学生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的精神。20世纪60年代的一个冬天,12 月,所有老师要到附近周家山劳动,下河泥塘挑担子,我的儿子不到两岁,就在高岗上坐着小板凳吹西北风等我,我在下面跟其他老师一起挑塘泥。20世纪70年代,我们还下去夏收夏种。晚上睡觉的时候就用稻草打地铺,身上被跳蚤叮得一个包接一个包。我们还到工厂劳动,到车间跟工人一起做车工,学生也要去。我认为,知识分子首先要跟工农相结合,教师要牢固树立这一思想,然后才能灌输给学生。晓庄师范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非常有名,各小学的领导对我们学生评价都很高。
  我这一生尽管很清贫也很苦,但是还蛮充实的。我为晓庄师范、为全省师范教育,甚至是全国的大专层次小学教师培养,作了一点点贡献;学生对我很好,我很知足,感到很幸福。我觉得自己生活总的说来很充实,很满足,很幸福。这要感谢我们的国家,感谢共产党。
  访谈后记
  周老师从大学毕业后投身教育事业,整整36年。在这36年的人生历程中,国家经历了大风大浪,但周老师并没有受时代浪潮的影响,一直秉持初心,一心为提高中师的教学质量而奋斗。“文化大革命”前后,社會动荡不安,工作、生活条件落后,连温饱都成问题,周老师却致力于教学改革,组织编撰中师教材,为中国教师的培养作出了重要的贡献。访谈中,从她的话语中,能够深切感受到一名中师教师对中师教育事业的热爱。“艰苦”可能是周老师所处时代环境的特征,但“无私奉献、认真肯干”才是她内心不可动摇的存在。生活在物质条件丰裕和稳定的今天,或许我们需要反思我们应该为社会的发展作出什么贡献,如何实现我们在社会中的价值。今天社会建设的基础都是前人奠定的,我们这一代,每个人都有为社会贡献的责任。这样一代又一代地延续下去,国家才会繁荣发展。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师口述史研究中心)
  责任编辑:胡玉敏
  huym@zgjszz.cn
其他文献
随着语文课程改革的推进,避免阅读的低质量、碎片化、低效化,以专题阅读、整本书阅读等形式,推动阅读教学改进,提升学生阅读素养,已经引起许多语文教师的重视。专题的学习特点和设计思路可以为整本书阅读教学的活动设计提供抓手。当整本书阅读基于专题学习的思路进行开展和推进时,学生的阅读活动将呈现出整体化、高效化特征,阅读质量将得以提升。笔者尝试以专题学习的手段,设计、开展了七年级学生的《西游记》整本书阅读活动
编者按:在丰富多样的教育生态中,“小规模学校”是一种存在形式。实践证明,就近、分散和小型是今后教育发展的方向,因此,“小规模学校”越来越多地被提及和关注,并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和现实需求。一个成熟的教育系统必然存在不同类型的教学机构,并服务于不同的社会群体,从这个意义上讲,“小规模学校”不仅是教育的现实存在,更是民生情怀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此,应努力创建“小规模学校”,让其朝着个性化学习和社会化课程的
主持人的话  《街头日记》(又译《自由作家》)是一部基于一位美国教师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在这个故事中,我们直面激烈的师生冲突以及冲突背后更为深重难解的美国社会的种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无疑,艾琳老师是一位英雄,以一己之躯直面矛盾,帮助她深陷社会困境、家庭困境甚至个人生命困境的学生们重新发出更好地活着的希望,从而愿意开始学习。但是,我们并不想只把艾琳老师看作一位孤胆英雄。在这个故事中,我们更愿意探讨普遍
自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至今已有四十个年头了。四十年来,高考长期以文理分科的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虽然大大小小的高考改革从未停止,但文理分科的局面始终保持了下来。因此,当浙江、上海开始试行“不分文理科”时候,就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一、新方案,旧思路  高考年年都在改,为何偏偏这次改革被冠以“新高考”的头衔?我们不禁要问:“新高考”到底“新”在何处?其实,“新高考”并没有多大的神秘之处,甚至可以
“好学校应该更加重视人的感受,关心学生的成长,关注教师的发展,关注校园里每一个人的幸福感。让每一个孩子能在清晨醒来时,对即将开始的一天充满期待和向往;让每一个孩子结束一天的学习回家时,能对学校充满留恋和不舍,让每一个生命都在校园里开花。”这是北京科技大学附属中学(以下简称“科大附中”)王世东校长的筑梦自白和教育情怀,也是科大附中的教育价值追求。  在一个炎热的午后,笔者一行走访了科大附中,在深入了
窦桂梅可以说是小学语文教育界乃至小学教育界一朵盛开的玫瑰花。她的主题教育思想,以语文立人为导向,用主题统整课程资源,将语言的理解与运用作为重要载体,促进儿童思维和精神的发展,最终提升儿童语文素养,塑造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思想,指向儿童完整人的发展,在促进语言生长的同时,实现文化的积淀与价值的  引领。  在清华大学附属小学举办的首届北京国际儿童阅读论坛上,窦桂梅执教了《大脚丫跳芭蕾》的绘本阅读课。
【摘 要】基于深度学习的“现象教学”是为了解决科学课堂教学中的两大问题:对生活中的科学现象熟视无睹、积极实验却没有形成科学概念。“现象教学”是以教材为线索,围绕生活中的科学现象展开的科学实践活动,从现象的真实性、探究的有序性、思维的深刻性三个视角进行研究,摸索出“现象教学”的三种基本模式:现象引入—探究—发现规律;现象引入—设计—创造作品;现象引入—探究—发现规律—创造作品。  【关键词】现象教学
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发展来看,可持续发展最终归结为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在个人的发展中不会影响和阻碍他人的发展,而会与周围的人协调发展,共同提高。因此,一名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教师,在自身不断发展提升的同时,也能指导和成就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一名能够可持续发展的学生,素质应该是全面的,人格应该是完整的,他的潜能被合理地保护着、保持着,并推动他不断向前发展。学校作为育
巩华学校是一所年轻的学校,学校最有名的不是校长,也不是老师,而是“俩王四个二”——六位四(4)班的小男生。他们在学校停车场划老师的车,偷喝教师食堂的酸奶,还破解教师办公室的密码锁……让班主任王老师十分头痛,简直成了“问题学生”。  真正让他们“名扬”全校的是灭火器事件。  学校展演的那天,“大王”请假上厕所,上完厕所在楼道里玩起了灭火器(他爸爸的工作和灭火器有关),拔掉了一个灭火器上的保险栓。回到
说起教育理念,许多教师会认为这是一个抽象而宏观的概念,是理论研究者考虑的东西。其实,教育理念并不抽象,它体现在每一位教师日常的言语、行为之中。教师对教育的功能有什么定位,便会不自觉地据此去教育学生。2014年10月,我参与了北京师范大学与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合作的教师教育项目,到美国密歇根州实地观察、体验当地的中小学教育。我们在紧凑而充实的一周时间内走访了基础教育各阶段的学校,我对于美国的基础教育有